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wbml72

第七十二课


二、是何果之资粮:

《宝行王正论·菩提资粮品》云: 诸佛有色身,皆从福行起, 大王佛法身,由智慧行成。 故佛福慧行,是菩提正因, 故愿汝恒行,菩提福慧行。《教王宝鬘论·积菩提资品》云: 诸佛之色身,由福资所成, 法身若摄略,由慧资所生。 是故此二资,获得正觉因, 如此总言之,恒依此福智。

    对于某果安立某因,上述诸佛的色身是以无缘智慧作为俱有缘[1],由近取因[2]有缘福德资粮所形成,因为是历经多劫积累资粮的果报。法身之因虽然不可估量,但归纳而言,即是由多劫修行无缘甚深智慧资粮所生。为什么呢?因为十力、四无畏等一切智慧本体的法,成办一切利益,如身体般而称为身,其近取因是智慧资粮,其他资粮的一切事也是俱有缘。

    因此,浩如烟海般的这二大资粮,是获得无上佛果之因,欲求迅速获得佛果依靠这样的因而成就。总而言之,希望恒常依止这些福德、智慧资粮。

第一颂是表示是何果之因,第二颂教诫依止二资粮,应当按照《六十正理论》中所说的回向偈而了知。

《六十正理论》云:

此善愿众生,集修福慧资;

获得由福智,所出二殊胜。

如《无恼龙请问经》所云:

依何缘生彼未生,彼生自性并非有,

依缘之法彼空性,谁知空性即智者。

阿阇黎龙树菩萨在《正理集》中所阐述的诸法唯是缘起如幻所有的内容,归纳而言,应如此来推理:所知(有法),自性空性耳(立宗),是缘起故(因),如影像般(比喻)。无自性也就是,无而显现无欺缘起,如同影像。务必要通达远离承认“绝对有、绝对无”二谛无别的真如。之后缘成办二利之果而互不分离,反反复复修行缘显现许的布施等福德资粮以及无有耽著三轮等分别念、证悟离戏之智慧资粮,犹如良种的苗芽一样。以成就所成的无欺缘起能获得二身双运任运自成之果。

《大智度论》云:

“是众法亦从和合边生,譬如有眼、有色、有明、有空、有欲见心等,诸因缘和合生眼识。是中不得言眼是见者、若识是见者、若色是见者、若明是见者。若是眼、色、识等各各不得有所见,和合中亦不应有见。以是故,见法毕竟空,如幻、如梦。一切诸法亦如是。”

有些对此颇为精通之达士承许说:“基中观二谛双运、道中观二资双运、果中观二身双运。” 如果是中观,就是离戏,而绝不是无遮单空。所谓的戏论,就是说耽著有无、三时的心境。缘起显现许如是不成立,因此说,除显现许外单独的中观或空性不存在。

《大智度论》云:

[【论】释曰:不堕声闻、辟支佛地者,空相应有二种:一者、但空,二者、不可得空。但行空,堕声闻、辟支佛地;行不可得空,空亦不可得,则无处可堕。复有二种空:一者、无方便空,堕二地;二者、有方便空,则无所堕,直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本有深悲心,入空则不堕;无大悲心则堕。如是等因缘,不堕二地。]

正所谓:

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

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

在积集福慧二种资粮时,行者不能偏堕修积善根,务必要福慧兼行。否则就会变成以下公案中所谈论的那样。

《众经撰杂譬喻》云:

[昔迦叶佛时,有兄弟二人,出家俱为沙门。兄好持戒坐禅,一心求道而不好布施;弟好布施修福,而喜破戒。释迦出世,其兄值佛出家修道,即得阿罗汉,而独薄福常患衣食不充,与诸伴等游行乞食,常独不饱而还。其弟生象中,为象多力能却怨敌,为国王所爱,以好金银珍宝璎珞其身,封数百户邑供给此象随其所须。兄比丘者,值世大俭[3],游行乞食七日不得,末后得少粗食殆得存命,先知此象是前世兄弟,便往诣象前,手捉象耳而语之言:“我与汝俱有罪耶!”象便思惟比丘语,即得自识宿命,见前世因缘,象便愁忧不复饮食。象子怖惧往白王言:“象不复饮食,不知何意?”王问象子:“先无人犯象不?”象子答王言:“无他异人,惟见一沙门来至象边,须臾便去耳!”王即遣人四出觅此沙门。有人于林中树间得,便便摄此沙门将诣王前。王问沙门言:“至我象边何所道说?”沙门答王言:“无所多说,我直语象言:‘我与汝俱有罪耳!’”时沙门便向王具说前世因缘事,王意便悟,即放此沙门令还所止。是以修福之家戒施兼行,莫偏执而功德不备也。]

三(教诫积累二资不懈怠)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一、略说:

《宝行王正论·菩提资粮品》云:
于成菩提福,汝莫堕沈忧,
有理及阿舍,能令心安信。
《教王宝鬘论·积菩提资品》云:
由正理教说,令得安慰因,
成就菩提福,于此勿懈怠。

