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四百颂广释·破边执品

第三百八十课


二、许德不依德有相违过:

复次,有余执言(胜论师):德可依实,然德不依于德,如此痴言极不称理。德应依德。如彼瓶身形量的大小,所依瓶色亦应等量齐遍。以是故说,色应如实,亦得大名。为显此义,故次颂曰:

『330』

若色遍于实,色应得大名;
敌论若非他,应申自宗义。
If the form is the size of the substance, Why is the form not large? If the opponent were not different Scriptural sources could be cited.

【词汇释难】

敌论:即承担破除立量者或指出其过失之人。

申:陈述,说明:申述。申斥。申辩。申冤。三令五申。

【释文】“若色遍于实,色应得大名”者,若时他宗许言:“实所遍形量的大小即是色——即色处所遍形量的大小。”若事如是者,即如实体有粗细大小等分,色亦应尔,谓有粗细大小等分。是故如许实体谓有粗细大小等分,云何不许色亦应有粗细大小等分耶?若谓:“色是德,粗细大小等也仅属于德,德不依德乃是我所宗义。”是故虽如实体,色应如尔等量齐遍。然因畏惧与自所立宗有乖违故,便作是念言:“不许色有粗细大小等分。”若尔颂曰:“敌论若非他,应申自宗义。”敌论若时非他而是汝等自宗人,陈明宗义能有违害,为遣其说,于彼言明有违自宗故,理应申明陈述其自所宗义。若时敌论是他宗人,于彼申明有违犯(汝胜论宗)自所立宗义者,则毫无损失。因彼(他宗敌论)正欲难问遮破其所立宗义故。于彼申明有乖违正理与世间名言量者则合乎情理。因为可以通过此径,来遣破所立。故知申明言陈与(胜论外道)自宗相乖违者,此非正答。其过依旧,不得相离。是故离有性更无瓶体。于此既已遮破有性故,理应以此例破其余瓶等一切同、异句义。此中当观主德即如数等,次德应如大等。

【释义】胜论外道认为功德可依于实质,各个功德相互间不能成为能依所依,而加以分析,这种立论不能成立,实际上他们所谓的功德仍然要依于功德。比如说瓶功德中的色法(即颜色、形状),胜论师许它能遍于实质,若色遍于实质,瓶的大、小、高、低种种形象,即是色的大、小、高、低等,这样色也应得“大”名,能成为其他大小等功德的依处,很明显推翻了他们的观点。

对方难曰:这种说法不对,第二德不依德,是我们的宗义,所以大、小、高、低等功德不依于色。

答曰:如果你们的敌论者,在问难时所用的不是汝宗外的他宗,而是用你们的宗义,那么你也应提出自宗教义来回答。但是,对我们内道宗的破斥,你等又怎么能用自宗来问难呢?正在推证辩论某宗义是否可以成立时,不能引此宗义证成他自己的观点,而应以双方共许的因明推理方法来论证,这是内外道共许的辩论原则。不管于何种辩论场合中,这都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不然无论你如何引述[1]自宗,敌方也可引用他的自宗,二者永无达成共识[2]的机会。

《大乘广百论·释论·破边执品》云:

[若作是说:能依所依体互相遍故名为合。此亦不然,故次颂曰:

若色遍于实,色应得大名;

