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密钥 第十品 观燃可燃品

第四十四课


二、以此理类推他法:

以燃可燃法, 说受受者法,

及以说瓶衣, 一切等诸法。

    以抉择燃与可燃不成立的方法,可以说明所受法与受者以及瓶子、衣服等一切诸法皆不成立。

    本品通过各种方法对燃可燃不成立的道理作了全面抉择,依靠这些方法同样可以抉择受受者不成立,依靠这些方法也可抉择瓶子、衣服等法我所摄的一切法皆不成立。

    《入中论》云:

“瓶衣帐军林鬘树,舍宅小车旅舍等,

应知皆如众生说,由佛不与世诤故。

功德支贪相薪等,有德支贪所相火,

 如观察车七相无,由余世间共许有。”[1]

    因此,若能懂得一法空性,就可推知万法空性,《中观四百论》亦云:“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2]。”对治烦恼也是这样,当通达了嗔恨心的本来面目时,就应该通达贪心、嫉妒等一切烦恼也是如此。

三、呵斥所破之见:

若人说有我, 诸法各异相,

当知如是人, 不得佛法味。[3]

    如果有人说存在我、我所,诸法各具不同体相,我们应当了知这些人尚未获得佛法甘露[4]味。

    青目论师的注释讲“如是人”指犊子部等小乘宗派。这些宗派认为有我和我所,诸法各具自性以异相而存在[5]。我们应当了知:不论是人我还是法我所摄的一切万法,其本体都是空性,《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果有谁认为存在人我、法我,且法与法之间各具不同体相,那可以肯定他尚未通达佛陀的密意,尚未获得甘露般的佛法味。

    什么是佛法味呢?缘起法就是佛法味。缘起有本来缘起,即远离四边[6]八戏[7]的境界;也有名言缘起,即万法依因缘而有的如梦如幻之生。通达了名言缘起和本来缘起,就绝不会再执著胜义实相中存在任何一法。那时候,就可以说已经品尝到佛法的甘露美味。名言中诸法有如梦如幻的存在,但都靠不住,就像水泡一样,水泡再大再好看,一吹气就灭了。同样的道理,不管人们执著的是人还是法,都经不起观察,一经观察任何法都无堪忍的实体。不仅以理证可以抉择诸法的空性,佛经也再再以比喻宣说了诸法无实:如芭蕉树、如水泡、如彩虹、如梦、如幻[8]……

    有人会想:我的身体这么坚实,怎么能用水泡为喻呢?它哪里像彩虹、像芭蕉树啊!其实这只是不观察时随顺分别心的一种执著而已。如果你懂中观的推理,一经观察就会发现这具身体的确跟水泡无别,它并不比彩虹、芭蕉树更真实。又有人会想:我的执著、我的心那样真实,怎么跟水泡一样呢?这也只是分别而已,一旦以理观察,一切执著就会像强烈日光下的雪片一样全部融化。

    《赞法界论》云:

“众生如谷声,远离一异体,

   远离生死性,正说汝了达。”

    因此,只有通达空性、不被缘起显现迷惑的人,才能品尝到如甘露般的佛法妙味。而那些虽入佛门,但仍然执著人法的修行人,不知他们何时能品尝到这种妙味啊!

    内道的部分修行人尚不得真正的佛法妙味,世间的芸芸众生就更不必说了。熙熙攘攘的大城市里,千千万万的人都在为了我而奋斗,有谁知道无我呢?没有人知道。不仅一般的世间人,即使是富有智慧的科学家、文学家、心理学家,乃至仙人、梵天、自在天等,他们除了对迷乱世俗中的现相有一点了解之外,有谁通达万法的真相呢?没有一人通达。了知这以后,我们应对佛陀以及佛陀的追随者所宣讲的般若空性生起极大诚信。

    大家信受并以理抉择无我空性以后,或许仍会有很多烦恼和痛苦,这也很正常。不要说我们,即使是阿罗汉以宿业成熟也要感受果报。但修行人与世间人完全不同,世人以为食物、感情、地位、名利、财产等全是真实的,而了解空性的人当烦恼涌现时稍加观察即可了达它如梦如幻的本质,即使修行不是很好,仅凭忆念这一甘露般的佛法正见也能顿熄[9]烦恼热火。所以我想,以前为生活所苦恼的人,遇到佛法以后一定会从内心深处感到佛法的殊胜,相信大家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学习了本品以后,我们应当利用每天接触火和木柴的机会,多作一些观察。能否推翻强有力的我执、我所执,关键看自己在平常生活中能否作如理观察。当然有些人信心很大,他们以稳固信心祈祷上师与本尊,通过上师及诸佛菩萨的加持,因缘聚合时就很容易生起无我的定解。但有些人业力深重,邪见泛滥,要想很快生起定解恐怕很难。但不管怎样,只要在阿赖耶识上种下这么好的善法种子,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开花结果。所以,不管是谁,遇到了这么殊胜的法都应该精进。

