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wbml18

第十八课


二、奉行之方式:

《宝行王正论·安乐解脱品》云:
常离一切恶,恒行一切善,
由身口意业,应知此二法。
《教王宝鬘论·别说因果品》云:
当以身语意,断诸不善业,
恒常奉行善,此说二种法[1]

了解了这样的业果道理之后,就要下定决心、立下坚定誓愿:从身、语、意着手制止一切不善业,甚至连梦中也不造罪,时时刻刻三门奉行善业道。明确了前文中所说的行止十六种法,乃至包括所舍诸法的动机也该严加制止,为此这里宣说了依于三门的行止二种法。

“此说二种法”这一偈颂文在全知索达吉堪布所翻译的《教王宝鬘论颂》及宗大师高足贾曹杰大师的《中观宝鬘论颂显明要义释》及本释论的作者喇拉·索囊群珠仁波切在《教王宝鬘论广释》中也把这一偈颂文注释为三种法。但印度的难胜友论师在他造的《教王宝鬘论广释》中将此处的颂文注释为行止二种法;陈天竺三藏真谛法师所翻译的《宝行王正论颂》的译文中也是将此处译为“应知此二法”。

那么这里的内容究竟是‘二种法’还是‘三种法’呢?

答:从内容上看也很容易推知,此处作者说的就是所应遮止的杀生等十三法与所应奉行的敬施等三种法。此增上生十六因法,当以自己的身语意三门去认真奉行取舍,并如理教诫国事繁忙的宝行王,修行增上生因法的精妙要领,其实就是止恶行善二种法也。

《增一阿含经》云: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三、奉行之果:

《宝行王正论·安乐解脱品》云:
由一法能脱,地狱等四趣,
第二法能感,人天王富乐。
由定梵住空,得受梵等乐,
《教王宝鬘论·别说因果品》云:
依此法解脱,地狱饿鬼畜,
且得人天中,王位圆满乐,
禅无量无色,能享梵等乐。

依靠刚刚所讲的引业之法这一善道,其异熟果能脱离地狱、饿鬼、旁生这难以忍受的恶趣,转生在善趣的六欲天[2]及四洲[3]的人类中,既拥有健康无病等美满的幸福,也获得转轮王等显赫国政的权势。不仅如此,而且由修行四禅、四无量、四无色定所感果报,还可以经劫享受梵天等上界的安乐。或者说,这十善法是禅天色界等果的本体。

贾曹杰大师注释成:“或者修此十六法可得静虑等果体。”

二、摄义:

《宝行王正论·安乐解脱品》云:
如是略说名,乐因及乐果。
《教王宝鬘论·别说因果品》云:
增上生此法,彼果已略摄。

断除上述的应止十三法,奉行应行三法的增上生之因这十六种法以及其果已简明扼要地宣说完毕。此偈颂义中也可看出我们纠正前面的译文“当以身语意,断诸不善业,恒常奉行善,此说二种法。”是准确无误的。

二(宣说决定胜因果)分二:一、经说之理;二、教诫国王亦学修。

一(经说之理)分三:一、略示佛说之法;二、广说彼义;三、广说决定胜之摄义。

一(略示佛说之法)分三:一、如何宣说;二、智愚生畏与否之差别;三、佛说畏惧来自我执。

一、如何宣说:

《宝行王正论·安乐解脱品》云:
复次解脱法,微细深难见,
无耳心凡夫,闻则生惊怖。
《教王宝鬘论·别说因果品》云:
决定胜诸法,深奥微妙现,
寡闻之凡愚,生畏佛所说。

证悟无我智慧所缘的人无我与法无我这些决定胜之法,由于其他缺乏闻思修三慧的一般平凡之士与名言之动念心识难得通达,故称微妙,由于难测其堂奥,故为深奥,在智者前才明然呈现,作为不具备修行深广缘起真如的薄地凡夫愚者来说,会惊惶失措、恐慌不已,这是如来亲口宣说的。也就是说,谁通达了这一点即能决定获得解脱法(决定胜)。对此,一切经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而加以说明。

圣天论师在《中观四百颂·破见品》中也说:

