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王宝鬘论79

第七十九课


《宝行王正论·菩提资粮品》云:
能说正法人,以四事供养,
六和敬等法,常应勤修行。
《教王宝鬘论·积菩提资品》云:
于诸说法师,供养及承侍,
做生欢喜事,六法敬依止。

此外,对修行正法与讲经说法者供养,以妙衣等物品及铺设坐垫等恭敬承侍,做令他们欢喜的一切事,以前面所说的六法毕恭毕敬依止。

《教王宝鬘论·积菩提资品》云:

兴建起敬仰,佛像与佛塔,

壮观之经堂,广设敷具等。1

诸宝所铸造,形状极庄严,

佛像端坐于,精制莲花上。2

殷重而护持,正法比丘僧。3

黄金宝璎珞,佩诸佛塔上,4

金刚金银花,珊瑚及珍珠,

帝青吠琉璃,蓝宝供佛塔。5

于诸说法师,供养及承侍,6

做生欢喜事,六法敬依止。

所谓的‘四事供养’在《增一阿含经·地主品》中说:

[时,灯光如来将八十亿众,皆是阿罗汉,游彼国界。国土人民四事供养,衣被、饭食、床卧具、病瘦医药,事事供给,无所乏短。是时,地主国王复于余时,将诸群臣至彼如来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是时,灯光如来与彼国王说微妙法。地主大王白如来曰:‘惟愿世尊尽我形寿受我供养,及比丘僧,当供给衣被、饭食、床卧具、病瘦医药,悉当供给。’尔时,灯光如来默然受彼王请。]

《增一阿含经·须陀品》云: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久远此贤劫中,有迦叶佛、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在波罗柰国界于中游化,与大比丘众二万人俱。尔时,有王名曰哀愍,有女名须摩那。是时,此女极有敬心,向迦叶如来奉持禁戒,恒好布施,又四事供养。云何为四?一者、施,二者、爱敬,三者、利人,四者、等利。于迦叶如来所而诵法句,在高楼上高声诵习,普作此愿:‘恒有此四受之法,又于如来前而诵法句,其中设有亳厘之福者,所生之处不堕三恶趣,亦莫堕贫家,当来之世亦当复值如此之尊,使我莫转女人身,得法眼净。’]

《佛本行集经》云:“尊重承事,恭敬供养,四事具足。所谓衣服、饮食、卧具、汤药。”

六和敬:一、身和同住;二、口和无诤;三、意和同悦;四、见和同解;五、利和同均;六、戒和同修。

《长阿含经·十上经》云:“云何六成法?谓六重法。若有比丘修六重法,可敬可重,和合于众,无有诤讼,独行无杂。云何六?于是,比丘身常行慈,敬梵行者,住仁爱心,名曰重法,可敬可重,和合于众,无有诤讼,独行无杂。复次,比丘口慈、意慈,以法得养及钵中余,与人共之,不怀彼此。复次,比丘圣所行戒,不犯不毁,无有染污,智者所称,善具足持,成就定意。复次,比丘成就贤圣出要,平等尽苦,正见及诸梵行,是名重法,可敬可重,和合于众,无有诤讼,独行不杂。”

《宝行王正论·菩提资粮品》云:
于尊恭敬听,勤事而侍护,
菩萨必应行,亡后亦供养。
《教王宝鬘论·积菩提资品》云:
事师而恭聆,服侍与问讯,
及诸菩萨前,恒常敬供养。

讲法时,以承侍上师的方式恭敬聆听,做他们的随从等,尽力奉行他们需要的一切事,问讯请安[1],菩萨无论身份好坏,都是包括天人在内的应礼处、应供处。因此,对于不是为自己讲法的一切菩萨,也要恒常恭敬而以所作所为供养。

《大智度论》云:

[信师恭敬咨受者,菩萨因师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不信恭敬供养?师虽智德高明,若不恭敬供养,则不能得大利。譬如深井美水,若无绠[2]者,无由得水;若破憍慢高心,宗重敬伏,则功德大利归之。又如雨堕,不住山顶,必归下处。若人憍心自高,则法水不入;若恭敬善师,则功德归之。

复次,佛说依止善师,持戒、禅定、智慧、解脱,皆得增长;譬如众树依于雪山,根、茎、枝、叶、华、果,皆得茂盛。以是故,佛说于诸师宗,敬之如佛。

问曰:恶师云何得供养信受?善师不能视之如佛,何况恶师?佛何以故此中说于诸师尊,如世尊想?

