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wbml133

第一百三十三课


三(从中了知佛之圆满殊胜性)分三:一、色身与法身之无量因乃大乘中所说;二、小乘中所说之刹那无常尽智与大乘中所说无生智二者于空性中一义;三、若未通达大乘之义则应弃置不论但不应瞋毁[1]

一、色身与法身之无量因乃大乘中所说:

《宝行王正论·正教王品》云:
如空难思量,福慧行成故,
诸佛德难思,于大乘愿忍。
《教王宝鬘论·国王行为品》云:
功德如虚空,说佛德无量,
佛陀殊胜性,大乘说忍此。

究竟果位的因——功德如虚空般超越所量对境,不可思议,无量无边,因此,如来果位的断证功德也无量无边,这是佛陀亲口所说。为什么呢?对三界怙主大尊胜佛陀的如海功德本体唯有大乘中才予以宣说,希望对此堪忍接受。如果不接受作为因的大乘法,也就同样不能容纳作为果的佛陀功德。

无量无边的因法才能成就无量无边的果法。既然如此,何为无量?

《大智度论》云:

[问曰:汝自言光明变化作无量身,度十方无量众生,今何以言有量因缘故,所度亦应有量?

答曰:无量有二种:一者、实无量,诸圣人所不能量,譬如虚空、涅槃、众生性,是不可量;二者、有法可量,但力劣者不能量,譬如须弥山、大海水,斤两、滴数多少,诸佛菩萨能知,诸天世人所不能知。佛度众生亦如是,诸佛能知,但非汝等所及,故言无量。]

《宝行王正论·正教王品》云:
大德舍利弗,佛戒非其境,
故佛德难思,云何不可忍?
《教王宝鬘论·国王行为品》云:
圣者舍利弗,亦不知戒蕴,
故佛优胜性,无量何不忍?

    如果有人问:那么,佛陀的功德如何不可思议呢?

往昔,目犍连尊者想测量佛陀的语密之边而前往西方,越过了九十九恒河沙数世界,到达了光辉幢刹土,以佛陀的威力感召而来到光辉王如来面前。光辉王如来告诉他,由于佛语等同虚空边际的缘故,不用说衡量它的边,就是再来也办不到。目犍连尊者听后顶礼佛陀才返回自己的境内。

释迦佛问舍利子:“了知佛陀之戒蕴等[2]边否?”尊者答言:“不了知。”神通第一的目犍连与智慧第一的舍利子,姑且不论佛陀的无量功德,就连佛语一音之边、单单的戒蕴也未了知,那么你们为什么不接受佛陀大尊胜的功德及其因不可思议无量无边呢?理当诚信接纳。

原因是:佛果的无量无边功德,无因也不可能产生,也并非是随心所欲自然而然产生的,是依靠无量因为前提而产生。如果诚信因果之间有着随存随灭的关系以及佛果的无量功德,那么必然对这些的因——甚深二资粮坚信不移。因此,也必然对宣说佛之圆满因果的大乘经论诚信而断除诽谤,这一点依理成立。

《大智度论》云:[戒众者,是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于一切众生中修毕竟无畏施。众生十方中数无量无边,三世中数亦无量无边,六道四生[3]种类各各相亦无量无边,于此无量无边众生中,施第一所爱乐物,所谓寿命,是故得无量戒众果报。如是不杀等戒,但说名字,则二百五十。《毗尼》中,略说则八万四千,广说则无量无边。是戒凡夫人或一日受,或一世,或百千万世;菩萨世世于一切众生中施无畏,乃至入无余涅槃,是名无量戒众。]

《大智度论》又云:

[问曰:诸弟子甚多,何以故说舍利弗、目揵连等,满阎浮提中,如竹、麻、稻、苇?

答曰:一切佛弟子中,智慧第一者舍利弗,神足第一者目揵连;二人于佛法中大,于外法中亦大。富楼那、迦絺那、阿那律等,于佛法中虽大,于外法不如。又此二人常在人众,助佛扬化,破诸外道;富楼那等比丘,无是功德,是故不说。

复次,若说舍利弗,则摄一切智慧人;若说目揵连,则摄一切禅定人。譬喻有二种:一者、假以为喻,二者、实事为喻;今此名为假喻。所以不以余物为喻者,以此四物丛生稠致,种类又多故。舍利弗、目连等比丘满阎浮提,如是诸阿罗汉智慧和合,不及菩萨智慧百分之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分别讲俩则有关目揵连与舍利弗力所不及的公案来推知佛之圆满殊胜性。

