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般若摄颂·广释》前言·第一课 在线音频 嗡索德! 佛陀日亲及佛子,弥勒文殊龙树等, 秉持如来传承示,深中观道师前礼。 于等虚空佛佛子,弟子三世圣者众, 源泉殊胜之般若,敬心善入说彼理。 三世诸佛宣说的所有无尽佛法宝藏之中,犹如心脏般堪为究竟的,就是圣般若波罗蜜多。保存着《十七母子般若》等为数众多的经典,其中的全部内容都完全涵盖在这部《摄功德宝经》或又称《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中。 至于藏传佛教中所说的般若经典,有些论师认为可包括在十七部母子般若当中。其中,六部母般若是《般若十万颂》、《般若二万五千颂》、《般若一万八千颂》、《般若一万颂》、《般若八千颂》和《圣般若摄颂》,它们圆满宣说了现观八事[1];十一部子般若是《般若七百颂》、《般若五百颂》、《般若三百颂》(即《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般若一百五十颂》、《般若五十颂》、《二十五门般若》、《帝释般若》、《善勇猛般若》、《少字般若》(即《小字般若》)、《一字般若》和《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它们宣说了现观八事的部分内容。 当然,对于十七部母子般若包括所有藏传佛教般若经典的观点,有些论师也有不同看法。惹波绕哲(智慧宝剑)等论师认为:这十七部母子般若只不过是藏地首次翻译佛经之际所译《般若经》的数量,它们并不能包括所有藏传佛教的般若经典,因为《日藏般若经》、《月藏般若经》等般若经典并没有包括在十七部母子般若当中,所以有缺少的过失;而《圣般若摄颂》又只是《般若八千颂》的一部分而已,所以又有重复的过失。当然,根据莲花生大士的教言来看,这十七部母子般若确实是前译时期[2]所译般若经的数量,因为《莲师遗教》云:“主宣般若空性众经典,母子十七般若已译出。” 但大家普遍认为,十七部母子般若或所有般若的精华就是《圣般若摄颂》,其窍诀摄要则为《现观庄严论》。而《圣般若摄颂》与《现观庄严论》完全可以对应,所以大家一定要认真修学这部不可多得掷地有声的佛教经典。 一般而言,佛经都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佛陀亲口说的佛经——如《圣般若摄颂》等就属于此列;第二种,是佛陀加持以后所产生的佛经——《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主要内容,就属于加持佛经的范畴;第三种,是佛陀开许的佛经。所谓开许的佛经,即是指在有些佛经的前面,会出现缘起的内容像“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王舍城鹫峰山顶,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等,中间会出现一些像“世尊告曰”、“阿难启白”、“舍利弗白佛言”等等之类的连接文,最后还有听众随喜赞叹的文句,诚如“佛说般若波罗蜜已,弥勒等诸菩萨摩诃萨,慧命须菩提、慧命舍利弗、大目揵连、摩诃迦葉、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摩诃拘絺罗、摩诃迦旃延、阿难等,并一切大众及一切世间诸天、人、乾闼婆、阿修罗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这些词句不是佛说的,而是在佛陀允许的情况下,由后人加上去的。佛陀曾告诉弟子们,以后你们结集佛法的时候,前面要加上缘起,中间要加连接文,最后要有交代,这样世人才能看得明白。换言之,穿插于前、中、后的这些部分,被称为“开许经”,它既不是佛陀亲口所说的,也不是因佛陀加被的力量而说出的,而是佛陀开许的内容,所以被称为“开许经”。 此《圣般若摄颂》又称《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偈颂格律鲜明,是佛陀亲口所宣说的佛经。传讲、听闻以诸如此类众多功德而超胜的这部经典,就相当于传讲、听闻了所有的般若。为此,我以纯净之心,依靠诸位大德的窍诀,来解说趋入此经密意的道理,包括依照直接宣说空性之理而解释、依照间接宣说道现观而解释两个部分。 一(依照直叙空性之理而解释)分四:一、经名句义;二、译礼;三、论义;四、末义。 一、经名句义:
