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wbml46

第四十六课


三、恒修死亡无常:

《宝行王正论·杂品》云:
寿无病王位,恒应思无常,
次生厌怖想,后专心行法。
《教王宝鬘论·轮番说因果品》云:
恒思命无病,国政无常性,
后具真精进,始终勤修法。

    假设认为:生命等恒常住留的缘故,可以一步一步地做。

然而寿命、健康常常由众多冤家包围、摧毁的现象屡见不鲜,因而自己与国政绝对是无常性,变成怎样、何时迁变都无有定准,认识到这一点后要恒时思量,如果屡屡修行随念死亡,就会明白有为法无有稳固性之言,从而产生厌离,坚持不懈,具备真实的精进自始至终全力以赴修行法与世间中唯一的妙法。

《夜贤经》云:

谁知明日死,今日当精进,

死主彼大军,岂是汝亲友?

又云:

如已熟果实,众生将死亡。

《法句譬喻经·无常品》云:

[昔佛在王舍城竹园中说法。时有梵志兄弟四人,各得五通,却后七日皆当命尽,自共议言:“五通之力,反覆天地、手扪日月、移山住流,靡所不能,宁当不能避此死对?”

一人言:“吾入大海,上不出现、下不至底,正处其中,无常杀鬼安知我处?”

一人言:“吾入须弥山中,还合其表令无际现,无常杀鬼安知吾处?”

一人言:“吾当轻举隐虚空中,无常杀鬼安知吾处?”

一人言:“吾当藏入大市之中,无常杀鬼趣得一人,何必求吾也?”

四人议讫相将辞王:“吾等寿算余有七日,今欲逃命冀当得脱,还乃觐省唯愿进德。”

于是别去,各到所在。七日期满,各以命终,犹果熟落。市监白王:“有一梵志卒死市中。”

王乃悟曰:“四人避对,一人已死,其余三人岂得独免?”

王即严驾往至佛所,作礼却坐,王白佛言:“近有梵志兄弟四人,各获五通,自知命尽皆共避之,不审今者皆能得脱不?”

佛告大王:“人有四事,不可得离。何谓为四?一者在中阴中,不得不受生。二者已生,不得不受老。三者已老,不得不受病。四者已病,不得不受死。”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

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死。

是务是吾作,当作令致是,

人为此躁扰,履践老死忧。

知此能自静,如是见生尽,

  比丘厌魔兵,从生死得度。”

    王闻佛言叹曰:“善哉!诚如尊教,四人避对一人已死,禄命有分余复然矣。”群臣从官莫不信受。]

《龙树菩萨劝诫王颂》云:

寿命多灾厄,如风吹水泡,

若得瞬息停,卧起成希有。

《大智度论》云:

[念死者,有二种死:一者、自死,二者、他因缘死。是二种死,行者常念:“是身若他不杀,必当自死;如是有为法中,不应弹指顷生信不死心。”是身一切时中皆有死,不待老,不应恃是种种忧恼凶衰身,生心望安隐不死,是心痴人所生。身中四大各各相害,如人持毒蛇箧,云何智人以为安隐?若出气保当还入,入息保出,睡眠复得还觉,是皆难必!何以故?是身内外多怨故。

如说:

或有胎中死,或有生时死,

或年壮时死,或老至时死;

亦如果熟时,种种因缘堕。

当求免离此,死恶之怨贼,

是贼难可信,舍时则安隐。

假使大智人,威德力无上,

无前亦无后,于今无脱者。

亦无巧辞谢,无请求得脱,

亦无捍挌处,可以得免者;

亦非持净戒,精进可以脱;

死贼无怜愍,来时无避处!

是故行者不应于无常危脆命中而信望活。如佛为比丘说死想义:有一比丘偏袒白佛:“我能修是死想!”佛言:“汝云何修?”比丘言:“我不望过七岁活!”佛言:“汝为放逸修死想!”有比丘言:“我不望过七月活!”有比丘言七日,有言六、五、四、三、二、一日活,佛言:“汝等皆是放逸修死想!”有言从旦至食时,有言一食顷,佛言:“汝等亦是放逸修死想!”一比丘偏袒白佛:“我于出气不望入,于入气不望出!”佛言:“真是修死想,为不放逸比丘!”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住时甚少;其犹如幻,欺诳无智。行者如是等种种因缘念死想。

复次,行者,或时恃有七念,著此功德,懈怠心生,是时当念死。死事常在前,云何当懈怠著此法爱!如阿那律,佛灭度时说:

有为法如云,智者不应信,

 无常金刚来,破圣主山王!]

二(断除恶趣之因)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一、略说:

《宝行王正论·杂品》云:
见决定应死,死从恶见苦,
智人为现乐,故不应作罪。
见一念无怖,若见后时畏,
若一念心安,云何后不畏?
《教王宝鬘论·轮番说因果品》云:
知晓定死亡,亡后罪感苦,
即便暂时乐,作恶非应理。
有时见无怖,有时见恐怖,
设若信其一,何不畏另者?

毋庸置疑,寿命完结便会走向死亡,死后并非一了百了,以杀生等不善罪业所感,善趣满业和恶趣引业、满业,从而必然要遭受痛苦,以智慧照见这一点。颠倒享受妙欲尽管暂时看起来快乐幸福,但最终只会深受其害,所以造杀生等恶业是极不应理的。

《谛实品》云:

王汝莫杀生,有情皆惜命,

若欲命长久,心底不思害。

如果忆念死亡,就不会造恶业。

《念住经》云:

何者起死念,赞为念之最,

忆念死主怖,如何心向过。

关于作恶之人的过失,《念住经》又云:

何者依罪业,彼尽不吉祥,

初中后恶劣,正士所谴责。

由于做某些事,有些人即生见到无有恶果的恐怖,而在后世的某时却将亲睹恶果的巨大恐怖。假设你信赖没有见到畏惧的一种情况,那么国王你为什么不害怕见到恐怖的另一种情况呢?理当害怕,因为理由相同。有些注释中将(有时见无怖,有时见恐怖)这两句讲解成即生之中见到与未见到。

    《中观四百颂·明破常执方便品》云:

汝见去时短,未来时间长,

汝思等不等,显同怖呼唤。

    《法句譬喻经·无常品》云:

[昔佛在罗阅祇竹园中,与诸弟子入城受请,说法毕讫,晡时出城。道逢一人驱大群牛放还入城,肥饱跳腾转相觝触。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譬人操杖,行牧食牛,老死犹然,亦养命去。

千百非一,族姓男女,贮聚财产,无不衰丧。

  生者日夜,命自攻削,寿之消尽,如𢄋䨍水。”

    佛到竹林洗足却坐,阿难即前稽首问言:“世尊!向者道中说此三偈,不审其义?愿蒙开化。”

佛告阿难:“汝见有人驱放群牛不?”“唯然见之。”

佛告阿难:“此屠家群牛,本有千头,屠儿日日遣人出城,求好水草养令肥长,择取肥者日牵杀之。杀之死者过半,而余者不觉,方相觝触跳腾鸣吼,伤其无智故说偈耳。”

佛语阿难:“何但此牛?世人亦尔。计于吾我不知非常,饕餮五欲养育其身,快心极意更相残贼,无常宿对卒至无期,曚曚不觉,何异于此也?”

    时坐中有贪养比丘二百人,闻法自励,逮六神通,得阿罗汉。众坐悲喜,为佛作礼。]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