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wbml30

第三十课


四(遮破有实自性成立)分四:一、宣说轮涅来去自性成立等性;二、破有为法三相成实;三、顺便破他宗观点;四、破刹那成立。

一、宣说轮涅来去自性成立等性:

《宝行王正论·安乐解脱品》云:
如晓无去来,亦无一念住,
若体过三世,何世为实有?
二世无去来,现在实不住,
世生及住灭,此言云何实?
《教王宝鬘论·别说因果品》云:
灭无去无来,刹那亦不住,
超越三世体,世间实存耶?
二者真实中,无有去来住,
故世间涅槃,实有何差异?

所谓的世间,如果有少许自性存在,那么需要住于三时之中,因而灭时不去某处,生时也不从某处而来,并且出生之后同样是刹那也不住留,由此可见,完全是超离安住三时的本性。世间蕴界的一切有实法如此这般显现,事实上,有什么自性成立的呢?没有。关于“耶”字,印度注释中解释为“仅在名言中存在”。

理由何在呢?世间与涅槃二者在真实义中,无去无来无住,是自性不生的等性。正是由于这种原因,世间与涅槃二者实际上根本不存在自性空不空的任何差异。关于详细内容,当从《中论·观去来品》以及所说的《中论·观涅槃品》的内容来了知。

《中论·观去来品》云:

决定有去者,不能用三去,

不决定去者,亦不用三去。

去法定不定,去者不用三,

是故去去者,所去处皆无。

《中论·观涅槃品》云:

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

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

涅槃之实际,即为世间际。

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

《入行论·智慧品》云:

自性不成灭,有法性亦无。

是故诸众生,毕竟不生灭。

众生如梦幻,究时同芭蕉,

涅槃不涅槃,其性悉无别。

《三摩地王经》云:

蕴无自性为空性,菩提无性为空性,

所行亦即自性空,智者了知愚者非。

二、破有为法三相成实:

《宝行王正论·安乐解脱品》云:
以无有住故,生灭实亦无,
是则生住灭,云何真实有[1]
《教王宝鬘论·别说因果品》云:
无有安住故,生灭真实非,
生住以及灭,焉能真实有?

假设此有实法存在住,那么生灭这二者也有可能,但由于本来未生,自性安住不存在的缘故,是无生,因为无生,所以灭在真实性中不成立,因此也就不存在先后顺序。如此一来,所谓对世间本不存在而假立为存在的“初生、中住、末灭”这些又岂能成实?根本没有成实,只在名言中以相续运用而已。

《中论·观三相品》云:

不住法不住,住法亦不住,

住时亦不住,无生云何住?

《七十空性颂》云:

有故有不生,无故无不生,

违故非有无,生无住灭无。

三(顺便破他宗观点)分二:一、破胜论派所许微尘常有;二、破遍入天派所许神我常有。

一、破胜论派所许微尘常有:

《宝行王正论·安乐解脱品》云:
若恒有变异,何法不念灭?
若无念念灭,云何有变异?
若言念念灭,分具分灭故,
不等证见故,此二无道理。
《教王宝鬘论·别说因果品》云:
设若恒常变,岂非刹那法?
设若无迁变,焉能转为他?
一方或一切,穷尽成刹那?
未得不同故,彼二俱非理。

    胜论派声称:承认一切有实法能生灭会导致上述的过失,然而我们承认微尘恒常,因而无有过失。

    驳:请问你们,一切有实法,到底有没有阶段性变异而得他法的情况?按照第一种情况,由于暂时恒常变异的缘故,如何是非刹那性的恒常法呢?不应成非刹那性的常法,理由如前所说。非刹那性的有实法不存在,如同心、声音及火焰一般。假设按第二种情况,承许无有阶段的变异,如此一来,就成了自性成立,现量见到的青年及由他变成老朽等形象岂能有截然不同呢?不应该有不同,因为你们承认阶段恒常稳固之故,犹如虚空。

如果对方害怕有这一过失,于是说:有实法自性刹那存在。

如同承认恒常的微尘在有些阶段为无常一样,请问你们承许一方或一部分灭尽而变化,还是一切部分完全穷尽而变成刹那性呢?不管怎样,都需要见到一切有实法后一半等变化而前一半一如既往的不同现象,由于以智慧得不到有如此不同的现象,因而以上两种情况都不合道理。恒常法无有无增长故,即便由诸多微尘造成须弥山,也如先前的微尘一样,以根不可得。

二、破遍入天派所许神我常有:

《宝行王正论·安乐解脱品》云:
若念灭皆尽,云何有故物?
若坚无念灭,故物云何成?
《教王宝鬘论·别说因果品》云:
刹那无整故,岂能有陈物?
常故非刹那,怎成陈旧物?

    遍入天派声称:我们的遍入天是无始无终、恒常古老的神我,因而不存在上述观察自性与阶段的那些过失。

这种说法不合理,原因是,如果遍入天是有实法,则需要是刹那性,如果是刹那性,则处在自己形成的第二时刻中一个整体就不存在了。先前存在的有实法本身在后时住留的陈旧物怎么可能存在?根本不会存在。假设因为是恒常、稳固的有实法的缘故,不是刹那性,但先前存在的有实法与后来也存在的所谓陈旧物直接相违,怎么会有这样的事物呢?绝不会有,因为陈旧物决定变异。


[1] 陈·真谛天竺三藏法师所翻译的《宝行王正论·安乐解脱品》中没有这偈颂文的译文,今根据藏文版的《教王宝鬘论·别说因果品》的内容作了补译。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