zgsbsgsdyp182

第一百八十二课


二(必须远离能引后有业的理由)分四:一、生死是可畏处故应远离业因;二、思惟业果而修怖畏; 三、思惟业的本体之后应当励力断除;四、不应由业是乐因而起贪著。

一、生死是可畏处故应远离业因:

以此理故诸具慧者,亦应舍离生死,以是可畏之源故。

颂曰:

若时随一果,初因不可见,
一果见多因,谁能不生畏?
When a single effect’s original cause Is not seen, and one sees the extensiveness Regarding even a single effect, Who would not be afraid?

【词汇释难】

随一果:随便列举一种为生死轮回所摄的果法。

初因:生起任一一种果法的最初的因。

《量理宝藏论·观现量品》云:

种子虽非有初始,然为火焚见后际,

如是轮回虽无始,然见无我成后际。

【释文】若时且观此(生死轮回),一生相续一生不得初始,不论是由四大所造的色法,还是由心所成的心法。若时随举一个正在相续不断的果法而如理推捡,初因亦不可见。如是,一个果法当中亦能见到无边无际的众多因缘而心有余悸不离怖惧的话,谁见自己即将步入此中周旋漂泊而不起怖惧呢?是人理应对此根本无法筹量的稠林,极难行进,相续无尽的生死大旷野常生起厌离。常当随应其相如理观修(轮回过患)。如彼,瓶事喻。

<瓶事喻>

譬如,制作陶瓶,所需因缘甚多难量。例如,欲作陶瓶,尚见所需泥团、短杖、机轮、陶师、转绳、水、士夫用力等众多因缘,那么欲成其余诸坚牢法,所需甚多就更加不遑多论了。

即说偈曰:

由时无边故,众生无初始,

是故实难知,生者之前际。

【释义】若从生死业因方面观察,有智慧者一定会生起怖畏,以轮回世间的种种果法,随时去观察其中一个,无论色法还是心法,皆无法追溯到其最初的生因。比如说两个人之间发生了某件事,这件事的起因是什么呢?从发生之时往过去观察,一直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要牵涉无数因缘,这些事不用说凡夫,就是阿罗汉也无法全部了知清楚,这在《百业经》等诸多经典中皆有记载。有情堕入轮回的时间无有起端,在如是无有边际的时间中,一直流转不息,以此其宿业因缘错综复杂,无有穷尽,无论从现在的哪一个果法,皆可推测出众多昔因,乃至无穷的过去因缘,有智者谁能对此不生起怖畏厌离心呢?因为这些完全可以说明,自己堕入的轮回世间广大漫长无有边际,而且自己的业惑相续错综交织,遍满整个三界恐怖丛林,若不努力断尽,将会由这些无量的无明业因所牵而流转于三界,永无止境。生死轮回如同无边旷野,遍满痛苦的荆棘丛林与恐怖的恶趣猛兽,若由无明业因而漂泊于此,谁能不生畏惧呢?

譬如说,随便拿一个瓷瓶观察,它的生因有水、泥、陶匠、工具等,而这些又各有前因,各前因复有昔日的因缘,如是观察,其生起因缘遍满三界,除遍智外,谁亦无法举出其最初的因缘;同样道理,每一个有情堕轮回的业因也无法穷其根源。

月称菩萨说:

因时无边故,众生无初始,

是故谁能知,众生之开端。

    因此,诸有智者,理应为自己无边的苦因苦果而恐惧,转而应依善知识的教言,精勤断除轮回业因。

《楞严经》云:“因地不直,果招纡曲[1]。”

龙树菩萨在《十二门论》中云:

[众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

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

众缘所生法有二种:一者、内,二者、外。众缘亦有二种:一者、内,二者、外。外因缘者,如泥团、转绳、陶师等和合,故有瓶生;又如缕绳、机杼[2]、织师等和合,故有叠[3]生;又如治地、筑基梁、椽[4]、泥、草、人功等和合,故有舍生;又如酪器、钻摇、人功等和合,故有酥生;又如种子、地、水、火、风、虚空、时节、人功等和合,故有芽生;当知外缘等法皆亦如是。内因缘者,所谓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各各先因而后生。如是内外诸法皆从众缘生,从众缘生故,即非是无性耶!

