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sbsgsdyp188

第一百八十八课


二(从乐趣至乐趣极难得)分二:一、正义;二、破不作恶行而爱增上生。

一、正义:

复次,若谓:“此轮回世间者,力堪一切尘寰盛事,辗转受生此中颇为快哉。”若复必究是说,则如颂曰:

有情无少,有慢则无悲,
从明至明者,故说极难得。
People without pride are rare, And the proud have no compassion. Thus it is said to be very rare To go from light to light.

【词汇释难】

从明至明:从一光明的善趣人天生直至另一个光明的善趣人天生。

《龙树菩萨劝诫王颂》云:

今明后亦明,今暗后还暗,

或今明后暗,或今暗后明,

如是四种人,王当依第一。

    《劝发诸王要偈》云:

从明明至终,从暗暗究竟,

有从暗入明,或从明入冥,

慧者应谛了,舍三升初明。

    【释文】或若不得欲境,来混尘寰[1],觑[2]百年浮世,似一梦华胥[3],或若已得欲境,坚守不舍。始终都自以为是地认为身强体壮,力能扛鼎。由于矜骄傲慢使得自己得意忘形[4],孤芳自赏[5]。那不可一世[6]的嚣张气焰使得自己目空一切无法容忍时,便想打遍天下无敌手而失去了仁慈之心。谁人若是丧失了(令自他)感受喜乐的慈心者,终将奔赴三涂恶趣故,怎么有可能会荣获暇满之躯耶?是故世尊在《阿含经》中曰:“从明至明者难矣!”因为从种姓、货财、权势等所生的矜骄我慢,势必足以令其下堕恶道。如彼,食火梵仙迦摩陀迦尼子持斧罗摩[7]喻。

<食火梵仙迦摩陀迦尼子持斧罗摩喻>

    譬如,食火梵仙迦摩陀迦尼之子持斧罗摩,自以为是,认为自己力敌千钧,矜骄傲慢的原故,曾有二十一次之多,将大地上的刹帝利种姓斩尽杀绝,屠杀清洗,完全丧失了慈悲怜悯之心。以是故说:“有权势而无骄慢者,或若骄慢者兼具悲心者,实在是难寻难得啊!”

【释义】人天善趣中的有情,不应幻想自己可以长久保持世间的种种安乐,可以永久生于善趣之中而不堕落。凡夫异生,皆有贪、嗔、痴、傲慢等俱生烦恼,尤其是现世之中有财势权位者,其傲慢烦恼会特别强烈,有了傲慢烦恼,则对胜者易生嫉妒,于相等者生竞争,对下等者生嗔怒欺压,以此心中无法生起悲愍[8],甚至无恶不作。大疏中说:傲慢烦恼强烈者的相续中,不会有悲心,因一相续中不容有两种分别。以傲慢恶业,有情要从善趣生至善趣非常稀有,佛也在《阿含经》中说过:“从明至明者,极为难得。”萨迦三祖[9]说:“得暇满人身,非由强力得,乃是积福果。”而善趣有情恒造恶业,故极难保持生于善趣。

譬如说,昔日扎墨格拿之子[10],曾二十一次消灭刹帝利种姓,因为他不愿恭敬任何人,自认为能胜过一切,以此傲慢烦恼所催,他的悲愍也就荡然无存,造恶不断。同样,一切具傲慢的有情,不可能保持悲心,以此无恶不作,而导致无法从明趣生于明趣。因此,应知除彻断烦恼趋入解脱彼岸外,别无永恒保持安乐之道。

月称菩萨在《四百论大疏》中所引《阿含经》说:“从明至明者难矣!”可能有如下分别出自《增壹阿含经》或《杂阿含经》的两个译本。

《增壹阿含经·四意断品》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王波斯匿乘宝羽之车,出舍卫城,至祇洹精舍,欲觐世尊。诸王常法有五威容,舍著一面,前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世尊告大王曰:“大王当知:世间有四种人出现于世。云何为四?或有一人,先暗而后明;或有一人,先明而后暗;或有一人,先暗而后暗;或有一人,先明而后明。