《大宝积经·密迹金刚力士会品》云:[密迹金刚力士复谓寂意菩萨:“吾今普观天上世间,诸魔、梵天、沙门、梵志[4]、诸天人民,都不能限如来所宣音响文辞。所以者何?我身忆念,如是世尊在灵鹫山,与诸菩萨眷属围绕,而有法典名净音场,广为众生而颁宣[5]此,时慈氏菩萨之所建立[6]。当尔之时,贤者大目连心自念言:‘吾欲试知如来音响所彻远近?’时大目连,自于其坐忽然不现,住须弥顶闻如来音,如在目前。自以神力即游于是三千大千世界,最在其边,越众须弥诸四方域一切铁围山,住在极边大铁围山顶闻如来音,如故无异,如近不远。佛自念曰:‘是大目连欲试如来清净音场,吾今宁可显其神足。’于是世尊发现神足。时,大目连承佛圣旨[7],蒙己神足,西方界分去是悬远。

“然过九十九江河沙等诸佛国土,有佛世界名光明幡,又其土佛名光明王如来、至真、等正觉,今现在说法。目连到彼,住其佛土,故闻佛音,如人对住听所语辞。其光明幡佛土有大光明,佛身长四十里,诸菩萨身长二十里。其诸菩萨所食钵器,其高一里。目连行钵际上,时诸菩萨白世尊曰:‘唯然,大圣!此虫何所从来?被沙门服,行钵际上。’于时彼佛言:‘诸族姓子,慎勿发心轻慢此贤!所以者何?今斯耆年[8],名大目连,是释迦文佛诸声闻中大弟子,神足第一。’时光明王佛告大目连:‘吾土菩萨及诸声闻,见卿身小,咸发轻慢。仁当自显现神足力。’承释迦文佛威德圣势,时大目连往诣光明王佛所,稽首足下,右绕七匝,却在前住,白其佛言:‘又今是身我欲跏趺坐此地容不?’佛告之曰:‘如意所乐。’时大目连踊在虚空亿百诸仞[9],在彼宝域便作一床,跏趺而坐。从其床座,垂众名宝珠璎亿百千垓[10],一一珠璎一一珠中演百千光,一一光明各有莲华,一切莲华现释迦文身坐莲华上,其所说音如释迦文音响,清净颁宣经典等无有异。时,大目连显神足力已,复往佛前。时,诸菩萨得未曾有,怪之所以,前白佛言:‘是大目连,以何等故诣此世界?’

世尊告曰:‘欲试释迦文佛音响所彻远近,故到此土。’

“时,光明王佛告贤者大目连:‘仁者不宜试如来至真音响无限,无有远近,岂欲知限?卿甚大误!假使目连,仁以神足过江河沙劫西行不休,不能得知如来音响所闻。诸佛世尊音响旷远[11],超绝无限,巍巍[12]无量,不可为喻。’时大目连在彼世尊,自投足下,自忏悔过:‘唯然,世尊!我身不敏,佛音无量而横生心,欲知其限所闻远近。’其光明王告目连曰:‘汝虽远来过九十九江河沙诸佛世界到此佛土。’复白佛言:‘甚远!甚远!天中之天,身甚劳极,不能复还至其本土。’世尊告曰:‘于目连意所在云何?以己神力到此世界,莫作是观!故是世尊释迦文佛威德所立到此世界。当遥自归稽首作礼于释迦文佛,其佛圣旨将[13]仁本土。假使卿身以己神足欲还本国,一劫不至。卿既未至,到不见能仁佛灭度时。于目连意所念云何?我从何方,东方、南西北方乎?’

目连答曰:‘不知何方也。今以迷惑,不知本土何所在处?为在何方?’世尊告目连:‘释迦文佛在于东方。’时,大目连右膝著地,向释迦文佛所在东方,叉手自归,尔时颂曰:

“‘唯天人之尊,见垂力愍念,

威德大巍巍,天人所恭敬。

音响彻无量,其慧无边际,

  愿显其国土,今欲还斯土。’

“如是,寂意,诸佛世尊音声无际不可限量。释迦文佛游在灵鹫山,时舍利弗闻贤者大目连宣扬大音,怪之所以。贤者阿难前白佛言:‘谁为于今宣扬大音遥自归命?’佛语阿难:‘耆年大目连在西方境,去是九十九江河沙佛土,世界名光明幡,其土佛号光明王如来至真,今现说法。耆年大目连到彼佛土,意中欲还归斯国土故,遥宣扬此大洪音。’阿难又问:‘以何因缘到彼佛土?’佛告阿难:‘大目连至,当问其意。’时大众会各白佛言:‘欲乐得见光明幡世界,及光明王佛如来、至真、等正觉,睹大目连游在其国。’