若法自性无,他性亦无,自他亦无。何以故?因他性故无自性。若谓以他性故有者,则牛以马性有,马以牛性有,梨以柰[5]性有,柰以梨性有,余皆应尔,而实不然。若谓不以他性故有,但因他故有者,是亦不然。何以故?若以蒲[6]故有席者,则蒲、席一体,不名为他;若谓蒲于席为他者,不得言以蒲故有席。又蒲亦无自性。何以故?蒲亦从众缘出,故无自性。无自性故,不得言以蒲性故有席,是故席不应以蒲为体。余瓶、酥等外因缘生法,皆亦如是不可得。]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引述了一则出自《阿婆檀那经》讲述佛敕声闻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以宿命通观察一只鸽鸟前后世各有几世生为鸽鸟时,连身为大阿罗汉的舍利弗都感到望尘莫及不可得见。正因为有情的初始前际无始无边,若时不得真谛法性,亦复不得后际,实乃可畏可怖也。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舍利弗因缘》时云:

[如说《阿婆檀那经》中:佛在祇洹住,晡时经行,舍利弗从佛经行。是时,有鹰逐鸽,鸽飞来佛边住,佛经行过之,影覆鸽上,鸽身安隐,怖畏即除,不复作声。后舍利弗影到,鸽便作声,颤怖如初。

舍利弗白佛言:“佛及我身,俱无三毒。以何因缘,佛影覆鸽,鸽便无声,不复恐怖?我影覆上,鸽便作声,颤栗如初?”

佛言:“汝三毒习气未尽,以是故,汝影覆时恐怖不除。汝观此鸽宿世因缘,几世作鸽?”

舍利弗即时入宿命智三昧,观见此鸽从鸽中来,如是一、二、三世,乃至八万大劫,常作鸽身;过是已往,不能复见。

舍利弗从三昧起,白佛言:“是鸽八万大劫中,常作鸽身;过是已前,不能复知。”

佛言:“汝若不能尽知过去世,试观未来世,此鸽何时当脱?”

舍利弗即入愿智三昧,观见此鸽,一、二、三世,乃至八万大劫,未脱鸽身;过是已往,亦不能知。

从三昧起白佛言:“我见此鸽从一世、二世乃至八万大劫,未免鸽身;过此已往,不复能知!我不知过去、未来齐限,不审此鸽何时当脱?”

佛告舍利弗:“此鸽除诸声闻、辟支佛所知齐限,复于恒河沙等大劫中常作鸽身,罪讫得出。轮转五道中,后得为人,经五百世中,乃得利根。是时有佛,度无量阿僧祇众生,然后入无余涅槃。遗法在世,是人作五戒优婆塞,从比丘闻赞佛功德,于是初发心,愿欲作佛。然后于三阿僧祇劫,行六波罗蜜,十地具足,得作佛,度无量众生已而入涅槃。”

是时,舍利弗向佛忏悔,白佛言:“我于一鸟,尚不能知其本末,何况诸法?我若知佛智慧如是者,为佛智慧故,宁入阿鼻地狱受无量劫苦,不以为难。”

如是等,于诸法中不了故问。]

业果者可分为以下四种感果的情形:一者、一因一果,二者、多因一果,三者、一因多果,四者、多因多果的四种情形。若时细分则无穷无尽。下面我们就来讲述两则公案来说明一因多果的情况,来劝言大家精勤断除有漏诸业,否则很难出离生死。

《撰集百缘经·梨军支比丘缘》云:

[佛[7]在舍卫国[8]祇树给孤独园。时彼城中,有一婆罗门,其妇怀妊[9]足满十月,产一男儿,容貌弊恶,身体臭秽,饮母乳时,能使乳坏,若雇[10]余者,亦皆[11]败坏;唯以酥[12]蜜,涂指令舐[13]得济躯命[14],因为立字号[15]梨军支[16]。年渐长大,遂复薄福,求索饮食,未曾得饱。见[17]诸沙门,威仪详[18][19],执持应器,入城乞食满钵而还,见已欢喜[20],作是念言:“我今当往诣佛世尊,求[21]作沙门,或能得饱。”作是[22]念已,即诣祇桓[23],求佛出家。佛即告言[24]:“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服著身[25],便成沙门。精勤修习,得阿罗汉[26]果。