彼人云何先暗而后明?于是,或有一人生卑贱家,或旃陀罗[11]种、或啖人种、或工师种、或淫泆[12]家生,或无目、或无手足、或时裸跣[13]、或诸根错乱;然复身、口行善法,意念善法。彼若见沙门[14]、婆罗门[15]诸尊长者,恒念礼拜,不失时节,迎来起送,先笑后语,随时供给。若复有时见乞儿者,若沙门、婆罗门,若路行者,若贫匮者,若有钱财,便持施与;设无财货者,便往至长者家,乞求施与;若复见彼施者,便还欢喜踊跃,不能自胜。身行善法,口修善法,意念善法,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犹如有人,从地至床,从床乘马,从马乘象,从象入讲堂。由是故我今说,此人先暗而后明。如是,大王!此人名曰先暗而后明。

彼人云何先明而后暗?于是,或有一人在大家生,若刹利[16]种、若长者种、若婆罗门种,饶财多宝,金、银、珍宝、砗磲、玛瑙、水精、琉璃,仆从、奴婢不可称计,象、马、猪、羊皆悉具足。然复此人颜貌端正,如桃华色。彼人恒怀邪见,与边见相应,彼便有此见:无施、无受,亦无前人可所施物,亦无善恶之行,亦无今世、后世,亦无得道者,世无阿罗汉[17]可承敬者,于今世、后世可作证者。彼若见沙门、婆罗门,便起瞋恚,无恭敬心。若见人惠施者,心不喜乐,身、口、意所作行而不平均,以行非法之行,身坏命终,生地狱中。犹如有人从讲堂至象,从象至马,从马至床,从床至地。由是故,我今说此人。如是,大王!所谓此人先明而后暗。

彼云何有人从暗至暗?若复有人生卑贱家,或旃陀罗家、或啖人家、或极下穷家,此人必生此中,或复有时,诸根不具,颜色粗恶。然复彼人恒怀邪见,彼便有此见:无今世、后世,无沙门、婆罗门,亦无得道者,亦无阿罗汉可承敬者,亦无今世、后世可作证者。彼若见沙门、婆罗门,便起瞋恚,无恭敬心。若见人来惠施者,心不喜乐,身、口、意所作行而不平等,诽谤圣人,毁辱三尊;彼既自不施,又见他施,甚怀瞋恚;已行瞋恚,身坏命终,生地狱中。犹如有人从暗至暗,从火焰至火焰,舍智就愚。由是而言,此人可谓先暗而后暗。大王当知:故名此人从暗至暗。

彼名何等人从明至明?或有一人生豪族家,或刹利种、或国王家、或大臣家,饶财多宝,不可称计。然复彼人颜色端正,如桃华色。彼人恒有正见,心无错乱,彼有此正见:有施、有福、有受者,有善、恶之报,有今世、后世,有沙门、婆罗门。设复彼人若见沙门、婆罗门,起恭敬心,和颜悦色;己身恒喜布施,亦复劝人使行布施之;设布施之日,心怀踊跃,不能自胜。彼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身坏命终生善处。犹如有人从讲堂至讲堂,从宫至宫。由是而言,我今说此人从明至明。

是为,大王,世间有此四人。”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王当知贫人,有信好布施,

见沙门婆罗,及诸可施者。

 能复起迎逆[18],而教于正见,

施时极欢喜,所求不逆人。

彼人是良友,终不为恶行,

恒喜行正见,常念求善法。

大王如彼人,死时有所适,

必生兜术天[19],先暗而后明。

如人极为富,不信好喜恚,

悭贪心怯弱,邪见而不改。

见沙门梵志,及诸乞求者,

恒喜呵骂詈[20],邪见言无有。

见施起瞋恚,不令有施人,

彼人行极弊,造诸恶元本[21]

如是彼人者,临欲命终时,

当生地狱中,先明而后暗。

如有贫贱人,无信好瞋恚,

造诸不善行,邪见不信正。

设见沙门士,及诸可事者,

而取轻毁之,悭贪无有信。

施时而不喜,见他施亦然,

彼人所造行,所适无安处。

如此彼之人,必当取命终,

当生地狱中,先暗而后暗。

如人极有财,有信好布施,

正见不他念,恒喜求善法。

设见诸道士,及诸可施者,

起恭迎敬之,而学于正见。

与时极和悦,常念于平均,

惠施无吝惜[22],不逆于人心。

彼人受命决,不造诸非法,

当知彼之人,临欲命终时,

  必生好善处,先明而后明。”

是故,大王!当学先明而后明,莫学先明而后暗。如是,大王!当作是学!”