不知无怖畏,遍知亦复然,

定由少分知,而生于怖畏。

《大智度论·释如幻品第二十八》云:“是时诸大弟子舍利弗等语须菩提,是般若波罗蜜法甚深难解:以诸法无定相故为甚深;诸思惟观行灭故难见;亦不著般若波罗蜜故,名难解难知;灭三毒及诸戏论故,名寂灭;得是智慧妙味故,常得满足,更无所求,余一切智慧皆粗涩叵乐,故言微妙。诸大弟子作是言:般若波罗蜜智甚深,世间人智慧浅薄,但贪著福德果报,而不乐修。福德著有则情勇,破有则心怯;本所闻习邪见经书,坚著不舍,如是人常乐世乐。以是故言,谁能信受是深般若波罗蜜?若无信受,何用说为?阿难助答,有四种人能信受,是故大德须菩提所说,必有信受,不空说也。一者、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不生不灭,不取相无所著故,是则能受。二者、漏尽阿罗汉,漏尽故无所著,得无为最上法,所愿已满,更无所求,常住空、无相、无作三昧,随顺般若波罗蜜故,则能信受。三者、三种学人,正见成就,漏虽未都尽,四信力故,亦能信受。四者、有菩萨虽未得阿鞞跋致,福德利根,智慧清净,常随善知识,是人亦能信受。信受相,不言是法非佛菩萨大弟子所说,虽闻般若波罗蜜诸法皆毕竟空,不以受先法故而言非法。”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般若波罗蜜》云:

若人得般若,议论心皆灭;

譬如日出时,朝露一时失。

般若之威德,能动二种人:

无智者恐怖,有智者欢喜。

二、智愚生畏与否之差别:

《宝行王正论·安乐解脱品》云:
我无当不生,现来我所无,
凡人思此畏,智者怖永尽。
《教王宝鬘论·别说因果品》云:
谓我不成无,我所非非有,
愚者如是怖,智者无所惧。

    如果有人问:凡愚畏惧、智者不惧空性的情形到底是怎样的呢?

    如果宣说空性之义,则有些凡夫愚者就会口出此言:我现在自性成了不存在的,其他后世也就不会有我存在,我所拥有的蕴也虚无缥缈,后世也同样不复存在。而忧虑我与我所为断灭。致使一切愚夫这般惶恐不安。智慧浅薄的异生将所谓的“无有自性”理解成绝不存在,于是诚惶诚恐,但实际上,月称论师说:“无有自性的含义并不是‘没有’的意思,而是指执著它纯属一种迷乱的意思,称为虚妄欺惑性。”

    如果不持受若现则空不合理、若空则现不合理这种现空相违的观点,而了达现空双运真实无二无别,那么就说明已经通达了中观道的精髓。对于完全领悟了真如义的智者来说当然也就无所畏惧。

    我们要明白,尽管轮涅的一切法自性为空性,全然无有断除轮回、获得解脱,但名言显现存在并不相违。比如说,光明与黑暗二者虽然全无自性,但以光明能遣除黑暗,此二者并存也是子虚乌有。同样,智慧与无明二者虽然皆为空性,但在名言中以智慧能够遣除无明,并且二者刹那也不会并存,这是经中所宣说的。

三、佛说畏惧来自我执:

《宝行王正论·安乐解脱品》云:
世间我见生,他事执所系,
佛由至道证,依悲为他说。
《教王宝鬘论·别说因果品》云:
无余此有情,皆源于我执,
具我所执众,佛唯利彼说。

依赖于近取五蕴而假立的这所有异生无余来源于我执与我所执的烦恼,恰恰是由于这一点所致,他们才对宣说无我心生畏惧,正是为了避免此种现象,使一切凡愚从轮回中得以解脱,也就是唯一利益具有我与我所执的芸芸众生,佛陀才于一切了义经中广说了空性。

《入行论·智慧品》云:

何时心无缘,诚敬集福德,

于执有众生,开示空性理?

《中论》云:

瞿昙大圣主,怜愍说正法,

悉断一切见,我今稽首礼。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佛世界愿》云:

诸佛说何实,何者是不实,

实之与不实,二事不可得。

如是真实相,不戏于诸法,

怜愍众生故,方便转法轮。

《中论观·我法品》云:

一切实非实,亦实亦非实,

非实非非实,是名诸佛法。

《中观四百颂·净治弟子品》云:

有无及二俱,亦说二俱非,

由病增上故,宁非皆成药?


[1] 《教王宝鬘论·别说因果品》云:“当以身语意,断诸不善业,恒常奉行善,此说三种法 。”

[2] 欲界六天:四大天王天、三十三天、离诤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3] 四洲:佛经所说位于须弥山四方大海中的大陆。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芦洲四大部洲。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