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课 三(破缘起不合理之说)分二:一、说缘起空性的合理性;二、破未来法的产生存在。 一、说缘起空性的合理性: ![]() 若法众缘生, 即是寂灭性, 是故生生时, 是二俱寂灭。 任何法如果依着众缘而生,那它就是寂灭的体性。所以,生法和生时这二者都是寂灭的。 对方认为:如果说一切万法不生,那就破了缘起法。但缘起法是所有佛法的精华,连缘起法都破了,你们中观宗就没有任何建立,不属于任何佛教宗派了。 破曰:中观宗并没有破缘起法。我们宣说空性,不但不破缘起法,反而更加弘扬了缘起法。为什么呢?因为缘起法只有在空性的基础上才能建立;如果不空,就不可能建立。缘起和空性其实是一味的,因缘而生的,就是空性[1],就是寂灭性,也就是如来。经云:“谁见缘起,彼见正法;谁见缘起,彼见如来[2]。”意思是说,任何人见到缘起,也就见到了真实的佛法;任何人见到缘起,也就见到了如来的本面。《大圆满心性休息》里也有《圣宝源经》的教证:“何人了达寂灭法,彼见自然如来尊。”谁了达了缘起空性的寂灭法,也就见到了自然的如来圣尊[3]。这里所谓的如来,不是世俗中的如来,而是指具有寂灭相的如来本面。所以,我们宣说的缘起空性符合佛陀的究竟密意[4]。 你们也说缘起,但实际上从因缘而生的法,它的本体肯定是空性,并不实有。如《无热恼龙王请问经》云:“缘生则不生,彼生无自性,依缘说空性。”因缘所生的法是不生的,因为它的生没有自性,所以,依缘而生的缘故,一定是空性。世人一般认为,正因为是因缘生的法,所以不空。但佛经说,正因为是因缘生的法,所以是空性,如果不空,就不是因缘生了。“是故生生时,是二俱寂灭”,既然依众缘而生的法都是空性,是寂灭性,那么生法和生时也是寂灭性。依小乘的观点,当有为法产生的时候,生和生时就成立了。但它们也是缘起的法,所以也是空性。 我们不要认为正在产生的法、已经产生的法不是空性,其实它依着因缘而生,就已经说明它是空性。为什么呢?因为一个法是空性才可以显现。像我们眼前正在显现的万事万物,它能显现并不是因为实有,是因为空性才可以显现[5]。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上师如意宝以前经常用一个比喻。比如镜子里显现山河大地的影像,正因为这些法在镜子里不是真实存在,所以才能显现;如果是真实存在,一个小小的镜子岂能容纳那么大的山?同样,正因为一切万法的本性不成立,所以它可以显现。这个道理,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比喻来了达。 佛陀为了引导一些实执很重的众生,最初的确说了缘起法,说了不空,但这是针对外道和初入佛门者的一种方便。其实并不是不空,而是空的。所谓空或不空,我们一定要分开胜义和世俗并应辨别了义不了义[6]。在了义的胜义谛当中,现在显现的任何法都是假象,不空的法芝麻许也得不到。这就是无与伦比的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缘起空性。为什么佛陀的善说是所有学说中的第一?因为只有佛陀如实了达了一切万法的本相,又如实宣说了这一殊胜道理,所以是第一[7]。 二、破未来法的产生存在: ![]() 若有未生法, 说言有生者, 可生之彼法, 不成岂可生?[8] 如果真的有未生法,那么说未生法生是可以的,但所生的未生法不成立,不成立又岂能生呢? 有部宗认为:因为三时实有,所以未生法是存在的。未生法像排队一样,一个一个次第来到现在。比如未来的瓶子、未来的柱子、明年的庄稼等未生法,它们住在未来位上,虽然未生,但将来一定会生。所以,未来的法可以生。 破曰:未生法的本体,如果以理证观察能够成立,说它有生也是可以的。但未生法的本体根本不成立,就像石女的儿子一样,虽然你们认为有未生法,但这只是宗派的说法而已。既然没有这样的法,那如何产生它呢?所以,未生法是不生的。 《中论释·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里提到了三种注疏,有可能是指无畏论师、清辩论师[9]、安慧菩萨所著的注疏[10]。