ཨཱརྱ—阿雅(འཕགས་པ—帕巴)是“圣”的意思;པྲ་ཛྙཱ—巴日嘉(ཤེས་རབ—西绕)为 “智慧”;པ་ར་མི་ཏ—巴绕迷达(ཕ་རོལ་ཏུ་ཕྱིན་པ—啪如德辛巴)是“到彼岸”之义;སཉྩ་ཡ—萨匝雅(སྡུད་པ—都巴)为“摄”;ག་ཐ—嘎塔(ཚིགས་སུ་བཅད་པ—策色嘉巴)义为“偈颂”。 为什么在经首要标注梵文的名称呢?其实这有以下几种必要:在座的各位都清楚,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在佛陀三转法轮后,经过二胜[3]六庄严[4]等高僧大德的努力,佛法才逐渐传到我们手中,故他们的恩德不能忘怀;为了让后人感念他们的恩德,所以在经首标注梵文名称。第二个必要:因释迦牟尼佛是通过梵语(天语)来宣说法要,故梵语有不共加持;正是为了让后人获得梵语的加持,才在经首标注梵语。第三个必要就是种下梵语的种子:因为贤劫千佛都在印度金刚座成佛,且以梵语来转法轮,而我们将来也要成佛,也会以梵语来转法轮,所以应种下梵语的种子。 有关经名句义的详细内容,当从他论的附注中了解。略而言之,由于是出世间的甚深法,因此称为“圣”;证悟万法实相真如的智慧,是一切智慧之最,超群绝伦,所以叫“智慧到彼岸(即般若)”,正因为把这样的无分别智慧作为所诠加以阐释的缘故,此经也就得名“般若”;人们依靠这部经,能摄集、拥有世间出世间犹如珍宝般的一切道果功德,为此称作“摄”;这部经是绝妙之韵律的偈颂形式(藏文每句有十一个字),由此叫“颂”。故而名曰《圣般若摄颂》。 陈那论师在《般若八千颂摄义》中讲述了四种般若: 一、基般若:基般若是需要现前的心的本来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的境界。 二、道般若:是一地到十地之间菩萨圣者相续中的智慧现观。 三、果般若:是佛陀相续中的智慧现观。 四、文字般若:是词句、文字、名称结合起来所表达空性智慧的一种特殊意识状态。即阐述空性的大乘经论。 陈那论师在《般若八千颂摄义》中说: 智慧度无二,彼慧即善逝。 修彼具义故,论道立彼名。 来说明它们之间的主从关系。其实这四种般若以本《圣般若摄颂》或又称《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即可无余含摄,因为本经的内含即是自性般若、道般若和果般若的内容,而这样的内容通过文字来宣说就是经典文字般若。 所谓的文字般若,它包括经论两个部分:一、经典文字般若;二、论典文字般若。 一、经典文字般若则指《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实相般若波罗蜜经》、《光赞般若波罗蜜经》、《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小品般若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中观般若系列的经典。 二、论典般文字若则指《中观根本慧论》、《六十如理论》、《精研论》、《七十空性颂》、《回诤论》、《入中论》、《中观四百论》、《中观二谛论》、《中观庄严论》、《入菩萨行论·智慧品》、《现观庄严论》等中观般若系列的论典。而依靠经典与论典文字般若便能无误趣入其余基、道、果三种般若当中。这部《圣般若摄颂》或又称《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则类属经典文字般若的范畴。 那么,这一经典名是以什么方式而取的呢?通常而言,命名的方式有以所说之义来命名的诚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十住经》、《大般涅槃经》、《入菩萨行论》、《菩提道次第广论》等;以能说之量而命名的如《戒律三百颂》、《中观四百颂》、《七十空性颂》、《六十如理论》、《事师五十颂》等;以作用来命名的如《贤愚经》、《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密宗断惑论》等;以地点来命名的如《大乘入楞伽经》等;以眷属来命名的如《文殊师利问经》、《佛说巨力长者所问大乘经》、《佛说阿阇世王经》、《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妙臂菩萨所问经》、《龙王请问经》、《弥勒请问经》等;以时间来命名的如《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现在贤劫千佛名经》、《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等;以比喻来命名的如《佛说大乘稻秆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法句譬喻经》、《杂譬喻经》、《妙法莲华经》等。