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sbsgsdyp189

第一百八十九课


二、破不作恶行而爱增上生:

问曰:假设如上所说,矜骄傲慢者因为施作罪业而终堕恶道故理当呵斥,那么与其相反,无矜骄傲慢者,由于行持能成就善趣人天安乐的善法故,宜应称叹嘉勉。所以说轮回是一向所欣求希慕的对境。

答曰:由于颠倒使然故,对善趣妙法也不应起贪著。

即如颂曰:

弃舍此境已,要求得境界,
如是颠倒法,何因许为正?
Whoever renounces them now Will, it is said, obtain sense objects. For what reason would such perverse Practice be considered correct?

【词汇释难】

此境:此殊妙的色、声、香、味、触五欲对境。

【释文】谁若对此欲境无有贪著即许为修习梵行,全然舍弃是诸欲境身坏命终后,却又欣喜若狂地要求得到豪门巨室的种姓或是迁升逮及天趣之身。正是由于将此所弃,作为自己所求的果法而希慕之,是故(此先弃后取的举动)实乃颠倒妄为也。虽然如是颠倒取舍,痴倒迷乱的世间又是以何种原因,将此圣者有所不许的颠倒法,认许为正确无倒耶?是故不宜对此特别加以执着。如彼,羖[1]羊抵角喻。

<羖羊抵角喻>

    譬如,羖羊抵角欲斗时,虽然它们各自向后远远却行[2],却并不是想要退出抵角的斗战。如喻所比,对欲境先弃后取的所作所为亦复如是。如是则所言(先弃后取之)法亦成颠倒故,宜应弃舍。

【释义】今世舍弃贪爱欲乐的恶行,而努力修善积福,以求后世得到生天的安乐,这种行为是外道的颠倒修法。今生五欲境既然是舍弃对象,那自己为什么还要贪求来世的欲乐呢?要追求人天福报,必须守持戒律,《俱舍论》中说过:“为得善趣戒重要,为离烦恼修重要。”持守律仪必须舍弃对五欲的贪著,因此,若以舍弃已得的安乐境去追求未来的乐境,这诚然是颠倒行为。按这种做法,对欲乐前舍后取,前后二者自相矛盾[3],有智慧者谁会将这种颠倒做法,许为正确呢?不管如何寻找根据,舍今世而求后世人天欲乐的观点,皆无法成立为应理之宗。虽然在内道[4]中有人天乘修法,修持五戒十善,但这并非是求后世欲乐,而是为了有机会修法解脱轮回,先求得人天善趣闲暇的基础。

譬如说,山羊在斗角时,先会各自跑开,然后又转过来加速奔跑而相互撞击;同样欲求后世人天安乐而持戒者,先将此世的五欲享受舍弃,这种做法与山羊斗角一样,实是颠倒愚昧之举。诸修习正法者,若能明了此中颠倒,则极易断除贪求有漏安乐果的非理妄念。

外道行人的持戒修行无不是“弃舍此境已,要求得境界”的颠倒妄为,在此就给大家分享一则出自《大庄严论经》能充分凸显此义的公案。

《大庄严论经》云:

[复次,虽复持戒,为人天乐,是名破戒。

我昔曾闻,有一沙门[5]与婆罗门[6]于空林中夏坐安居[7],于时沙门数数往返婆罗门所,与其共事不存亲疏[8]正处其中[9]。所以者何?若与亲昵[10]恐其生憍慢,若与其疏谓为憎恶。

即说偈言:

                 “以杖置日中,竖卧俱无影,

  执杖倚亚[11]者,其影则修长[12]

 彼人亦如是,亲疏宜得中[13]

   令[14]渐通泰[15]已,然后为说法。”

此婆罗门无有智慧,不别贤愚供事极苦,是以我今不宜亲昵亦不应疏。何以故?事[16]愚人苦,不解供事亦名为苦。”种种方便共相习近[17],渐相体信得与言语。尔时比丘问婆罗门:“汝今何故举手向日,卧灰土上裸形啖[18]草,昼夜不卧翘足[19]而立,行此苦行为何所求?”婆罗门答曰:“我求国王。”此婆罗门于后少时身遇病患,往问医师疗疾之方。医师报言:“宜须食肉。”于是婆罗门语比丘言:“汝可为我至檀越[20]家,乞索[21]少肉以疗我疾。”于时比丘作是思惟:“我今化彼正是其时。”作是念已,化为一羊系著其边,婆罗门问比丘言:“汝为索肉,今在何处?”比丘答言:“羊即是肉。”婆罗门大生瞋恚[22]而作是言:“我宁杀羊而食肉耶?”