而行[27]乞食亦不获[28]得,便自悔责[29],入其塔中,见少坌污,即便扫洒。时到乞食,即便丰足。心怀欢喜,白众僧言:“从今以往[30]众僧[31]塔寺听我[32]扫洒。所以然者?由扫洒故,乞食得饱。”僧即听许,常令扫洒。又于一日,愚痴所缚[33],眠不觉晓,未及[34]扫洒。时舍利弗[35],将五百弟子,从他邦来,问讯世尊,见佛塔中有少尘坌,即便[36]扫之。时梨军支便从眠觉,见舍利弗扫洒已竟,心怀怅恨,语舍利弗:“汝扫我地,令我今者[37][38]困一日。”时舍利弗闻是语已[39],而告之言:“我于今者[40],自当共汝入城受请,可得饱满,汝勿忧也。”时梨军支闻是语已[41],心怀泰然。受请时到,共舍利弗[42]入城受请[43],正值檀越夫妇斗诤,竟不得食,饥饿而还。时舍利弗于第[44]二日,复更[45]语言:“我于今朝,当自将汝受长者请,令汝饱足[46]。”时到将往,其[47]上中下,皆悉得食,唯此一人独[48]不得食,高声唱言:“我不得食。”尔时[49]主人,都无闻者[50],饥困而还。

[51]时阿难,闻是事已[52],深生怜愍[53],于第[54]三日,语梨军支[55]言:“我于今朝,随佛受请,为汝取食,定使饱满。”然彼阿难,受持如来八万四千诸法藏门,未曾漏脱,今故[56]为此[57]梨军支比丘[58],取其饮食,忽然不忆,空钵而还。于第[59]四日,阿难复更为其取食,还归所止,道逢恶狗,所为䶩[60]𠶜[61],饮食弃地空钵而还,复不得食。于第[62]五日,大目揵连复为取食,还归所止,道中复为金翅鸟[63]王,见为搏[64]𠶜[65],合[66]钵持去置大海中,复不得食。于第[67]六日,时[68]舍利弗复为取食,到彼房门,门自然闭,复以神力,入其房内,踊出其前,失钵堕地,至金刚际[69]。复以神力,申手取钵,其口复噤,竟不能食;日时已过,口辄自开。于第[70]七日,竟不得食,极生惭愧,于四众前,飡[71]沙饮水,即入涅槃[72]

时诸比丘,见是事已[73],怪其所由[74]。“梨军支比丘,宿造何业,产则饥饿,初无丰足,复以何缘,出家得道?”

[75]时世尊[76],告诸比丘:“汝等谛听!吾当为汝分别解说[77]。乃往过去无量世中[78],波罗奈[79]国有佛出世,号曰帝幢,将诸比丘,游行教化。时有长者,名曰瞿弥,见佛及僧,深生信敬,请来供养,日日如是。便经后[80]时,其父崩亡,母故[81]惠施,子[82]极恡惜[83],遮不听施,乃至计食与母,母故[84]分减[85],施佛及僧。子闻[86]瞋恚,即便[87]捉母,闭着空屋,锁户[88]弃去,至七日头,母极饥困,从子索食,儿答母曰:‘何如[89]飡沙饮水足活[90]?今者何为从我索食?’作是语已[91],舍之而去。竟不得食,母便去世。其子于后,即便命终,入阿鼻狱[92],受苦毕已,还生人中,饥困如是[93]。”

佛告诸比丘:“欲知彼时断母食者,今[94]梨军支比丘是。由于往昔[95]供养佛[96]故,今得值我,出家得道。”

[97]时诸比丘,闻佛所说[98],欢喜奉行。]

《撰集百缘经·兀手比丘缘》云:

[佛[99]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彼城中,有一长者,财宝无量,不可称计[100],选择族望[101],娉[102]以为妇,作诸伎乐,以娱乐之[103]。其妇怀妊[104],足满十月,产一男儿,兀[105]无有手,产[106]便能语,作是唱言:“今此手者,甚为难得,深生爱惜。”父母怪之,召诸相师,占相此儿。相师睹已,问其父母:“此儿产时,有何瑞相?”父母答言[107]:“此儿产已,作是唱言:‘今此手者,甚为难得[108]。’”因为立字,名曰兀[109]手。年渐长大,禀性调顺[110],聪明黠慧[111]。将诸亲友渐行[112]观看,到祇桓[113]中,见佛世尊,三十二相、八十种[114]好,光明赫奕[115]如百千日,心怀欢喜,前礼佛足,却住一面[116]。佛即为其[117]种种说[118]法,心开意[119]解,得须陀洹果。归辞[120]父母,求索入道。父母爱念,不能违逆[121],将诣佛所,求索出家。佛即告言:“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服著身[122],便成沙门。精勤修习,得阿罗汉[123]果,三明[124]六通[125]具八解脱[126],诸天世人,所见敬仰[127]

