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课 二(意义不成立)分二:一、自生非理;二、他生非理。 一、自生非理: ![]() 此生若未生, 云何能自生? 若生已自生, 生已何用生? 这个生法如果还没有产生,怎么能自生呢?如果它已经生了,既然生了,又何必再生呢? 对方说生法可以自生也可以生他,还举了个灯自照照他的比喻。前面我们破了比喻,现在破意义。破意义当中先破自生。 破自生的时候,我们从两个时间状态上来观察。比如柱子的生法,它是未生的自生?还是已生的自生?“此生若未生,云何能自生?”如果这个生法还没有产生,本体还没有成立,那怎么能自己产生自己呢?第一刹那的本体都不成立——还没有自己,怎么能自己生自己呢?就好像说石女儿生石女儿,世人听了也觉得是闹笑话,所以不合理。第二个方面,“若生已自生,生已何用生?”如果生法已经自生了,那么生完了再生,这就有很大的矛盾,生了又何必再生呢?比如柱子的本体已经形成了,还需不需要再次形成呢?没有必要。如果本体已经形成了还要再去产生它,就会有儿子生了再生、青稞[1]的芽生了再生等无穷以及无意义的过失。所以,已经生了自生也不合理。 二(他生非理)分二:一、观察三时而破;二、观察生有无其他生而破。 一(观察三时而破)分三:一、总破三时生;二、别破正生生;三、破缘起不合理之说。 一、总破三时生: ![]() 生非生已生, 亦非未生生, 生时亦不生, 去来中已答。 生法不能生已生的法,不能生未生的法,也不能生正生的法,这个道理<去来品>中已经作了回答[2]。 在前喻中,对方说灯可以照亮自己,也可以照亮瓶子、柱子等其他的法。这个比喻表示什么呢?它表示一切有为法的生不但可以自生,还可以生他。刚才我们破了自生,现在破生他。 我们用三个时间来观察。你们所谓的生他,所生的是过去的、未来的还是现在的法?如果是过去的法,“生非生已生”,已经过去的法就是已生,已经生完了再生就没有必要。就像青稞已经生了芽,再生就不合理。如果是未来的法,“亦非未生生”,也不是生未来的法。未来的法是未生,还没有产生,跟石女的儿子没什么差别,一个不存在的未生法怎么能生呢?所以,也不是未生的法生。那是不是正生的法生呢?“生时亦不生”,正在生的法也不生。一个法要生,它的本体或者已经生了,或者还没有产生,除了这两种情况以外,所谓的正在产生是不成立的。 这种观察三时的推理,前面第二品<观去来品>中已经观察过了: “已去无有去,未去亦无去, 离已去未去,去时亦无去。” 这种推理用在这里的破他生方面也可以。 我们破了自生又破他生,可能有人会想:<观因缘品>破自生他生,这里也破自生他生,重不重复呢?宗喀巴大师在《中论释·理证海》当中说:这没有重复的过失。前面破自生他生是从因缘的角度,而这里是从有为法法相的角度。当观察因缘生法的时候,认为它有自生他生,就要破;而从有为法的本体来看,如果认为它的法相——生能够自生生他,这也要破。所以不重复。 这里讲的每一个颂词应该比较好懂。《中论》就是这样,最困难的是<观去来品>,如果<观去来品>的推理过了关,后面就没什么大的问题。以前法王如意宝第二次讲《中论》的时候虽然不是特别广,但第二品还是讲了几遍。讲几遍以后有些人才明白,所以<观去来品>还是比较难。比较难的地方,即使重复几遍[3],有时候也不好懂。以前华智仁波切讲一个窍诀,重复了九遍,有个人还是不懂。华智仁波切说:“如果还不懂,那你就太笨了,我对河边的渔夫重复九遍,他们也肯定懂。” 我看我们这里多数人还可以。好的方面,大约百分之十的人,颂词的词句和意义都记得特别清楚;也有百分之五十的人,《中论》的推理基本上明白。但另一方面,百分之二十的人可能似懂非懂;也有百分之十的人听是好好听了,应该有传承;但还有百分之十的人,有时候有传承,有时候没有。所以,层次是不同的。 当然,不管在哪个场合,人和人的智慧不可能全部相等。不管在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哪个团体,人与人都存在着一些差别。不过在我看来,有这些差别,俱生的成分不是主要的,多数还是看有没有精进[4]。有了精进,学问也很容易得到;没有精进,像中观这样的教义,再聪明也不好懂。 