此经典是以其中的第一种方式即以所说之义来命名为《圣般若摄颂》或《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取名有何必要呢?一般来说,取名的必要就是为了理解意义。 诚如《大乘入楞伽经·偈颂品》所云: 若不说于名,世间皆迷惑; 为除迷惑故,是故立名言。 为何世尊要给这部经典取名为《圣般若摄颂》或《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呢?因为此经是以所说的意义来取名的,所以诸位利根者通过经名就能够通达经中所说的大概内容为出生声闻阿罗汉、辟支佛、诸菩萨及佛四圣众母的般若波罗蜜。下根者亦能依名易于寻找到本经典。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的礼赞文中云: 求寂声闻由遍智,引导令趣最寂灭, 诸乐饶益众生者,道智令成世间利。 诸佛由具种相智,宣此种种众相法, 具为声闻菩萨佛,四圣众母我敬礼。 龙树大士在《大智度论·释初品中般若波罗蜜》中曾引用<赞般若波罗蜜偈>言: 般若波罗蜜,实法不颠倒,念想观已除,言语法亦灭。 无量众罪除,清净心常一,如是尊妙人,则能见般若。 如虚空无染,无戏无文字,若能如是观,是即为见佛。 若如法观佛,般若及涅槃,是三则一相,其实无有异。 诸佛及菩萨,能利益一切,般若为之母,能出生养育。 佛为众生父,般若能生佛,是则为一切,众生之祖母。 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随诸众生力,为之立异字。 若人得般若,议论心皆灭;譬如日出时,朝露一时失。 般若之威德,能动二种人:无智者恐怖,有智者欢喜。 若人得般若,则为般若主,般若中不著,何况于余法? 般若无所来,亦复无所去,智者一切处,求之不能得。 若不见般若,是则为被缚;若人见般若,是亦名被缚。 若人见般若,是则得解脱;若不见般若,是亦得解脱。 是事为希有,甚深有大名,譬如幻化物,见而不可见。 诸佛及菩萨,声闻辟支佛,解脱涅槃道,皆从般若得。 言说为世俗,怜愍一切故,假名说诸法,虽说而不说。 般若波罗蜜,譬如大火焰,四边不可取,无取亦不取, 一切取已舍,是名不可取,不可取而取,是即名为取。 般若无坏相,过一切言语,适无所依止,谁能赞其德? 般若虽叵赞,我今能得赞,虽未脱死地,则为已得出! [1] 现观八事:遍智、道智、基智、正等加行、顶加行、次第加行、刹那加行、法身。 一、遍智:相无愿的智慧、具有殊胜方便智慧的一切现观是遍智。 二、道智:道无相的智慧、具有殊胜方便智慧的一切现观是道智。 三、基智:基无我的智慧、具有殊胜方便智慧的现观是基智。 四、正等加行:圆满修行三智的一切现观叫正等加行。 五、顶加行:各个修位当中达到极点的现观叫顶加行。 六、渐次加行:循序渐进修行暂时道相的现观叫渐次加行。 七、刹那加行:顿时修行究竟道相的现观叫刹那加行。 八:法身:所得果的功德究竟的现观就是法身。 [2] 前译时期:即西藏的第一位大译师——土弥·桑布扎翻译二十一部显密教法开始,后由法王祖孙三王,即吐蕃国王颂赞干布、赤松德赞、赤祖德赞(辫结王)等三代法王时期通过翻译闻思等途径而弘扬开来直至后来的宝贤译师之间所翻译的所有藏传佛教经论的黄金阶段叫做前译时期。 [3] 二胜:古印度谓此南阎浮提有称为二胜六庄严之八大佛学家。其中以功德光和释迦光为二胜。 [4] 六庄严:六严。古印度六大佛学家,被称为装饰南阎浮提的六大庄严:精通中观学的龙树菩萨和圣天菩萨;精通对法学的无著菩萨和世亲菩萨;精通因明学的陈那论师和法称论师。 第二课 在线音频 二、译礼: 顶礼圣者文殊师利! 先前的诸大译师在将此宣说胜义的甚深法翻译成藏语之初,顶礼本尊至尊圣者文殊师利菩萨,目的是为了不起障碍、增上福德。 翻译本经的译师是噶瓦拜则,他是国王赤松德赞时期非常了不起的三大译师[1]之一。噶瓦拜则将很多非常难得的印度佛法经论译成了藏文,比如像我们以前已经学过的《亲友书》,还有这部《圣般若摄颂》、《俱舍论》、《现观庄严论》等经论的注释。 有关如何加译礼,是因为吐蕃第四十一代国王赤热巴巾——辫结王,制定了识别三藏的译礼方式,即在翻译律藏时应在前面加上像“敬礼一切智智如来世尊!”这样的译礼,因为律藏讨论业因果等极其微细的法,只是一切智智如来世尊的对镜;在翻译经藏时应在前面加上像“敬礼一切诸佛菩萨!”这样的译礼,因为经藏是菩萨提问佛陀回答的方式敷衍呈现;而在翻译论藏时应在前面加上像“敬礼文殊师利童子!”