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释 第二十五品 观涅槃品

第一百一十一课


  

复次,

如来灭度后, 不言有与无,

亦不言有无, 非有及非无。[1]

如来现在时, 不言有与无,

亦不言有无, 非有及非无。[2]

若如来灭后、若现在,有如来亦不受,无如来亦不受、亦有如来亦无如来亦不受、非有如来非无如来亦不受[3];以不受故,不应分别涅槃有无等。离如来,谁当得涅槃?何时、何处、以何法说涅槃?是故一切时、一切种,求涅槃相不可得[4]


[1] 一、清辨,《般若灯论释·观涅槃品》云:

如来灭度后,不言有与无,

亦不言有无,非有及非无。

 二、安慧,《大乘中观释论·观涅槃品》云:

如来涅槃后,不说有与无,

俱有及俱非,如来悉不说。

[2] 清辨,《般若灯论释·观涅槃品》云:

如来现在世,不言有与无,

亦不言有无,非有及非无。

[3] 《杂阿含经·九六七》云:[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尊者阿难陀于后夜时,向榻补河边,脱衣置岸边,入水洗手足,还上岸,著一衣,摩拭身体。时,俱迦那外道出家亦至水边。尊者阿难闻其行声,闻声已,即便謦咳作声。俱迦那外道出家闻有人声,而问言:“为何等人?”

尊者阿难答言:“沙门。”

俱迦那外道言:“何等沙门?”

尊者阿难答言:“释种子。”

俱迦那外道言:“欲有所问,宁有闲暇见答以不?”

尊者阿难答言:“随意所问,知者当答。”

俱迦那言:“云何,阿难!如来死后有耶?”

阿难答言:“世尊所说,此是无记。”

复问:“如来死后无耶?死后有无耶?非有非无耶?”

阿难言:“世尊所说,此是无记。”

俱迦那外道言:“云何,阿难!如来死后有?答言无记,死后无?死后有无?死后非有非无?答言无记。云何,阿难!为不知不见耶?”

阿难答言:“非不知、非不见,悉知、悉见。”

复问阿难:“云何知?云何见?”

阿难答言:“见可见处,见所起处,见缠断处,此则为知,此则为见。我如是知、如是见,云何说言不知、不见?”

俱迦那外道复问:“尊者何名?”

阿难陀答言:“我名阿难陀。”

俱迦那外道言:“奇哉!大师弟子,而共论议!我若知是尊者阿难陀者,不敢发问。”

说是语已,即舍而去。]

[4] 《中论释·明句论·观涅槃品》云:[如说四相分别于涅槃界中终不可得,如来——证悟涅槃者亦无如说四相分别。为明此义,故次颂曰:

如来灭度后, 不言有与无,

亦不言有无, 非有及非无。

如前偈中说:

邪见深厚者, 则说无如来;

如来寂灭相, 分别有亦非。

是故且说如来灭后,有如来亦不受;无如来亦不受;以不受有无故,亦有如来亦无如来亦不受;以不受亦有亦无故,非有如来非无如来亦不受。非但如来灭后不受四相。

复次,颂曰:

如来现在时, 不言有与无,

亦不言有无, 非有及非无。

云何不受如来者则于<观如来品>中先已说讫。]

复次,

涅槃与世间, 无有少分别;

世间与涅槃, 亦无少分别。[5]

五阴相续往来因缘故,说名世间。五阴性毕竟空、无受、寂灭,此义先已说[6]。以一切法不生不灭故,世间与涅槃无有分别,涅槃与世间亦无分别[7]


[5] 一、清辨,《般若灯论释·观涅槃品》云:

生死边涅槃,无有少差别;

涅槃边生死,亦无少差别。

 二、安慧,《大乘中观释论·观涅槃品》云:

非生死涅槃,有少法差别;

涅槃与生死,亦无少差别。

[6] 《中论·观五阴品》云:

若离于色因, 色则不可得;

若当离于色, 色因不可得。

离色因有色, 是色则无因;

无因而有法, 是事则不然。

若离色有因, 则是无果因;

若言无果因, 则无有是处。

若已有色者, 则不用色因;

若无有色者, 亦不用色因。

无因而有色, 是事终不然;

是故有智者, 不应分别色。

若果似于因, 是事则不然;

果若不似因, 是事亦不然。

受阴及想阴, 行阴识阴等,

其余一切法, 皆同于色阴。

[7] 一、《中论释·明句论·观涅槃品》云:[故次颂曰:

涅槃与世间, 无有少分别;

世间与涅槃, 亦无少分别。

如来现在世时,不可受有、无等相,如来灭后亦不可受有、无等相故,世间与涅槃无有少分别。若以正智推求其性齐等故。是故如世尊言:“诸比丘!生死轮回无始无终。”者,极契至理。因为世间与涅槃二事实无毫厘差别。]

二、《中论青目释·观如来品》云:

[此<如来品>中,初、中、后思惟,如来定性不可得。是故偈说:

如来所有性, 即是世间性;

如来无有性, 世间亦无性。

此品中思惟推求,如来性即是一切世间性。

问曰:何等是如来性?

答曰:如来无有性,同世间无有性。]

三、《大智度论·序品》云:

[问曰:三十七品,虽无处说独是声闻、辟支佛道,非菩萨道,以义推之可知:菩萨久住生死,往来五道,不疾取涅槃;是三十七品但说涅槃法,不说波罗蜜,亦不说大悲,以是故知非菩萨道。

答曰:菩萨虽久住生死中,亦应知实道、非实道,是世间、是涅槃。知是已,立大愿:“众生可愍,我当拔出著无为处。”以是实法行诸波罗蜜,能到佛道。菩萨虽学,虽知是法,未具足六波罗蜜故不取证。如佛说:“譬如仰射空中,箭箭相拄,不令落地;菩萨摩诃萨亦如是,以般若波罗蜜箭,射三解脱门空中,复以方便箭射般若箭,令不堕涅槃地。”

复次,若如汝所说,菩萨久住生死中,应受种种身心苦恼,若不得实智,云何能忍是事?以是故,菩萨摩诃萨求是道品实智时,以般若波罗蜜力故,能转世间为道果涅槃。何以故?三界世间皆从和合生,和合生者无有自性,无自性故是则为空,空故不可取,不可取相是涅槃。以是故,说菩萨摩诃萨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不生故应具足四念处。

复次,声闻、辟支佛法中,不说世间即是涅槃。何以故?智慧不深入诸法故。菩萨法中,说世间即是涅槃,智慧深入诸法故。如佛告须菩提:“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空即是涅槃,涅槃即是空。”

《中论》中亦说:

“涅槃不异世间, 世间不异涅槃。

   涅槃际世间际, 一际无有异故。”

菩萨摩诃萨得是实相故,不厌世间,不乐涅槃;三十七品是实智之地。]

复次,

涅槃之实际, 及与世间际,

如是二际者, 无毫厘差别。[8]

究竟推求世间、涅槃实际、无生际,以平等不可得故,无毫厘差别。[9]


[8] 一、清辨,《般若灯论释·观涅槃品》云:

生死际涅槃,涅槃际生死,

于此二中间,无有少许法。

 二、安慧,《大乘中观释论·观涅槃品》云:

实际涅槃际,空际生死际,

非彼二中闲,有毫厘差别。

[9] 《中论释·明句论·观涅槃品》云:[故复颂曰:

涅槃之实际, 及与世间际,

如是二际者, 无毫厘差别。

以其涅槃与世间无有毫厘差别故。]

Copyright © 2022-2025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