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wbml131

第一百三十一课


二、宣说大乘之摄义:

《宝行王正论·正教王品》云:
由施戒利他,忍进为自利,
定慧脱自他,略摄大乘义。
《教王宝鬘论·国王行为品》云:
施戒行利他,勤忍为自利,
禅慧解脱因,总摄大乘义。

    从六度各自的作用或者功效的角度而言,由于十善的戒律与施舍一切财物的布施能成就增上生之身体与受用,因而暂时利他;喜乐善法的精进与安忍苦行观待暂时而成办自利;心平等安住的禅定与如理如实了达实相的智慧二者是解脱之因,可见,这就是六度及其作用。这是简明扼要宣说大乘藏的法义。通过这些也容易了解彼等之作用与自利他利的差别。详细内容,恐繁不述,因而当从其他论典中得知。

以布施等方式令安乐的慈心、愿离六度之违品的悲心、具足六度或具其一的喜心、无有以布施之乐而贪执与无布施之苦而嗔恨的舍心,以布施摄集,以爱语宣讲六度,令他行持,自己也行持,六度既具足四无量,也具备四摄。三学二资粮也是六度的分摄,慈悲、菩提心、回向等是初中后不可缺少之法,实际也包含在六度当中。所以,如果受持这些意义,就是受持大乘义,如果受持宣说此等的论典词句,就是受持大乘的论典与词句。意乐加行圆满而勤行此六度,即称为安住大乘之菩萨。

《地藏十轮经》云:“大乘即护持超胜之净戒;具足超胜之妙行;依于超胜之惭愧;于后世苦果极度恐惧;一切不善之法悉皆舍弃,欢喜策励奉行一切善法;慈悲周遍一切有情;为利乐一切有情而精进;救度一切有情脱离轮回痛苦;不顾自身之安乐而力求利乐一切有情。此等即称安住大乘者。”

相反,只是徒有虚名而并不是真正的大乘行者。

《地藏十轮经》说偈云:

失毁戒律喜罪者,闻受大乘胜功德,

求名图利诩大乘,如驴身披狮子皮。

又云:

欲速获得胜菩提,励力行十善业道,

不谤我法极力护,……………………。

《大智度论》云:[【经】“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布施时,以慧方便力故,能具足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云何布施时,以慧方便力故,具足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

佛告舍利弗:“施人、受人、财物不可得故,能具足檀波罗蜜;罪、不罪不可得故,具足尸罗波罗蜜;心不动故,具足羼提波罗蜜;身心精进不懈怠故,具足毗梨耶波罗蜜;不乱不味故,具足禅波罗蜜;知一切法不可得故,具足般若波罗蜜。”]

思维此中所说的道理后应当恭敬大乘。

吴·康居国[1]沙门康僧会[2]所翻译的《六度集经·布施度无极章》云:

[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国[3]鹞山[4]中。时,与五百应仪[5]、菩萨千人共坐。中有菩萨名阿泥察,佛说经道,常靖[6]心恻听[7],寂然无念,意定在经。众祐[8]知之,为说:“菩萨六度无极难逮高行,疾得为佛。何谓为六?一曰布施,二曰持戒,三曰忍辱,四曰精进,五曰禅定,六曰明度无极高行。

“布施度无极者,厥则云何?慈育人物,悲愍群邪,喜贤成度,护济众生,跨天踰地润弘河海。布施众生,饥者食之,渴者饮之,寒衣热凉,疾济以药,车马舟舆、众宝名珍、妻子国土,索即惠之。犹太子须大拏[9],布施贫乏,若亲育子,父王屏逐,愍而不怨。”]

三、是故大乘成立为佛语:

《宝行王正论·正教王品》云:
略说佛正教,谓解脱自他,
此六度为藏,何人能拨此?
《教王宝鬘论·国王行为品》云:
二利解脱义,略言佛圣教,
唯六波罗蜜,故此是佛语。

