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wbml4

第四课


三(论义)分三:一、入论分支;二、所说论义; 三、宣说结行。

一(入论分支)分二:一、顶礼句;二、立誓句。

一、顶礼句:

《宝行王正论·安乐解脱品》云:
解脱一切障,圆德所庄严,
礼一切智尊,众生真善友。
《教王宝鬘论·别说因果品》云:
解脱诸过患,众德庄严者,
众生唯一亲,佛前我顶礼。

自利圆满:所断之特点,以不复再生的方式解脱了由实执补特伽罗与蕴之无明所生的贪等,及二取迷乱分别妄念的习气所知障这一切过患;所证之特点:以与声闻、缘觉等共不共之力等一切功德所严饰,故称庄严者。

    如云:

诸树华果敷,雨云掣电明,

净池蜂飞莲,众生以德饰。

    “者”字是主人词。他利圆满:以大悲心引发而救度一切有情脱离所有过患,赐予一切善资。这以上是从断证两方面,赞叹堪为众生暂时与究竟的唯一至亲——无与伦比的殊胜导师。作者在以二利为主、通达尽所如所一切法的遍知佛陀前作礼。

以怎样的方式顶礼呢?以三门毕恭毕敬的方式。顶礼者是谁?是作者龙猛我。诚如妥增珠杰尊者在《殊胜赞》中赞美佛陀云:

我弃余师后,皈依世尊汝,

其因唯有您,无过具功德。

这其中间接说明了其他本师没有离开损害众生的行为。比如:自在天焚烧三层城市,遍入天摧毁十八部军队;裸体外道徒声称触而生畏的细微生灵充满虚空,并在摈除弟子时令其还戒(即通常所说的舍戒);有些仙人诅咒、火焚国王及携同的四大军队……而佛陀的智悲力已远远超胜他们。

马鸣大士在《佛所行经·阿惟三菩提品》中说:

见佛出兴世,欢喜充满身,即于天宫殿,雨花以供养。

诸天神鬼龙,同声叹佛德,世人见供养,及闻赞叹声。

一切皆随喜,踊跃不自胜,唯有魔天王,心生大忧苦。

佛于彼七日,禅思心清净,观察菩提树,瞪视目不瞬。

我依于此处,得遂宿心愿,安住无我法,佛眼观众生。

发上哀愍心,欲令得清净,贪恚痴邪见,飘流没其心。

解脱甚深妙,何由能得宣,舍离勤方便,安住于默然。

顾惟本誓愿,复生说法心,观察诸众生,烦恼孰增微。

梵天知其念,法应请而转,普放梵光明,为度苦众生。

    这一偈颂文中,作者龙树菩萨也从皈依三宝的层面,对无比殊胜的对境,作了归命顶礼。颂文中的“解脱一切障,圆德所庄严,”即指正遍知、如来、佛相续中断证圆满的灭谛法宝;“众生真善友。”此句阐述了佛宝,义指一切有情众生,即便是不去亲近密交佛陀,世尊也永远都是一切众生真正的亲密善知识,悲尊佛陀会应机施教,普度一切有情众生,令一切有情众生终至究竟圆满的涅槃安乐城邑。佛宝与法宝在颂文中,直接作了明示。而僧宝却影射性的展现于其中,即断恶扬善,如理取舍法宝的修行者僧宝,才能逮得无上的正等菩提。对三宝作如是的皈依,究竟有何意义呢?

诚如《日藏经》云:

若有众生归佛者,彼人不畏千亿魔,

何况欲度生死流,到于无为涅槃岸!

若有能以一香华,持散三宝佛法僧,

发于坚固勇猛心,一切众魔不能坏。

何况毕定求作佛,若有精诚持一戒,

或复至心来佛边,听受一句微妙法!

即发不退菩提道,决定一切众中尊,

得佛金刚不坏身,能摧一切四魔众。

父王但看诸龙等,各散种种香华云,

惟佛世尊能了知,非是魔王之境界。

独一导师处于世,说于殊胜难思议,

所作一切皆吉祥,能令众生罪业除。

我等过去无量恶,一切亦灭无有余,

至诚专心归佛已,决得阿耨菩提果!