敌论若非他,应申自宗义。

论曰:若色等德遍所依实,应如实体亦得大名。地等[3]处广既得大名,色等亦然,如何非大?又色等[4]德应有形碍,称地等故,犹如地等。是则色等不依他[5]成,有形碍故。如所依实俱有形碍,处应不同,实之与德应非因果。如是等类,过失众多,汝所立宗便为散坏[6]。若言色等德句所摄故无形碍。此亦不然。敌论[7]非他,应申宗义,对他敌论自叙唐捐[8]。我佛法中聪叡[9]勇猛见真理者,于汝所宗六种句义,如狂寱[10]语无承敬心,徒引何益?或复色等依地等时为一分转?犹如乐等为遍转耶?若一分转,应一实上有德无德,有青无青如是等过。若言遍转,色等诸德应亦名大,与实处同,犹如地等。实在空中、德居实上,所据各别,如何处同?我意不言同依一处,但言德实其体相遍,据[11]空量等故说处同。德若名大,应更有德。然德无德,故不名大。敌论非他应申宗义,对[12]他敌论自叙唐捐。或复此中言虽难[13]德,同实名大而意难实,同德无形以其处同,犹如色等。我宗地等皆有形质,如何同德无形碍耶?敌论非他应申宗义,对他敌论自叙唐捐。或复色等与其果实,同依因实和合而生。诸因实中果体皆遍,处无别故,德应如实亦立大名,实应如德不立大称。若言我宗实大非德不可相类,其理不然。敌论非他应申宗义,对他敌论自叙唐捐。或复彼宗极微量小,众微和合起粗果时,粗果与因处无别故,极微与色应成粗大,色与粗果应成极微。若言我宗因小果大色无形量,理亦不然。敌论非他应申宗义,对他敌论自叙唐捐。]

《杂譬喻经》中也有一则非常令人深思的譬喻,来说明论议时,前辩后辩所要注重的关要[14]。否则俱成无谓[15]的争执。

《杂譬喻经》云:

[外国小人,事[16]贵人欲得其意,见贵人唾地,竞来以足蹹[17]去之。有一人不大健勦[18],虽欲蹹之初不能得,后见贵人欲唾,始聚口时便以足蹹其口。

贵人问言:“汝欲反耶?何故蹹吾口?”

小人答言:“我是好意,不欲反也。”

贵人问言:“汝若不反,何以至是?”

小人答言:“贵人唾时我常欲蹹唾,唾才出口众人恒夺,我前初不能得,是故就口中蹋之也。”

此喻论议时,要须义出口然后难也。若义在口、理未宣明便兴难者,喻若就口中蹋之也。]


[1] 引述:拼音yǐn shù,援引叙述他人的文章言词。

[2] 共识:拼音gòng shí,指一个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的人所寻求的共同认识、价值、理想这个问题已经获得朝野的共识。

[3] 地等:即指“实句义”,即主谛,又作所依谛。乃指诸法之实体,有地、水、火、风、空、时、方、我、意等九种。

[4] 色等:即德句义,即依谛,指实句义之属性功能。《胜论经》举出色、香、味、触、数、量、别体、合、离、彼体、此体、觉、乐、苦、欲、嗔、勤勇等十七德;《十句义论》更加重体、液体、润、行、法、非法、声等七种,共列举二十四德。

[5] 他【大】,地【宋】【元】【明】【宫】

[6] 散坏:拼音sàn huài,意思是解体;毁坏。

[7] 敌论:又作“后辩”、“答辩者”。即立、敌二者中的答辩者是。

[8] 唐捐:拼音táng juān,落空;虚耗;虚掷。

[9] 聪叡:拼音cōng ruì,1.亦作“聪明睿知”。亦作“聪明睿知”。 2.聪颖明智。

[10] 寱【大】,讛【宋】【元】【宫】寱:拼音yì,古同“呓”,梦话。

[11] 据:拼音jù,〈动〉占有,占据。 [occupy]。

[12] 对:拼音duì,〈动〉对,答也。——《广韵》

[13] 难:拼音nàn,〈动〉诘问;责难。[blame;reproach]

  追难孔子,何伤于人?—— 王充《论衡·问孔》

[14] 关要:拼音guān yào,指关键和要点。

[15] 无谓:拼音wú wèi,毫无价值。

[16] 事:拼音shì,<动> 侍奉;供奉。事父母。

[17] 蹹:拼音tà,古同“踏”。用脚踩:踏步。踏板。踏青。

[18] 勦:拼音chāo,矯健;敏捷。

Copyright © 2022-2025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