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sbsgsdyp201

第二百零一课


三、破许烦恼不可断的能立:

问曰:贪等诸结使是绝对有自性的,因为能缠缚(众生)故。比如,妇人被男方的贪欲与男人一同紧紧相系故,使其无法摆脱男人;而男人却又被女方的欲贪与女人一起紧紧相缠故,使得无法脱离女人。

答曰:

任谁与他人,都无同系缚,
若与他同系,分离则非理。
None is, as it were, Bound to another. It is unfeasible to separate That which is bound together.

【词汇释难】

同系缚:一同紧紧系缚在一起。

【释文】“任谁与他人,都无同系缚”,如前所述由于贪欲是依靠非理作意所生故,其自性不成立。同理,男女双方亦复自性叵成故,任何一方都无法同另一方自性系缚,是故不得谓言:因能系缚故则贪欲是自性成立的。

且置是诸推求而横计与他法有共同相系,若事如是者,则说颂曰:“若与他同系,分离则非理”也。所谓的分离、解脱、离系等即是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而别无余义。设许欲贪为自性系缚他法的因,尔时,由于自性无变异故,应成永不解脱,然今实有解脱故,当知欲贪实非自性缠缚的因。若无能系因,岂有缚所缚?以是故说:贪等诸烦恼其自性佥然俱空。即成若谁能照见自性本空,即能断除贪等诸结使。如彼,黑白二牛相系喻。

<黑白二牛相系喻>

    譬如,黑牛并非被白牛所系,白牛亦非被黑牛所缚,而是由木轭[1]与犁索[2]等所系缚。如喻所比,诸根等并非是被欲境所缚,而欲境等亦非是被诸根所系,然此仅仅是被欲乐[3]欲境的贪心所缚耳。

【释义】执男女之间有共同的贪欲,由此而系缚在一起无法断除烦恼的说法,极不应理。于世间无论是谁与他人不可能存在自性不变的共同系缚,不可能有一个共同的自性贪心,将二人连结在一起。假设存在这种情况,两人之间有自性存在的同一系缚,那么两人不可能分离,因为自性的系缚,不可能变为他性而成分离。可是现实中,并不存在两个人永不分离的情况,由此可见无有真实的同一系缚存在。大疏中说:从贪欲烦恼自身观察,其本身唯是暂时的虚妄计执,不可能真正存有系缚有情之力,再从男女有情观察,彼等唯是依五蕴假合而假立的法,无有自性存在,既然能贪所贪与贪欲烦恼皆无自性,那怎么会存在有自性的联系呢?所以男女之间的贪欲烦恼,唯是因虚妄而暂时的分别计执而生,绝无不可分离的情况,不应执著有男女对境存在,即不能断贪欲烦恼的谬计。

譬如说,黑牛和白牛拴在一起拉犁耕地时,二者之间并不存在有自性的同一系缚,二者也非永远不能离开,只是暂时有绳索和犁拴在一起,若除绳索等,则自然会分离。同样,人们对外境生起执著烦恼,也唯是因暂时的贪爱绳索,将根识与境联系在一起而生,但二者之间并无自性不变的联系,若依智慧断除贪爱绳索,则贪执烦恼自然息灭。

月称菩萨在《中观四百论大疏》中所引<黑白二牛相系喻>者,如今可以在《出曜经》与《杂阿含经》等诸契经[4]当中寻得。这也是说明爱欲结使,并非是自性系缚之因的经典譬喻。其具体内容如下。

《出曜经·欲品》云:

                  [缚中牢固者,流室缓难解,

能断此为要,不观断欲爱。

缚中牢固者,恩爱恋着皆是缚著,唯有诸佛兴,出执金刚心,牢固难沮坏[5],众德自缨络[6],捐弃[7]诸恶不兴罪缘能断诸恶,是故名曰:‘缚中牢固’。

流室缓难解者,‘流’者,流在界中、有中、生中、趣中,今当与汝说譬,智者以譬喻自解。昔有国王,恩惠普润大赦天下,诸在牢狱重系者皆悉放出。其中生类,厌患缚著不堪牢狱,志常远离速出离狱,心不愿住。复有生类乐在狱中,心意恋慕[8],乐闻苦恼之音,即住狱中不肯去离,是故说曰:‘流室缓难解’。所以‘缓’者,遭赦被恩而不肯离。昔所积善作诸功德乃能断之,故言:‘能断此为要’。不顾慕[9]兄弟、家业、宗亲,‘不观断欲爱[10]’,欲爱已断永无遗余。度世八事[11]以二盟誓。何谓为二?一者、智[12]誓,二、为尽誓。以此二誓,誓度众生。