《无垢请问经》:

皈依之福德,若其具色相,

遍满虚空界,彼将胜虚空。

这一偈颂文,又可以从自利法身殊胜及他利色身殊胜俩方面来理解。“解脱诸过患,”意指自利断德圆满;“众德庄严者,”指自利证德圆满。这断证二德圆满的法身,只有佛陀自己才能洞察明了,并非余人他众所能企及,故称断证圆满的法身为自利法身殊胜。“众生唯一亲,”即指不偏不堕,平等普利一切有情众生的大悲尊——如来所显化的报化二身,可以给善根增上的有缘弟子,普降甘霖妙法,令一切有情众生,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以此殊胜的报化二色身,来普度遍布法界的一切有情众生,所以世尊佛陀乃众生唯一最亲密的真善友。作者在著论之首,对这样自他二利殊胜圆满的佛陀,加以顶礼膜拜。

龙猛菩萨在《六十正理论》中云:

此善愿众生,集修福慧资;

获得由福智,所出二殊胜。

二、立誓句:

《宝行王正论·安乐解脱品》云:
正法决定善,为爱法大王,
我当说由法,流注法器人。
《教王宝鬘论·别说因果品》云:
王为汝修法,宣说唯善法
堪为妙法器,修行将成就。

为了令随信行与随法行的两种法器学修论典,作者首先顶礼殊胜对境而积累福德,接下来以呼唤的口吻称道:国王,出于为了你修法的目的,(我)即将宣说初中末净善、不堕轮回恶趣、始终如一善妙的这些正法。

《随念三宝经》云:

“正法者,谓:善说梵行。初善、中善、后善。……具足依止,断流转道。”

初中末净善,可以通过戒定慧三学的证法或是闻思修习三藏教法的角度来解说。首初,三学中的增上戒学能约束行者的身语并规范其心,令其行者的三门杨善杜恶,故为初善;中间,行者通过修习增上定学,使自己内心的烦恼摒除无余,一心所缘如大悲菩提心等唯善妙法,故为中善;最后,行者通过依止增上慧学,而根除自相续中的一切烦恼过患,获得究竟的灭谛涅槃,故为后善。所以,戒定慧三学的修习,在初、中、后三个阶段都纯属妙善梵行。或者初中末净善可以解释为,最初,当我们听闻经论等妙法时,对增上生与决定胜诸法兴起不共的信心,故名初善;中间,通过思惟所闻妙法的深义,了悟实义而法喜充满,并在自相续中,萌发现求决定胜果的乐信,是为中善;最后,如理实修已经闻思过的诸法,证悟人法无我法性,断除所断烦恼,而获得最终的决定胜果,故为后善。初善、中善、后善可以,通过戒、定、慧三学的证法甚或通过闻、思、修三藏教法的方式来加以诠释。

“唯善法”中的“法”字如果加以分类,则有十善等以及证悟真如的智慧两种。此二法的果分别是人天果位与三菩提圣果。本来,“法”所涉及的内含有十种。

世亲论师在《论义正理释》中云:

法即所知12,涅槃3意缘境4

   福德5寿6经教7,未来89宗派10

    诚如世亲论师在论中所述,法者有十种不同差别的含义。但此处的“法”应该指的是经教妙法。经教妙法敷演二种因法,即十善等增上生的因法或证悟真如等决定胜的因法。由于依此二因法,既能成就增上生的人天善果,也可以获得究竟的决定胜菩提圣果的缘故。所以,论中的“法”字诠释了三士道的修行法要,下世道士夫,因为修习十善法等因法,而获得增上生的人天安乐;中世道士夫,因为证悟人无我空性妙慧,而获得声闻涅槃的无漏安乐;上世道士夫,因为修习四摄六度等菩提万行,而获得无上正等菩提圣果。所以论中“法”字真可谓是芥子纳须弥,一尘一世界。

之所以特意劝勉国王而宣讲是因为,如果诸位先贤对堪为妙法器者宣说,则对方修行能得成就。国王你具足四轮、三功德,因而堪为法器。

所谓足四轮诚如《龙树菩萨劝诫王颂》中云:

生中依善友,及发于正愿,

先身为福业,四大轮全获。

所谓的三功德,诚如圣天论师在《中观四百颂·破见品》中说:

质直慧求义,说为闻法器,

不变说者德,亦非于闻者。

为此,作者才对具足如此法器功德者讲法。

本论直接劝诫的法器弟子是宝行王。那宝行王是否就是本论所教化的唯一所化法器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论主在本论第五品的最后也说明了这一事实。

《宝行王正论·出家正行品》云:

我不但为王,说如此善法,

如理为余人,由欲利一切。

大王此正论,汝日日谛听,

为令自及他,得无上菩提。

宗大师的高足甲曹杰论师在《中观宝鬘论颂·显明要义释》中开示了本论的必要等四法:

本论‘所诠的内容’即是增上生与决定胜的因果法则;如是所诠的内容,可以通过闻思修习本论而通达无余,则为本论的‘必要’;实修所通达的论义,从而获得决定胜的殊胜妙果,即是本论的‘必要之必要’;若无前前之法,必无后后诸法,即为本论的‘关联’。

所诠的内容、必要、必要之必要及关联四法即是我们平时所谓的必要等四法。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