二、别破正生生: ![]() 若谓生时生, 是事已不成, 云何依生法, 尔时而得生?[5] 如果说正生时有生,这一点已经被遮破了,无法成立。这样一来,正在生的法如何依生法而生呢? 对方认为:不是未生的法生,也不是已生的法生,而是现在正生的法生。 以前抉择去的时候很多人认为:虽然未去没有去,已去也没有去,但正在去有去,比如一边跑一边看自己的脚步和地面,这明明有去。但只要我们详细观察,就知道正在去时也没有去。观察正生时生的道理也一样。正生时有没有生呢?没有生,因为根本没有正生时[6]。比如苗芽,如果它已经形成了,这是已生;还没有形成,就是未生。有没有正生呢?一般人都认为应该有个正在发芽的状态,用细微的智慧可以看得到。但当我们以最细微的刹那和微尘从时间和物质两方面来观察的时候,或者是已生或者是未生,根本没有一个刹那、一个微尘的正生存在。所以,在观察万法的时候,任何世俗的感觉都是靠不住的,任何眼根其实不能见,任何心其实不能感知,这就是真相。不观察的时候,有生、住、灭,有过去、未来和现在,一切恍恍惚惚的现象都存在着[7];但一观察,任何法都得不到。这是破生时。 “若谓生时生,是事已不成”,如果说正生时肯定有生,但我们破了生时,生时生也就不成立了;这一点前面破去的时候,也已经破过了。“是事”,藏文中是指正生时生这件事,也就是说,此时生这件事不成立。“云何依生法,尔时而得生?”如果正生时生不成立,那么尔时——正生时,怎样依着生法而生呢?根本不能生。 [1] 青稞:拼音qīng kē,一种农作物,主产在西藏等高原之地,是当地的主要粮食,可做糌粑,又可酿酒。 [2] 《中论青目释·观去来品》云: [问曰:世间眼见三时有作,已去、未去、去时;以有作故,当知有诸法。 答曰: 已去无有去,未去亦无去, 离已去未去,去时亦无去。 已去无有去,已去故。若离去有去业,是事不然。未去亦无去,未有去法故。去时名半去半未去,不离已去、未去故。] [3] 龙树菩萨于《大智度论·释成办品》时说: [【论】问曰:上来数说是般若波罗蜜甚深因缘,今何以复重说? 答曰:处处说甚深,多有所利益,凡人不知,谓为重说。譬如大国王未有嫡子,求祷神祇,积年无应。时王出行,夫人产子男,遣信告王:“大夫人产男!”王闻喜而不答,乃至十返。使者白王:“向所白者,王不闻也!”王曰:“我即闻之,久来愿满故,喜心内悦,乐闻不已耳。”即敕有司,赐此人百万两金,一语十万两。王闻使者言,语语中有利益,非重说,不知者谓为重。处处说甚深亦如是。佛与菩萨、须菩提,知大有利益。须菩提闻佛说深般若,不能得底,转觉甚深;听者处处闻甚深,得禅定、智慧利益等;凡夫人谓为重说。] [4] 一、寂天菩萨于《入行论·精进品》中说偈曰: 不应自退怯,谓我不能觉, 如来实语者,说此真实言: 所有蚊虻蜂,如是诸虫蛆, 若发精进力,咸证无上觉。 况我生为人,明辨利与害, 行持若不废,何故不证觉? 二、月称菩萨于《入中论·菩提心焰慧地》中说颂曰: 功德皆随精进行,福慧二种资粮因。 [5] 《中论青目释·观三相品》中说: [问曰:我不定言生已生、未生生、生时生,但众缘和合故有生。 答曰:汝虽有是说,此则不然。何以故? 若谓生时生,是事已不成, 云何众缘合,尔时而得生? 生时生已种种因缘破,汝今何以更说众缘和合故有生?若众缘具足、不具足,皆与生同破。] [6] 正生时有没有生呢?没有生,因为根本没有正生时:《大乘广百论·释论·破有为相品》云: [复次,无别生时理应信受。愚犹固执,略复推征,如是生时为无为有?有即已起,无即未生,除此孰为生时位体?为显此理,复说颂曰: 有时名已生,无时名未起; 除兹有无位,谁复谓生时? 论曰:所执生时,推征其性不过二种,谓有及无。如是有无二位所摄,除此无别中间生时,汝等何缘非理横执?此极粗浅而汝尚迷,况复幽微汝能思测?故应信受无别生时。生时既无,生如何有?是故诸法理实无生。生既实无,住、灭亦尔。生为先故,非有义成,故不别遮住、灭二相。] [7] 静命菩萨于《中观庄严论》中说: 未察一似喜,生灭之有法, 一切具功用,自性知为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