答曰:菩萨不应顺世间法。顺世间法者,善者心著,恶者远离;菩萨则不然,若有能开释深义,解散疑结,于我有益,则尽心敬之,不念余恶。如弊囊盛宝,不得以囊恶故,不取其宝;又如夜行险道,弊人执炬,不得以人恶故,不取其照。菩萨亦如是,于师得智慧光明,不计其恶。

复次,弟子应作是念:“师行般若波罗蜜,无量方便力,不知以何因缘故,有此恶事?”如萨陀波仑[3]闻空中十方佛教:“汝于法师,莫念其短,常生敬畏!”

复次,菩萨作是念:“法师好恶,非是我事。我所求者,唯欲闻法以自利益。如泥像、木像,无实功德,因发佛想故,得无量福德,何况是人智慧方便能为人说!以是故,法师有过,于我无咎。”]

《坛经》中也有一则令人深思的公案。

《六祖坛经·顿渐品》云:

[有一童子,名神会[4],襄阳高氏子。年十三,自玉泉来参礼。

师曰:“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

会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

师曰:“这沙弥[5]争合取次语[6]?”

会乃问曰:“和尚坐禅还见不见?”

师以柱杖打三下,云:“吾打汝痛不痛?”

对曰:“亦痛亦不痛。”

师曰:“吾亦见亦不见。”

神会问:“如何是亦见亦不见?”

师云:“吾之所见,常见自心过愆,不见他人是非好恶,是以亦见亦不见。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则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见、不见是二边[7],痛、不痛是生灭。汝自性且不见,敢尔弄人!”神会礼拜悔谢。

师又曰:“汝若心迷不见,问善知识觅路;汝若心悟,即自见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见自心,却来问吾见与不见。吾见自知,岂代汝迷?汝若自见,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见,乃问吾见与不见?”

神会再礼百余拜,求谢过愆。服勤给侍,不离左右。]

《东山部律仪》云:“舍利子言:‘世尊,于初发心菩萨亦应顶礼;甚转为旁生之菩萨亦顶礼。’”

发心之人应该奉行:“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神韵。

《大智度论》中讲了一则因发菩提心的威力胜过一具有神通的阿罗汉比丘师,使得比丘师自己背负自己的衣钵,而遂行在刚发菩提心弟子后面的公案。

《大智度论》云:

[譬如一六神通阿罗汉,将一沙弥令负衣钵,循路而行。沙弥思惟:“我当以何乘入涅槃?”即发心:“佛为世尊,最上最妙,我当以佛乘入涅槃。”师知其念,即取衣钵自担,推沙弥在前行。沙弥覆复思惟:“佛道甚难,久住生死,受无量苦,且以小乘早入涅槃。”师复以衣钵囊还与沙弥令担,语在后行。如是至三。沙弥白师:“师年老耄,状如小儿戏,方始令我在前,已复令我在后,何其太速?”师答:“汝初念发心作佛,是心贵重,则住我师道中。如是人,诸辟支佛尚应供养,何况阿罗汉!以是故,推汝在前。汝心还悔,欲取小乘而未便得,汝去我悬远,是故令汝在后。”沙弥闻已惊悟:“我师能知我心,我一发意已胜阿罗汉,何况成就!”即自坚固住大乘法。

复次,胜,名不必一切事中皆胜;但以一发心,欲作佛度众生,是事为胜。诸余禅定、解脱等,犹尚未有,何得言胜?譬如以飞言之,鸟则胜人。未来当得功德,此事不论。小乘人言:“乃至补处菩萨,尚不胜小沙弥得无量律仪者。”摩诃衍论中,或有人如是言:“其有发大乘心者,虽复在弊恶小人中,犹胜二乘得解脱者。”是名二边,离是二边,名为中道。中道义,如上说。以其有义理实故,应当取。是故说初发心时,胜一切众生,何况成佛!]


[1]《大智度论》云:“佛虽一切智,随世界法,世人问讯,佛亦问讯。佛人中生,受人法,寒热、生死与人等,问讯法亦应等。”

[2] 绠:拼音gěng,汲水用的绳子。

[3] 萨陀波仑:意译常啼菩萨。

[4] 菏泽神会(668年-760年6月23日),又作荷泽神会,俗姓高(一说俗姓万),敕谥真宗大师,湖北襄阳人,是唐朝中期的佛教高僧,六祖惠能的著名弟子之一,曾被奉为中国禅宗七祖,为菏泽宗的建立者。著有《显宗记》只有一卷,660字。《宋高僧传》记载荷泽禅师住世93岁,《传灯录》及《圆觉经大疏钞》中说荷泽禅师住世75岁。

[5] 沙弥:受十戒而未受具足戒的男子。沙弥有三种。一者、七岁至十三岁名驱鸦沙弥;二者、十四岁至十九岁名应法沙弥;三者、二十岁至七十岁名称沙弥。

[6] 取次语:禅林用语。指草率之语、容易之语。

[7] 不见是二边:二边者如《三摩地王经》所云:

有无是二边,净不净亦尔,

是故有智者,离边不住中。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