但也有可能是比较著名的三大注疏:月称菩萨的《显句论》,清辩论师的《般若灯论释》,还有佛护论师的《佛护论》。 在这三个注疏中,后两句译为:“此法先已有,更复何用生?”以另一种方式宣说了未生法不生的道理:假如未生法已经成立,已经存在了,又何必再生呢?显然没有必要。这个译文是前译,和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文相同。而全知麦彭仁波切按后译作了阐释,所以和汉文的译法稍有不同。 二(观察生有无其他生而破)分二:一、反问;二、驳斥。 一、反问: ![]() 若言生时生, 是能有所生, 何得更有生, 而能生是生? 如果说正生时的生法能生所生的果法,那么哪里还有其他生法,能产生这个生法呢? 在“他生非理”这个科判中,前面已经抉择了三时都无生法。现在有人坚持认为:正在产生的时候有一个生法,比如苗芽,它正在产生的时候,就是此时的这个生法让它产生了。对此龙猛菩萨反问:如果是生时的生法能够有所生,那么这个生法自身,哪里还有其他的生法让它产生呢? 实际上没有其他生法。比如这根无常的柱子,它在一刹那一刹那地产生,对于正在产生的每一个刹那,对方认为有一个生法让它生。但我们观察这个生法,它有没有另一个生法让它产生呢?对方要么说有,要么说没有,只有这两方面的回答,除此以外没有别的回答方式。我们是在对方实有承许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的。对方说有一种自性的生法,我们就问这个生法有没有其他的生法?不管对方回答有还是无,都站不住脚。 二、驳斥: ![]() 若谓更有生, 生生则无穷, 离生生有生, 法皆自能生。 如果说生法还有其他生法让它产生,那么生生就成了无穷;如果说离开了生生而有生法,那么万法都不必靠生法而生了。 “若谓更有生,生生则无穷”,如果生法还有其他的生法让它产生,那么生生就成了无穷。比如柱子靠生法而生,如果说生法是有为法,所以它也有生法——生生,那么这个生生有没有其他的生法?然后第三个生法有没有它的生法?这样一直推下去,始终找不到终点,所以有无穷的过失。而且,由于始终要有其他的生,所以生生无穷,这样一来,柱子的产生也就无法成立了。“离生生有生,法皆自能生”,如果离开了第二个生法——生生,这个生法还能够生,那它就不用依靠其他的因缘,成了自生或无因生了。生法如此,同为有为法的一切万法,也应该不必观待生法而生了。但自生是不合理的,前面破过了;而如果是无因生,就有恒有恒无的过失。所以,不论有没有其他的生法,都不能生。 这一颂在清辩论师的《般若灯论释》中译作: “若起更有起,此起无穷过, 若起无起起,法皆如是起。”[11] 起就是生的意思,意义上差不多。 以上是总破有为法的生、住、灭三相;下面是别破。宗喀巴大师也说过,前面总破时都是以生为例,但我们心里一定要知道:住、灭的总破也应该包括在前文的颂词当中。 [1] 一、《中论·观四谛品》云: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 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二、后魏三藏毘目智仙共瞿昙流支译《回诤论偈》云: 空自体因缘,三一中道说, 我归命礼彼,无上大智慧! 三、法尊法师译《回诤论偈》云: 诸说空缘起,中道为一义, 无等第一语,敬礼如是佛。 [2] 《佛说大乘稻秆经》云: “诸比丘!若见因缘,彼即见法;若见于法,即能见佛。” [3] 龙树菩萨于《大智度论·释初品中舍利弗因缘》时说:[复次,是须菩提好行空三昧,如佛在忉利天,夏安居受岁已,还下阎浮提。尔时,须菩提于石窟中住,自思惟:“佛从忉利天来下,我当至佛所耶?不至佛所耶?”又念言:“佛常说:若人以智慧眼观佛法身,则为见佛中最。”是时,以佛从忉利天下故,阎浮提中四部众集,诸天见人,人亦见天。坐中有佛,及转轮圣王、诸天大众,众会庄严,先未曾有!