利益自他之因暂时与解脱的一切意义,略而言之,即小乘法藏中佛陀所说的这些圣教连同地道的安立等一切法义,无余包含在六度当中。你们的法藏难道不也是不同程度地具有不贪资具、法施、断七所断及从属的戒律[10]、不违越沙门四法[11]的安忍、犹如头上着火般的精进、禅定及证悟无我的智慧等这些吗?这些内容都是一位说者,只是针对所化众生根基的不同,为同一个目的而宣说的,而对此争论是不是佛语只不过是愚者的做法罢了。由此可见,此大乘法藏依教理成立是佛语,应当承认这一点。

五百世受生为班智达的大智者世亲菩萨最初趋入声闻宗派,待到根基锐利之后通达大乘并净除对大乘所作诽谤的障碍,至尊弥勒菩萨授记说:“如果着重弘扬大乘并多著注疏,则后世可面见本尊。”

下面我们简略性地讲述一番无著菩萨在鸡足山十二年的修行与由雍怎·益西加参撰著,全知堪布索达吉上师所翻译的《菩提道次第诸传承上师传·世亲论师略传》,来进一步认识这两位菩萨的身世传记。

一、无著十二年修习

[无著菩萨与世亲论师是同母异父所生的两个兄弟,母亲眼看着印度正处在小乘佛教灭大乘佛教的时代,她发心要生个孩子来弘扬大乘佛教。后来生下了两个儿子,大的叫无著、小的叫世亲。根据印度习惯,孩子长到一定年龄要子承父业。当两个儿子长大懂事的时候,就问他们的母亲:“父亲是做什么职业的?我们现在该继承父亲的事业了。”母亲说:“我生你们两个不是为了去承继你们父亲的职业,而是为了弘扬大乘佛法。从今以后,你们都出家去学法,学成以后去弘扬大乘佛教。”然后,世亲在一个有小乘佛教的地方出家学习,无著则在大乘教门出家。

当时,人间根本就没有大乘佛教经论的传承,只听说有弥勒菩萨能够传大乘佛教,但是弥勒菩萨在兜率天的内院,不在人间,怎么能见呢?于是,无著菩萨得了弥勒修法后就到一个石洞里面去修习。修了三年止观,什么迹象也没有。他心想,闭了三年关也看不到弥勒,这样长坐下去也解决不了问题,就从闭关的山洞里出来了。他出来注意到石洞旁边有一个鸽子窝建在石崖上,因为鸽子飞来飞去,石崖因此很光滑。他从中得到一个启发:鸽子那么柔软的羽毛,竟能把坚硬的石头磨得这么光滑,难道我还不如鸽子吗?于是他又入洞修习。

第二次入石洞又修了三年,同样是无成果。他又出来了,然后看到洞口石崖上水掉下来把底下的石头给滴穿了一个个洞。他想:滴水可以穿石,难道我就修不成法吗?又进洞去继续修了三年。都九年了,也没有什么收获,他想再不能如此耽误时光了,人生还有几个九年?于是,就出了洞下山。山道上见到一个老婆婆拿着棉花在擦拭着一根很粗的铁棒,他奇怪地上前去问“您老这是在干什么?”老婆婆头也不抬,说“磨针”。他不解“这么粗的铁棒这样子怎能磨成针呢?”老婆婆说:“铁棒磨绣针,功到自然成。”

他心有所悟,默默地退回山洞,接着又修了三年。可十二年之后,还是没有见到弥勒的影子,他这次真的下决定要离开这个修行的地方了。走到山脚下,看到一条狗奄奄一息趴在地上,好像是得了什么疮,整个下身都腐烂了,上面爬满了蛆。他想:它这么痛苦,也不知先前造了什么业啊?他因不忍看这条狗受这样的罪业,就想帮着把狗身上烂肉处的蛆虫捡掉。

但又一想,众生可怜,这些蛆虫是靠狗的腐肉才活着的,如果我把它们捡开的话,蛆就会死,岂不是厚此薄彼吗?怎样才能既减轻狗的痛苦,又不让蛆虫们饿死呢?想来想去,他决定要布施自己的身肉给蛆虫吃,就取出随身带着的一把刀,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了几片下来,摆在地上,准备把狗身上的蛆虫一个一个捡下来放上去,让蛆虫去吃自己身上割下来的肉。但是这个蛆虫实在是像水泡一样,很容易被碰坏,他想:手是不能动它们了,只能用舌头来舔取。

