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瑜伽行四百论·大疏·明破常执方便品

第四百六十六课


二(修习细无常)分二:一、活时念念消亡故不应坚信不死;二、欢喜久存活与不乐衰老是相违故不应贪著相续不断。

一、活时念念消亡故不应坚信不死:

问曰:冀望长久住世,于现法中典当自身作奸犯科植种恶业,换得后世长夜受苦的异熟果报者。今当与彼作诸诤论。故复颂曰:

『10』

任谁所谓活,唯心刹那顷,
众生不了彼,故自知极少。
No matter whose life, it does not Differ from the moments of mind. This people certainly do not perceive. Thus it is rare to know the self.

【词汇释难】

彼:存活更历唯心刹那顷,即彼诸有为法世俗无常的本性。

自知:对吾我本性的认知,此处的本性是指诸行无常的世俗法性。

【释文】见即随灭故,唯心一刹那顷物即遂灭的(无常)法性亦非令人费解直至望尘莫及的地步。如人疾速读诵“阿”等众字母时,每个字母被诵出的时分、行相皆悉有别。由此可知能缘彼等心识的时分、行相亦复泾渭分明。依此众多的时分、行相等(差别相)即可轻而易举地证成心识唯经一刹那顷(的无常)法性。所言刹那者——即指时间分至最细微者是。谓某甲健夫弹指之顷即更六十五个刹那。以此行相来解了“唯心刹那顷”的玄旨妙趣。如说心识唯经一刹那顷,一切诸行亦复如尔——唯更一刹那顷。因为一切诸行无不生辄遂灭丝毫不受阻碍止步故。无常本身又依缘于生,是故任凭是谁,所谓的存活仅此心之一刹那顷外更无余时可计。是故一切诸行以如说无常的法性安住之时,若人却(不识法性而)冀望天长地久,长享欲境而作奸犯科造诸罪业去积蓄欲境者,则去佛甚远,不中[1]正理。

问曰:若此不中正理,世人为何要如是为事耶?

答曰:这是由于诸行相续差别繁多使其劣慧凡愚难别难分。由彼相似特性夺魂失察,将此横计为一,妄计为我而倒行逆施。以是故说:“世间极难寻得能自知吾我本性的人。”若人能知自我元性者,是则无有昧见倒执的所缘故,世人就不会如是盲修瞎练作茧自缚去造诸恶业。然今世人大多都喜欢造作恶业故,可知自知者极少。是故诸有智者理应时常勤修妙观吾我的元性。如彼,驶流探衣喻;疾行天子喻。

<驶流探衣喻>

譬如,某甲劣慧,失衣入水。相去悬远,却依旧于原处探寻求衣。如喻所比,众生处世愚昧不知我性,红颜妙龄虽已流尽,却仍旧误以为是少小童蒙妙龄的自我。

<疾行天子喻>

又譬如在地上或空中飞行的天子当中,谁也无法超越疾行天子的步伐。如喻所比,较为刹那磨灭迁变不住的存活更为短暂的时分亦复无法可得[2]


[1] 中:拼音zhòng,<动> 合于;符合。

[2]《杂阿含经》第一二五七经云: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鞞舍离国弥猴池侧重阁讲堂。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一切行无常,不恒、不安,是变易法。诸比丘,常当观察一切诸行,修习厌离、不乐、解脱。”

 时,有异比丘从座起,整衣服,为佛作礼,右膝著地,合掌白佛:“寿命迁灭,迟速如何?”

 佛告比丘:“我则能说,但汝欲知者难。”

 比丘白佛:“可说譬不?”

 佛言:“可说。”

 佛告比丘:“有四士夫手执强弓,一时放发,俱射四方。有一士夫及箭未落,接取四箭。云何,比丘,如是士夫为捷疾不?”

 比丘白佛:“捷疾,世尊。”

 佛告比丘:“此接箭士夫虽复捷疾,有地神天子倍疾于彼,虚空神天倍疾地神,四王天子来去倍疾于虚空神天,日月天子复倍捷疾于四王天,导日月神复倍捷疾于日月天子。诸比丘,命行迁变倍疾于彼导日月神。是故,诸比丘,当勤方便,观察命行无常迅速如是。”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