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密钥 第二十五品 观涅槃品

第一百一十课


  

二(破除四边之戏论)分二:一、破能依之涅槃四边;二、破所依之佛陀四边。

一(破能依之涅槃四边)分三:一、破有实无实各自成立;二、破有实无实二者成立;三、破有实无实非二者成立。

一(破有实无实各自成立)分四:一、破有实涅槃成立;二、破无实涅槃成立;三、断除无涅槃之过;四、摄义。

一(破有实涅槃成立)分三:一、以具老死相而破;二、以有为法而破;三、以聚合因缘而破。

一、以具老死相而破:

涅槃不名有, 有则老死相;

终无有有法, 离于老死相。

涅槃不是有实法,是有实法则有老死相,因为始终没有任何一个有实法能离开老死相。

涅槃不应该是有实法,如果是有实法就具有老、死之相。“老”就是衰老,比如一个人由少年而中年,由中年而老年。“死”就是灭亡,比如人的生命消失就是死。如果涅槃是有实法,那么也应该存在这样的老相与死相。为什么呢?因为“终无有有法,离于老死相”。在这个世界上谁也找不到离开老死相的有实法[1]

《大涅槃经》讲了大般涅槃的八种相:常、恒、安、清净、不老、不死、无垢、快乐。所以,真正的涅槃不可能是有实法。[2]

[1] 《百喻经·治秃喻》云:

[昔有一人头上无毛,冬则大寒夏则患热,兼为蚊虻之所唼食,昼夜受恼,甚以为苦。有一医师多诸方术,时彼秃人往至其所,语其医言:“唯愿大师为我治之。”

时彼医师亦复头秃,即便脱帽示之而语之言:“我亦患之以为痛苦,若令我治能得差者,应先自治以除其患。”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为生、老、病、死之所侵恼,欲求长生不死之处,闻有沙门、婆罗门等世之良医善疗众患,便往其所而语之言:“唯愿为我除此无常生死之患,常处安乐长存不变。”

时婆罗门等即便报言:“我亦患此无常,生、老、病、死,种种求觅长存之处终不能得。今我若能使汝得者,我亦应先自得,令汝亦得。”

如彼患秃之人,徒自疲劳不能得差。]

[2] 《大般涅槃经·金刚身品》云:

[善男子!譬如甜酥,八味具足;大般涅槃亦复如是,八味具足。云何为八?一者、常,二者、恒,三者、安,四者、清凉,五者、不老,六者、不死,七者、无垢,八者、快乐,是为八味具足。具是八味,是故名为大般涅槃。若诸菩萨摩诃萨等安住是中,复能处处示现涅槃,是故名为大般涅槃。迦叶!善男子、善女人,若欲于此大般涅槃而涅槃者,当如是学如来常住,法僧亦然。”]

二、以有为法而破:

若涅槃是有, 涅槃即有为,

终无有一法, 而是无为者。

如果涅槃是有实法,涅槃就成了有为法,因为始终不会有既是有实又是无为的法。

小乘《俱舍论》认为,由各种因缘聚合所产生的法是有为法;不由任何因缘而生的法是无为法,即抉择灭、非抉择灭、虚空,《大乘阿毗达磨论》则认为有八种无为法[3]

“若涅槃是有,涅槃即有为。”如果你们承认涅槃是有实法,那么涅槃就成了有为法。为什么呢?因为“终无有一法,而是无为者”。在整个世界上没有一个有实法是无为法,也就是说只要是有实法就肯定是有为法。为什么呢?因为有实法都不离老死相,有老死也就是有生、住、灭,有生、住、灭就必定是有为法。

<观三相品>云:

“若生是有为, 则应有三相。”

    《显句论》云:是有实法就一定是有为法,不是有为法的有实法就像兔角或虚空中的鲜花一样根本不存在[4]。因此,千万不可承认涅槃是有实法。

[3] 一、《阿毗达磨集论》所说八种无为法。(善法真如、不善法真如、无记法真如)三种真如,无想定及灭尽定所有二种心寂天位,以及(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虚空无为)三种无为,共八种无为。

二、世友菩萨于《异部宗轮论》中说:

