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四百颂广释·破边执品

第四百零一课


二、由通达性空故解脱生死:

以是因缘故,若能止息善能增益诸法自性,常为染污性的无明所牵,于诸法相贪执不息能助成流转生死的种子——识心时,即能还灭生死轮回。为明此义,故次颂曰:

『350』

识为诸有种,境是识所行,
见境无我时,诸有种皆灭。
The awareness that is the seed of existence Has objects as its sphere of activity. When selflessness is seen in objects, The seed of existence is destroyed.

【词汇释难】

诸有:即欲有、色有、无色所成的三有轮回。

【释文】以如说正理,见境无自性[1](即无我)时,方能灭尽堪为诸有种子的有爱(杂染识)。由此方可立言声闻、独觉以及是诸已得无生法忍菩萨圣众的生死还灭位。然而能生如来圣智种子的菩提心则不会从彼诸圣众(的相续中)退失。因为此诸圣众无疑皆能发生如来圣智故。若人虽然(暂时)未能发生如是行类相貌的大悲菩提心,然而彼等毋庸置疑终必能发大悲菩提心,习行菩提万行后,定能获证无上如来圣智。是诸义理当从《圣妙法莲华经》等诸经圣典中得知[2]

圣天论师所撰造之《菩萨瑜伽行四百论·明修破边执(等持)品》第十四品释终。

【释义】三有的种子,即是分别执著诸法实有的分别心识,这是内道中一知遍解的精要法义。

萨乐和尊者[3]云:“唯心乃为诸法之种子,由彼现起轮回及涅槃。”

月称菩萨也于《入中论·菩提心现前地品》中说过:

有情世间器世间,种种差别由心立,

经说众生从业生,心已断者业非有。

    不知此要义的有情,往往于物质、心识二者谁为主要争论不休,他们以为物质、心识实有不虚,故而无论怎样争辩,也得不出任何结论。心识现起三有诸妄境,然而诸色声等境,又是心识的所行境,由于执著这些幻相为实有,有情不断地轮转于生死大梦之中不能醒悟。所以,若能逆流而修,由心识所执的外境着手,以正理智慧打破实执,现见一切法无我的实相,心识即能从种种实执中解脱出来,渐渐息灭所有的轮回种子。这是声闻、缘觉罗汉与诸菩萨所依的共道,佛陀在《般若经》中多处强调三乘行人必须依般若空性道才可证得涅槃的原因也在此[4]。故诸欲还灭生死,趋入寂灭涅槃之境者,当力循此道,现见一切法无我,从而息灭内心的一切边执。

《大乘广百论·释论·破边执品》云:

[复次,于诸所缘空无我见,能速成办自利利他。所以者何?愚夫于境执我我所,生死轮回。圣者于中达空无我,速证常乐,能巧利他。是故应修空无我见,令自利满妙用无穷。为显此见是利自他正真要道,故说颂曰:

识为诸有种,境是识所行;

见境无我时,诸有种皆灭。

论曰:识能发生诸烦恼、业,由此三有生死轮回,故说识心为诸有种,能牵后有得识食[5]名。如是识心缘色等起,无所缘境识必不生。若能正观境为无我,所缘无故能缘亦无。能所既亡众苦随灭,证寂无影清凉涅槃,至此位时名自利满。诸有本愿[6]为利益他,住此位中化用无尽,亦令有识证此涅槃。是故欲求自他胜利真方便者,应正勤修空无我见。

复有别释:识为诸有种者,谓宅识[7]中种种熏成,诸业习气无明、有爱所随增故,能感三有生死轮回,识为所依故说为识。境是识所行者,识中习气由执色等境界熏成,随缚境界是所依故,名曰所行。见境无我时者,谓无我见观一切境性相空时,诸有种皆灭者,由无我见永断一切无明、有爱二种随眠。由此二种是发业因,及能润业令生果故。断此二种业果不生,尔时所有诸戏论事及烦恼事种子俱断,故名皆灭,非一切种识等皆无。所以者何?由圣道起,但[8]灭一切虚妄分别戏论习气,令有漏法毕竟不生。一类有情,诸无漏法无所依故,亦皆断灭。一类有情,由本愿力所任[9]持故,无漏诸识相续不断,能为殊胜广大甚深无碍辩等无边功德所依止处。又由识等增上力故,圆满究竟神通作用,穷未来际任运相续。如是皆由本愿行力所引发故,自利利他功德无尽,令诸有情成熟解脱,尽未来际妙用无穷。是故应修空无我观,舍诸边执。]

善得暇满身士夫,随顺龙猛师徒行,

通达空即缘起义,成办此义谁不勤?

