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密钥 第三品 观三相品

第三十二课


二、无实不可灭:

若法是无者, 是则无有灭;

譬如第二头, 无故不可断。

    如果是无实法,也不应该有毁灭,譬如人身上没有第二头,因此也不能说断掉第二头。

    本颂前两句从意义上成立无实法无灭。所谓无实法,即本体不成立的法,如无瓶、无柱、石女儿、虚空中的鲜花及龟毛、兔角等等。既然无实法的本体不存在,怎么会有它的灭呢?好比虚空中从未产生五彩缤纷的鲜花,谁会说冰雹把它们摧毁了呢?又好比石女的儿子从未降生,谁会为他的死亡哭泣呢?

    本颂后二句是以比喻说明无实法无灭。比喻中的“第二头”,是指人身上的第二个头。一般来讲,人只有一个头,不可能有第二个头。既然没有第二头,那么断除第二头的说法也就不成立了。无实法就如这第二个头,其本体不存在,自然不会有它的坏灭。关于第二头,也有论师这样解释:一个人的头被割断以后,就没有第二个头可以割断。这种解释也可以理解。

    此处说无有第二头,是就绝大多数而言,并不是说没有两个头的情况。两个头的人或动物,过去有,现在也有。比如两头蛇或连体婴儿,它们都是两个生命以业力而连在一起。《释迦佛广传》中也有记载:世尊与提婆达多在过去世中,曾一起转生为共命鸟,他们的身体连在一起,头不相同[1]。据说泰国就有一对二十几岁的连体女孩,她们小时候一起生活还可以。但长大以后,两人都非常苦恼,因为性格不同,爱好也不同,所以经常发生摩擦,比如到了晚上,一个想睡一个不想睡等等。后来二人都表示:“我们宁可死,也不愿再这样生活下去了!”经二人一再要求,医生为她们做了分离手术,但手术之后二人都死了。此外,一个人断了头还能不能活呢?一般来说是不能活的,但《前世今生论》中也引用过一个公案,说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就见过一个断头人,虽然他的头已经断了三年,却一直活着。这也说明众生的业力确实不可思议。

    学习了以上两个颂词,我们知道有实法与无实法都无有灭。通常我们认为灭法存在,不是有实法灭,就是无实法灭,但这只是我们的分别念,实际并不存在。灭法不存在,并非在观察以后,有的变成了没有,而是它本来就没有。如佛经云:“不生不灭。”其中“不灭”,就是指一切万法本不存在,所以说不灭,并不是指观察之后的结果。全知无垢光尊者亦云:“观察之时皆无有,如是未察时亦无。”意思是说,我们在如理观察时,一切万法的确不存在;其实在未观察时,同样不存在。

    我们来到这个世间,一直不能了知这个道理。不管年轻人、老年人,因为受过各种邪说的教育,所以总是将不存在的法认为存在,存在的法认为不存在,具有这样的颠倒邪执。学了中观以后,我们应该树立正见。

六、观察自灭他灭而破:

法不自相灭, 他相亦不灭;

如自相不生, 他相亦不生。

    诸法不能以自相灭,也不能以他相而灭,就如诸法不能自相生,也不能他相生一样。

    假如一切法有灭,则或以自灭,或以他灭。所谓自灭,即自己坏灭自己,比如人的自杀,或者事物的自然毁坏;所谓他灭,即由他法而坏灭,比如人的他杀,或者事物被他法所摧毁。然而,所谓自灭他灭都是未经观察的说法,其实并不存在真实的灭。

    首先,自灭不成立。因为自己只有一个本体,不能成立能灭所灭,没有能灭所灭就不能成立灭法;如果出现能灭所灭两个法,又与一法相违。此外,若有自灭,那自己也能对自己起作用,如宝剑锋自割,指尖自触,舌头自舔,眼根自见[2]等等,很多自作用的过失就会出现。因此,自灭无法成立。

    其次,他灭也不成立。如果有为法以灭法而灭,而灭法又需要灭法,如是则有无穷的过失;若灭法不需要灭法,那灭法就成了无为法。如果有为法以其他的法而灭,比如说瓶子以铁锤来灭,那当瓶子未被铁锤摧毁前,它是否成了虚空一般的常住无为法呢?显然不可能,因为它是无常的,是刹那灭的。所谓铁锤摧毁瓶子,只是终止了它的相续[3],创造了碎片,并未真实毁灭瓶子。因此,所谓他灭也不成立。既然无有自灭他灭,就说明灭不成立,这如同无有自生他生的道理一样。

    以上抉择了无有生、住、灭。此时有实宗又疑惑地问:没有生、住、灭则没有有为法,那你们中观宗对万事万物的存在如何抉择?

