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wbml170

第一百七十课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发趣品》云: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二地中,常念八法。何等八?一者、戒清净;二者、知恩报恩;三者、住忍辱力;四者、受欢喜;五者、不舍一切众生;六者、入大悲心;七者、信师恭敬咨受;八者、勤求诸波罗蜜。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住二地中应满足八法。”]

《大智度论·释发趣品》云:

【经】“云何菩萨戒清净1?若菩萨摩诃萨,不念声闻、辟支佛心,及诸破戒障佛道法,是名戒清净。

云何菩萨知恩报恩2?若菩萨摩诃萨行菩萨道,乃至小恩尚不忘,何况多?是名知恩报恩。

云何菩萨住忍辱力3?若菩萨于一切众生无瞋无恼,是名住忍辱力。

云何菩萨受欢喜4?所谓成就众生,以此为喜,是名受欢喜。

云何菩萨不舍一切众生5?若菩萨念欲救一切众生故,是名不舍一切众生。

云何菩萨入大悲心6?若菩萨如是念:“我为一一众生故,如恒河沙等劫地狱中受勤苦,乃至是人得佛道入涅槃。”如是名为为一切十方众生忍苦,是名入大悲心。

云何菩萨信师恭敬咨受7?若菩萨于诸师,如世尊想,是名信师恭敬咨受。

云何菩萨勤求诸波罗蜜8?若菩萨一心求诸波罗蜜无异事,是名勤求诸波罗蜜。是为菩萨摩诃萨住二地中满足八法。

【论】论者言:戒清净者1,初地中多行布施,次知持戒胜于布施。所以者何?持戒则摄一切众生,布施则不能普周一切。持戒遍满无量,如不杀生戒,则施一切众生命;如众生无量无边,福德亦无量无边。略说诸能破佛道事,此中皆名破戒;离是破戒垢,皆名清净。乃至声闻、辟支佛心,尚是戒垢,何况余恶!

知恩报恩者2,有人言:“我宿世福德因缘应得。”或言:“我自然尊贵,汝有何恩?”堕是邪见,是故佛说菩萨当知恩!众生虽有宿世乐因,今世事不和合,则无由得乐。譬如谷种在地,无雨则不生,不可以地能生谷故,言雨无恩。虽所受之物,是宿世所种;供奉之人,敬爱好心,岂非恩分?

复次,知恩者,是大悲之本,开善业初门,人所爱敬,名誉远闻,死则生天,终成佛道。不知恩人,甚于畜生!如《佛说本生经》:有人入山伐木,迷惑失道,时值暴雨,日暮饥寒,恶虫毒兽,欲来侵害。是人入一石窟,窟中有一大熊,见之恐怖而出。熊语之言:“汝勿恐怖!此舍温暖,可于中宿。”时连雨七日,常以甘果美水,供给此人。七日雨止,熊将此人,示其道径。熊语人言:“我是罪身,多有怨家!若有问者,莫言见我!”人答言:“尔[1]!”此人前行,见诸猎者。猎者问言:“汝从何来?见有众兽不?”答言:“我见一大熊,此熊于我有恩,不得示汝!”猎者言:“汝是人,当以人类相亲,何以惜熊?今一失道,何时复来?汝示我者,与汝多分!”此人心变,即将猎者示熊处所,猎者杀熊,即以多分与之。此人展手取肉,二肘俱堕。猎者言:“汝有何罪?”答言:“是熊看我,如父视子。我今背恩,将是此罪!”猎者恐怖,不敢食肉,持施众僧。尔时,上座六通阿罗汉语诸下座:“此是菩萨,未来世当作佛,莫食此肉!”即时起塔供养。王闻此事,敕下国内:“不知恩人,无令住此!”又以种种因缘赞知恩者,知恩之义,遍阎浮提,人皆信行。

复次,菩萨作是念:“若人有恶事于我,我犹尚应度,何况于我有恩!”

住忍辱力者3,如忍波罗蜜中广说。

问曰:种种因缘是忍辱相,此中何以但说‘不瞋不恼[2]’?