尔时,世尊见诸众会劝助意,时从眉间相,有大光明名俱受,照九十九江河沙等诸佛世界,至光明幡佛土。其大光明普遍众会,悉睹其土光明王如来至真。大目连见之,自投其地,称宣大音。

“尔时,世尊释迦文佛,告贤者大目连:‘承其光明来还此土。’时目揵连依佛光明,发意之顷还到此土,稽首佛足,右绕七匝,则住佛前,悔过自归,重自剋责[14]:‘我甚迷误!如来音响不可限量,而欲试之。我所至到极为旷远,所至到处听音适等,近不觉远。如来音响巍巍无际。’佛言:‘如是,目连,如汝所云,如来音响彻远,无以为喻。欲知如来音响远近,犹限[15]虚空欲得边际。所以者何?犹如虚空普周无边,如来言辞响彻无际,回远[16]如是。’寂意,当说目连往返品时,寻于彼会,一万人皆发无上正真道意。是为如来言辞秘要。”]

《大智度论》云:

[【经】“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发一音,使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闻声,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菩萨得六神通,增长梵声相,过三千大千世界,至十方恒河沙等诸世界。

问曰:若尔者,与佛音声何异?

答曰:菩萨音声有恒河沙等之数,佛音声所到无有限数。如《密迹经》中所说:目连试佛音声,极至西方,犹闻佛音,若如对面。

问曰:若尔者,佛常在国土聚落,说法教化,而阎浮提内人不至佛边,则不得闻。何以知之?多有从远方来,欲听说法者故。

答曰:佛音声有二种:一为口密音声,二为不密音声。密音声先已说,不密音声,至佛边乃闻。是亦有二种弟子:一为出世圣人,二为世间凡夫。出世圣人如目揵连等,能闻微密音声,凡夫人随其所近乃闻。

复次,诸菩萨得入正位,离生死身,得法性真形,能见十方无量佛身,及遍照光明,亦能得闻诸佛六十种极远无量音声。诸大菩萨虽未具足如佛音声,于佛音声中并得其分。是佛菩萨音声有三种:一者、先世种善音声因缘故,咽喉中得微妙四大,能出种种妙好远近音声,所谓一里、二里、三里、十里、百千里,乃至三千大千世界,音声遍满;二者、神通力故,咽喉四大出声,遍满三千大千世界,及十方恒河沙世界;三者、佛音声常能遍满十方虚空。

问曰:若佛音声常能遍满,今众生何以不得常闻?

答曰:众生无量劫以来,所作恶业覆,是故不闻。譬如雷电霹雳,聋者不闻,雷声无减;佛亦如是,常为众生说法,如龙震大雷声,众生罪业,自不得闻。如今世人精进持戒者,于念佛三昧心得定时;罪垢不障,即得见佛,闻佛说法,音声清了。菩萨于三种音声中,欲得二种。是二种音声,甚难希有故;如业果音声,自然可得故。以是故说:菩萨摩诃萨,欲以一音使十方恒河沙等世界闻声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大庄严论经》云:

[复次,虽少种善必当求佛,少善求佛犹如甘露,是以应当尽心求佛。

我昔曾闻,有一人因缘力故发心出家,欲求解脱即诣僧坊,值佛教化不在僧坊。彼人念言:“世尊虽无,我当往诣法之大将舍利弗所。”时舍利弗观彼因缘,过去世时少有厌恶修善根不?既观察已,乃不见有少许善根,一身既无,乃至百千身中都无善根。复观一劫又无善根,乃至百千劫亦无善根。尊者舍利弗语彼人言:“我不度汝。”彼人复至余比丘所,比丘问言:“汝为向谁求索出家?”彼人答言:“我诣尊者舍利弗所,不肯度我。”诸比丘言:“舍利弗不肯度汝,必有过患,我等云何而当度汝?”如是展转诣诸比丘都不肯度,犹如病者大医不治,其余小医无能治者。既不称愿,于坊门前泣泪而言:“我何薄福无度我者,四种姓中皆得出家,我造何恶独不见度?若不见度我必当死。”

即说偈言:

“犹如清净水,一切悉得饮,

乃至旃陀罗,各皆得出家。

如此佛法中,而不容受我,

  我是不调顺,当用是活为?”

作是偈已,尔时世尊以慈悲心欲教化之,如母爱子,如行金山光映蔽日,到僧坊门,即说偈言:

“一切种智身,大悲以为体,

佛于三界中,觅诸受化子,

  犹如牛求犊,爱念无休息。”

尔时世尊清净无垢,如花开敷,手光炽盛,掌有相轮网缦覆指,以是妙手摩彼人头,而告之言:“汝何故哭?”彼人悲哀白世尊言:“我求出家,诸比丘等尽皆不听[17],由是涕泣。”世尊问言:“诸比丘不听?谁遮于汝不听出家?”