须菩提心念:“今此大众,虽复殊特,势不久停,磨灭之法,皆归无常。”因此无常观之初门,悉知诸法空无有实;作是观时,即得道证。尔时,一切众人,皆欲求先见佛,礼敬供养。有华色比丘尼,欲除女名之恶,便化为转轮圣王及七宝千子,众人见之,皆避坐起去。化王到佛所已,还复本身,为比丘尼最初礼佛。是时,佛告比丘尼:“非汝初礼,须菩提最初礼我。所以者何?须菩提观诸法空,是为见佛法身,得真供养,供养中最,非以致敬生身为供养也。”以是故,言须菩提常行空三昧,与般若波罗蜜空相相应,是故佛命令说般若波罗蜜。] [4] 《入中论自疏·菩提心现前地品》中说: [颂曰: 由说诸法依缘生,非诸分别能观察, 是故以此缘起理,能破一切恶见网。 唯由此缘起理,诸世俗法便得成立,非由余理。故此缘起道理,能断前说一切恶见之网。唯以此缘性立为缘起义,不许少法是有自性。 如云: “若依彼彼生,即自性不生, 自性不生者,云何得名生?” 《中论》云: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经亦云: “若从缘生即不生,此中无有生自性, 若法依缘即说空,知空即是不放逸。”] [5] 龙树菩萨于《回诤论释》中说: [偈言: 若人信于空,彼人信一切; 若人不信空,彼不信一切。 此偈明何义?若人信空,彼人则信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何以故?若人信空,则信因缘和合而生;若信因缘和合而生,则信四谛;若信四谛,彼人则信一切胜证;若人能信一切胜证,则信三宝,谓佛、法、僧。若信因缘和合而生,彼人则信法因法果;若人能信法因法果,彼人则信非法因果;若人能信法因法果、信非法因信非法果,则信烦恼、烦恼和合、烦恼法物。彼人如是一切皆信,如是前说,彼人则信善行恶行;若人能信善行恶行,彼人则信善恶行法;若人能信善恶行法,则知方便过三恶道。彼人如是能信一切世间诸法,如是无量不可说尽。] [6] 龙树菩萨于《大智度论·缘起论》时说: [有四种悉檀:一者、世界悉檀,二者、各各为人悉檀,三者、对治悉檀,四者、第一义悉檀。四悉檀中,总摄一切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藏,皆是实,无相违背。佛法中实,有以世界悉檀故实,有以各各为人悉檀故实,有以对治悉檀故实,有以第一义悉檀故实有。] [7] 龙树菩萨于《中论·礼赞文》中说: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8] 《中论青目释·观三相品》云: [问曰:定有三世别异,未来世法得生,因缘即生,何故言无生? 答曰: 若有未生法,说言有生者, 此法先已有,更复何用生? 若未来世中,有未生法而生,是法先已有,何用更生?有法不应更生。 问曰:未来虽有,非如现在相,以现在相故说生。 答曰:现在相未来中无,若无,云何言未来生法生?若有,不名未来,应名现在,现在不应更生。二俱无生故不生。] [9] 《般若灯论释·观有为相品》云: [复次,鞞婆沙师言:三世有故,彼瓶等起,我义如此。 论者言:此亦不然。如偈曰: “随处若一物,未起而有体。” 释曰:一物者,或瓶、衣等。若于诸缘、若和合中、及于余处,体先有者,偈曰: “已有何须起?” 释曰:彼若已有,起则无用故。为是因缘,偈曰: “体有起无故。” 释曰:以此义故,先起有体者,验起则无。有体起者,立义有过。] [10] 《大乘中观释论·观有为品》云: [又有人言:若法从缘生,可名生时耶? 故颂遣言: “若法未生时,如瓶等何有? 缘法假和合,生已复何生?” 释曰:云何有体可生而无生时道理?谓所生非有故,譬如未生法。彼无自性,此说义成。] [11] 《般若灯论释·观有为相品》云: [复次,若如是说更有异起能起,此起是亦有过。得何等过? 偈曰: “若起更有起,此起无穷过。” 外人言:不起起故,无无穷过,我欲如是。 论者偈曰: “若起无起起,法皆如是起。” 释曰:法既不尔,起亦应然,是故不应强作分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