答曰:此是忍辱体,先起瞋心,然后身口恼他。是菩萨初行故,但说众生忍,不说法忍。

受欢喜者4,菩萨见是持戒故,身口清净;知恩忍辱故,心清净;三业清净故,则自然生欢喜。譬如人香汤沐浴,著好新衣,缨络庄严,镜中自观,心生欢喜。菩萨亦如是,得是善法自庄严:“戒是禅定、智慧根本,我今得是净戒,无量无边福德皆应易得。”以是自喜。菩萨住是戒忍中,教化众生,令得生他方佛前,及生天上人中受乐;或令得声闻、辟支佛乘、佛乘者。观众生乐著,如长者观小儿共戏,亦与之同戏,更以少异物与之,令舍前所好;菩萨亦如是,教化众生,令得人天福乐,渐渐诱进令得三乘[3],以是故,言受欢喜乐。

不舍一切众生者5,善修习大悲心,誓度众生故,发心牢固故,不为诸佛贤圣所轻笑故,恐负一切众生故不舍。譬如先许人物,后若不与,则是虚妄罪人!以是因缘故,不舍众生。

入大悲心者6,如先说。此中佛自说:本愿大心为众生故,所谓为一一人故,于无量劫代受地狱苦,乃至令是人集行功德作佛,入无余涅槃。

问曰:无有代受罪者,何以作是愿?

答曰:是菩萨宏大之心,深爱众生;若有代理,必代不疑。

复次,菩萨见人间有天祠,用人肉血五脏[4]祀罗刹鬼,有人代者则听。菩萨作是念:“地狱中若当有如是代理,我必当代!”众人闻菩萨大心如是,则贵敬尊重之。所以者何?是菩萨深念众生,逾于慈母故。

信师恭敬咨受者7,菩萨因师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不信恭敬供养?师虽智德高明,若不恭敬供养,则不能得大利。譬如深井美水,若无绠[5]者,无由得水;若破憍慢高心,宗重敬伏,则功德大利归之。又如雨堕,不住山顶,必归下处。若人憍心自高,则法水不入[6];若恭敬善师,则功德归之。

复次,佛说依止善师,持戒、禅定、智慧、解脱,皆得增长;譬如众树依于雪山,根、茎、枝、叶、华、果,皆得茂盛。以是故,佛说于诸师宗,敬之如佛。

问曰:恶师云何得供养信受?善师不能视之如佛,何况恶师?佛何以故此中说于诸师尊,如世尊想?

答曰:菩萨不应顺世间法。顺世间法者,善者心著,恶者远离;菩萨则不然,若有能开释深义,解散疑结,于我有益,则尽心敬之,不念余恶。如弊囊盛宝,不得以囊恶故,不取其宝;又如夜行险道,弊人执炬,不得以人恶故,不取其照。菩萨亦如是,于师得智慧光明,不计其恶。

复次,弟子应作是念:“师行般若波罗蜜,无量方便力,不知以何因缘故,有此恶事?”如萨陀波仑闻空中十方佛教:“汝于法师,莫念其短,常生敬畏!”

复次,菩萨作是念:“法师好恶,非是我事。我所求者,唯欲闻法以自利益。如泥像、木像,无实功德,因发佛想故,得无量福德,何况是人智慧方便能为人说!以是故,法师有过,于我无咎。”

如世尊想者,我先说菩萨异于世人。世人分别好丑,好者爱著,犹不如佛;恶者轻慢,了不[7]比数[8]。菩萨则不然,观诸法毕竟空,从本已来,皆如无余涅槃相;观一切众生,视之如佛,何况法师有智慧利益!以能作佛事故,视之如佛。

勤求诸波罗蜜者8,菩萨作是念:“是六波罗蜜,是无上正真道因缘,我当一心行是因缘。”譬如商人、农夫,随所适国土,所须之物,地之所宜种子,勤修求办,事无不成;又如今世行布施后得大富,持戒后得尊贵,修禅定智慧得道。菩萨亦如是,行六波罗蜜则得成佛。勤求者,常一心勤求六波罗蜜。所以者何?若软心渐进,则为烦恼所覆,魔人所坏。以是故,佛说于二地中勤求莫懈!(二地竟)]

二地菩萨在十度当中,尸罗波罗蜜——即持戒度的修行已达彼岸。

《大智度论·释等学品》云:

[深爱乐尸罗波罗蜜故,不行十恶道及以邪命。无有我心,但利益众生,不自为身故,不摄恶人及破戒者。恶人名心恶,破戒者名身、口恶。

复次,行三不善道名恶人,行七不善道名破戒。

复次,菩萨若在家摄恶人名恶人,出家摄恶人名破戒。

问曰:菩萨为度恶人故,出现于世,譬如良医疗诸疾病,何以故不摄恶人?