即说偈言:

“谁有一切智,而欲测豫[18]者?

   业力极微细,谁能知深浅?”

时彼人者闻斯偈已,白世尊言:“佛法大将舍利弗比丘智慧第一者,不听我出家。”尔时世尊以深远雷音慰彼人言:“非舍利弗智力所及。我于无量劫作难行苦行修习智慧,我今为汝。”

即说偈言:

“子舍利弗者,彼非一切智,

亦非解体性,不尽知中下。

 彼识有限齐[19],不能深解了,

  无有智能知,微细之业报。”

尔时世尊告彼人言:“我今听汝,于佛法中使汝出家。我于法肆上求买如汝信乐之人,如法化度不令失时。”佛以柔软妙相轮手,牵彼人臂入僧坊中,佛于僧前告舍利弗:“以何缘故不听此子令出家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见彼有微善根。”佛即告舍利弗:“勿作是语。”

说是偈言:

“我观此善根,极为甚微细,

犹如山石沙,融消则出金。

 禅定与智慧,犹如双鞴囊[20]

我以功力吹,必出真妙金。

  此人亦复尔,微善如彼金。”

尔时尊者舍利弗,整郁多罗僧[21],偏袒右肩,胡跪叉手,向佛世尊,而说偈言:

“诸论中最胜,唯愿为我说,

智慧之大明,除灭诸黑暗。

彼人于久近,而种此善根?

  为得何福田,种子极速疾?”

佛告舍利弗:“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彼因极微,非辟支佛所见境界。乃往过去有一贫人,入阿练若[22]山采取薪柴,为虎所逼,以怖畏故称南无佛,以是种子得解脱因。”

即说偈言:

“唯见此称佛,以是为微细,

因是尽苦际,如是为善哉。

至心归命佛,必得至解脱,

  得是相似果,更无有及者。”

尔时婆伽婆即度彼人令得出家,佛自教化,比丘心悟得罗汉果。以是因缘故,于世尊所种少善根获报无量,况复造立形像塔庙?]


[1] 若未通达大乘之义则应弃置不论但不应瞋毁:这个科判的原译谓“若示未通达大乘之义则不破不立而不应嗔恨。”

[2] 戒蕴等:指无漏五蕴即戒蕴、定蕴、慧蕴、解脱蕴和解脱知见蕴五无漏蕴。

[3] 六道四生:六道为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为众生根据自己的善恶行为,于现在所处的和死后将去的六种轮迴转生的趋向、归趣。四生为众生出生的四种方式:一、卵生、从卵壳而生,如禽类;二、胎生、从母胎而生,如人及动物;三、湿生(因缘生),从湿气而生,如蚊、虫;四、化生,无所质对的依托,借业力而生,如天神、饿鬼及地狱道众生。

[4] 梵志:《大智度论》云:“梵志者,是一切出家外道,若有承用其法者,亦名梵志。梵志爱著其法,闻实相空法,不信故欲坏。”

[5] 颁宣:拼音bān xuān,解释为逐个赐予显明宣示。

[6] 时慈氏菩萨之所建立:以慈氏菩萨摩诃萨加持力故。

[7] 承佛圣旨:指承佛威神所加持。

[8] 耆年:拼音 qínián,意思是老年人。

[9] 仞:拼音rèn,古代计量单位。一仞(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山高万仞。

[10] 垓:拼音gāi,古代数名,指一万万。

[11] 旷远:拼音 kuàng yuǎn,意指广阔辽远。

[12] 巍巍:拼音wēi wēi,高大壮观的样子。

[13] 将:拼音jiāng,指带领;携带等。

[14] 剋责:拼音kè zé ,亦作克责,指责备,多指自责。

[15] 限:拼音xiàn,指限制;限定。

[16] 回远:拼音huíyuǎn,迂曲遥远。

[17] 听:拼音tīng,〈动〉接受,听信,接纳。

[18] 测豫:拼音cè yù,意思是事先推测。

[19] 限齐:拼音xiàn qí,意思是指终极;极限;限制。

[20] 鞴囊:拼音bèi náng,是指古代皮制的鼓风器。

[21] 郁多罗僧:读音yù duō luó sēng,意思是僧侣法衣中的上衣。

[22] 阿练若:梵语:araṇya,又译为阿兰那、阿兰攘、阿兰若迦、阿练若、阿烂拏、阿练茹、曷剌䍲等,意译丛林,汉语简称为兰若,佛教术语,最早指森林中的空地,因可以供出家僧侣修行头陀行,被引申作为佛教僧侣的聚集地及住所名称,为佛寺的同义词。禅宗寺院,又称为禅林、丛林。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