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wbml168

第一百六十八课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发趣品》云:

[佛告须菩提:“汝问云何菩萨摩诃萨大乘发趣?若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时,从一地至一地,是名菩萨摩诃萨大乘发趣。”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从一地至一地?”

佛言:“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无来去相,亦无有法若来若去、若至若不至,诸法相不灭故。菩萨摩诃萨于诸地不念不思惟,而修治地业亦不见地。何等菩萨摩诃萨治地业?

菩萨摩诃萨住初地时行十事:一者、深心坚固,用无所得故;二者、于一切众生中等心,众生不可得故;三者、布施,施者、受者不可得故;四者、亲近善知识,亦不自高;五者、求法,一切法不可得故;六者、常出家,家不可得故;七者、爱乐佛身,相好不可得故;八者、演出法教,诸法分别不可得故;九者、破于憍慢,生慧不可得故;十者、实语,诸语不可得故。菩萨摩诃萨如是初地中住,修治十事治地业。]

《大智度论·释发趣品》云:

[【论】论者言:须菩提上问摩诃衍,佛种种答摩诃衍相;上又问发趣大乘者,今答发趣大乘相。菩萨摩诃萨乘是乘,知一切法,从本已来,不来不去,无动无发,法性常住故。又以大悲心故,精进波罗蜜故,方便力故,还修诸善法;更求胜地而不取地相,亦不见此地。

问曰:应答发趣大乘,何以说发趣地?

答曰:大乘即是地,地有十分,从初地至二地,是名发趣。譬如乘马趣象,舍马乘象,乘象趣龙,舍象乘龙。

问曰:此中是何等十地?

答曰:地有二种:一者、但菩萨地,二者、共地。共地者,所谓干慧地,乃至佛地[1]。但菩萨地者[2]:欢喜地、离垢地、有光地、增曜地、难胜地、现在地、深入地、不动地、善相地、法云地。此地相,如《十地经》中广说。

入初地菩萨应行十法,深心乃至实语。须菩提虽知,为断众生疑故,问世尊:云何是深心?佛答:应萨婆若心,集诸善根。萨婆若心者,菩萨摩诃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作是愿:我于未来世当作佛!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即是应萨婆若心。应者,系心愿我当作佛。若菩萨利根,大集福德,诸烦恼薄,过去罪业少,发意即得深心。深心者,深乐佛道,世世于世间心薄,是名应萨婆若心。所作一切功德,若布施,若持戒,若修定等,不求今世后世福乐、寿命、安隐,但为萨婆若。譬如悭贪人无因缘,乃至一钱不施,贪惜积聚,但望增长;菩萨亦如是,福德若多若少,不向余事,但爱惜积集,向萨婆若。

问曰:是菩萨未知萨婆若,不得其味,云何能得深心?

答曰:我先已说,此人若利根,诸烦恼薄,福德纯厚,不乐世间,虽未闻赞叹大乘,犹不乐世间,何况已闻!如摩诃迦葉,娶金色女为妻,心不爱乐,弃舍出家。又如耶舍长者子,中夜见众婇女,皆如死状,舍值十万两金宝屐于水岸边,直渡趣佛。如是等诸贵人、国王,厌舍五欲者无数,何况菩萨闻说佛道种种功德因缘,而不即时发心深入?如后<萨陀波仑品>中,长者女闻赞叹佛功德,即时舍家,诣昙无竭所。

复次,信等五根[3]成就纯熟故,能得是深心。譬如小儿,眼等五情根[4]未成就故,不别五尘,不识好丑;信等五根未成就,亦复如是,不识善恶,不知缚解,爱乐五欲,没于邪见。信等五根成就者,乃能识别善恶。十善道、声闻法犹尚爱乐,况无上道而不深念?初发无上道心,已于世间最上,何况成就!

复次,菩萨始得般若波罗蜜气味故,能生深心。如人闭在幽闇[5],微隙[6]见光,心则踊跃,作念言:“众人独得见如是光明。”欣悦爱乐,即生深心,念是光明,方便求出!菩萨亦如是,宿业因缘故,闭在十二入[7]无明黑闇狱中,所有知见,皆是虚妄;闻般若波罗蜜,少得气味,深念萨婆若:“我当云何于此六情[8]狱得出,如诸佛圣人!”

