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sbsgsdyp212

第二百一十二课


五、如何为引导之次第:

为胜道故,非始初一开始即开显永寂涅槃的深法言辞。故次颂曰:

先遮遣非福,中应遣除我, 后遮一切见,知此为智者。First prevent the demeritorious, Next prevent [ideas of a coarse] self. Later prevent views of all kinds. Whoever knows of this is wise.

【词汇释难】

先遮遣非福:首先应说善恶因果遣除造作非福恶业。

中应遣除我:中间应就我与五蕴以五种相推求皆不可得,遮遣二十种萨迦耶见的实执境,断除人我实执。

后遮一切见:最后说无我无法的亦显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第一义悉檀相以遣除一切边执见。

【释文】在此佛法(内道)中,应次第(引导所化)遣除一切有为[1]。此中遮遣一切非福恶业者,理当首先为之,因为这是众多可见不可见诸过患的孽根祸胎[2]故,易断故理应最先遮遣断除。遣除罪业后,对诸蕴、界、处等法以五相推求不得有我故,中应遣除二十句萨迦耶见[3]。后为捐弃我执的真实所依,对蕴、界、处等诸法的贪著而遮遣一切诸实有法[4]。如是聪明黠慧的睿智者即会无所取受而永尽入灭。是故当知,若谁能如是融会贯通[5]次第性地遮遣一切诸见的方便者,是人即可称名为是圣教佛道中的智者。如彼,疗养治病喻。

<疗养治病喻>

    譬如,为了疗养治病,应病投药,兼并使用清油疗法[6]与素淡疗法等则不会造成药不对症等的危害。如喻所比,解脱之理亦复如是。

【释义】在引导有情修习正法出离轮回时,世尊设有极为巧妙的菩提道次第法门。初入佛门的下根众生,首先应断粗大烦恼恶习,以了知因果正见行持五戒十善,遮遣自己的非福恶业。对这些不堪接受空性法门的根器前,若说空性实相,则容易导致他们堕入断见,诽谤一切善恶因果业报,由此堕入恶趣无法出离,因而应善说作恶堕恶趣、修善生人天的因果法门,使他们生起因果正见,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由是断十不善业等恶业相续,修习善业成就人天善趣的道器。如是成就小士道器后,中间便可宣说人无我,以抉择五蕴非我等法门,遮遣二十种萨迦耶见的实执境,断人我实执,成就中士道器。在此基础成就后,便应遮除一切法我执著,断除一切有无边见戏论,以此即可证得最上成就。对如上三次第法门,谁人能了知分明,能如次第为他人解说引导,如次第修持,他即是内道中的大智者,通达三士道的大修行人。

有关此颂的解释,藏传佛教中的各论师有一些歧异,如萨迦派的班钦香秋瓦论师解释此颂时,说先遮遣非福是指初转四谛法门,中间一句是指二转般若法轮,后遮一切见是指第三转法轮,如是以三转法轮对应解释此颂;而按月称菩萨与全知麦彭仁波切的解释,都是将此颂第一句释为世俗因果正见等法,第二句指人无我法门,第三句为法无我法门。对此诸学人应细心揣摩,清楚了知此三层次的法门。

譬如说,善巧的良医在治疗病人时,针对其病情不同阶段,会施以不同方药,如医治患胆病者,先施药剂去其病源,辅以清淡素食助养,待病情好转后,再渐渐施以荤馔滋补,令其全面康复。同样,针对久患烦恼疴疾的轮回众生,应先施以因果正见等法,断其恶症相续,然后再施以人无我、法无我的灵丹妙药,彻断病根,令有情完全康复至本来清净的涅槃。能如是依次第而行者,定然是了不起的大智者。

《杂阿含经》等声闻诸经教中,也已经分明开显了二十句萨迦耶见。

诚如《杂阿含经》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庵罗聚落庵罗林中,与众多上座比丘俱。

  时,质多罗长者诣诸上座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诸上座言:“诸世间所见,或说有我,或说众生,或说寿命,成说世间吉凶。云何,尊者!此诸异见,何本、何集、何生、何转?”

  时,诸上座默然不答,如是三问,亦三默然。

  时,有一下座比丘名梨犀达多,白诸上座言:“我欲答彼长者所问。”

  诸上座言:“善能答者答。”

  时,长者即问梨犀达多:“尊者!凡世间所见,何本、何集、何生、何转?”