这样的译礼,因为论藏中讨论五蕴、六入、十八界等诸法的性相、法相、事相、名相、次第、分类等需要大智大慧才能了悟,所有祈请文殊师利童子赐予智慧。这一部经典是因为抉择般若空性法,所以是根据对论藏作译礼的方式而在前面加上了“顶礼圣者文殊师利!”的译礼。在辫结王下诏统一如何作识别三藏不同的译礼之前,很多译师都根据自己的信心来作译礼。由此可见,藏汉佛教在是否作译礼方面,还是有很大的差别。其实这部佛教经典早在宋朝时法贤译师就已经从梵文翻译成汉文,名为《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这次我们就把这两部分别由全知堪布索达吉上师从藏文翻译成汉文的《圣般若摄颂》与由法贤[2]译师直接从梵文翻译成汉文的《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两部版本,兼并宣讲。《圣般若摄颂》是当代翻译的当代中文,而《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则是北宋初期翻译的古汉文,距今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本次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两部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般若波罗蜜经>,如此则希望能给诸位善知识及新学者,在修学佛法的旅途中带来一丝的助缘与利益。 三(经义)分二:一、承接缘起句;二、真正经义。 一、承接缘起句:
这两句经文阐明了佛陀宣说本经的缘起,由此也可了知本法具足五种圆满。即住处圆满、本师圆满、时间圆满、眷属圆满、法圆满。 住处圆满,为王舍城的鹫头山;本师圆满,是释迦狮子——释迦牟尼佛;眷属圆满,即声闻菩萨等眷属众会之中,本师世尊为了令代表出家众的比丘和比丘尼,及代表在家的优婆塞和优婆夷四众眷属,以不费艰辛轻而易举证悟大义的大乘道果功德,皆大欢喜;时间圆满,继刚刚宣说《般若十万颂》等完毕之后;法圆满,又再度宣说法圆满的所诠内容——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当时,世尊说此等能诠偈颂…… 这五圆满当中我等就根据龙树大士的《大智度论》,来简略性地了解一下人天导师——世尊为何选在摩揭陀国的国都——王舍城的鹫头山开演《圣般若摄颂》等般若系列的经典。 《大智度论·释初品》云: [【经】住王舍城 【论】问曰:何以不直说般若波罗蜜法,而说佛住王舍城? 答曰:说方、时、人,令人心生信故。云何名住?四种身仪:坐、卧、行、住,是名住王舍城。又以怖魔军众,自令弟子欢喜入种种诸禅定故,在是中住。 复次,三种住:天住、梵住、圣住。六欲天住法,是为天住;梵天等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住法,是名梵住;诸佛、辟支佛、阿罗汉住法,是名圣住。是三住法中住圣住法。怜愍众生故,住王舍城。 复次,布施、持戒、善心三事故名天住;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故名梵住;空、无相、无作,是三三昧名圣住。圣住法,佛于中住。 复次,四种住:天住、梵住、圣住、佛住。三住如前说。佛住者,首楞严[3]等诸佛无量三昧,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一切智等种种诸慧,及八万四千法藏度人门。如是等种种诸佛功德,是佛所住处,佛于中住。 略说住竟。 王舍城者,问曰:如舍婆提、迦毗罗、波罗柰大城,皆有诸王舍,何以故独名此城为王舍? 答曰:有人言:是摩伽陀国[4]王有子,一头、两面、四臂。时人以为不祥,王即裂其身首,弃之旷野。罗刹女鬼名阇罗,还合其身而乳养之。后大成人,力能并兼诸国,王有天下;取诸国王万八千人,置此五山[5]中,以大力势治阎浮提,阎浮提人因名此山为王舍城。 复次,有人言:摩伽陀王先所住城,城中失火,一烧一作,如是至七,国人疲役。王大忧怖,集诸智人问其意故。有言应易处,王即更求住处,见此五山周匝如城,即作宫殿于中止住,以是故名王舍城。 复次,往古世时,此国有王名婆薮,心厌世法,出家作仙人。是时,居家婆罗门,与诸出家仙人共论议。居家婆罗门言:“经书云:天祀中应杀生啖肉。”诸出家仙人言:“不应天祀中杀生啖肉。”共诤云云。诸出家婆罗门言:“此有大王出家作仙人,汝等信不?”诸居家婆罗门言:“信。”诸出家仙人言:“我以此人为证,后日当问。”