时诸比丘,见是事已,而[128]白佛言:“今此兀手比丘,宿殖[129]何福[130],生已能语[131],然无有手,又[132][133]世尊,得获道迹[134]?”尔[135]时世尊[136],告诸比丘:“汝等谛听!吾当为汝分别解说[137]。此贤劫中[138],波罗奈[139]国有佛出世,号曰迦叶[140]。有二比丘,一是罗汉,二是凡夫,为说法师。时诸民众,竞共请唤,常将法师,受檀越请。脱于一日,法师不在,将余者行。瞋恚骂言:‘我常为汝,洗钵给水,今更返将余者共行。自今以往[141],更为汝使令我无手。’作是语已,各自辞退,止不共行。以是业缘[142],五百世中,受是果报,是故唱言:‘今此手者,甚为难得。’”

佛告诸比丘:“欲知彼时法师比丘作咒誓[143]者,今兀[144]手比丘是。由于彼时供给圣人故,今得值我,出家得道。”

佛说是兀[145]手缘时,诸比丘等,各各自护身、口、意业,厌恶[146]生死,有得须陀洹[147]者、斯陀含[148]者、阿那含[149]者、阿罗汉[150]者,有发辟支佛[151]心者,有[152]发无上[153]菩提心者。

[154]时诸比丘,闻佛所说[155],欢喜奉行。]


[1] 纡曲:拼音yū qǔ,指迂回曲折。

[2] 机杼:拼音jīzhù,指织布机。杼,织布梭子。

[3] 叠:拼音dié,指帛叠。用棉纱织成的布。

[4] 椽:拼音chuán,放在檩上架着屋顶的木条:椽子。椽笔。

[5] 柰:拼音nài,苹果的一种,通称“柰子”;亦称“花红”、“沙果”。

[6] 蒲:拼音pú,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夏天开黄色花(亦称“香蒲”):蒲黄(蒲的花粉)。蒲棒。蒲草。蒲绒。蒲扇。

[7] 佛【大】,尔时佛【圣】

[8] 舍卫国:(梵语Śrāvastī),古印度恒河中游北岸拘萨罗国(Kosala)都城。在今印度北方邦北部,拉普底河南岸的谢拉瓦斯蒂县。相距恒河南岸摩揭陀国(Magadha)的王舍城不太远。舍卫城是古印度重要的思想交汇发源地,是众多佛教受崇敬的场所之一,非常多的经典所宣地点是舍卫城,亦有非常多的著名弟子在此城皈依佛陀,佛陀行的两大奇迹亦在此处。

[9] 妊【大】*,任【圣】*

[10] 坏若雇【大】,败若顾【宋】【元】【明】

[11] (能…皆)十字【大】,及败余处【圣】

[12] 酥【大】,苏【圣】

[13] 舐【大】,𭇇【圣】

[14] (得…命)四字【大】,〔-〕【圣】

[15] 号【大】,者【圣】

[16] Lekuñcikaḥ.

[17] 见【大】,时见【圣】

[18] 详【大】*,庠【宋】*【元】*【明】*

[19] (威…序)四字【大】,〔-〕【圣】

[20] (见…喜)四字【大】,〔-〕【圣】

[21] 求【大】,所求【圣】

[22] 作是【大】,〔-〕【圣】

[23] 桓【大】*,洹【宋】*【元】*【明】*

[24] 告言【大】,听许【圣】

[25] (善…身)十二字【大】,〔-〕【圣】

[26] 阿罗汉【大】*,第四【圣】*

[27] 而行【大】,持钵入城【圣】

[28] 获【大】,〔-〕【圣】

[29] 责【大】,啧【圣】

[30] 往【大】,去【圣】

[31] 众僧【大】,〔-〕【圣】

[32] 听我【大】,〔-〕【圣】

[33] 缚【大】,覆【圣】

[34] 未及【大】,不得【圣】

[35] Sāriputra.