[此中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本宗同义者,谓四部同说:无为法有九种:一、择灭,二、非择灭,三、虚空,四、空无边处,五、识无边处,六、无所有处,七、非想非非想处,八、缘起支性,九、圣道支性。]

三、《异部宗轮论》又说:

[其化地部本宗同义,谓过去、未来是无,现在、无为是有。……无为法有九种:一、择灭,二、非择灭,三、虚空,四、不动,五、善法真如,六、不善法真如,七、无记法真如,八、道支真如,九、缘起真如。]

[4] 《中论释·明句论·观涅槃品》云:[复次,

若涅槃是有, 涅槃即有为;

终无有一法, 而是无为者。

若涅槃是有,尔时涅槃即成有为。是有法故,如心识。若法非有为者则不名是有法。譬如驴角。反之,如论偈曰:

“终无有一法, 而是无为者。”

“一法”者,谓内外诸能依事;“终无有”者,谓终无有时,终无有处,终无有宗,为所依义。]

三、以聚合因缘而破:

若涅槃是有, 云何非缘起?

非缘起之法, 始终皆无有。[5]

如果涅槃是有实法,为何不是缘起而生呢?因为非缘起生之有实法始终皆不存在。

既然说涅槃是有实法,那为什么不承认它是缘起法呢?因为一切有实法都是依因缘而生的,在这个世界上非缘起生的有实法根本不存在[6]。因此,千万不可承许涅槃为有实法[7]

[5] 一、鸠摩罗什译《中论·观涅槃品》云:

若涅槃是有, 云何名无受?

无有不从受, 而名为有法。

二、月称菩萨,《中论释·明句论·观涅槃品》云:

若涅槃是有, 云何名无因?

无有不从因, 而名为有法。

三、清辨,《般若灯论释·观涅槃品》云:

涅槃若有体, 云何是无因?

亦无有一法, 离因而得有。

[6] 《大乘广百论·释论·破常品》云:

[若尔所余无生果用此应是常,既不生果,不可比度,从缘生故。虽尔既无能生果用,如永灭无,应比非有。为显此言,其义决定,故复颂曰:

无有时方物,有性非缘生;

故无时方物,有性而常住。

论曰:诸有性法,定从缘生,如苦乐等。若非缘生,定无有性,如空花等。此若有性,应从缘生。若从缘生,灭必随逐,无容常住。如是说已。或复诸法必依缘生方知有性,如现在法。若非缘生,即非有性,如未来法。为辨此义,故说无有时方等言。此显所说其理决定。若时、若方、若物差别,遍一切处皆无诤论。]

[7] 《中论释·明句论·观涅槃品》云:

[复次,

若涅槃是有, 云何名无因?

无有不从因, 而名为有法。

若汝宗谓涅槃是有法,是则应名藉因。谓藉自因缘所成义。如是亦不应许藉因待缘者为涅槃。若不尔者,其相云何?谓不藉因缘者是。若涅槃是有法,云何名涅槃不藉因?涅槃不得是无因。是有法故,如心识。反之,如论偈曰:

“无有不从因, 而名为有法。”]

二(破无实涅槃成立)分二:一、以不成而破;二、以无依而破。

一、以不成而破:

若涅槃非有, 何况于无耶?

涅槃若非有, 无实亦不成。[8]

如果涅槃不是有实法,又怎么会是无实法呢?涅槃非为有实法,也就不会是无实法。

对方认为:因为截断业与烦恼的产生就是涅槃,所以涅槃应为灯灭一般的无实法。

中观宗破曰:无实法是依靠有实法而安立的,既然涅槃不是有实法(涅槃是有实法前面已经遮破),那更不可能是无实法,因为何时何地也不可能存在不观待有实法的无实法。比如无瓶、无柱等无实法都要建立在瓶、柱等有实法毁灭的基础上,这是《显句论》的分析方法[9]

[8] 《中论青目释·观涅槃品》云:

[问曰:若有非涅槃者,无应是涅槃耶?

答曰:

有尚非涅槃, 何况于无耶?

涅槃无有有, 何处当有无?