可当时的情景确实是让人觉得恶心,他只好把眼睛闭上,再来舔取蛆虫。就在眼睛闭上,用自己的舌头去舔取蛆虫的那一瞬间,劣狗顿然消失,自己的舌头居然触碰到土石。睁眼一看,眼前就是金光灿灿的弥勒菩萨。无著激动地说:“我足足修了十二年都没能见到您的面容,您怎么今天才现身?”弥勒菩萨说:“我一直就在你身边,只因你罪业深重所以看不到我。今天,你大发慈悲心,把业障都消除了,所以才能看见我。”无著不相信,说:“怎么可能是这样呢?”弥勒说:“不相信的话,你背着我到街上去走一走,看看别人会怎么说。”结果,无著就把弥勒背在自己的背上去转街,很多人从旁走过却什么也看不到,最后,只有一个业障清净的老太太若有所见地说:“您怎么背着一条死狗逛街呢?”由此可见,业力不同,所见也不同啊!!!]

二、世亲论师略传

[被誉为“世界智者之顶饰”的世亲论师,与无著菩萨实为一母所生。无著菩萨降生后,遂次第于多位上师前学习共同学问,后即出家求道。待其出家后,于长时期内一直勤苦修习菩提心不辍,日久功成,早先所发弘法利生之愿终于因因缘成熟而得以真切实现。

无著菩萨之母——婆罗门女明戒,后与另一婆罗门又生下一相好庄严之子。此子出生后,按婆罗门传统,家人用苦胆在其舌上写一“阿”字;又采用吠陀论典中的其他教授为他行种种仪轨以使其智慧敏捷。年岁稍长之时,又以沐浴、清洁等方式抚育其渐渐长大。伴随着年龄的成熟,他开始跟随母亲学习文学、历算、四吠陀等共同学问,并将之全部精通无碍。

其后某一日,母亲对儿子这样谆谆教诫说:“儿啊,我把你生下来并不是为了让你守护种姓,也不是为了其他世间目的,生养你的目的就是为了日后你能弘扬佛法!因此请你务必出家证道,以广学三藏、弘法利生。”如是劝请后,世亲论师遂于那烂陀寺正式出家为僧。

剃除须发后,他严守阿阇黎与上师之教言,连最细微的戒律学处也如守护眼目一般严谨持守、丝毫不犯。在戒律清净之基础上,他精进修学三藏,并将之完全通达掌握、了然于胸,且因此而成为了一名智者。为了能把握对法藏之精细法义,为了能清楚了知声闻十八部各宗各派之特性而不笼统颟顸[12],为了能掌握自他如大海般之宗派的教义,他又来到了众多智者及诸大成就者的摇篮——克什米尔,并依止大智者登桑(众贤),且在其前闻受了将诸多阿罗汉所造之七部对法论[13]四大毗奈耶经[14]汇集而成之《大毗婆沙论》。此论被以前的智者称之为《有宗海论》,亦名《有宗法藏论》,如此大论最后亦被他全盘掌握。他对此论的一切意义均无半点疑惑,凭借自己的无垢智慧仔细观察、抉择后,他终将《大毗婆沙论》融会贯通于心。从众贤上师那里将其所有的三藏传承一一得到后,他也成为了了不起的大智者。从此后,世亲论师即开始在克什米尔无量无边之所化众生前广宣佛法,同时,其无垢理智亦日渐于当地广弘开来。其后,他即准备动身前往印度。

当其时,眼见尊者弘法事业如此广大,魔王波旬顿感无法忍受。于是,他便设法改变了许多强盗以及沿路收费者的心态,结果这些人竟把尊者随身携带的所有佛像、经书、资具等统统劫掠而去。当他把它们又重新置办起来时,这些人再次将之洗劫一空。如是情况,世亲论师总共遭遇了三次。后来他则思量到:财产、法本虽说没有了,但大法却早已铭刻于我心,任谁都无法抢走!想到这里,他便决定随身不再带任何物品。下定决心后,他就徒手经过强盗、收费者聚集之处,并终抵那烂陀寺。