于是比丘说偈答言:

                 “汝今怜一羊,犹尚不欲杀,

 后若为国王,牛羊与猪豕[23]

鸡犬及野兽,杀害无有量,

  汝在御座[24]上,厨宰[25]供汝食。

汝若瞋恚时,当言斩彼头,

 或言截手足,又时教挑[26]目。

汝今怜一羊,方欲多杀害,

若实有悲心,宜舍求王意。

  如人临刑[27][28],畏苦多饮酒,

 华林极敷荣[29],猛火将欲焚。

  又如著金锁[30],虽好能系缚[31]

王位亦如是,恒有恐惧心。

威力诸侍从,庄严以珍宝,

不见后过患,凡夫贪愿求。

既得造诸恶,坠堕三恶道,

如蛾贪火色,投中自燋灭。

虽有五欲乐,名称普闻知,

恒多怀恐惧,忧苦患极深。

犹如捉毒蛇,逆风持炬火,

不舍危害至,亦如临死苦。

王者游出时,顶上戴天冠,

 众宝自璎珞[32],上妙庄严服,

名马众宝车,乘之出游巡,

 道从[33]数百千,威势极炽盛。

 若有寇敌[34]时,宝铠自严身,

胜则多杀害,负则失身命。

妙香以涂身,上服以香熏,

所食诸肴膳[35],百味恣其口。

所须皆随意,无有违逆者,

行来若坐卧,举动悉疑畏。

亲友亦不信,虽复为亲友,

 恒有危[36]惧心,云何名为乐?

如鱼吞钩饵,如蜜涂利刀,

 亦如网罗摾[37],鱼兽贪其味。

不见后苦患,贵富亦如是,

 终受地狱苦,地狱垣墙[38]壁,

屋地皆炽然,罪人在其中,

火出自烧身,受苦无有量。

汝当自思惟,所为乐既少,

众苦患甚多,是故应念苦。

莫求贵自在,舍汝愿求心,

  唯有求解脱,众苦悉消除。”

婆罗门闻是偈已默然不答,合掌向比丘白言:“尊者!善有辩才开悟我心,设使得彼三十二[39][40]王者亦不甘乐。”

即说偈言:

                 “善意巧方便,明智能观察,

为我除邪愿,示导正真路。

善友当如是,世间所称赞,

常应近是友,无有诤恼患。

善导我心意,回邪入正道,

   示我善恶相,令得于解脱。”]

内道佛教的行人中,也有一些行人贪图世荣,辄反佛道,如下所述。

《法句譬喻经·放逸品》云:

[昔佛在世,时有五百贾客从海中出[41],大持七宝还归本国,经历深山为恶鬼所迷不能得出,粮食乏尽穷顿困厄遂皆饿[42]死,所赍[43]宝货散在山间。时有沙门在山中学[44],见其如此便起想念:“吾勤苦学道积已七年,不能得道又复贫穷无以自济[45]。此宝物无主,取之持归用立门户。”于是下山拾取[46]宝物,藏着一处讫[47]便出山,求呼兄弟负驰[48]持归。方到道半,佛念比[49]丘应当得度,佛便化作一比丘尼,剃头法服,㽵[50]面画眉金银璎珞[51],随谷入山。道逢沙门,头面作礼问讯起居。

道人呵比丘尼曰:“为道之法应得尔不?剃头[52]着法衣[53],云何复㽵[54]面画眉璎珞[55]身体也?”

比丘尼答曰:“沙门之法为应尔不?辞亲学道山居静志,云何复取非其财物,贪欲忘道快心放意[56]?不计无常,生世如寄,罪报延长。”

于是比丘尼为说偈言:

                                           “比丘谨慎戒,放逸多忧𠎝[57]

变诤小致大,积恶入火焚。

守戒福致喜,犯戒有惧心,

     能断三界漏,此乃近涅槃。”

是时比丘尼说此偈已,为现佛身相好光明。沙门见之悚然[58]毛竖,稽首[59]佛足悔过自陈:“愚痴迷谬[60]违犯正教,往而不返,其将奈何?”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若前放逸,后能自禁,

是照世间,念定其宜。

过失为恶,追覆以善,

是照世间,念善其宜。

少壮舍家,盛修佛教,

是照世间,如月云消。

人前为恶,后止不犯,

    是照世间,如月云消。”

于是比丘重闻此偈结解贪止,稽首佛足还到树下,数息相随止观还净,获道果证成阿罗汉。]


[1] 羖:拼音gǔ,山羊。

[2] 却行:拼音què xíng,倒退而行。

[3] 自相矛盾:拼音zì xiāng máo dùn,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4] 外道:拼音nèi dào,佛教对于其他教门而称自教之教法为内道。有关内外道之分别,各家说法不一。据北本《涅槃经》卷十七载,道有常、无常二种,内道之道称为常,外道之道称为无常。同经卷三十五载,有说佛性即是内道,盖因菩萨虽于无量劫中修习外道,若离内道,则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道安于所著《二教论》中主张,凡救形之教称为外,济神之典称为内,以释教为内,儒教为外。佛教一般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等三法印为内外二道之分域,然无相大乘不局限此说,如《十二门论疏》谓道无内外,随行人之道乃成内外分别,即于所得中道之立场,显示不执着于内外一异之差别相。

