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wbml65

第六十五课


第三品

《教王宝鬘论·积菩提资品》

二(教诫修学无上菩提之因——二资粮)分六:一、成为资粮之理;二、是何果之资粮;三、教诫积累二资不懈怠;四、二资之本体;五、二资之分支;六、积累二资生功德之理。

一(成为资粮之理)分四:一、劝勉国王听闻;二、福资无边之理;三、智资无边之理;四、彼二之果无边。

一、劝勉国王听闻:

《宝行王正论·菩提资粮品》云:
诸佛大相好,从难思福生,
我今为汝说,依大乘阿含。
《教王宝鬘论·积菩提资品》云:
不可思福中,出生佛妙相,
大乘圣教说,大王如实听!

    从大菩提之主因的角度而言,上文中已宣说了三种,所有无边资粮可归集在二资中,因而在此讲解。虽然已经宣说了“如若具足如是身语业而获得佛果后成为具如是妙相者”,但却没有解释以何等福德才能成就这些,所以接下来该加以宣讲:由不可思议的福德资粮中出生佛陀的一切妙相的道理前文中并没有作阐述,为此作者以劝勉的口吻称呼道:大王,要再度谛听。应当依照大乘的所有圣教中如何宣说,而如是宣讲。

二(福资无边之理)分二:一、真实宣说;二、虽无量但于所化前说为有量。     

一(真实宣说)分六:一、独觉等十倍福德资粮能成就佛陀一毛孔;二、成就所有毛孔之百倍福德成就一随好;三、形成所有随好之百倍福德成就一妙相;四、形成所有妙相之千倍福德成就白毫相;五、形成白毫相之十万倍福德成就无见顶相;六、形成无见顶相之千万倍福德成就六十梵音相。

一、独觉等十倍福德资粮能成就佛陀一毛孔:

《宝行王正论·菩提资粮品》云:
一切缘觉福,有学无学福,
及十方世福,福如世难量。
此福更十倍,感佛一毛相,
九万九千毛,一一福皆尔。
《教王宝鬘论·积菩提资品》云:
能生诸缘觉,有学及无学,
无余世间福,如世无有量。
以此十倍福,成就一毛孔,
佛陀诸毛孔,皆与彼同成。

    能产生一切世界中安住的所有缘觉、小乘的一切有学圣者及无学阿罗汉的福德以及能产生所有世界无一剩余之善趣的一切福德,如同世间界无量一样,也不可估量,以此等福德的十倍数,能成就佛陀的一毛孔,佛陀的所有毛孔均是与之相同福德而形成的。

二、成就所有毛孔之百倍福德成就一随好:

《宝行王正论·菩提资粮品》云:
如此众多福,生佛一切毛,
复更百倍增,方感佛一好。
如是如是多,一一好得成,
乃至满八十,随饰一大相。
《教王宝鬘论·积菩提资品》云:
能生诸毛孔,所有之福德,
以彼之百倍,许成一随好。
尽彼福德数,感得一随好,
究竟即如是,直至八十间。

    能生成所有毛孔的百倍福德承许为成就一随好,尽其福德所有数量,才能形成一随好,直至最终,都是如此类推,乃至究竟形成八十随好之间亦复如是。

三、形成所有随好之百倍福德成就一妙相:

《宝行王正论·菩提资粮品》云:
如是福德聚,能感八十好,
合更百倍增,感佛一大相。
《教王宝鬘论·积菩提资品》云:
成就八十好,所有福资粮,
以此百倍成,大士一妙相。

    成就八十随好的所有福德资粮,再换算成百倍,以此成就大士的一妙相。

四、形成所有妙相之千倍福德成就白毫相:

《宝行王正论·菩提资粮品》云:
如是多福德,能感三十相,
复更百倍增,感毫如满月。
《教王宝鬘论·积菩提资品》云:
成卅二相因,乃是大福德,
此等千倍成,满月白毫相。

    成就三十二相的因是广大的福德,将这些福德再换算成千倍,以此能成就大士额头眉宇间舒展量达一肘、如海螺般右旋、色如满月的一白毫相。

五、形成白毫相之十万倍福德成就无见顶相:

《宝行王正论·菩提资粮品》云:
能感白毫福,复更千倍增,
此福感难见,顶上郁尼沙。
《教王宝鬘论·积菩提资品》云:
白毫相之福,十万合为一,
能生无见顶,怙主之肉髻。

能形成白毫相的这些福德换算成十万倍,合而为一,能生如何观看也不现、如何衡量也不能尽、怙主佛陀的无见顶相。关于无见顶相,有这样的历史:从前,有一名叫持力的圣者其神变于上方无量世间界已到尽头,但仍不见能仁的顶髻之巅。

    《佛说如来不思议祕密大乘经·如来身密不思议品》云:

    [尔时寂慧菩萨摩诃萨前白金刚手菩萨大祕密主言:“大祕密主!为我略说如来祕密。此中云何是为如来祕密之法?”