世容众妙色,此不名为欲,

世欲久存世,唯贤能觉知。

    昔佛在世,诸比丘自相谓言:“我等宜[13]可舍众僧食,在人间乞求。所以然者,诸乞求比丘者[14]游观人间,便得睹见极妙之色,耳闻极妙之音,鼻嗅极妙之香,身近极妙细滑。”尔时世尊以天耳清净寂寞无尘垢,闻诸比丘自相谓言,各生恋慕染著世荣[15]。尔时世尊即遣信唤集普会讲堂,诸比丘即集讲堂。佛告诸比丘:“云何比丘!我曾与汝说诸乞食,比丘游在人间便得睹极妙之色,耳闻极妙之音,鼻嗅极妙之香,身近极妙细滑?云何比丘!心为轻飘[16]?汝等方念色、声、香、味、细滑之法,犹如炽火焰极隆盛[17],复以脂酥而益之倍复增益,汝等倍益色、声、香、味、细滑之法。诸有比丘能自禁制,在外乞求心恒怀惧:‘受他信施为可易不?令诸檀越[18]奔趣四方,劳情役思乃得财货,信有后世减割布施;我今尠[19]德恐不消化。’观彼檀越当施之时,意欲受信施如不欲受想[20],自观己身如抱重病想,施物如药想,念空闲处如遭死亡想,意常系念修诸善本,观诸妇女如塜墓[21]想,如是比类人间乞求。诸有贪着色、声、香、味、细滑法,依猗[22]道者是谓大贼。”时尊者舍利弗问摩诃拘[23]絺罗[24]曰:“云何拘絺罗!眼为色相色为眼相,耳、鼻、舌、身细滑法,法为意相意为法相?”时摩诃拘絺罗报舍利弗曰:“眼非色相色非眼相,耳、鼻、舌、身、意,意非法相法非意相。所谓相者,贪欲自用是谓与相。”复引喻自解:“犹如白牛黑牛同系一处,或同一轭[25]与缚系相应。云何舍利弗?颇有人说白牛系黑牛、黑牛系白牛,为平等系不?”对曰:“非也。”“舍利弗!非白牛系黑牛、非黑牛系白牛,所谓缚者,或索、或靷[26]、或轭,是谓缚也。如是舍利弗!眼非色相色非眼相,耳、鼻、舌、身、意,意非法相法非意相,于中生贪欲自用者,是谓为相。”是故说曰:‘世容众妙色,此不名为欲’也。

人间欲无常,内欲缚是常,

此灭不受有,余趣不受生。

    人间欲无常者,欲是无常为衰耗法,变易不停不可恃怙[27],人间欲者不久停住,或亡或失、或为人所夺,是故非常不可久保。内欲深固与神相染,心为祸首殃及身口,是故说曰:‘内欲缚是常’。或为豪强伺命所害,如是欲者难制难禁,不可以己力留住不更趣[28]诸有,亦不愿生世后世,是故说曰:‘世欲久存世,唯贤能觉知’。

欲生无漏行,意愿常充满,

于欲心不缚,上流一究竟。

欲生无漏行[29]者,欲亦是善亦是不善,欲善者或是有漏、或是无漏。无漏欲者灭一切爱,此中不说有漏。

意愿常充满者,一切诸善之法,普充满体中。

于欲心不缚者,心于彼心不染著亦无所污,是故说曰:‘于欲心不缚’。

上流一究竟者,即阿那含[30]是。所以然者,因说阿那含果,因说五下分结[31],因说断欲爱,此亦复说上流一究竟。

智者不越次,渐渐以微微,

  巧匠渐刈[32]垢,净除诸秽污。

智者不越次者,博古明今分别是非,于慧无减损,受性不懈怠,是故说曰:‘智者不越次’也。

渐渐以微微[33]者,渐渐日进[34]勿怀中息,犹如巧匠除刈[35]重垢积日乃成。人去心垢亦复如是,为诸天、阿须伦[36]、真陀罗[37]、摩休勒[38]等,所见称誉。