诸居家婆罗门即以其夜,先到婆薮仙人所,种种问已,语婆薮仙人:“明日论议,汝当助我。”如是明旦论时,诸出家仙人问婆薮仙人:“天祀中应杀生啖肉不?”婆薮仙人言:“婆罗门法,天祀中应杀生啖肉。”诸出家仙人言:“于汝实心云何?应杀生啖肉不?”婆薮仙人言:“为天祀故,应杀生啖肉。此生在天祀中死故,得生天上。”诸出家仙人言:“汝大不是!汝大妄语!”即唾之言:“罪人灭去!”是时,婆薮仙人寻[6]陷入地没[7]踝[8],是初开大罪门故。诸出家仙人言:“汝应实语,若故妄语者,汝身当陷入地中。”婆薮仙人言:“我知为天故杀生啖肉无罪。”即复陷入地至膝,如是渐渐稍没,至腰至颈。诸出家仙人言:“汝今妄语,得现世报!更以实语者,虽入地下,我能出汝,令得免罪。”尔时,婆薮仙人自思惟言:“我贵重人,不应两种语。又婆罗门四韦陀[9]法中,种种因缘赞祀天法。我一人死,当何足计!”一心言:“应天祀中杀生啖肉无罪。”诸出家仙人言:“汝重罪人,摧去!不用见汝!”于是举身没地中。从是以来,乃至今日,常用婆薮仙人王法,于天祀中杀生。当下刀时言:“婆薮杀汝!”婆薮之子名曰广车,嗣位为王,后亦厌世法,而复不能出家。如是思惟:“我父先王出家,生入地中。若治天下,复作大罪,我今当何以自处?”如是思惟时,闻空中声言:“汝若行见难值希有处,汝应是中作舍住!”作是语已,便不复闻声。未经几时,王出田猎,见有一鹿走疾如风,王便逐之而不可及;遂逐不止,百官侍从无能及者。转前见有五山周匝峻固,其地平正,生草细软,好华遍地,种种林木,华果茂盛,温泉浴池,皆悉清净。其地庄严,处处有散天华、天香,闻天伎乐。尔时,乾闼婆伎[10]适见王来,各自还去。“是处希有,未曾所见,今我正当在是中作舍住。”如是思惟已,群臣百官寻迹而到。王告诸臣:“我前所闻空中声言:‘汝行若见希有难值之处,汝应是中作舍住!’我今见此希有之处,我应是中作舍住。”即舍本城,于此山中住。是王初始在是中住,从是已后,次第止住。是王先起造立宫舍,故名王舍城。 略说王舍城竟。 【经】耆阇崛山中。 【论】耆阇名鹫,崛名头。 问曰:何以名鹫头山? 答曰:是山顶似鹫,王舍城人见其似鹫故,共传言鹫头山,因名之为鹫头山。 复次,王舍城南尸陀林中,多诸死人,诸鹫常来啖之,还在山头,时人便名鹫头山。是山五山中最高大,多好林水,圣人住处。 问曰:已知耆阇崛山义,佛何以故住王舍城?诸佛法普慈一切,如日照万物,无不蒙明。如沤只尼大城、富楼那跋檀大城、阿蓝车多罗大城、弗迦罗婆多大城,如是等大城,多人丰乐而不住;何故多住王舍城、舍婆提大城[11]?波罗柰、迦毗罗婆、瞻婆、婆翅多、拘睒鞞、鸠楼城等,虽有住时;多住王舍城、舍婆提。云何知多住二处?见佛诸经多在二城说,少在余城。 答曰:佛虽大慈等及,以沤只尼等诸大城,是边国故不住;又弥离车[12]地,弊恶人多,善根未熟故。如偈说: “如日光等照,华熟则时开, 若华未应敷[13],则亦不强开。 佛亦复如是,等心而说法, 善根熟则敷,未熟则不开。 以是故世尊,住三种人中, 利智善根熟,结使烦恼薄。” 复次,知恩故,多住王舍城、舍婆提城。 问曰:云何知恩故多住二城? 答曰:憍萨罗国是佛所生地。如佛答频婆娑罗王[14]偈说: “有妙好国土,在于雪山边, 丰乐多异宝,名曰憍萨罗。 日种释诸子,我在是中生, 心厌老病死,出家求佛道。” 又是憍萨罗国主波斯匿王[15],住舍婆提大城中;佛为法主,亦住此城,二主应住一处故,多住舍婆提。 复次,是憍萨罗国,佛生身地,知恩故,多住舍婆提。 问曰:若知恩故多住舍婆提者,迦毗罗婆城近佛生处,何不多住? 答曰:佛诸结尽,无复余习,近诸亲属,亦无异想;然释种弟子多未离欲,若近亲属,则染著心生。 问曰:何以不护舍婆提弟子,而多住舍婆提? 答曰:迦毗罗婆弟子多。佛初还国,迦葉兄弟千比丘,本修婆罗门法,苦行山间,形容憔悴。父王见之,以此诸比丘不足光饰世尊,即选诸释贵人子弟,兼人少壮,户遣一人,强令出家。其中有善心乐道、有不乐者,此诸比丘不应令还本生处。舍婆提弟子辈不尔,以是故,佛多住舍婆提,不多住迦毗罗婆。 复次,出家法,应不近亲属,亲属心著,如火如蛇。居家婆罗门子为学问故,尚不应在生处,何况出家沙门? 复次,舍婆提城大,迦毗罗婆不尔。舍婆提城九亿家,是中若少时住者,不得度多人,以是故多住。 复次,迦毗罗婆城中佛生处,是中人已久习行,善根熟,利智慧,是中佛少时说法,不须久住,度已而去。舍婆提人,或初习行、或久习行,或善根熟、或善根未熟,或利根、或不利根,多学种种经书故,研心令利,入种种邪见网中,事种种师,属种种天,杂行人多,以是故佛住此久。如治痈师,知痈已熟,破出脓,与药而去;若痈未熟,是则久住涂熨。佛亦如是,若弟子善根熟,教化已更至余处;若可度弟子善根未熟,则须久住。佛出世间,正为欲度众生,著涅槃境界安隐乐处,是故多住舍婆提,不多住迦毗罗婆。