    金刚手菩萨告寂慧菩萨言:“善男子!谛听谛听。我今承佛威神,为汝宣说如来祕密。有其三种。何等为三?一者身密、二者语密、三者心密。

    云何名为如来身密?寂慧!当知所谓如来于无思惟、无分别中,而能示现诸威仪相。善男子!若天若人,或有见如来坐生尊重者,即令彼等见如来坐。或有天人乐见行者,即令彼等见如来行。或有天人乐见住者,即令彼等见如来住。或有天人乐见卧者,即令彼等见如来卧。或有天人乐闻说法生尊重者,即令彼等见佛说法。或有天人乐见寂默者,即令彼等见佛寂默。或有天人乐禅定者,即令彼等见佛在定。或有天人乐出定者,即令彼等见佛出定。或有天人乐见不瞬观视者,即令彼等见佛不瞬观视。或有天人乐神变者,即令彼等见佛神变。或有天人乐欲观佛金色相者,即令彼等见金色身。或有乐见白银色者、水精色者、瑠璃色者、玛瑙色者、珊瑚色者、琥珀色者、赤珠色者、白珠色者、青黄赤白等诸色者,如月色者、如日色者、如火色者、如光聚色者,如帝释色者、如梵王色者,如雪色者、如雌黄色者、如朱砂色者、如水色者,如无忧树花色者、如瞻波迦花[1]色者、如苏摩那花[2]色者、如婆师迦花[3]色者、如俱母陀花[4]色者、如钵讷摩花[5]色者、如奔拏利迦花[6]色者、如众妙花色者,如毘沙门天王[7]色者、如持国天王[8]色者,如初开莲花色者,如吉祥藏宝色者、如摩尼宝色者、如帝青宝色者、如虚空净光色者,此如是等种种色相,乃至无边功德色相,随诸信乐,如来各各皆令彼等悉得见佛诸色相身。

    复次寂慧!乃至三千大千世界如殑伽[9]沙数等一切众生皆得人身,彼彼众生各于如来形显色相及威仪事,随所思惟信解皆得成办。如一众生如是信解亦然,彼彼一切众生皆于如来形显色相及威仪事,思惟信解皆得成办。又复众生心所信解而各差别。寂慧!以是缘故,如来普令一切众生各随信解威仪事等,心生欢喜;随信解已,令诸众生了知如来威仪事等,亦非如来若身若心有所动乱,亦无发悟,而能善知一切众生往昔行业心意差别,是故如来随应普现威仪事等。譬如清净圆镜置诸方所光照众色,随安挂处一切影像悉于中现,所照平等无增无减,而是圆镜无所思惟亦无分别。寂慧!如来亦复如是,了知一切众生心意,随所现相悉令欢喜,而佛如来无所思惟,亦无分别复无发悟。此即是名如来身密。