犹如车巧匠,善能修治朴,

随欲能灭欲,后必受永康。

犹如彼[39]巧匠者,观彼朽车严治修饰,远致重载无所缺损,便成二义。云何为二?一为名誉远布,二为得其财货。彼巧比丘亦复如是,唯舍于欲便得二称,名声远布、诸天所誉,于现法中受无量乐。

是故说曰:

                                          “犹如车巧匠,善能修治朴,

     随欲能灭欲,后必受永康。”

    时诸众会[40]闻佛所说,欢喜而去。]

同样的譬喻在《杂阿含经》中也出现了两次,即如下说。

《杂阿含经》卷第九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41]

  时,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诃拘絺罗俱在耆阇崛山[42]

  尊者摩诃拘絺罗晡时[43]从禅觉,诣尊者舍利弗所,共相问讯已,退坐一面,语舍利弗言:“欲有所问,宁有闲暇见答已不?”

  尊者舍利弗语摩诃拘絺罗:“随仁所问,知者当答。”

  尊者摩诃拘絺罗问尊者舍利弗言:“云何,尊者舍利弗,眼系色耶?色系眼耶?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意系法耶?法系意耶?”

  尊者舍利弗答尊者摩诃拘絺罗言:“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法系意。尊者摩诃拘絺罗,于其中间,若彼欲贪,是其系也。尊者摩诃拘絺罗!譬如二牛,一黑一白,共一轭鞅[44]缚系,人问言:为黑牛系白牛?为白牛系黑牛?为等问不?”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非黑牛系白牛,亦非白牛系黑牛,然于中间,若轭、若系鞅者,是彼系缚。”

  如是,尊者摩诃拘絺罗,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法系意;中间欲贪,是其系也。尊者摩诃拘絺罗,若眼系色,若色系眼,乃至若意系法,若法系意,世尊不教人建立梵行,得尽苦边。以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法系意,故世尊教人建立梵行,得尽苦边。尊者摩诃拘絺罗,世尊眼见色若好、若恶,不起欲贪;其余众生眼若见色若好、若恶,则起欲贪。是故世尊说当断欲贪,则心解脱。乃至意、法亦复如是。”

时,二正士展转随喜,各还本处。]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一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庵罗林中,与众多上座比丘俱。

尔时,众多上座比丘集于食堂,作如是论议:“诸尊!于意云何?谓眼系色耶?色系眼耶?如是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意系法耶?法系意耶?”

时,质多罗长者行有所营,便过精舍,见诸上座比丘集于食堂,即便前礼诸上座足,礼足已,问言:“尊者集于食堂,论说何法?”

诸上座答言:“长者!我等今日集此食堂,作如此论:‘为眼系色耶?色系眼耶?如是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意系法耶?为法系意耶?’”

长者问言:“诸尊者于此义云何记说?”

诸上座言:“于长者意云何?”

长者答诸上座言:“如我意,谓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法系意,然中间有欲贪者,随彼系也。譬如二牛,一黑一白,驾以轭鞅。有人问言:‘为黑牛系白牛?为白牛系黑牛?’为等问不?”

答言:“长者!非等问也。所以者何?非黑牛系白牛,亦非白牛系黑牛,然彼轭鞅是其系也。”

如是,尊者!非眼紧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法系意,然其中间,欲贪是其系也。”

时,质多罗长者闻诸上座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1] 木轭:拼音mù è,双牛伽档。架在双牛肩上曳引犁辕的横杠。农具之一。