尔时,波斯匿王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波斯匿王来诣佛所,稽首[23]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云何,世尊,为婆罗门死还生自姓婆罗门[24]家,刹利[25]、鞞舍[26]、首陀罗[27]家耶?”

  佛言:“大王!何得如是?大王当知:有四种人,何等为四?有一种人,从冥入冥;有一种人,从冥入明;有一种人,从明入冥;有一种人,从明入明。

  大王!云何为一种人从冥入冥?谓有人生卑姓家,若生旃陀罗家、鱼猎家、竹作家、车师家,及余种种下贱工巧业家,贫穷活命,形体憔悴,而复修行卑贱之业,亦复为人下贱作使,是名为冥。处斯冥中,复行身恶行、行口恶行、行意恶行,以是因缘,身坏命终,当生恶趣,堕泥梨[28]中。犹如有人从暗入暗,从厕入厕,以血洗血,舍恶受恶;从冥入冥者亦复如是,是故名为从冥入冥。

  云何名为从冥入明?谓有世人生卑姓家,乃至为人作诸鄙业,是名为冥。然其彼人于此冥中,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以是因缘,身坏命终,生于善趣,受天化生。譬如有人登床跨马,从马升象;从冥入明亦复如是,是名有人从冥入明。

  云何有人从明入冥?谓有世人生富乐家,若刹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家、长者大姓家,及余种种富乐家生,多诸钱财,奴婢[29]、客使[30],广集知识,受身端正,聪明黠慧[31],是名为明。于此明中,行身恶行、行口恶行、行意恶行,以是因缘,身坏命终,生于恶趣,堕泥梨中。譬如有人从高楼下乘于大象,下象乘马,下马乘舆[32],下舆坐床,下床堕地,从地落坑;从明入冥者亦复如是。

  云何有人从明入明?谓有世人生富乐家,乃至形相端严,是名为明。于此明中,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以是因缘,身坏命终,生于善趣,受天化生。譬如有人从楼观[33]至楼观,如是乃至从床至床;从明入明者亦复如是,是名有人从明入明。”

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贫穷困苦者,不信增瞋恨,

悭贪恶邪想,痴惑不恭敬;

见沙门道士,持戒多闻者,

 毁訾[34]而不誉,障他施及受;

如斯等士夫,从此至他世,

当堕泥梨中,从冥入于冥。

若有贫穷人,信心少瞋恨,

常生惭愧心,惠施离悭垢;

见沙门梵志,持戒多闻者,

谦虚而问讯,随宜善供给,

劝人令施与,叹施及受者;

如是修善人,从此至他世,

善趣上生天,从冥而入明。

有富乐士夫,不信多瞋恨,

悭贪嫉恶想,邪惑不恭敬;

见沙门梵志,毁訾而不誉,

障他人施惠,亦断受施者;

如是恶士夫,从此至他世,

当生苦地狱,从明入冥中。

若有富士夫,信心不瞋恨,

常起惭愧心,惠施离瞋妒;

见沙门梵志,持戒多闻者,

先奉迎问讯,随宜给所须,

劝人令供养,叹施及受者;

如是等士夫,从此至他世,

  生三十三天,从明而入明。”

佛说此经已,波斯匿王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世间凡夫,上至国王,下至乞丐,无骄慢者,实属少见,心有骄慢,则不容慈心,难以见真,所以行人一定要赶快认清何为骄慢,以及骄慢的过患后要强行断除骄慢烦恼。下面就跟大家分享一则如何认清骄慢的典故。

<何为傲慢>

[唐朝有个赫赫有名的大将郭子仪[35],安禄山[36]叛乱时,任朔方节度使[37],在河北击败史思明,唐肃宗[38]即位时,又配合回纥[39]兵收复了长安、洛阳,因而升为中书令[40]。然而,这位功盖天下,权倾朝野的郭子仪,却又以一个平凡、卑微的佛教徒自居,常去佛寺拜望禅师,聆听[41]禅师说法。

有一天,郭子仪像往常一样探访禅师,问了如下一个问题:“请问师父,佛教是如何解释‘傲慢’的?”