    复次寂慧!如来身者,非蕴、处、界之所成立,非业所成、非烦恼生,不从父母胞胎所生,非羯逻蓝等[10]大种所生,非血肉染污筋骨联续出入息等资养所生。

复次寂慧!如来身者即非身也。所谓法身如虚空身,非色相身,离诸戏论无所行身。若诸众生乐见色相而生信重所应度者,如来乃现色身诸对碍境。若诸众生乐法离相生信重者,于一切处一切种类无对碍境,天眼亦复不能观见。寂慧!当知一佛会中所有大众其见各异,或有众生见佛身者、或不见者,或远处即见、近处不见,或近处即见、远处不见,或远处亦不见、近处亦不见,或专注心见、散乱心不见,或散乱心见、专注心不见,或他观即见、自观不见,或自观即见、他观不见,或梦境中见、寤已不见,或觉寤已见、梦中不见、或定中见、出定不见,或出定见、定中不见,或善相即见、不善相不见,或不善相见、善相不见,或发悟心见、无发悟心不见,或无发悟心见、发悟心不见,或加行心见、无加行心不见,或无加行心见、加行心不见,此如是等及余无量种相观如来身。彼色界天子,身相寂静所行寂静,善威仪道住等引心,善寂善调然目睢动,亦复不能观如来身分量色相。何以故?如来身者具无量种庄严色相,与虚空等,以其法身所成性故。譬如虚空广大无际,如来身相广大亦然。又如虚空遍入一切处、一切处通达,如来身相亦复如是,遍入一切处、一切处通达。又如虚空离诸戏论,如来身相亦复如是离诸戏论。又如虚空普能滋养一切众生,如来身相亦复如是,普能滋养一切众生。又如虚空无其种类亦无分别,如来身相亦复如是,无其种类亦无分别。又如虚空随入一切色相光明,如来身相亦复如是,随入一切色相光明。又如虚空所有一切色相光明悉住其中,如来身相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色相光明住佛身中。又如虚空一切药草树林悉依止故而得滋长,如来身相亦复如是,悉能滋长一切众生所有善根。又如虚空非常非无常而不可以语言宣说,如来身相亦复如是非常非无常,而不可以语言宣说,亦复不能观其顶相。

    复次寂慧!我不见有世间一切天人、魔、梵、沙门、婆罗门等,而能观见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最胜顶相。所以者何?寂慧当知,我念一时世尊如来成道未久,在波罗奈国仙人堕处鹿野苑中转妙法轮。是时东方有佛世尊,号瞻波迦花色,世界名如幻,国名调冤。彼有菩萨名曰风持,来此娑婆世界,瞻礼亲近世尊释迦牟尼如来。到已头面顶礼佛足,右绕七匝住立佛前。尔时风持菩萨承佛威神,即作是念:‘今佛世尊身相广大无量无边,不能观其顶相;我今或可于佛世尊身量边际求以度量。’风持菩萨作是念已,自见其身长六万八千由旬[11],见佛身相长八百四十万由旬。复作是念:‘我今或以自所得者游戏神力,而可度量如来身相分量边际邪?’作是念已,即时菩萨承佛威神,以自通力乃往上方,过百俱胝[12]殑伽沙数等佛土,有世界名大莲华,佛号莲华吉祥藏王如来,现住说法教化众生。菩萨到已审谛观察,不能得见如来顶相,亦复不能度量佛身分量边际。时风持菩萨前诣世尊莲华吉祥藏王如来所,头面礼足右绕七匝住立佛前,白佛言:‘世尊!我所来此,其远近邪?’彼佛告言:‘善男子!过百俱胝殑伽沙数等佛国土已,到此世界。’风持菩萨白彼佛言:‘世尊!我为不能观彼世尊释迦牟尼如来顶相,亦复不能观彼佛身分量边际,故远来此而伸请问。’彼佛答言:‘善男子!假使汝今尽其神力,极尽上方一切世界,经于殑伽沙数等劫,亦复不能知彼佛身分量边际。又善男子!假使尽诸喻法,不能譬喻彼佛如来所有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种种功德,若身语心、若色若相,一切喻法皆不能喻,以彼如来超数法故。唯除虚空而可喻之,所谓如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悉如虚空故,若身语心、若色若相,此说一切皆如虚空。是故应知,虚空无量故,如来身相亦复无量。’

    寂慧!彼风持菩萨于彼佛所闻是说已,发希有心,踊跃欢喜适悦庆快,即时头面礼彼佛足,右绕七匝承佛威神,于刹那间隐彼佛土,还复至此娑婆世界,住立世尊释迦牟尼佛前,顶礼佛足右绕三匝,合掌谛诚向佛世尊,说伽陀[13]曰:

  “一切佛法极广大,与虚空等无边际,若人意欲度其边,彼即自招于损害。

我过百俱胝数量,殑伽沙等佛刹土,往一如来刹土中,欲观如来身分量。

我既至彼佛刹已,世界名曰大莲华,不能观佛顶相高,亦复不知身分量。

化主世尊居彼刹,其名吉祥藏王尊,彼佛知我意所思,发如是言为我说:

  “若人欲以譬喻法,喻其无边诸佛法,彼佛不可随相知,是人返招谤佛罪。

  唯其一法可为喻,与诸佛法等无异,所谓周广太虚空,分量边际不可得。”