[2] 犁索:拼音lí suǒ,藏式犁头与木轭之间相连系的皮绳。

[3] 欲乐:五别境之一。缘所欲乐事物而生希求之心所。具有发起勤奋的作用者。

[4] 契经:拼音qì jīng,怎么叫契经呢?契,契者合也,就是上契合诸佛的妙理,下契合众生的机缘。

[5] 沮坏:拼音jǔ huài,败坏。

[6] 缨络:拼音yīng luò,以珠玉缀成的装饰品。

[7] 捐弃:拼音juān qì,舍弃、抛弃。

[8] 恋慕:拼音liàn mù,爱恋、仰慕。

[9] 慕【大】,恋【宋】【元】【明】

[10] 爱【大】,爱者【元】【明】

[11] 世八事:即世间八法。《十住毗婆沙论·五戒品》云:“世间之八法:世间法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于此法中,心无忧喜。”

[12] 智【大】,知【宋】【元】【明】

[13] 宜【大】,直【宋】【元】【明】

[14] 者【大】,能【明】

[15] 世荣:拼音shì róng,世俗的荣华富贵。

[16] 轻飘:拼音qīng piāo,轻浮;不踏实。

[17] 隆盛:拼音lóng shèng,盛大。

[18] 檀越:拼音tán yuè,施主。

[19] 尠:拼音xiǎn,同“鲜”。少。鲜为人知。寡廉鲜耻。

[20] 想【大】,相【宋】【元】【明】

[21] 塜墓:拼音zhǒng mù,又作“冢墓 ”意思是指坟墓。

[22] 猗【大】*,倚【宋】*【元】*【明】*

[23] 拘【大】,俱【宋】【明】

[24] 摩诃俱絺罗:即舍利弗的舅舅。生卒年月不详。先前信奉婆罗门教,后经释迦牟尼佛渡化成为其座下第子,证得阿罗汉果位。在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当中有“答问第一”之美称。其生平经历大约可分为婆门与佛教二个时期。

[25] 轭:拼音è,驾车时搁在牛马颈上的曲木。

[26] 靷:拼音yǐn,引车前进的皮带,一端套在车上,一端套在牲口胸前:“我两靷将绝。”

[27] 恃怙:拼音shì hù,可靠。

[28] 趣【大】,起【元】【明】

[29] 行【大】,〔-〕【宋】【元】【明】

[30] 阿那含:拼音ā nà hán,梵语的音译。意译为不还。佛教声闻乘(小乘)的四果之三,为断尽欲界烦恼、不再还到欲界来受生的圣者名。

[31] 五下分结:包含身见、戒取、疑(三结),加上贪欲、瞋恚。又称五顺下分结,下分是欲界的意思,这五结都是欲界烦恼,因此被称为五下分结。断五下分结,就得证声闻三果成阿那含,不再染著欲界的五欲。

[32] 刈【大】*,刬【宋】*【元】*【明】*

[33] 微微【CB】【碛-CB】【宋】【元】【明】,微【大】

[34] 进【大】,近【宋】【元】【明】

[35] 刈【大】*,刬【宋】*【元】*【明】*

[36] 阿须伦:即阿修罗,指非天。佛教六道之一,也是八部众之一。

[37] 真陀罗:(天名)Kiṁnara,一作甄陀罗。紧那罗:梵音kiṃnara,汉译“人非人”。

[38] 摩休勒:义译大蟒神,蛇头人身。瞋心重、善谄媚。又译为“摩睺罗伽”。

[39] 彼【大】,车【明】

[40] 众会【大】,会者【宋】【元】【明】

[41] 迦兰陀竹园:迦兰陀鸟所栖之竹林。又迦兰陀长者所有之竹林也。在摩竭陀国王舍城与上茅城之间。系迦兰陀长者所有,本与尼犍外道,后奉佛为僧园,是为印度僧园之初,所谓竹林精舍是也。

[42] 耆阇崛山:拼音qí shé kū shān,意译鹫头、鹫峰、灵鹫等。即灵鹫山。位于古代中印度、摩诃陀国首都王舍城东北方的一座山。因山顶似鹫头,故有此名。据称是释尊开说《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法华经》等诸多大乘经典的说法之处。

[43] 晡时:拼音būshí,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即申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即下午 3 时正至下午 5 时正)。

[44] 鞅:拼音yāng,古代用马拉车时套在马颈上的皮套子。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