  尊者梨犀达多答言:“长者!凡世间所见,或言有我,或说众生,或说寿命,或说世间吉凶。斯等诸见,一切皆以身见为本,身见集、身见生、身见转。”

  复问:“尊者!云何为身见?”

  答言:“长者!愚痴无闻凡夫见色是我、色异我、色中我、我中色,受、想、行、识见是我、识异我、我中识、识中我,长者!是名身见。”

  复问:“尊者!云何得无此身见?”

  答言:“长者!谓多闻圣弟子不见色是我,不见色异我,不见我中色、色中我;不见受、想、行、识是我,不见识异我,不见我中识、识中我,是名得无身见。”

  复问:“尊者!其父何名?于何所生?”

  答言:“长者!我生于后方长者家。”

  质多罗长者语尊者梨犀达多:“我及尊者二父本是善知识。”

  梨犀达多答言:“如是,长者。”

  质多罗长者语梨犀达多言:“尊者若能住此庵罗林中,我尽形寿供养衣服、饮食、随病汤药。”

  尊者梨犀达多默然受请。

时,尊者梨犀达多受质多罗长者请,供养障碍故,久不诣世尊所。

时,诸上座比丘为质多罗长者种种说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质多罗长者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中观四百论大疏》中所说以五相推求人我了不可得者,在《入中论》中却推演成七相推求不得人我,并以外喻马车说明此义,即马车的支分与 有分的马车非为一品、非异品、非能依品、非所依品、非具有品、非唯积聚为马车、复非形体为马车七相观察。其观察方式与《那先比丘经》中的观察分析可谓是同出一辙。

《那先比丘经》云:

[那先者诸沙门师,知诸经要难,巧[7]说十二品经种种别异章断句解,知泥洹之道,无有能穷者、无能胜者,智如江海,能伏九十六种道,为佛弟子所敬爱,以经道教授。那先来到舍竭国(Sāgala),其所相随弟子皆复高明,那先如猛师子。

沾弥利白王:“有沙门字那先,智慧微妙诸经道要,能解人所疑,无所不通。能与王难经说道。”

王问沾弥利:“审[8]能与我共难经道不?”

沾弥利言:“唯。然常与第七梵天[9]共难经说道,何况于人王。”

即敕沾弥利便行请那先来。沾弥利即到那先所白言:“大王欲相见。”

那先言:“大善。”即与弟子[10]相随行到王所。

王虽未尝,见那先在众人中披[11]服行步与人有绝异,王遥见隐知那先。王自说言:“我前后所更见众大多,入大坐中大多,未尝自觉恐怖,如今日见那先。今日那先定胜我,我心惶惶不安。”

沾弥利居前白王言:“那先以[12]发旦到。”

王即问沾弥利:“何所是那先者?”

沾弥利白[13],因指示王。王即大欢喜,“正我所隐意是。”那先即到,王因前相问讯语言,王便大欢喜,因共对坐。

那先语王言:“佛经说言:‘人安隐最大利,人知足最为大富,人有所信最为大厚,泥洹道最为大快。’”

王便问那先:“卿字何等?”

那先言:“父母字我为那先,人呼我为那先。有时父母呼我为首[14][15]先、有时父母呼我为维迦先[16],用是故人皆识知我,世间人皆有是耳[17]。”

王问那先:“谁为那先者?”

王复问言:“头为那先耶?”

“不为那先。”

王复言:“耳、鼻、口为那先耶?”

“不为那先。”

王复言:“颐[18]、项、肩、臂、手、足为那先耶?”

“不为那先。”

王复言:“髀[19]、脚为那先耶?”

“不为那先。”

王复言:“颜色为那先耶?”

“不为那先。”

王复言:“苦、乐为那先耶?”

“不为那先。”

王复言:“善、恶为那先耶?”

“不为那先。”

王复言:“身为那先耶?”

“不为那先。”

王复言:“肝、肺[20]、心、脾、肠、胃为那先耶?”

“不为那先。”

王复言:“颜色为那先耶[21]?”

“不为那先。”

“苦、乐、善、恶,身、心合,是事宁为那先耶?”

[22]:“不为那先?”

王复言:“无有苦乐、无有颜色、无有善恶、无有身、心,无是五[23]事,宁为那先耶?”