[5] 沙门:拼音shāmén,梵语的音译。出家的佛教徒的总称。也指佛门。

[6] 婆罗门:拼音pó luó mén,印度种姓制度中最高种姓或僧侣的一员,其主要职务是诵经、传经(吠陀经)并主持宗教各种仪式。亦称“婆罗门教徒”

[7] 夏坐安居:拼音xià zuòān jū,佛教语。僧徒每年在夏季三个月的雨期中不外出,坐禅静修,称夏坐。又称坐夏、安居、夏安居。

《五分律·卷第十九·第三分之三·安居法》云:

“佛在舍卫城。尔时诸比丘春夏冬一切时游行,蹈杀虫草,担衣物重,疲弊道路。诸居士见,讥诃言:“此诸外道沙门、婆罗门,尚知三时,夏则安居;众鸟犹作巢窟,住止其中;而诸比丘不知三时,应行、不行。常说少欲,慈愍护念众生;而今践蹈无仁恻心。无沙门行,破沙门法!”诸长老比丘闻,种种诃责,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问诸比丘:“汝等实尔不?”答言:“实尔。世尊!”佛种种诃责已,告诸比丘:“不应一切时游行,犯者突吉罗!从今听夏结安居。”

[8] 亲疏:拼音qīn shū,指关系或感情上的距离的远近,亲近和疏远,指射箭射中靶心或偏离靶心的距离。

[9] 中【大】*,衷【宋】*【元】*【明】*

[10] 亲昵:拼音qīn nì,非常亲密;亲近。

[11] 亚:拼音yà,〈动〉垂;低垂。

[12] 修长:拼音xiūcháng,瘦长。

[13] 中【大】*,衷【宋】*【元】*【明】*

[14] 令【大】,今【明】

[15] 通泰:拼音tōng tài释义为舒畅、通顺、畅达。

[16] 事:拼音shì,〈动〉服侍:事父母。

[17] 习近:拼音xí jìn ,犹接近。

[18] 啖:拼音dàn,吃或给人吃:啖饭。啖以肉食。

[19] 翘足:拼音qiáo zú,意思是举足,抬起脚来。因以形容时间短暂。形容盼望仰慕之切。

[20] 檀越:拼音tán yuè,梵语的音译。施主。

[21] 乞索:拼音qǐ suǒ,1.犹乞讨。 2.化缘。 3.索取。

[22] 瞋恚:拼音chēn huì,忿怒怨恨。

[23] 豕:拼音shǐ,猪:封豕长蛇。

[24] 御座:拼音yù zuò,皇帝的宝座。

[25] 厨宰:拼音chú zǎi,掌管膳食之小吏。

[26] 挑:拼音tiāo,〈动〉挖取:挑荠菜。

[27] 刑【大】,形【宋】【元】

[28] 刑戮 :拼音xíng lù,意思是受刑罚或被处死。

[29] 敷荣:拼音fū róng,是指开花。

[30] 锁【大】,鏁【宋】

[31] 系缚:拼音xì fù,意思为捆绑;束缚;捆绑束缚。

[32] 璎珞:拼音yīngluò,古代用珠玉串成的装饰品,多用为颈饰。

[33] 道从:拼音dào cóng, 前导后卫。

[34] 寇敌:拼音kòu dí,意思指入侵之敌;敌军。

[35] 肴膳:拼音yáo shàn,饭菜。

[36] 危【大】,厄【宋】【元】【明】

[37] [打-丁+强]【CB】【丽-CB】,襁【大】摾:拼音jiàng,古同“弶”。用弶捕捉。

[38] 垣墙:拼音yuán qiáng,院墙;围墙。

[39] 二【大】,三【宋】【元】【明】

[40] 三十二天:佛教小乘有部称欲界十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为三十二天。《婆沙论》中说,天有三十二种,欲界有十,色界有十八,无色界有四,合有三十二天也。”

[41] 出【大】,〔-〕【宋】【元】【明】

[42] 饿【大】,饥【宋】【元】【明】

[43] 赍:拼音jī,携带;持。

[44] 学【大】,学道【宋】【元】【明】

[45] 自济:拼音zì jì,犹自给。

[46] 拾取【大】,捡聚【圣】

[47] 讫【大】,已【宋】【元】【明】

[48] 驰【大】,駄【宋】【元】【明】【圣】

[49] 比【大】,此比【圣】

[50] 㽵【大】*,粧【宋】*【元】*【明】*

[51] 璎珞【大】*,缨终【圣】*

[52] 剃头:拼音tìtóu,剃去头发。

[53] 法衣:拼音fǎ yī,僧道穿的衣服。

[54] 㽵【大】*,粧【宋】*【元】*【明】*

[55] 璎珞【大】*,缨终【圣】*

[56] 心放意【大】,意放心【圣】

[57] 𠎝【大】,患【宋】【元】【明】𠎝:拼音qiān , 同“愆”。罪过,过失。

[58] 悚然:拼音sǒngrán,形容害怕的样子。

[59] 稽首:拼音qǐ shǒu,指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

[60] 迷谬:拼音mí miù,迷惑谬误。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