佛于摩伽陀国尼连禅河侧,沤楼频螺聚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就法身故,多住王舍城。 [1] 三大译师:简称为噶、焦、祥氏三大译师。八世纪中,吐蕃国王赤松德赞时的三大著名佛经译师的名称。分别是噶瓦拜则、焦若·鲁伊坚赞、祥·也协德三位青年译师的名称。 [2] 法贤:法贤是北宋初期来华译经的著名僧人,朝廷曾赐名“明教大师”,意为精通教义者。其人生平学界尚存争议,一是根据南宋末天台宗僧人志磐《佛祖统纪》以其为法天之改名,一是根据清代陈垣《宋会要》以其为天息灾之改名。 [3] 首楞严:即首楞严三昧。坚固摄持诸法之三昧。为百八三昧之一,乃诸佛及十地之菩萨所得之禅定。《大智度论》卷四十七云:“首楞严三昧者,秦言健相。分别知诸三昧行相多少深浅,如大将知诸兵力多少。复次,菩萨得是三昧,诸烦恼魔及魔人无能坏者,譬如转轮圣王主兵宝将,所往至处,无不降伏。” [4] 摩伽陀国:中印度之古国。为佛陀住世时十六大国之一。又作摩竭陀国、默竭陀国、墨竭提国、摩竭国、摩揭国。意译为无害国、无恼害国、甘露处国、胜善国、不至国、聪慧国、大体国、天罗国等。位于恒河中游南岸地区,即今日比哈州南部,以巴特那(Patna,即华氏城)及伽耶为其中心。 [5] 五山:《增壹阿含经·力品》提到:一、白善山;二、灵鹫山;三、负重山;四、仙人掘山;五、广普山。 [6] 寻:拼音 xún,〈副〉顷刻间,不久。 [7] 没:拼音mò,〈动〉沉入。 [8] 踝:拼音huái,〔踝骨〕脚腕两旁凸起的部分。亦称“踝子骨”。 [9] 四围陀:即四吠陀。1、梨俱吠陀——赞颂明论,2、沙摩吠陀——歌咏明论,3、夜柔吠陀——祭祀明论,4、阿闼婆吠陀——禳灭明论。 [10] 伎:拼音jì,古代称以歌舞为业的女子。 [11] 舍婆提大城:即舍卫城,为北憍萨罗国之都城。 [12] 弥离车:拼音mí lì chē,又作‘弥戾车’,梵语,指边地之卑贱种族。 [13] 敷:拼音fū,〈动〉开[花]。用花者取花初敷时。——宋·沈括《梦溪笔谈》 [14] 频婆娑罗王:(梵Bimbisara ),意译影胜王、影坚王、颜貌端正王、谛实王、光泽第一王、好颜色王、形牢王。是佛陀时代摩竭陀国的国王。他与王后韦提希夫人都是皈依佛陀,深信佛法,是佛教最初的护持者。在《佛说师子月佛本生经》中听佛讲法成阿那含——即“不来果”或“不还果”之义,声闻第三果。 [15] 波斯匿王:是中印度憍萨罗国国王,兼领有迦尸国,与摩竭陀国并列为佛陀时代的大强国。波斯匿王与佛陀同龄,曾和佛陀辩论而结成好友,视佛陀如师,在印度与频婆娑罗王同是护持佛教的两大国王。 第三课 05/19/2021 在线音频 问曰:已知多住王舍城、舍婆提因缘,于此二城,何以多住王舍城? 答曰:以报生地恩故,多住舍婆提,一切众生皆念生地。 如偈说: “一切论议师,自爱所知法, 如人念生地,虽出家犹诤。” 以报法身地恩故,多住王舍城,诸佛皆爱法身。 如偈说: “过去未来,现在诸佛, 皆供养法,师敬尊重。” 法身于生身胜故,二城中多住王舍城。 复次,以坐禅精舍多故,余处无有。如竹园、鞞婆罗跋恕[1]、萨多般那求呵[2]、因陀世罗求呵[3]、萨簸恕魂直迦钵婆罗[4]。耆阇崛[5]五山中有五精舍,竹园在平地,余国无此多精舍。舍婆提一处,祇桓精舍;更有一处,摩伽罗母堂,更无第三处。波罗柰斯国一处,鹿林中精舍,名梨师槃陀那。毗耶离二处,一名摩诃槃,二名猕猴池岸楼舍。鸠睒弥一处,名劬师罗园。如是诸国,或一处有精舍,或空树林;以王舍城多精舍,坐禅人所宜,故多住此。 复次,是中有富那罗等六师,自言我是一切智人,与佛为对;及长爪梵志、婆蹉姓、拘迦那大等,皆外道大论议师;及长者尸利崛多、提婆达多、阿阇世等,是佛怨家,不信佛法,各怀妒嫉!有是人辈故,佛多住此。譬如毒草生处,近边必有良药。 又如偈说: “譬如师子,百兽之王; 为小虫吼,为众所笑。 奋迅大吼,智人所可。 大智慧人多见闻,在此众中最第一。” 以是大智多闻人皆在王舍城故,佛多住王舍城。 复次,频婆娑罗王到伽耶祀舍中迎佛,及余结发千阿罗汉。是中佛为王说法,得须陀洹道,即请佛言:“愿佛及僧就我王舍城,尽形寿受衣被、饭食、卧具、医药,给所当得。”佛即受请,是故多住王舍城。 复次,阎浮提四方中,东方为数始,以日出故:次第南方、西方、北方。东方之中,摩伽陀国最胜。摩伽陀国中,王舍城最胜,是中有十二亿家。佛涅槃后,阿阇世王以人民转少故,舍王舍大城。其边更作一小城,广长一由旬,名波罗利弗多罗,犹尚于诸城中最大,何况本王舍城! 复次,是中人多聪明,皆广学多识,余国无此。 复次,佛豫知有人应得度者,待时、待处、待人乃能得道。是释提桓因及八万诸天,应在摩伽陀石室中得道。是故佛多住王舍城。 