禅师听了这句话,忽然变了面孔,眼一瞪,嘴一撇,以一种极其傲慢无礼的态度对这位宰相喝问:“你这个呆头在说什么胡话?”

一霎时,所有在场的人全都惊呆了。郭大人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国,这和尚怎能用这种口气说话?显然,郭子仪也无法忍受这种蛮不讲理而突乎其来的“侮辱”,他的脸上开始出现一种虽颇轻微但却严肃的愤怒表情。就在这时候,禅师又恢复了往昔那慈祥的面容,微笑着说道:“大人!这就是‘傲慢’。”

这位禅师知道,像郭子仪这样位高权重的大官,早已习惯于发号施令了,其左右部下无不俯首听命,没有一个敢顶撞违拗[42]的。要让他懂得什么叫傲慢,最好的办法,不是字面上去解释傲慢的概念,而是让他亲身被人家“傲慢”一次,实实在在地尝尝“傲慢”的滋味。这种“幽默”常常胜过一大套空洞的说教。]

佛能化度贪心深重的难陀,嗔心至盛的央掘魔罗,亦能度化痴心深重的周利槃陀伽,唯独不能化度的就是傲慢深重的提婆达多,由于傲慢至盛使得提婆达多完全丧失了慈悲仁慈之心,想尽各种办法害佛。下面再来奢侈讲述一则提婆达多因嫉妒害佛的公案。

《杂宝藏经·二辅相诡媾[43]缘》云:

[佛在王舍城,提婆达多,作种种因缘,欲得杀佛,然不能得。时南天竺国,有婆罗门来,善知咒术,和合毒药。提婆达多,于[44]婆罗门所,即合毒药,以散佛上。风吹此药,反堕己头上,即便闷绝,躃[45]地欲死,医不能治。

阿难白佛言:“世尊!提婆达多,被毒欲死。”

佛怜愍故,为说实语:“我从菩萨成佛已来,于提婆达多,常生慈悲,无恶心者,提婆达多,毒自当灭。”作是语已,毒即消灭。

诸比丘言:“希有世尊!提婆达多,恒起恶心于如来所,如来云何犹故活之?”

佛言:“非但今日,恶心向我,过去亦尔。”

[46]问佛言:“恶心于佛,其事云何?”

佛言:“过去之世,迦尸国中,有[47]波罗㮈[48][49]。有二辅相,一名斯那,二名恶意。斯那常顺法行,恶意恒作恶事,好为诡媾[50],而语王言:‘斯那欲作逆事。’

王即收闭。诸天善神,于虚空中,出声而言:‘如此贤人,实无过罪,云何拘系?’

诸龙尔时亦作是语,群臣人民亦作是语,王便放之。第二恶意,劫王库藏,著斯那舍。王亦不信,而语之言:‘汝憎嫉[51]于彼,横作此[52]事。’

王言:‘捉此恶意,付与斯那,仰使断之。’

斯那即教恶意,向王忏悔。恶意自知有罪,便走向毘提醯王所,作一宝箧,盛二恶蛇,见毒具足,令毘提醯王,遣使送与彼国国王并及斯那:‘二人共看,莫示余人。’王见宝箧,极以严饰,心大欢喜,即唤斯那,欲共发看。

斯那答言:‘远来之物,不得自看,远来菓[53]食,不得即食。何以故?彼有恶人,或能以恶来见中伤。’

王言:‘我必欲看。’殷勤三谏,王不用语。复白王言:‘不用臣语,王自看之,臣不能看。’