二、以教证总结:

    《梵天王问经》云:

“离身不见法,离法不见身,

  不一亦不异,应当如是见。”

    经云:

“燧木及燧砧,手作三者聚,

此等缘生火,生后速失灭。

智者寻其来,以及所去处。

然于诸方隅,不得若来去。

蕴界以及处,内空外亦空,

 无住我所空,诸法如虚空。”[10]

    《三摩地王经》云:

“若历数百劫焚燃,虚空从未被烧及。

   证诸法同虚空者,彼于火中永不焚。”[11]

《中观根本慧论·观燃可燃品》传讲圆满


[1] 《入中论自疏·菩提心现前地品》云:

[我及我所唯是假立与车相同,如观察车七相非有,如是瓶等余法皆应例知。然是由余世间共许而有,佛不观察亦许为有。颂曰:

瓶衣帐军林鬘树,舍宅小车旅舍等,

应知皆如众生说,由佛不与世诤故。

经说:“世与我诤,我不与世诤。”

故不应违害世间所许也。

复次,世间以何等法施设名言?颂曰:

功德支贪相薪等,有德支贪所相火,

如观察车七相无,由余世间共许有。

如瓶是有支,泥等为彼支。瓶是有德,绀青花纹等是彼之功德。瓶是所相,鼓腹、翻口、长项等是彼之能相。如是衣等当知亦尔。贪为染著,有贪谓贪之所依。火是能燃,薪是所燃。此中皆是以支为因施设有支,观待有支施设诸支,乃至观待于薪安立为火,观待于火安立为薪,与车喻相同。此等唯是世间名言,于此等上观察不转。]

[2] 一、《中观四百论·净治弟子品》云:

说一法见者,即一切见者,

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

 二、《月灯三昧经》亦云:

以一知一切,以一切知一,

虽有种种说,而不起于慢。

犹知我无性,智究一切法,

万法皆彼性,凝然如虚空。

[3] 一、《中论释·明句论·观然可然品》云:

若人说我法,若一若异相,

当知如是人,不得佛法味。

 二、《中论·观有无品》云:

若人见有无,见自性他性,

如是则不见,佛法真实义。

[4] 甘露:拼音gān lù,指甜美的雨露。佛教语。梵语的意译。喻佛法、涅槃等。

[5] 《中论青目释·观然可然品》云:

[是故,

若人说有我,诸法各异相,

当知如是人,不得佛法味。

诸法从本已来无生,毕竟寂灭相,是故品末说是偈。若人说我相,如犊子部众说,不得言色即是我,不得言离色是我,在第五不可说藏中。如萨婆多部众说,诸法各各相,是善、是不善、是无记,是有漏、无漏,有为、无为等别异。如是等人,不得诸法寂灭相,以佛语作种种戏论。]

[6] 《十住毗婆沙论·阿惟越致相品》云:

实性则非有,亦复非是无,

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

[7] 《中论·观因缘品》云:

不灭亦不生,不断亦不常,

不去亦不来,不异亦不一。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8] 《杂阿含经》云:

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

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

诸识法如幻,日种姓尊说。

周匝谛思惟,正念善观察,

无实不坚固,无有我我所。

[9] 顿熄:谓顿然熄灭义。

[10] 《方广大庄严经·音乐发悟品》云:

譬如鑽火,木鑽人功,

三种和合,得有火生,

于三法中,本无有火。

和合暂有,名曰众生,

第一义中,都不可得。

譬如咽喉,及以脣舌,

击动出声,一一分中,

声不可得,众缘和合,

有此声耳。智者观声,

念念相续,无有实法,

犹如谷响,声不可得。

譬如箜篌,絃器及手,

和合发声,本无去来。

于诸缘中,求声不得,

离缘求声,亦不可得。

内外诸蕴,皆悉空寂,

无我无人,无寿命者。

尊于往昔,值然灯佛,

已证最胜,真实妙法。

愿尊于今,为众生故,

雨甘露法,使得充足。

[11] 《月灯三昧经》云:

无量劫火起,如空本不然,

若知法如空,是人火不烧。

Copyright © 2022-2025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