复次,摩伽陀国丰乐,乞食易得,余国不如。以三因缘故:一者、频婆娑罗王约敕宫中常作千比丘食;二者、树提伽虽人中生,常受天乐,又多富贵诸优婆塞;三者、阿波罗罗龙王善心受化,作佛弟子,除世饥馑故,常降好雨,是故国丰。如佛涅槃后,长老摩诃迦葉欲集法,思惟何国丰乐,乞食易得,疾得集法。如是思惟已,忆王舍城中,频婆娑罗王约敕常设千比丘食。频婆娑罗王虽死,此法不断,是中食易得,易可集法,余处无如是常供。若行乞食时,诸外道来共论议,若共论议,集法事废;若不共论,便言诸沙门不如我。如是思惟,择取最上千阿罗汉,将就耆阇崛山,集结经藏。如《阿含》及《毗尼》中说,言毗耶离国[6],时亦有饥饿。如《降难陀婆难陀龙王经》[7]中说,舍婆提国饥饿,余诸国亦时时有饥饿;摩伽陀国中无是事,以是故知摩伽陀国丰乐,乞食易得。 复次,王舍城在山中闲静,余国精舍平地故,多杂人入出,来往易故不闲静。又此山中多精舍,诸坐禅人、诸圣人皆乐闲静,多得住山;佛是圣人、坐禅人主,是故多住王舍城。 问曰:若住王舍城,可尔。何以不多住竹园,而多住耆阇崛山? 答曰:我已答,圣人、坐禅人乐闲静处。 问曰:余更有四山,鞞婆罗跋恕等[8],何以不多住而多在耆阇崛山? 答曰:耆阇崛山于五山中最胜故。云何胜?耆阇崛山精舍近城,而山难上,以是故杂人不来;近城故,乞食不疲。以是故,佛多在耆阇崛山中,不在余处。 复次,长老摩诃迦葉,于耆阇崛山集三法藏,可度众生。度竟,欲随佛入涅槃,清朝著衣持钵,入王舍城乞食已,上[9]耆阇崛山,语诸弟子:“我今日入无余涅槃。”如是语已,入房结跏趺坐,诸无漏禅定自熏身。摩诃迦葉诸弟子入王舍城,语诸贵人:“知不?尊者摩诃迦葉,今日入无余涅槃。”诸贵人闻是语,皆大愁忧言:“佛已灭度,摩诃迦葉持护佛法,今日复欲入无余涅槃!”诸贵人、诸比丘,晡[10]时皆共集耆阇崛山。长老摩诃迦葉晡时从禅起,入众中坐,赞说无常:“说一切有为法,因缘生故无常;本无今有,已有还无故无常。因缘生故无常,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我故,有智者不应著我、我所;若著我、我所,得无量忧愁苦恼。一切世界中,心应厌求离欲。”如是种种说世界中苦,开导其心,令入涅槃。说此语竟,即著从佛所得僧伽梨[11],持衣钵捉杖,如金翅鸟现,上升虚空,四种身仪,坐、卧、行、住,一身现无量身,满东方世界,于无量身还为一身,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水,身下出火;南西北方亦如是。众心厌世,皆欢喜已,于耆阇崛山头,与衣钵俱,作是愿言:“令我身不坏。弥勒成佛,我是骨身还出,以此因缘度众生。”如是思惟已,直入耆阇崛山石头中,如入软泥;入已,山还合。后人寿八万四千岁,身长八十尺时,弥勒佛出;佛身长百六十尺,佛面二十四尺,圆光十里。是时众生闻弥勒佛出,无量人逐佛出家。佛在大众中,初说法时,九十九亿人得阿罗汉道,六通具足;第二大会,九十六亿人得阿罗汉道;第三大会,九十三亿人得阿罗汉道。自是已后,度无数人。尔时,人民久后懈厌。弥勒佛见众人如是,以足指扣开耆阇崛山。是时,长老摩诃迦葉骨身,著僧伽梨而出,礼弥勒足,上升虚空,现变如前,即于空中灭身而般涅槃。尔时,弥勒佛诸弟子怪而问言:“此是何人?似人而小,身著法衣,能作变化!”弥勒佛言:“此人是过去释迦文尼佛弟子,名摩诃迦葉,行阿兰若,少欲知足,行头陀,比丘中第一,得六神通[12]、共解脱大阿罗汉[13]。彼时人寿百年,少出多减,以是小身能办如是大事。汝等大身利根,云何不作如是功德?”是时诸弟子皆惭愧,发大厌心。弥勒佛随众生心,为说种种法。有人得阿罗汉[14]、阿那含[15]、斯陀含[16]、须陀洹[17],有种辟支佛[18]善根,有得无生法忍不退菩萨,有得生天人中受种种福乐。以是故,知是耆阇崛山福德吉处,诸圣人喜住处。佛为诸圣人主,是故佛多住耆阇崛山。 复次,耆阇崛山,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住处。如《富楼那经》中说:“佛语富楼那:‘若使三千大千世界劫烧若更生,我常在此山中住。一切众生以结使缠缚,不作见佛功德,以是故不见我。’” 复次,耆阇崛山清净鲜洁处,三世佛及诸菩萨更无是处,是故多住耆阇崛山。 复次,诸摩诃衍经[19],多在耆阇崛山中说,余处说少。何以故?是中清净有福德闲静故;一切三世诸佛行处,十方诸菩萨亦赞叹恭敬此处;诸天、龙、夜叉、阿修罗、迦留罗[20]、乾闼婆[21]、甄陀罗[22]、摩睺罗伽[23]等大力众神,守护供养恭敬是处。 如偈说: “是耆阇崛山,诸佛所住处, 圣人所止息,覆荫一切故。 众苦得解脱,唯有真法存。” 