由无需感受身心的众多痛苦、能轻而易举积累资粮的正理和以三观察清净[4]、能赐予定解的诸多大乘教中所说的发心与积资能使补特伽罗获得欢喜与安慰的这一原因,将对积累资粮生起莫大的喜悦之情。由于福德资粮决定是成就无上菩提的因等,因此,作者教诫道:对此,切切不可怀有“如果仅积累无边资粮则不能成佛”的怯懦心里而懈怠。依靠如上所说微小的因,能生广大资粮的道理以及慈悲菩提心随喜他者的善法、普皆回向等菩萨的善巧方便的不共特色,无有困难而集聚资粮。如果生起懈怠的对治法——精进心,则依靠人的身份迅速可成就大菩提。

经中说:“妙臂,此外,菩萨如是真实回向,成为狮子、猛虎、豺狼,甚至变成蚊蝇之此等众生尚且亦将成就真实圆满正等觉,何况已转成人,纵为生命何故退失获得圆满菩提之精进?万万不可。”

《入行论·精进品》云:

不应自退怯,谓我不能觉,

如来实语者,说此真实言:

所有蚊虻蜂,如是诸虫蛆,

若发精进力,咸证无上觉。

《宣说梦境经》中云:“功德纵然何等微,以胜心摄得菩提。”与其他众生相比,转生为人更为荣幸,堪为了知方便的殊胜法器,因而如果内外顺缘具足,那么轻易便可成佛。

正是考虑到这一点,至尊弥勒菩萨在在《大乘经庄严论·信解品》中说:

因已转为人,无量每刹那,

获正等菩提,故莫甘怯懦[5]

有人会想:大乘道位需要布施头颅肢体等,不畏轮回痛苦,甘受苦行,如此而行,能成就殊胜功德佛果,但那是个别大士夫的行境,像我一样普通的人岂能获得?

不应有这样的怯懦心,为什么呢?因为:“已转成人,是成就菩提的所依,人比天人更殊胜。人获得佛果也不是仅仅有些个别人或少数人而是无量众多人获得佛果,他们也不仅仅是偶尔时间,而是现在的每一刹那中十方无边世界有无量菩萨获得无上圆满菩提。为此,我不应该甘心“我不能获得菩提”的怯懦。要想到,我也已转生为人,别人也同样转生为人,他们从大乘道信解行次第修学,具足智悲的强

力,了知轮回苦如幻,不舍一切众生的大悲力不仅无有菩提行困难之想而且极其欢喜无有烦乱,世间的任何安乐也不能与之相比,通过行持而获得大利佛果,如是我为何不能获得?那些菩萨最初是像我一样的普通众生,也是因为趋入了大乘法才变成这样的。

《荀子·劝学》云: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关于精进不懈怠《大智度论》中,龙树大士谈论了有一则吾等人天导师释迦世尊在因地及成佛后都精进不殆令人闻即启慰的公案。

《大智度论》云:

[复次,如说:一时,佛告阿难:“汝为诸比丘说法,我背痛小息。”尔时,世尊四亵郁多罗僧[6]敷下,以僧伽梨[7]枕头而卧。是时阿难说七觉义,至精进觉,佛惊起坐,告阿难:“汝赞精进义!”阿难言:“赞!”如是至三。佛言:“善哉!善哉!善修精进,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余道!”以是义故,佛精进无减。病时犹尚不息,何况不病!

复次,佛为度众生故,舍甚深禅定乐,种种身、种种语言、种种方便力度脱众生。或时过恶险道;或时食恶食;或时受寒热;或时值诸邪难问,恶口骂詈,忍受不厌。佛世尊虽于诸法中自在,而行是事,不生懈怠。如佛度众生已,于萨罗林[8]中双树下卧。梵志须跋陀语阿难:“我闻一切智人,今夜当灭度,我欲见佛!”阿难止之言:“佛为众人广说法,疲极!”佛遥闻之,告阿难:“听须跋陀入,是我末后弟子!”须跋陀得入,问佛所疑,佛随意说法,断疑得道,先佛入无余涅槃。诸比丘白佛言:“世尊,甚为希有!乃至末后怜愍外道梵志,而共语言。”佛言:“我非但今世末后度,先世未得道时亦末后度。乃往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有大林树,多诸禽兽,野火来烧,三边俱起,唯有一边而隔一水,众兽穷逼,逃命无地。我尔时为大身多力鹿,以前脚跨一岸,以后脚踞一岸,令众兽蹈脊上而渡;皮肉尽坏,以慈愍力,忍之至死。最后一兔来,气力已竭,自强努力,忍令得过;过已脊折,堕水而死!如是久有,非但今也。前得度者,今诸弟子;最后一兔,须跋陀是。”佛世世乐行精进,今犹不息,是故言精进无减。]


[1] 俱有缘:与近取因共同生果,主要生起非质流部分者,例如生苗芽时具备的水、肥、暖、湿;成为陶罐因素的人工;成为心识增上缘的感觉器官等。

[2] 近取因:因之一种。如由种子生芽苗之因。主要在于能生自果实质的连续性。

[3] 大俭:荒歉,指农作物收成坏或没有收成。

[4] 三观察清净:即三观察清净圣言。如佛语量。三分宣说所量事物:于现前者,不违现量;于隐蔽者,不违比量;于最极隐蔽者,不与前后自语相违。现量、比量、自语三不相违,过患清净,称为三观察清净至教、圣言。

[5] 唐译为:

人身及方处,时节皆无限,

三因菩提得,勿起下劣心。

[6] 郁多罗僧:读音yù duō luó sēng,意思是僧侣法衣中的上衣。

[7] 僧伽梨:杂碎衣。

[8] 萨罗林:即无忧树林。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