那先言:“不为那先。”

王复言:“声响、喘息[24]宁为那先耶?”

[25]:“不为那先?”

“何等为那先者?”

那先问王:“何所为车[26]者?轴[27]为车耶?”

“不为车。”

那先言:“毂[28]为车耶?”

王言:“毂[29]不为车。”

那先言:“辐[30]为车耶?”

“不为车。”

那先言:“辋[31]为车耶?”

“不为车。”

那先言:“辕[32]为车耶?”

“不为车。”

“轭[33]为车耶?”

“不为车。”

那先言:“舆[34]为车耶?”

“不为车。”

那先言:“盖为车耶?”

“不为车。”

那先言:“合聚是材木著一面,宁为车耶?”

“不为车。”

那先言:“音声为车耶?”

“不为车。”

那先言:“何等为车耶?”王默然不语。

那先言:“佛经说:‘合聚是诸材木,用作车因得车。人亦如是,合聚头、面、目、耳、鼻、口、颈[35]、项[36]、肩、臂[37]、骨、肉、手、足、肺、肝、心、脾[38]、肾、肠、胃、颜色、声响、喘息、苦、乐、善、恶合为一人。’”

王言:“善哉!善哉!”

王复问言:“那先能与我难经说道不?”

那先言:“如使[39]王作智者问[40],能相答王;作王者问、愚者问,不能相答。”

王言:“智者问、王者问[41]、愚者问,何等类?”

那先言:“智者语对相,诘相,上语相下语,语有胜负则自知,是为智者语。王者语,自放恣[42],敢有违戾[43]不如王言者,王即强诛罚[44]之,是为王者语。愚者语,语长不能自知、语短不能自知,𢤱悷[45]自用得胜而已,是为愚者语。”

王言:“愿用智者言,不用王者、愚者言。莫持王者意与我语,当如与诸沙门语、当如与诸[46]弟子语、如与优婆塞语、当如与给使者语,当以相开悟。”

那先言:“大善。”

王言:“我欲有所问。”

那先言:“王便问。”

王言:“我已问。”

那先言:“我已答。”

王言:“答我何等语?”

那先言:“王问我何等语?”

王言:“我无所问。”

那先言:“我亦无所答。”

王即知那先大明慧。

王言:“我甫[47]始当多所问,日反欲冥[48]当云何?明日当请那先于宫中善相难问。”

沾弥[49]利望群即白那先言:“日暮,王当还宫,明日王当请那先。”

那先言:“大善。”王即为那先作礼,骑还归宫,于马上续念那先。

至明日,沾弥利望群及傍臣白王言:“当请那先不?”

[50]言:“当请。”

沾弥利望群言:“请者,当使与几沙门俱来?”

王言:“自在!那先与几沙门俱来。”

主藏[51]者名悭[52],悭白王言:“令那先与十沙门共来可。”

如是至三,王瞋恚言:“何故齐令那先与十沙门共来!”

王言:“汝字悭。不妄强惜王物自汝物,当云何汝逆我意?当有诛罚之罪可言。可哀,赦[53]汝过。今我作国王,不堪饭[54]沙门耶?”悭大恐怖,不敢复语。

沾弥利望群到那先所,为作礼,白言:“大王请。”

那先言:“王当令我与几沙门共行?”

沾弥利望群言:“自在!那先与几沙门共行。”

那先便与野惒罗八十沙门共行。沾弥利望群旦欲入城时,于道中,并问那先:“往曰对王言无有那先,何以?”

那先问沾弥利望群:“卿意,何所为那先者?”

沾弥利望群言:“我以为,喘息出入命气为那先。”

那先问言:“人气一出不复还入,其人宁复生不?”

沾弥利望群言:“气出不复还入者定为死。”

那先言:“如人吹笳[55],气出不复还入。如人持锻金䇶[56]吹火[57],气一出时,宁得复还入不?”

沾弥利望群言:“不复还。”

那先言:“同气出不复入,人何故犹[58]不死?”