    中观宗回答:在观察胜义谛时,不要说生、住、灭,连生住灭的事相本体也不存在,乃至不存在也不存在,总之,万法皆远离一切戏论;而在名言中,我们承认如梦如幻的生、住、灭,以及一切有为法的存在,虽然它的本体是空,但在众生面前的迷乱显现依然存在。由此可见,由于中观宗在抉择胜义中无芝麻许实质性的同时,也承认世俗中的无欺显现,所以没有任何过失。

    本品依靠诸多理证,以总破、别破的方式对有为法的法相进行了观察,相信很多人会有一些深入的体会。为什么这里对有为法的分析这么细致呢?因为一般众生都认为有为法存在,而对无为法的存在,几乎没有什么执著。正是对有为法自性的执著,导致了人们对实相的迷惑。而这一法我执产生的根本来源,就是对一切有为法的强烈实执。我们以上述理证观察以后,就会对生、住、灭不存在之理深信不疑;以生、住、灭不存在,又会了知它们所表示的事相有为法也不存在,这样就可以破除这种执著。因此我想,只要我们如理抉择,一定会在自相续中生起定解。当然,这种定解需要你在听闻以后再再思维,没有思维,任何定解都是不会生起的。

二、以此能破事相有为法:

生住灭不成, 故无有有为。

    由于生、住、灭三法相不成立,所以事相有为法也不存在。

    生、住、灭是有为法的法相,有为法是事相。前文我们以较广的方式抉择了生、住、灭不存在,此处则归结遮破有为法:既然生、住、灭不成立,那么有为法也无法成立,没有法相岂能有事相?就如没有石女儿的不共特法,自然无法安立石女儿一样。对于有为法的认识,小乘宗以无常遮破了常有的邪执,其实无常即是生、住、灭的本性。《阿含经》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4]然而,虽然他们承许无常,却仍未摆脱实有的执著,并试图以生、住、灭成立有为法的存在。但当中观宗以胜义理论遮破生、住、灭以后,也就遮破了无常,并彻底破除了他们对有为法的实有执著。

    对于生、住、灭的遮破,在《七十空性论》、《中观四百论》等论典中也有阐述,大家可以参阅。在了达了生、住、灭不存在以后,则可以切实体会到,一切有为法不存在。

二、遮破无为法:

有为法无故, 何得有无为?

    既然有为法不存在,那又如何会有无为法呢?

    对方认为:有为法存在,以无为法存在的缘故。

    按《俱舍论》观点,无为法有三种:抉择灭、非抉择灭、虚空。而按照《大乘阿毗达磨集论》的观点,无为法有八种:善法真如、不善法真如、无记法真如、虚空、非抉择灭、抉择灭、不动、想受灭。

    一般而言,对方将灭谛(抉择灭)涅槃叫做无为法,认为它是一种不空的法。然而我们观察这一无为法,其实它是依有为法而建立的,既然有为法不存在,那无为法也根本不可能存在。因为互相观待的法,当一者不存在时,另一者也无法存在,就如有和无,瓶不存在,无瓶也不存在,或者此和彼,此岸不存在,彼岸也不存在,等等。因此,观待有为法而建立的无为法是不成立的。此外,对方所谓的涅槃,其实并未离开有、无、二俱、二非四边。但涅槃并不是有实法,若涅槃是有实,那么它虽名无为,也仍落入有为法的范畴,如本论<观涅槃品>云:“若涅槃是有,涅槃即有为。”涅槃也不是无实法,如本论又云:“涅槃若非有,无实亦不成。”如果认为涅槃是二俱的法,也不合理,因为究竟涅槃是不住有无的大无为法,有无二俱则成了有为法,如本论云:“涅槃名无为,有无是有为。”涅槃也不是有无二非的本体,如论云:

“分别非有无,如是名涅槃。

   若有无成者,非有非无成。”