如其虚空广大故,佛功德聚亦复然,谓戒定慧解脱门,及彼解脱知见等。

如其虚空无分量,佛色相等亦复然,顶相高广不能观,与彼虚空界无异。

如其虚空广大故,佛身广大亦复然,由身广大量无边,光明广大亦如是,

由其光明广大故,语密广大亦复然,语密广大量无边,心密广大亦如是,

由其心密广大故,佛慈广大亦复然,佛慈广大量无边,佛智广大亦如是,

由其佛智广大故,佛身广大亦复然,菩提出生胜福门,广大无际亦如是。

    由菩提心所生福,胜相从彼福门生,圆满虚空界无边,出生胜上诸功德。

    所有一切众生类,普摄一切诸福蕴,一切菩萨亦复然,皆从菩提心所出。

    所有一切菩萨众,宣说福蕴极广大,若能护持正法门,所获福聚多于彼。

    假使诸佛加行智,经俱胝劫共宣扬,护持正法福无边,毕竟不知其边际。

    大菩提心所生福,护持正法福无边,空解脱门若校量,十六分中不及一。

    空解脱门此所摄,亦复不离菩提心,护持正法诸福门,一切皆同此中摄。

    若能了此妙法趣,是即菩萨大名称,菩提功德获无边,此乃是修菩萨行。

我今说是伽陀时,俱胝刹土皆震动,有千俱胝众天人,鼓吹歌音俱胝数,

有千俱胝众生数,悉发广大菩提心。闻佛如是大威神,风持我今如实说,

佛有如是不思议,无量无边复无上。诸佛普现众相门,即自然智真祕密。”

寂慧!当知如是等说,是即名为如来祕密。]


[1]瞻波迦花:又作‘瞻博迦花’释义为栀子花的异名。

[2] 苏摩那花:又名须摩那、苏末那、须曼那,意译为好喜、悦意、善称意、好意、善摄意、称意。但是此花无法确定现今是指何种植物。

[3] 婆师迦花:亦作婆利师迦,梵语 vārsika,意译作雨时生、雨时、夏生、夏至、雨。又作婆师花、婆利师花、婆师迦花、靺师迦花、婆栗史迦花、婆利史迦罗花。学名 Jasminum sambac,产于印度,属木犀科植物,乃素馨之一种,花白色,甚香。花名之由来,乃因其花为雨期时所开;或因此花于夏时所生。

[4] 俱母陀花:柔毛睡莲,在佛教经典中被称为拘牟头花(梵文 Kumuda),又译作拘勿头,俱勿头,句文罗,拘物陀,拘母陀,拘贸头,拘某头,拘牟那,屈摩罗,究牟陀,拘物度,拘勿投等。

[5] 钵讷摩花:梵语花名也,或云钵头摩、名钵弩摩。正云钵纳摩即是红色莲花,一名黄莲花。

[6] 奔拏利迦花:分陀利迦是花名。白色睡莲之一种。又作分荼利迦、芬陀利、分陀利、奔荼利迦、奔荼利、本拏哩迦或本拿哩迦。译为白莲华,又称百叶花。

[7] 毘沙门天王:多闻天王。是佛教的护法,“四大天王”之一(首领)、“二十诸天”中的第三天王。“多闻”意为常闻佛法、精通佛法,以福、德闻于四方。住须弥山黄金埵,身为绿色,穿甲冑,负责守护北俱卢洲。多闻天王为夜叉王,以夜叉、罗刹等为部众眷属。在印度神话中是北方守护神、知识之神、财神,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武神,在日本大多写成“毘沙门天”。

[8] 持国天王:是佛教的护法,“四大天王”之一、“二十诸天”中的第四天王。“持国”意为慈悲为怀,保护众生,护持国土。住须弥山白银埵,身为白色,穿甲胄,负责守护东胜神洲。持国天王为乾闼婆王,以乾闼婆、毕舍遮、紧那罗等部众眷属。

[9] 殑伽:恒河(Ganga)玄奘译为殑伽河。

[10] 羯逻蓝等:指胎藏五位即凝酪、膜疱、血肉、坚肉、支节五位。

[11] 由旬:由旬(巴利语、梵语:yojanā),是古印度的一个长度单位,佛教沿用。又译踰阇那、踰缮那、瑜膳那、俞旬、由延。原来指公牛挂轭走一天的旅程。大约七英里,即11.2公里。

[12] 俱胝:汉语词汇,是古印度数字系统内最大的数字,意译千万。

[13] 伽陀:亦作”伽他”。梵语gatha,巴利语同的译音。偈。佛经中的赞颂之词。伽陀为十二部经之一,亦译句颂﹑孤起颂﹑不重颂。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