沾弥利望群言:“喘息之间我不知,愿那先为我曹解之。”

那先言:“喘息之气皆身中事。如人心有所念者舌为之言是为舌事,意有所疑心念之是为心事,各有所主,视之虚空,无有[59]那先。”沾弥利望群心即开解,便作优婆塞,受五戒。

那先便前入宫,到王所上殿,王即前为那先作礼而却。那先即坐,八十沙门皆共坐,王手自持美饭食著那先前。饭食已竟澡手水毕讫,王即赐诸沙门人一张叠[60]、袈裟[61]革屣[62]各一緉[63],赐那先、野惒罗各三领[64]袈裟,各一緉革屣[65]。王语那先、野惒罗言:“留十人共止,遣余人皆令去。”那先即遣余沙门去,与十人共止留[66]

王敕后宫诸贵人[67]、伎女[68]:“悉出于殿上,帐[69]中听我与那先共难经道。”

时贵人、伎女悉出于殿上,帐中听那先说经。时王持座,坐于那先前,王问那先言:“当道说何等?”

那先言:“王[70]欲听要言者,当说要言。”

王言:“卿曹[71]道何等最为善者[72],用何故作沙门[73]?”

那先言:“我曹辈欲弃世间苦恼[74],不复更后世苦恼,故作沙门。”

王言:“沙门者悉尔不?”

那先言:“不悉用是故作沙门,中有负债[75]作沙门者、中有畏县官作沙门者、中有贫穷作沙门者。”

那先言:“我但说欲脱爱欲、苦恼灭,今世勤苦至心未道作沙门者耳。”

王言:“今卿用是故作沙门耶?”

那先言:“少少作沙门有佛经道,是故欲弃今世、后世苦恼作沙门。”

王言:“善哉!善哉!”

王问言:“宁有人死后复生[76]不?”

那先言:“人有恩爱贪欲者,后世便复生为人。无恩爱贪欲者,后世便不复生。”

王言:“人以一心念正法,后世不复生耶?”

那先言:“人一心念正法,智慧[77]及余善事,后世不复生。”

王言:“人以善心念正法,与黠慧者,是二事其义宁同不?”

那先言:“其义各异不同。”

王言:“牛马六畜[78]各自有智谋,其心不同。”

那先言:“王曾见获麦者不?左手持麦,右手刈[79]之。”

那先言:“黠慧之人断绝爱欲,譬如获麦者。”

王言:“善哉!善哉!”]


[1] 有为:拼音yǒu wéi,又作“有为法”。众多因缘和合造作所生事物,如五蕴所摄诸法。

[2] 孽根祸胎:拼音niè gēn huò tāi,意思是灾祸的根源。

[3] 二十句萨迦耶见:计色是我,我有诸色,我在色中,色在我中(色属于我)。如是受等余四,亦各四句,共二十句。

《龙树菩萨为禅陀迦王说法要偈》云:

谓色非我我非色,我中无色色无我,

于色生此四种心,自余诸阴皆如是,

是二十心名颠倒,若能除断为最上。

[4] 实有法:又作“事”、“性”。具有功用,能生起各自取识和各自后续自果之一切色法、心法及不相应行法。

[5] 融会贯通:拼音róng huìguàn tōng,融会:融合领会;贯通:贯穿前后。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6] 清油疗法:进行吐泻等五种治疗之先,用菜油等外涂,内食及注入诸窍以驱逐风等病邪之法。

[7] 巧【大】,工【圣】

[8] 审:拼音shěn,〈副〉真实;确实。

[9] 第七梵天:即指梵众天。

[10] 弟子【大】,苐子【圣】

[11] 披【大】,被【圣】披:拼音pī,覆盖在肩背上:披星戴月。

[12] 以【大】,已【圣】

[13] 白【大】,〔-〕【圣】

[14] 首那先【大】,~Sūrasena.

[15] 那【大】,罗【圣】

[16] 维迦先【大】,~Vīrasena.

[17] 耳【大】,取【圣】耳:拼音ěr,文言语气词(大致同“矣”)。

[18] 颐:拼音yí,面颊,腮:支颐。

[19] 髀:拼音bì,大腿,亦指大腿骨。

[20] 肺【大】,脯【圣】

[21] 为那先耶不为那先【大】,〔-〕【圣】

[22] 言【大】,〔-〕【圣】

[23] 五【大】,〔-〕【圣】

[24] 喘息:拼音chuǎn xī,呼吸深而快。

[25] 言【大】,那先言【圣】

[26] 车【大】,~Ratta.