之后,他开始于众多持藏法师前广讲佛法,也就在此时,他听说了哥哥无著菩萨已造下许多论典这一消息。闻听之后,他即如是说道:

“呜呼无著于森林,十二年中修等持,

    奈何等持未修成,徒造论典大象驮。”

他即如此对大乘法门及大乘行人肆意诋毁。


[1] 康居国:“去长安万二千里”,西汉时臣服于匈奴和大月氏。东汉时期,康居国是西域大国,领地广袤,人口众多。南北朝时期,嚈哒势力崛起,康居相对衰弱。嚈哒人西迁后,康居国就不复存在了。

[2] 康僧会(?-280年),其先世出自康居国(今新疆北部),故称“康”。三国时期吴国著名佛教高僧,译经师。早年丧双亲,服丧后出家,从学于南阳的韩林、颍川的皮业、会稽的陈慧等人,学习汉译佛典和禅观。三国东吴赤乌十年(247年)(或说为赤乌四年至建业(南京)设道场传扬佛教,其服装相貌与俗人有异,被诉于吴主孙权,孙权召而诘之,后来孙权感其威神,为之建立建初寺。梵呗也于此时传入中国。据《高僧传》记载,康僧会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去世为止,一直以建初寺为中心从事译经和传教。

按《出三藏记集》记载,康僧会在吴大帝孙权、吴少帝孙亮在位时译出:《六度集经》;〈阿离念弥经〉〈镜面王经〉〈察微王经〉〈梵皇王经〉(收录在《六度集经》末四章);《吴品》(又名《小品般若》,佚失不传)

[3] 王舍国:即指王舍城。

[4] 鹞山:即指鹫峰山。

[5] 应仪:具应人天供养之威仪者。即阿罗汉之旧译。

《出三藏记集》曰:“旧经无著果,亦应真,亦应仪,新经阿罗汉,亦言阿罗诃。”《玄应音义》曰:“应仪道,又言应真,或言真人,旧云无著果,亦云阿罗诃,今言阿罗汉,皆是一义。”

[6] 靖:拼音jìng,古同“静”,静止。

[7] 测:拼音cè,恻恻:诚恳;恳切。

[8] 祐:拼音yòu,〔保祐〕指天、神等的佑助。

[9] 太子须大拏:即《大智度论》中所谓的须提犁拏太子。《大智度论》云:

[问曰:云何名结业生身檀波罗蜜满?

答曰:未得法身,结使未尽,能以一切宝物、头目髓脑、国财、妻子,内外所有,尽以布施,心不动转。如须提犁拏太子(秦言好爱),以其二子布施婆罗门,次以妻施,其心不转。]

[10] 断七所断及从属的戒律:即七断及其从属。声闻别解脱戒者,谓七断及其从属,即身体之三不善,语之四不善,以及所属一切所断身语之戒律。

[11] 沙门四法:一、他骂不还骂;二、他怒不还怒;三、他打不还打;四、寻过不还报。沙门:广义上指所有修善除恶者,狭义上意指,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

[12] 颟顸:拼音mān hān,意思是糊涂而马虎。

[13] 七部对法论:发智论与六足论。说一切有部的七种根本论著。以迦旃延尼子著《发智论》为总为身。以世亲论师著《品类论》、天寂著《识身论》、舍利子著《法蕴论》、目犍连子著《施设论》、拘瑟耻罗著《集异门论》、满慈子著《界身论》等六论为支为足。故后六论亦分别名为《品类足论》乃至《界身足论》。七论著者,称为七阿罗汉。

[14] 四大毗奈耶经:即四分律,佛陀灭度后,上座部采集律藏,四度完结,故名四分律。

此分:《广戒经》、《十七事》、《请问品》和《杂事品》。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