    因此,所谓的涅槃无为是离开四边的大空性。

    全知果仁巴在他的《中论注疏》中说过:现在藏地有人把唯识宗的观点认为是中观的究竟观点,他们认为实有的法界无为法就是中观的究竟见,这是值得深思的。果仁巴大师是在表达他对觉囊派某些论师的不满,因为某些觉囊派论师认为无为法本体永恒存在。不仅在藏地雪域,现在汉地的某些法师,也认为究竟的无为法是一种实有存在。虽然他们口头上说在弘扬玄奘大师、窥基法师的唯识宗,并推自己是所有宗派中至高无上的宗派,但实际情况是,他们并不了解佛陀二转法轮的意义,自己已落入了一种实有耽著之中。如果看到龙猛菩萨这一偈,他们该如何解释呢?是要否认龙猛菩萨,在实相中建立一个不空的法吗?那如来的《般若经》又如何解释呢?虽然果仁巴大师驳斥了觉囊派的观点,但他肯定清楚,觉囊派的究竟观点并非如是。因此我觉得,真正要深思的,是汉地一些承许无为法不空的有相宗。


[1] 《佛本行集经·婆提唎迦等因缘品》云:

[尔时,阿难与彼长老提婆达多,二人相随,发雪山下,往向佛所,到佛所已,头面礼足,却住一面。

尔时,长老提婆达多白佛言:“世尊!我昔求请如来出家,如来而不与我出家,如来今日可不见我得出家耳?”

尔时,佛告提婆达多,作如是言:“提婆达多!汝为何事而出家也?愿汝得已,莫有背也。”

时,诸比丘俱白佛言:“希有世尊!世尊往昔,恒常教彼提婆达多为利益事,提婆达多今反投佛以为怨仇?”

作是语已,佛告诸比丘,作如是言:“汝诸比丘!非但今日我教彼人提婆达多为利益事,反为其人以我为怨。过去世时,亦复如是,我教利益,反怨于我。”

时,诸比丘白佛言:“世尊!此事云何?愿为论说。”

尔时,佛告诸比丘言:“我念往昔,久远世时,于雪山下,有二头鸟,同共一身,在于彼住。一头名曰迦喽嗏鸟,一名优波迦喽嗏鸟。而彼二鸟,一头若睡,一头便觉。其迦喽嗏,又时睡眠,近彼觉头,有一果树,名摩头迦,其树华落风吹,至彼所觉头边。其头尔时,作如是念:‘我今虽复独食此华,若入于腹,二头俱时得色得力,并除饥渴。’而彼觉头,遂即不令彼睡头觉,亦不告知,默食彼华。其彼睡头,于后觉时,腹中饱满,咳哕气出,即语彼头作如是言:‘汝于何处得此香美微妙饮食而啖食之?令我身体,安隐饱满,令我所出音声微妙。’彼头报言:‘汝睡眠时,此处去我头边不远,有摩头迦华果之树,当于彼时,一华堕落,在我头边。我于尔时,作如是念:“今我但当独食此华,若入于腹,俱得色力,并除饥渴。”是故我时不令汝觉,亦不语知,即食此华。’尔时彼头闻此语已,即生瞋恚嫌恨之心,作如是念:‘其所得食,不语我知、不唤我觉,即便自食。若如此者,我从今后,所得饮食,我亦不唤彼觉语知。’而彼二头,至于一时,游行经历,忽然值遇一个毒华,便作是念:‘我食此华,愿令二头,俱时取死。’于时语彼迦喽嗏言:‘汝今睡眠,我当觉住。’时迦喽嗏闻彼优波迦喽嗏头如是语已,便即睡眠。其彼优波迦喽嗏头,寻食毒华。迦喽嗏头既睡觉已,咳哕气出,于是即觉有此毒气,而告彼头作如是言:‘汝向觉时,食何恶食?令我身体,不得安隐,命将欲死。又令我今语言粗涩,欲作音声,障碍不利。’于是觉头报彼头言:‘汝睡眠时,我食毒华,愿令二头,俱时取死。’于时彼头,语别头言:‘汝所为者,一何太卒,云何乃作如是事也?’

即说偈言:

‘汝于昔日睡眠时,我食妙华甘美味,

其华风吹在我边,汝反生此大瞋恚?

凡是痴人愿莫见,亦愿莫闻痴共居,

 与痴共居无利益,自损及以损他身。’

佛告诸比丘:“汝等若有心疑,彼时迦喽嗏鸟,食美华者?莫作异见,即我身是。彼时优波迦喽嗏鸟,食毒华者,即此提婆达多是也。我于彼时,为作利益,反生瞋恚。今亦复尔,我教利益,反更用我为怨仇也。”]

[2] 《中论·观六情品》云:

是眼则不能,自见其己体;

若不能自见,云何见余物?

[3] 相续:拼音xiāng xù,释义:连续。

[4] 《大般涅槃经》云: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Copyright © 2022-2025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