[36] 便【大】,〔-〕【圣】

[37] 者【大】*,日【宋】*【元】*【明】*

[38] 饥【大】*,饥【明】*,不【圣】

[39] (闻…已)四字【大】*,〔-〕【圣】*

[40] 者【大】*,日【宋】*【元】*【明】*

[41] (闻…已)四字【大】*,〔-〕【圣】*

[42] (泰…弗)十字【大】,随喜即【圣】

[43] 受请【大】,中【圣】

[44] (舍…第)五字【大】,〔-〕【圣】

[45] 复更【大】,〔-〕【圣】

[46] 足【大】,满【圣】

[47] 其【大】,〔-〕【圣】

[48] 独【大】,都【圣】

[49] 尔时【大】,〔-〕【圣】

[50] 都无闻者【大】,不用【圣】

[51] 尔【大】,彼【圣】

[52] (闻…已)四字【大】*,〔-〕【圣】*

[53] 怜愍:拼音lián mǐn,对肉体或精神上遭受痛苦的人或者对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54] 于第【大】*,〔-〕【圣】*

[55] 梨军支【大】,〔-〕【圣】

[56] 今故【大】,〔-〕【圣】

[57] 此【大】,〔-〕【圣】

[58] 比丘【大】,〔-〕【圣】

[59] 于第【大】*,〔-〕【圣】*

[60] 䶩【CB】,[(卤-※+(齿-止-凵))*齐]【大】䶩:拼音jì,【广韵】在诣切【集韵】才诣切,音哜。【玉篇】齧也。

[61] 𠶜【大】,掣【元】【明】

[62] 于第【大】*,〔-〕【圣】*

[63] 鸟【大】,〔-〕【圣】

[64] 见为搏【大】,〔-〕【圣】

[65] 𠶜【大】,掣【元】【明】

[66] 合【大】,含【元】【明】,〔-〕【圣】

[67] 于第【大】*,〔-〕【圣】*

[68] 时【大】,〔-〕【圣】

[69] 至金刚际【大】,〔-〕【圣】

[70] (日…第)十字【大】,〔-〕【圣】

[71] 飡【大】,食【宋】【元】

[72] 即入涅槃【大】,即便命终【圣】

[73] 见是事已【大】*,〔-〕【圣】*

[74] 由【大】,由白佛言今此【圣】

[75] 尔【大】,彼【圣】

[76] 世尊【大】*,佛【圣】*

[77] (汝等…说)十二字【大】*,〔-〕【圣】*

[78] 乃往过去无量世中【大】,过去世中【圣】

[79] Vārāṇasī.

[80] 便经后【大】,〔-〕【圣】

[81] 母故【大】,而母【圣】

[82] 子【大】,时其子【圣】

[83] 恡惜【大】,悭贪【圣】恡惜:拼音lìn xī,舍不得;顾惜。

[84] 故【大】,得已【圣】

[85] 减【大】,〔-〕【圣】

[86] 闻【大】,闻已即大【圣】

[87] 即便【大】,〔-〕【圣】

[88] 户【CB】【丽-CB】,尸【大】

[89] 何如【大】,〔-〕【圣】

[90] 足活【大】,〔-〕【圣】

[91] 作是语已【大】,时母白儿语儿莫作是语吾极饥渴犹与少食时儿言谁汝儿我耳所不知【圣】

[92] Avīci.