[27] 轴:拼音zhóu,穿在轮子中间的圆柱形物件:轴心。轮轴。

[28] 毂【大】,辐【圣】毂:拼音gǔ,车轮中心,有洞可以插轴的部分,借指车轮或车。

[29] 王言轂【大】,〔-〕【聖】

[30] 辐【大】,辋【圣】辐:拼音fú,连结车辋和车毂的直条:车辐。辐条。

[31] 辋【圣】,辐【大】辋:拼音wǎng,旧式车轮周围的框子。

[32] 辕:拼音yuán,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辕马。车辕。驾辕。南辕北辙。

[33] 轭:拼音è,驾车时搁在牛马颈上的曲木。

[34] 舆【大】,与【圣】舆:拼音yú,车中装载东西的部分,后泛指车:舆马。肩舆。

[35] 颈:拼音jǐng,脖子的前面部分。

[36] 项:拼音xiàng,颈的后部,泛指脖子:颈项。项链。

[37] 臂:拼音bì,从肩到手腕的部分:臂力。臂腕。臂肘。左膀右臂。助你一臂之力。

[38] 脾:拼音pí,人和动物内脏之一,在胃的左下侧,是重要的贮藏血液的器官和最大的淋巴器官:脾脏。

[39] 如使:拼音rú shǐ,连词,表示假设,如果,假使。

[40] 智者问【大】,~Paṇḍitavāda.

[41] 王者问【大】,~Rājavāda.

[42] 恣【大】,次【圣】放恣:拼音fàng cī,放纵任性。

[43] 违戾:拼音wéi lì,违背。

[44] 诛罚:拼音zhū fá,责罚;惩治。

[45] 悷【大】,戾【圣】𢤱戾:拼音láng lì,又作“狼戾”,意思是凶狠,暴戾。

[46] 诸【大】,语【圣】

[47] 甫:拼音fǔ,〈副〉开始,起初。如:甫当(始终);甫尔(初始)。

[48] 冥【大】,冝【圣】冥:拼音míng,〈动〉,睡觉,打瞌睡。

[49] 弥【CB】【丽-CB】,祢【大】

[50] 王【大】,至【圣】

[51] 主藏:拼音zhǔ cáng,主管库藏财物。

[52] 悭:拼音qiān,小气,吝啬:悭吝。悭囊。悭涩。

[53] 赦:拼音shè,〈动〉本义:宽免罪过。

[54] 饭:拼音fàn,吃饭,或给人饭吃:“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55] 吹笳【大】,〔-〕【圣】笳:拼音jiā,〔胡笳〕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乐器,类似笛子。

[56] 䇶:拼音jué,吹火筒。

[57] 火【大】,大【圣】

[58] 犹【大】,独【圣】

[59] 有【大】,〔-〕【圣】

[60] 叠【大】,㲲【圣】㲲:拼音dié,细棉布。

[61] 袈裟:拼音jiā shā,和尚披的法衣,由许多长方形布片拼缀而成。

[62] 革屣:拼音gé xǐ,皮制的鞋。

[63] 緉【大】,量【圣】緉:拼音liǎng,古代计算鞋的单位,相当于“双”:履五緉。

[64] 领:拼音lǐng,量词,用于衣服、席、箔等:一领席。

[65] 屣【大】,履【圣】

[66] 止留:拼音zhǐliú,是指停留。

[67] 贵人:拼音guìrén,地位高的人。

[68] 伎女:拼音jìnǚ,古代指女歌舞艺人。

[69] 帐:拼音zhàng,用布或其他材料等做成的遮蔽用的东西:帐子。帐幕。帐篷。蚊帐。青纱帐。

[70] 王【CB】【丽-CB】,五【大】

[71] 卿曹:拼音qīng cáo,意思是君等,你们。

[72] 最为善者【大】,~Paramattha.

[73] 作沙门【大】,~Pabbajjā。沙门:拼音shā mén,出家的佛教徒的总称。也指佛门。

[74] 欲弃世间…苦恼【大】

[75] 债【大】,责【圣】负债:拼音fù zhài,欠人钱财。

[76] 复生【大】,~Paṭisandahati.

[77] 智慧【大】,~Paññā.

[78] 六畜:拼音liù chù,马、牛、羊、鸡、犬、猪六种牲畜。

[79] 刈:拼音yì,割(草或谷类):刈除。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