王即发看,两眼盲冥,不见于物。斯那忧苦,愁悴[54]欲死,遣人四出,遍历诸国,远觅良药。既得好药,以治王眼,平复如故。尔时王者,舍利弗是也[55]。尔时斯那,我身是也。尔时恶意,提婆达多是。”]


[1] 尘寰:拼音chén huán,人世间。唐·权德舆《送李城门罢官归嵩阳》诗:“归去尘寰外,春山桂树丛。”

[2] 觑:拼音qū,把眼睛合成一条细缝看:觑着眼睛仔细地看。

[3] 一梦华胥:拼音yī mèng huá xū,意思是后因称一场幻梦为“一梦华胥”。

[4] 得意忘形:拼音dé yì wàng xíng,因心意得到满足而高兴得失去常态。

[5] 孤芳自赏:拼音gū fāng zì shǎng,孤芳:独秀一时的香花。把自己比做仅有的香花而自我欣赏。比喻自命清高。

[6] 不可一世:拼音bù kě yī shì,一世:一时。认为当代的人都不行。形容目空一切、狂妄自大到了极点。

[7] 持斧罗摩:是梵仙迦摩陀迦尼的儿子。他是婆罗门种姓最忠实的保护神,曾先后21次从世界上肃清了妄图向婆罗门挑战的刹帝利武士,以维护婆罗门种姓的地位,事件的起因则是因为一群刹帝利武士侮辱了她的母亲。

[8]  悲愍:拼音bēi mǐn,1.亦作“悲悯”。哀伤而同情。

[9] 萨迦三祖:札巴坚赞,译言:“称幢“(1147——1216)。宋代藏传佛教萨迦派高僧,萨钦衮噶凝波之第三子,年二十六继承萨迦法位,为萨迦五祖之第三祖。

[10] 扎墨格拿之子:即指食火梵仙迦摩陀迦尼子持斧罗摩。

[11] 旃陀罗:拉丁文一般转写形式(Chandala),也作“旃荼罗”。印度族群之一,在印度教种姓制度中,被认为是最低种姓,被认为是不可接触的贱民。主要工作是处理人类及动物尸体,担任刽子手或屠夫。在印度,使用印度-雅利安语支的族群,都以旃荼罗这个名称来称呼贱民阶级。在北印度,旃荼罗被等同于第五种种姓,是最低阶级。在马哈拉施特拉邦、北方邦、比哈尔邦等地,仍有称为旃荼罗的族群。

[12] 淫泆:拼音yín yì,淫荡;淫乱。

[13] 裸跣:拼音luǒ xiǎn,露体赤脚。

[14] 沙门:拼音shā mén,梵语的音译。出家的佛教徒的总称。也指佛门。

[15] 婆罗门:拼音pó luó mén,印度种姓制度中最高种姓或僧侣的一员,其主要职务是诵经、传经(吠陀经)并主持宗教各种仪式。亦称“婆罗门教徒”

[16] 刹利:拼音shā lì,亦作“刹帝利”。梵语的音译。亦省称”刹利”。古印度第二族姓,掌握政治和军事权力。为世俗统治者。

[17] 阿罗汉:拼音āluóhàn,为沙门四果中的四果。欲、色、无色三界的修所断烦恼全部断尽以后得阿罗汉果。按大乘的观点,阿罗汉断尽的只是烦恼障,其相续中还有所知障。