复次,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随愿所行,以是故生深心。深心者1,一切诸法中爱,无如爱萨婆若;一切众生中爱,无如爱佛。又深入悲心,利益众生。如是等名深心相,初地菩萨应常行是心。

于一切众生等心者2,菩萨得是深心已,等心于一切众生。众生常情,爱其所亲,恶其所憎;菩萨得深心故,怨亲平等,视之无二。此中佛自说:等心者,四无量心是。菩萨见众生受乐,则生慈、喜心,作是愿:“我当令一切众生皆得佛乐!”若见众生受苦,则生悲心愍之,作是愿:“我当拔一切众生苦!”若见不苦不乐众生,则生舍心,作是愿:“我当令众生舍爱憎心!”四无量心余义,如先说。

舍心者3,舍有二种:一者、舍财行施,二者、舍结得道。此以除悭为舍,与第二舍结作因缘,至七地中乃能舍结。

问曰:舍相有种种,内外、轻重,财施、法施,世间、出世间等。佛何以故但说无分别忆想出世间施?

答曰:布施虽有种种相,但说大者不取相。

复次,佛于一切法不著,亦以此教菩萨布施,令如佛法不著。此中应广说无分别布施;余布施相,处处已种种说。

近善知识义4,如先说[9]

求法者5,法有三种:一者、诸法中无上,所谓涅槃。二者、得涅槃方便,八圣道[10]。三者、一切善语实语,助八圣道者,所谓八万四千法众,十二部经[11];四藏,所谓阿含、阿毗昙、毗尼、杂藏;《摩诃般若波罗蜜》等诸摩诃衍经,皆名为法。此中求法者,书写、读诵、正忆念,如是等治众生心病故,集诸法药,不惜身命。如释迦文佛,本为菩萨时,名曰乐法。时世无佛,不闻善语,四方求法,精勤不懈,了不能得。尔时,魔变作婆罗门而语之言:“我有佛所说一偈,汝能以皮为纸,以骨为笔,以血为墨,书写此偈,当以与汝!”乐法即时自念:“我世世丧身无数,不得是利。”即自剥皮曝[12]之令干,欲书其偈,魔便灭身。是时,佛知其至心,即从下方涌出,为说深法,即得无生法忍。又如萨陀波仑苦行求法[13]。如释迦文菩萨,五百钉钉身,为求法故[14]。又如金坚王,割身五百处为灯炷[15],投岩[16]入火[17]。如是等种种苦行难行,为众生求法。复次,佛自说求法相:为萨婆若,不堕声闻、辟支佛地。

常出家者6,菩萨知在家有种种罪因缘:“我若在家,自不能得行清净行,何能令人得诸净行?若随在家法,则有鞭杖等苦恼众生;若随善法行,则破居家法。”筹量二事:“我今不出家者,死时俱亦当舍,今自远离,福德为大!”

复次,菩萨作是念:“一切国王及诸贵人,力势如天,求乐未已[18],死强夺之。我今为众生故舍家,持清净戒,求佛道,具足尸罗波罗蜜因缘。”此中佛自说:菩萨世世不杂心出家。不杂心者,不于九十六种道中出家,但于佛道中出家。所以者何?佛道中有二种正见:世间正见、出世间正见故。

爱乐佛身者7,闻种种赞佛功德,十力、四无所畏、大慈大悲、一切智慧;又见佛身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放大光明,天人供养,无有厌足。自知我当来世,亦当如是。假令无得佛因缘,犹尚爱乐,何况当得而不爱乐?得是深心爱乐佛故,世世常得值佛。

演出法教者8,菩萨如上求法已,为众生演说。菩萨在家者,多以财施;出家者爱佛情重,常以法施。若佛在世,若不在世,善住持戒,不求名利,等心一切众生而为说法。赞叹檀义故,名为初善分别;赞叹持戒,名为中善;是二法果报,若生诸佛国,若作大天,名为后善。