答曰:恶人、破戒者,有可化,有不可化,此中但说不可化者。若摄取共住,则自坏其道,于彼无益;譬如救溺,自不能浮,而欲济彼,二俱不免,是故说远离恶人。]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及《大智度论》中都谈到,入大悲心者,此处我等就将一则公案来说明佛的大慈大悲与小乘行人的慈悲心的差别。

《注维摩诘经》云:

[昔时,魔常来下,坏乱学人,今何因不来?答曰:优波掘恩力故。佛在世时,有外道萨遮尼犍,大聪明,能论议,心大高慢,知佛法尊妙,意欲出家,问佛言:“我若出家,智德名闻如佛不?”佛言:“不得。”又问:“得如舍利弗不?”佛言:“不得。”如是一一问五百弟子,乃至问:“得如罗睺罗不?”答言:“不得。”于是,尼犍言:“我出家既不得如佛,又不得如弟子,何用出家?”又问:“后当得不?”佛言:“后世无诸大人,然后当得。”

尼犍命终已,佛泥洹后百年,阿育王时生。出家学道,得阿罗汉,有大名声,教化国人,令得阿罗汉,除度夫不度妇,度妇不度夫,不在数中,但取夫妇俱时得阿罗汉者,以筭[9]子数之,积筭满屋。后泥洹时,以筭子烧身,不假余物。

未泥洹时,尝于林中坐禅,见一饿狗饥羸将死,常减食与之。诸比丘各分食而与,狗遂腹胀,欲死时,诸比丘各各坐绳床,围绕守视,诵经说法。狗以善心视诸比丘,又闻法音,命终已,生第六天,有大威德,与魔王共坐。时狗已臭烂,彼魔心念:何因有此大人与我共坐?观其本缘,乃知是狗,即大瞋恚,是优波掘比丘使是臭狗与我共坐,当作方便,令其毁辱。

时优波掘林中坐禅,入灭尽定。魔即以天上严饰华鬘系额上已,广语四众,将共视之,“此比丘于空闲处严饰如是,云何名为清净有德?”须臾,优波掘从定起,觉头有华鬘,知是魔为,即指之:“汝是魔王!”即取死狗变为华鬘,极大严饰,语魔言:“汝以鬘供养我,我还以鬘报汝,汝可著[10]之。”便以神力系鬘着魔王颈,系已,还成死狗, 膖胀蛆[11]烂,甚大臭恶。魔以神力去之,而不能得,至帝释所,帝释不受;自还六天乃至梵天,皆悉不受,无能为解,语言:“汝自还去求彼比丘。”

即至优波掘所,求解臭鬘。优波掘即与要誓:“汝从今日,乃至法尽,莫复来下,坏乱学人。又我虽见佛法身,不见色身,汝今为我变作佛形。若能如是,当解汝鬘。”魔即受其誓,便语比丘言:“我作佛时,莫向我礼。”于大林中,变为佛身,相好具足,放大光明,作诸弟子,皆如舍利弗等,大众围绕,从林间来。优波掘欢喜踊跃,忘其要誓,即为作礼。魔言:“云何违要,而向我礼?”优波掘言:“我自作佛意礼耳。”于是,臭鬘自然得解。魔言:“佛真大慈悲,我种种恼佛,佛不报我。”而今比丘见报如是之甚,比丘言:“佛大慈大悲,自能容忍,我小乘之人,不能如是。”魔不来因缘略说之也。]


[1]尔:拼音ěr,〈助〉应诺声。相当于“是”。如:尔尔(应答之词。等于唯唯,是是)

[2] 不瞋不恼:《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发趣品》云:“若菩萨于一切众生无瞋无恼,是名住忍辱力。”

[3] 三乘:即声闻乘、辟支佛乘、佛乘。

[4]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

[5] 绠:拼音gěng,汲水用的绳子。绠,汲井索也。

[6]《法句譬喻经·多闻品》云:

若多少有闻,自大以憍人,

是如盲执烛,照彼不自明。

[7] 了不:绝不,全不。

[8] 比数:相与并列,相提并论。

[9] 筭:拼音 suàn,〈名〉计算用的筹码。

[10] 著:拼音zhuó,附着,穿着。同“着(zhuó)”。

[11] 蛆:拼音qū,苍蝇的幼虫,白色,身体柔软,有环节,多生在粪便、腐肉等不洁的地方。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