若有非涅槃,无云何是涅槃?何以故?因有故有无,若无有云何有无 ?如经说:“先有今无则名无。”涅槃则不尔。何以故?非有法变为无故。是故无亦不作涅槃。]

[9] 《中论释·明句论·观涅槃品》云:

[问曰:有如说众过故,有非涅槃者,是言属实,若尔者,何名涅槃?以无惑、无苦故,惟名无法是涅槃者。

答曰:是事亦不然。所以者何?如论偈曰:

有尚非涅槃, 何况于无耶?

涅槃无有有, 何处当有无?

若时不许涅槃是有法,谓有尚非涅槃。尔时,云何名无是涅槃?谓无法亦不堪称名是涅槃义。所以者何?如论偈曰:

“涅槃无有有, 何处当有无?”

此谓舍离有相,改转余相方名为无。如有前说众过故,若有非涅槃者,无亦应不名是涅槃。谓有若不成者,无亦无法得成义。

若谓:无惑、无苦即名是涅槃。

答曰:若尔者,惑、苦的无常相应名是涅槃。所以者何?无惑、无苦即是无常相而非余相故。无常应名是涅槃。汝亦不作是许。否则应成无障蔽法。是故此定不应道理。]

《中论释·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也说:

“要承许为无实法,必须建立在有实法往他法转变的基础之上。”

有人会提出疑问:如果无实法一定要建立在有实法的基础上,那么石女儿、兔角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呢?它们不也是无实法吗?

虽然从因明的角度讲石女儿和兔角是无实法,但从中观的观点来看,则如《中论释·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中所说:“又有谁说过(石女的儿子)是无实法呢?因为(石女的儿子)不是依靠他法而成立的,所以根本就不是无实法。”因此,所谓石女的儿子是无实法只不过是分别念的安立而已,它只是在表达不存在或空性的意义时才假立的,其本体并不存在。兔角、虚空花也同样。

佛法是深邃的,所以我们要穷究到底;而人身也是难得的,所以该精进的时候要精进。萨迦班智达说过:

“是因前世未求学, 今见终身成愚者,

   因恐后世成愚昧, 今生再难亦勤闻。”

    所以,有智慧的人还是应该精进闻思。《中论》的颂词一次看不懂看第二次,第二次看不懂就看第三次……现在有些人很懒惰,认为:《释迦牟尼佛广传》太简单了,所以不用学,《中论》太难了,怎么学呢?干脆就只念一个咒语吧……不要这样,这一辈子笨是因为自己前世没有好好闻思,如果这辈子好好精进并好好发愿,那么来世遇到中观法门时一定会很容易[10]。有个人对我讲:“可能是前世学过中观法门吧,今生一听到这些道理马上就能通达。”确实是这样,只要前世对佛法有串习,这一辈子学法就会轻而易举。学了《释迦牟尼佛广传》后大家都知道,解决生死问题并不是一世两世的简单事情,所以一定要考虑自己的未来,否则跟牦牛就没什么两样了。总之,再不能迷迷糊糊了,大家一定要精进。


[10] 《付法藏因缘传》卷第二云:

[于是阿难演畅妙法化诸众生。然其宿世有大功德,智慧渊广多闻博达。佛所咨嗟总持第一,悉能听受诸佛法藏。如大巨海百川斯纳,名称高远众所知识。如是功德不可穷尽,我当随顺说其因缘。乃往古世阿僧祇劫定光如来时,为沙门畜一沙弥。常令读诵日夜诫敕无有休废,若经少阙即便呵责。时,此沙弥为师乞食,若少稽留经不充限。极为其师之所骂辱,于是沙弥甚为愁恼,为师乞食且诵且行。

时,有长者怪而问之,沙弥答曰:“吾师严峻令我诵习,乞食稽留则不充限,以是事故每行读诵。”

长者答言:“勿生忧恼。从今以后常相供给,宜当精勤诵习经典。”

时,此沙弥不复行乞,专心读诵,从此以后经常充足。尔时,沙弥即世尊是。施食长者阿难是也。以斯福缘,阿难比丘智慧深妙,总持强识多闻弘广,不可称记。]

Copyright © 2022-2025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