二、标称品名:

《菩萨瑜伽行四百论广释·破边执品》第十四品释终。


[1] 月称菩萨于《中观四百论大疏·破常品》中说:“所谓的实事、自性、我、常、坚实名异义一。”

[2] 是诸义理当从《圣妙法莲华经》等诸经圣典中得知:《菩提资粮论》卷第四云:

 [问:何故不以断灭故灭诸烦恼?

 答:

菩萨烦恼性,不是涅槃性,

非烧诸烦恼,生菩提种子。

 如诸声闻圣人等,涅槃为性,以攀缘涅槃得沙门果故。诸佛不以涅槃为性,诸佛烦恼为性,以菩提心由此生故。声闻、独觉烧诸烦恼,不生菩提心种子,以二乘心种子无流故。是故烦恼为如来性,以有烦恼众生发菩提心、出生佛体,故不离烦恼。

 问:若烧烦恼不生菩提心种子者,何故《法华经》中与烧烦恼诸声闻等授记?

 答:

记彼诸众生,此记有因缘,

唯是佛善巧,方便到彼岸。

 不知成就何等众生,彼中因缘唯佛所知,以到调伏彼岸,不共余众生相似故。而彼不生菩提心种子者,以入无为正定位故。如经说:

如空及莲华,峻崖与深坑,

界不男迦柘,亦如烧种子。

 如虚空中不生种子,如是于无为中不曾生佛法,亦不当生,如高原旷野不生莲华。如是声闻、独觉入无为正定位中,不生佛法。

 峻崖者,于一切智智城道中有二峻崖,所谓声闻地峻崖、独觉地峻崖。声闻、独觉若有一切智者,则非菩萨二峻崖也。

 深坑者,如丈夫善学跳掷,虽堕深坑安隐而住。若不善学而堕深坑,便死坑内。如是菩萨修习无为,善相应故,虽修无为而不堕无为中。声闻等修习无为,不善相应,则堕无为中。

 界者,声闻系在无为界故,不复能于有为中行,是故彼中不生菩提之心。

 不男者,如根败丈夫于五欲利不复有利,如是声闻具无为法,于诸佛法利亦无有利。

 迦柘者,如迦柘珠,诸天世间虽善修理彼迦柘珠,终不能为鞞琉璃宝。如是声闻虽复具诸戒学、头多功德、三摩提等,终不能坐觉场证无上正觉。

 亦如烧种子者,如被烧种子,虽置地中水浇、日暖,终不能生。如是声闻烧烦恼种子已,于三界中亦无生义。以如是等经故,当知声闻得无为法已,不生菩提之心。]

[3] 萨乐和尊者:古印度婆罗门名,最初弘扬大乘密教者,是龙树菩萨的根本上师。

[4]《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若求声闻缘觉等,乃至佛果亦复然,

不住此忍不可得,如渡大河不见岸。

[5] 识食:识指“有取识”,即执取身心的,与染爱相应的识。识有维持生命延续,帮助身心发展的力量。“识缘名色”,为佛法中重要的教义,如《长阿含经·大缘方便经》所说。经中佛对阿难说:人在最初托胎的时候,有“有取识”。父母和合时,有取识即摄赤白二渧,成为有机体的生命而展开。“若识不入母胎者,有名色否?答曰:无也”。“名色”,指有情的身心自体。这个自体,由于识的执取资益,才在胎中渐次增长起来,而出胎,而长大成人。所以经说:“若识出胎,婴孩坏败,名色得增长否?答曰:无也”。此识的执取,直到死亡的前刹那,还不能暂离。假使一旦停止其执取的作用,一期生命即宣告结束,肉体即成为死尸。所以佛说:“阿难!我以是缘,知名色由识,缘识有名色”。有取识对于有情资益延续的力用,是何等的重要!

[6] 本愿:拼音běn yuàn,指诸佛菩萨在修行时所立的誓愿。谓根本的誓愿。

[7] 宅识:(术语)阿赖耶识之别名。《唯识了义灯》四末曰:“《无相论》云:是种子之宅舍故。”

[8] 但【大】,俱【元】【明】

[9] 任【大】,住【宋】

Copyright © 2022-2025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