复次,见三界、五受众身多苦恼,则生厌离心,名为初善;弃舍居家,为身离故,名为中善;为心离烦恼故,名为后善。解说声闻乘,名为初善;说辟支佛乘,名为中善;宣畅大乘,名为后善。妙义好语者,三种语虽复辞妙而义味浅薄,虽义理深妙而辞不具足,以是故,说妙义好语。离三毒垢故,但说正法,不杂非法,是名清净。八圣道分、六波罗蜜备故,名为具足。修多罗、十二部经,如先说。

破憍慢者9,是菩萨出家持戒,说法能断众疑,或时自恃而生憍慢,是时应作是念:“我剃头著染衣,持钵乞食,此是破憍慢法,我云何于中生憍慢?”又此憍慢,在人心中,则覆没功德,人所不爱,恶声流布;后身常生弊恶畜生中,若生人中,卑鄙下贱。知是憍慢,有如是无量过罪;破是憍慢,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如人求财,犹尚谦逊下意,何况求无上道!以破憍慢故,常生尊贵,终不在下贱家生。

实语者10,是诸善之本,生天因缘,人所信受。行是实语者,不假布施、持戒、学问,但修实语,得无量福。实语者,如说随行。

问曰:口业有四种,何以但说实语?

答曰:佛法中贵实故,说实余皆摄;四谛实故,得涅槃。

复次,菩萨与众生共事,恶口、绮语、两舌,或时能有,妄语罪重故,初地应舍。是菩萨行初地,未能具足行此四业故,但说实语,第二地中则能具足。

问曰:初地中何以但说十事?

答曰:佛为法王,诸法中得自在,知是十法,能成初地。譬如良医,善知药草种数,若五若十,足能破病,是中不应难其多少。(初地竟)]


[1] 共地者,所谓干慧地,乃至佛地:《大智度论·释出到品》云:“云何为初地乃至十地?所谓干慧地、性地、八人地、见地、薄地、离欲地、已作地、辟支佛地、菩萨地、佛地。”

[2] 但菩萨地者:《十住经》云:“诸佛子!何等是诸菩萨摩诃萨智地?诸佛子!菩萨摩诃萨智地有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今说、当说,为是地故,我如是说。何等为十?一名喜地,二名净地,三名明地,四名焰地,五名难胜地,六名现前地,七名深远地,八名不动地,九名善慧地,十名法云地。诸佛子!是十地者,三世诸佛已说、今说、当说,我不见有诸佛国土不说是菩萨十地者。何以故?此十地是菩萨最上妙道、最上明净法门,所谓分别十住事。”

[3] 五根:《大智度论·释四摄品》云:“云何为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4] 五情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五根。

[5] 幽闇:拼音yōu àn ,古同‘幽暗’。释义:昏暗不明。

[6] 微隙:拼音wēi xì,微小的缝隙。

[7] 十二入:眼、耳、鼻、舌、身、意又称为“六内入处”,色、声、香、味、触、法则称为“六外入处”。六内入处加上六外入处,合称“十二入处”。

[8] 六情:《中论·观六情品》云:

眼耳及鼻舌,身意等六情,

此眼等六情,行色等六尘。

[9] 近善知识义,如先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发趣品》云:[“云何菩萨亲近善知识?”佛言:“能教人入萨婆若中住——如是善知识,亲近咨受恭敬供养,是名亲近善知识。”]

[10] 八圣道:《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四摄品》云“云何为八圣道分?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11]二十部经:亦称十二分教,即长行、重颂、孤起、譬喻、因缘、无问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授记。

[12] 曝:拼音pù,晒:曝晒(用强烈阳光照晒)。一曝十寒(喻无恒心)。

[13] 萨陀波仑苦行求法:参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常啼品》。

[14] 释迦文菩萨,五百钉钉身,为求法故:1.参见《菩萨本行经》卷三;《经律异相》卷二十五。2.参见《贤愚经·梵天请法六事品》,但《贤愚经》说“千铁钉”。

[15] 金坚王,割身五百处为灯炷:参见《贤愚经·梵天请法六事品》。

[16] 投岩:参见《贤愚经·恒伽达品》。

[17] 入火:参见《贤愚经·梵天请法六事品》。

[18] 未已:拼音 wèi yǐ,意思是不止;未毕。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