[93] 饥困如是【大】,如是饥困【圣】

[94] 今【大】,今此【圣】

[95] 往昔【大】,彼时其父母及【圣】

[96] 佛【大】,佛僧【圣】

[97] 尔【大】,彼【圣】

[98] 闻佛所说【大】*,〔-〕【圣】*

[99] 佛【大】,尔时佛【圣】

[100] 不可称计【大】,〔-〕【圣】

[101] 族望:拼音zú wàng,1.有声望的名门大族。 2.在宗族中的声望。

[102] 娉:拼音pìn,〈动〉娶 [marry] 婚姻娉内。——《荀子·富国》

[103] (作诸…之)八字【大】,〔-〕【圣】

[104] 妊【大】*,任【圣】*

[105] 兀【大】,都【圣】兀:拼音wù,光秃。

[106] 产【大】*,生【宋】*【元】*【明】*

[107] 言【大】,曰【宋】【元】【明】

[108] (召诸…得)四十四字【大】,〔-〕【圣】

[109] 兀【大】,都【圣】

[110] 禀性…顺【大】,〔-〕【圣】

[111] 黠慧【大】,智惠【圣】

[112] 行【大】,次【圣】

[113] 桓【大】*,洹【宋】*【元】*【明】*

[114] (三十二…种)七字【大】,相【圣】

[115] 赫奕【大】,〔-〕【圣】

[116] 一面【大】,〔-〕【圣】

[117] 其【大】,其说【圣】

[118] 说【大】,〔-〕【圣】

[119] 开意【大】,意开【宋】【元】【明】

[120] 辞【大】,〔-〕【圣】

[121] 违逆:拼音wéi nì,解释是违抗;不遵从。

[122] (佛…身)十六字【大】,〔-〕【圣】

[123] 阿罗汉【大】*,第四【圣】*

[124] 三明:一宿命明,知自身他身宿世之生死相;二天眼明,知自身他身未来世之生死相;三漏尽明,知现在之苦相,断一切烦恼之智也。(漏者烦恼)

[125] 六通:即六种神通。宿命通:可以知道所有人的前世;天眼通:能看到世上的一切力量;漏尽通:能消除一切烦恼,领悟一切;天耳通:能听到和分辨一切;他心通:能知众生心想;神足通:变化自在往来,上天入地皆可身随意到,无物可阻。

[126] 八解脱:即八背舍。《大智度论·序品》云:“八背舍者:内有色,外亦观色,是初背舍;内无色,外观色,是第二背舍;净背舍,身作证,第三背舍;四无色定,及灭受想定,是五合为八背舍。背是净洁五欲,离是著心,故名背舍。”

[127] 天世人所见敬仰【大】,天人所敬【圣】

[128] (见…而)五字【大】,〔-〕【圣】

[129] 殖【大】,植【宋】【元】【明】,造【聖】

[130] 福【大】,业【圣】

[131] (生…语)四字【大】,〔-〕【圣】

[132] 又【大】,又殖何福【圣】

[133] 值【大】,值佛【圣】

[134] 得获道迹【大】,出家得道【圣】

[135] 尔【大】,彼【圣】

[136] 世尊【大】*,佛【圣】*

[137] (汝等…说)十二字【大】*,〔-〕【圣】*

[138] 此贤劫中【大】,过去世时【圣】

[139] Vārāṇasī.

[140] 迦叶佛:迦叶佛名于现世界人寿,二万随行时,出世而成正觉,释迦佛以前之佛也。过去七佛之一。见《法苑珠林》八,《佛祖统纪》三十。【又】菩萨名。涅槃经三曰:“尔时众中,有一菩萨摩诃萨。本是多罗聚落人也,姓大迦叶,婆罗门种。年在幼稚,以佛神力,即从座起。偏袒右肩,绕百千匝,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我于今者,欲少咨问。”

[141] 以往【大】,已去【圣】

[142] (作是…缘)十六字【大】,如是呪誓缘是业行【圣】

[143] 咒誓:拼音zhòu shì,赌咒,发誓。

[144] 兀【大】,都【圣】

[145] 兀【大】,都【圣】

[146] 恶【大】,逆【圣】

[147] 须陀洹:预流果,为沙门四果中的初果。预流果是见道位,一般来说见道分十六个刹那,前十五刹那是预流向,第十六刹那才得果。

[148] 斯陀含:一来果,为沙门四果中的二果。“一来”指还要再来欲界一次,欲界前六品修所断烦恼已经断尽、欲界后三品修所断烦恼还未断,这就是一来果。

[149] 阿那含:不来果,为沙门四果中的三果。“不来”指不再来欲界,当欲界的九品修所断烦恼全部断尽时获得不来果。

[150] 阿罗汉:罗汉果,为沙门四果中的四果。欲、色、无色三界的修所断烦恼全部断尽以后得阿罗汉果。按大乘的观点,阿罗汉断尽的只是烦恼障,其相续中还有所知障。

[151] 辟支佛:即辟支迦佛陀(辟支迦佛陀的简称,又音译作钵罗翳迦佛陀,或简称辟支迦佛、辟支等),指过去生曾经种下因缘,进而出生在无佛之世,因性好寂静,或行头陀,无师友教导,而以智慧独自悟道,通说为观察十二因缘,进而得到证悟而解脱生死、证果之人。所以亦称为“独觉”(新译)或“缘觉”(旧译)。

[152] (斯…有)二十字【大】,乃至【圣】

[153] 无上【大】,〔-〕【圣】

[154] 尔【大】,彼【圣】

[155] 闻佛所说【大】*,〔-〕【圣】*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