复次,是中十方无量智慧福德力大菩萨,常来见释迦牟尼佛,礼拜恭敬听法故,佛说诸摩诃衍经,多在耆阇崛山。诸摩诃衍经,般若为大,云何不住耆阇崛山? 略说耆阇崛山竟。] 本师释迦牟尼佛宣说《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圣般若摄颂》、《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母子般若及诸多大乘经典之圆满住处,为摩揭陀国的国都——王舍城的鹫头山,其缘起已宣讲完毕。 [1] 鞞婆罗跋恕:此云“天主穴”。 [2] 萨多般那求呵:此云“七叶穴”。 [3] 因陀世罗求呵:此云“蛇神山”。 [4] 萨簸恕魂直迦钵婆罗:此云“少独力山”。 [5] 耆阇崛山:此云“鹫头山”。 [6] 毗耶离国:(地名)Vaiśāli,译曰广严。中印度也。维摩大士住此国。又,佛灭一百年,七百贤圣为第二结集之处。吉藏大师在《维摩经疏》中说:“毗耶离城,亦云毗耶离国。此是六大城中一大城,十六大国中一大国也。毗耶离,或云毗舍离,或云鞞舍离。此云广博严净,亦云好稻,复云好成。” [7] 《降难陀婆难陀龙王经》:此一小部头之经典,其汉译本则题为《龙王兄弟经》支谦译出。 [8] 鞞婆罗跋恕等:鞞婆罗跋恕、萨多般那求呵、因陀世罗求呵、萨簸恕魂直迦钵婆罗。 [9] 上:拼音shàng,〈动〉登;上升;向上。 [10] 晡:拼音bū,申时,即十五时至十七时。 [11] 僧伽梨:杂碎衣。 [12] 六神通: 一、宿命通:如实能知自他前生生地,姓名,父母,业,命,资财如彼如彼等诸实况的智慧。 二、天眼通:能知能见所有远近现有诸色及死后往生何处等一切时地隔离不能现见之色。 三、漏尽通:由了知见,修所断烦恼已断未断次第,证得永尽无生智之自在力。 四、天耳通:能明白聆悉一百由旬以往的一切巨细声音的听觉。 五、他心通:能如实了知他有情类一切善恶之心。 六、神足通:示显能知炽燃,飞行,多少,美丑,水行,土行种种神变,自在具足。 [13] 共解脱大阿罗汉:《十住毘婆沙论·四十不共法中善知不定品》云:“无碍解脱者,解脱有三种:一者、于烦恼障碍解脱,二者、于定障碍解脱,三者、于一切法障碍解脱。是中得慧解脱阿罗汉,得离烦恼障碍解脱。共解脱阿罗汉及辟支佛,得离烦恼障碍解脱、得离诸禅定障碍解脱。唯有诸佛具三解脱,所谓烦恼障碍解脱、诸禅定障碍解脱、一切法障碍解脱,总是三种解脱故,佛名无碍解脱。” [14] 阿罗汉:罗汉果,为沙门四果中的四果。欲、色、无色三界的修所断烦恼全部断尽以后得阿罗汉果。按大乘的观点,阿罗汉断尽的只是烦恼障,其相续中还有所知障。 [15] 阿那含:不来果,为沙门四果中的三果。“不来”指不再来欲界,当欲界的九品修所断烦恼全部断尽时获得不来果。 [16] 斯陀含:一来果,为沙门四果中的二果。“一来”指还要再来欲界一次,欲界前六品修所断烦恼已经断尽、欲界后三品修所断烦恼还未断,这就是一来果。 [17] 须陀洹:预流果,为沙门四果中的初果。预流果是见道位,一般来说见道分十六个刹那,前十五刹那是预流向,第十六刹那才得果。 [18] 辟支佛:即辟支迦佛陀(辟支迦佛陀的简称,又音译作钵罗翳迦佛陀,或简称辟支迦佛、辟支等),指过去生曾经种下因缘,进而出生在无佛之世,因性好寂静,或行头陀,无师友教导,而以智慧独自悟道,通说为观察十二因缘,进而得到证悟而解脱生死、证果之人。所以亦称为“独觉”(新译)或“缘觉”(旧译)。 [19] 摩诃衍经:华译为大乘经。 [20] 迦留罗:拼音jiā lóu luó,即迦楼罗。(梵语:Garuḍa),汉译大鹏金翅鸟、金翅鸟、妙翅鸟、大鹏仙,佛教吸收为天龙八部之一,汉传佛教二十四天护法之一,故也称迦楼罗天。 [21] 乾闼婆:拼音qián tà pó,在印度神话中,原来是一群半神半人的天上乐师,是帝释天属下职司雅乐的天神。 此神经常住在地上的宝山之中,有时升至忉利天演奏天乐,善于弹琴,演奏种种奇妙的雅乐。乾闼婆是东方持国天的眷属,为守护东方的神,有众多眷属。其同时也是观音二十八部众之一。 有经文记载其形象为,顶上有八角冠,身相为赤肉色,身如大牛王,或者其他动物的,如马或者鸟;左手执萧笛,右手执宝剑,具大威力相,发髻有焰鬘冠。 [22] 甄陀罗:拼音zhēn tuó luó,谓似人非人。佛教谓天龙八部中的歌神、乐神。亦泛称为听佛说法而化现人形的诸天龙神。 [23] 摩睺罗伽:拼音mó hóu luó jiā,梵文 Mahorāga,天龙八部之一,意译大蟒神,一种人身蛇首的神。普济寺中摩睺罗迦的塑像为头顶几条蛇的贵族,或是蛇面,手持笙或腰系花鼓,手持鼓槌。 Scroll U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