[18] 迎逆:拼音yíng nì,犹迎接。

[19] 兜术天:拼音dōu shù tiān,梵语音译。佛教谓天分许多层,第四层叫兜率天。它的内院是弥勒菩萨的净土,外院是天上众生所居之处。

[20] 骂詈:拼音mà lì,骂,斥骂。多用作书面语。

[21] 元本:拼音yuán běn,意思是根本;首要。

[22] 吝惜:拼音lìn xī,舍不得;顾惜。

[23] 稽首:拼音qǐ shǒu,古时的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的。

[24] 婆罗门:远离尘嚣,愤世嫉俗,调伏诸根的梵行——婆罗门种姓。

[25] 刹帝利:行政掌权的王族——刹帝利种姓。

[26] 鞞舍:如王教敕奉旨办事者被称作是商贾——毗舍种姓。

[27] 首陀:又称“首陀罗”。开垦播种等从事是诸低俗事业的人即被称作是杂役——首陀罗种姓。

[28] 泥梨:(界名)Niraya,又曰泥犁,泥梨耶,译作地狱。

[29] 奴婢:拼音nú bì,原指丧失自由、受人奴役的男女,后泛指男女仆人。

[30] 客使:拼音kè shǐ,外来的使者。

[31] 黠慧:拼音xiáhuì,聪敏灵慧。

[32] 舆:拼音yú,〈名〉轿子。

[33] 楼观:拼音lóu guān,泛指楼殿之类的高大建筑物。

[34] 毁訾:拼音huǐ zī,1.亦作“毁疵”。亦作“毁訿”。亦作“毁呰”。 2.毁谤;非议。

[35] 郭子仪:郭子仪(697年-781年),字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华州区)人。唐代中兴名将、政治家、军事家,寿州刺史郭敬之的儿子。

 出身太原郭氏。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安史之乱爆发,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收复两京有功,加司徒、代国公。又进位中书令。乾元二年(759年),承担相州兵败之责,失去兵权,处于闲官。宝应元年(762年),平定河中兵变有功,进封汾阳郡王。广德元年(763年),仆固怀恩勾结吐蕃、回纥入侵,长安失陷。再度被启用,出任关内副元帅,收复长安。永泰元年(765年),吐蕃、回纥联兵入侵,在泾阳单骑说退回纥,并击溃吐蕃。大历十四年(779年),唐德宗即位后,尊为“尚父”,进位太尉兼中书令。

 唐建中二年(781年),病逝,获得赠太师,谥号“忠武”,配飨唐代宗庙廷,陪葬于建陵。

[36] 安禄山:拼音ān lù shān,人名。(公元?~757)唐营州柳城人(今河北省旧永平府境)。胡人,本姓康,初名阿荦山,又作轧荦山。忮忍多智,善臆测人情,通六蕃语。天宝末,以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举兵反,陷洛阳,入长安,称燕帝,寻为其子庆绪所杀。

[37]朔方节度使:又称灵州节度使、灵武节度使、灵盐节度使,是唐朝在今西北地区为防御后突厥汗国设置的节度使,天宝十节度使之一。

[38] 唐肃宗:李亨(711年10月19日-762年5月16日),为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母亲为追尊元献皇后杨贵嫔,唐朝第10代皇帝(不计武则天),756年8月12日至762年5月16日在位,在位6年。在位期间,是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登基的皇帝。

[39] 回纥:拼音huí hé,是中国的少数民族部落,维吾尔族的祖先。

[40] 中书令:是中国古代官职名称。最初是帮助皇帝在宫廷处理政务的官员,负责直接向皇帝上奏的密奏“封事”,责任重要。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秘书长。

[41] 聆听:拼音líng tīng。指集中精力、认真地听。

[42] 违拗:拼音wéi’ào,违反;有意不依从长辈、上级的主意。

[43] 诡媾【大】*,谗搆【宋】*【元】*【明】*

[44] 于【大】,于彼【宋】【元】【明】

[45] 躃:拼音bì,古同“躄”。仆倒:“迷闷躄地。”

[46] 时【大】,即【宋】【元】【明】

[47] 有【大】,〔-〕【宋】【元】【明】

[48] 㮈【大】,奈【宋】【元】【明】

[49] 波罗㮈城:古代印度六大都市之一,位于当时的中印度、当今印度北方邦瓦拉纳西以北约十公里处的恒河河畔,是十六大国之一的迦尸国的首都。当时有以首都名作为国号的习惯,因此迦尸国又称为波罗㮈国。另译为“波罗奈”。

[50] 诡媾【大】*,谗搆【宋】*【元】*【明】*

[51] 憎嫉:拼音zēng jí,厌恶妒忌。

[52] 此【大】,是【宋】【元】【明】

[53] 菓【大】*,果【元】【明】*

[54] 愁悴:拼音chóu cuì,1.亦作”愁瘁”。 2.忧伤憔悴。

[55] 也【大】*,〔-〕【宋】*【元】*【明】*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