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玄奘大师 译汉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郭–法成法师译汉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比丘众,及诸菩萨摩诃萨俱。
尔时,世尊等入甚深明了三摩地法之异门。
复于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察照见五蕴体性,悉皆是空。
时具寿舍利子,承佛威力,白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曰:若善男子,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者,复当云何修学?
作是语已,观自在菩萨摩诃萨答具寿舍利子言:若善男子及善女人,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者,彼应如是观察,五蕴体性皆空。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如是受想行识,亦复皆空。
是故舍利子,一切法空性,无相无生无灭,无垢离垢,无减无增。
舍利子,是故尔时空性之中,无色,无受,无想,无行,亦无有识。无眼,无耳,无鼻,无舌,无身,无意。无色,无声,无香,无味,无触,无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无得,亦无不得。
是故舍利子,以无所得故,诸菩萨众,依止般若波罗蜜多。心无障碍,无有恐怖,超过颠倒,究竟涅槃。
三世一切诸佛,亦皆依般若波罗蜜多故,证得无上正等菩提。
舍利子,是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大密咒者,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诸苦之咒,真实无倒,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秘密咒。
即说般若波罗蜜多咒曰:峨帝峨帝,波罗峨帝,波罗僧峨帝,菩提萨诃。
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尔时世尊从彼定起,告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曰:
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彼当如是修学般若波罗蜜多,一切如来,亦当随喜。
时薄伽梵说是语已,具寿舍利子,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一切世间天人阿苏罗乾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义
分三殊胜:
一、加行发心殊胜;二、正行无缘殊胜;三、后行回向殊胜。
(一)、加行发心殊胜分五:
1、讲法闻法之相;2、以《菩提道炬论》宣说三士夫;3、以《入行论》宣说菩提心利益;4、以《入行论》宣说菩提心的受持方法;5、以《入行论》受持菩提心。
1、讲法闻法之相分二:
一)讲闻之相;二)、如何讲闻法圆满。
一)讲闻之相分二:
一、上师讲法;二、弟子闻法。
一、(上师讲法)
讲述佛法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是佛陀的传讲方式,即以三神变而传法。一、身以神境神变:佛陀传法时,从白毫放光,照彻三千世界,使未摄受的众生得到摄受,再出广长舌相,周遍大千世界,让已得摄受的众生生起欢喜心与信心;二、记说语神变:佛以六十种妙音广略畅演诸法,各趣众生皆能了达;三、教诫意神变:佛智洞察一切众生不同根基意乐,适应不同所化而宣讲不同法门。
第二种是阿罗汉传讲方式——依三清净而传:一、阿罗汉传法时,先以声缘的智慧观察众生是否堪为法器,为堪能者宣说相应法门,此即法器清净;二、阿罗汉远离一切烦恼垢障,以殊胜之妙音而宣说佛法,令弟子生起欢喜信解,此为语清净;三、阿罗汉所讲的法为佛金口所宣或自之亲证,准确而无有偏误,为法义清净。或有人疑阿罗汉既能如理如实讲述佛法,为什么不依佛的三种神变来传讲呢?这一点大家应该清楚,阿罗汉与佛在断证功德上有很大差别,阿罗汉没有断除所知障(入行论–智慧品广讲此义),而且有四种不知因:时不知因、境不知因、细不知因、多不知因。时不知因即阿罗汉的智慧神通有一定限度,过于久远时代的事情无法了知,如同舍利弗观察不到华杰施主有出家因缘,而佛陀知道他以曾绕佛塔之善根,能在今生出家证道,这类公案在《百业经》中多处可见;境不知因即由于外境相距太远阿罗汉无法察知,比如目犍连尊者的母亲转生到聚光佛的刹土,此刹远离娑婆世界,尊者无法以自力观察到,只有去求问释迦牟尼佛才知道;细不知因即细微之因果,如说孔雀翎上之不同色彩源于何种不同因缘,这些阿罗汉无法了达,而佛智能刹那不杂现见这一切因缘;
罗睺罗尊者云:
斑斓孔雀翎,能生差别因,
知彼唯遍智,非遍智难量。
多不知因即非常众多的法阿罗汉无法知道,比如佛具四种无畏、十力、十八不共法等功德,这些阿罗汉无力去如实度量,曾有罗汉观察如来的顶髻相,结果无有边际,无法尽知。龙树大士在《教王宝鬘论——国王行为品》中说:
圣者舍利弗,亦不知戒蕴,
故佛优胜性,无量何不忍?
有如是种种原因,所以阿罗汉不能以三种神变来传讲佛法。
第三种是班智达的传法方式。在佛教历史上,印土有非常著名的两大寺院,一为戒香寺,一为那烂陀寺,可以说是当时所有班智达之源。这两座寺院的班智达有不同传讲佛法方式。戒香寺的班智达依两种决定——佛法决定、法器决定而传,这种方式在藏土没有广泛弘扬过,戒香寺如今不复存在了,以前藏地的根登群佩大师去朝礼印土各圣迹时,虽说过此寺遗址在印度南方,但详细地址如今无人去考证。那烂陀寺之遗址至今宛然存留,其寺班智达所创之传讲方式至今仍在广泛弘扬。此种传讲方式对佛经与论典的讲解方式有别,凡是佛经,依五种圆满来讲,即本师圆满、处境圆满、时间圆满、眷属圆满、法圆满五种;凡属论典所摄的,依五条轨则——何为造论者、为谁而造、论典属何范围、具何种必要、全论何意而宣讲。这五条轨则在印度及藏传佛教中广泛弘扬,寂天菩萨、莲花生大师等多数大德都循此讲释两大车轨师(龙猛菩萨、弥勒菩萨)的各部论典,麦彭仁波切讲解《中观庄严论》就是一例。
二、(弟子闻法)
弟子闻法是说弟子听闻的法相方式,分发心和行为两种,发心分两种:显宗的发菩提心;密乘的发无上清净心。显宗的发菩提心是一种广大意乐:知三界众生都曾作过自己的父母,都有过莫大的生养之恩,念及父母恩德,唯有证取种智大觉果位方可报答;为了得此果位,我今当精进听闻,修持正法(教法、证法)。如不具发心,闻法、修法只是一种影像,并无实际意义。密乘的发心,是一种以甚深智慧摄持的广大方便,即以明观五种圆满而听受法义。五种圆满:住处圆满为清净佛刹;说法上师圆满为佛尊;眷属圆满为勇士空行之自性;法圆满为究竟了义大乘;时圆满为三时无时清净时。因为一切法都由自心欲愿而转变,由此种明观清净的意乐,无须极大苦行,能迅速圆满资粮。
行为分所断与所取两种。所断分三:器之三过、六垢、五不意持。器之三过指闻法时耳识弛散其他处,心意不记取所听闻之法义或只是听闻而不修持,还有心染五毒烦恼(贪、瞋、痴、慢、疑)与八法妄念而听法。圣地印度的了义大菩萨们总结世间八法如下:
龙树大士在《亲友书》中说:
知世法者得与失,乐忧美言与恶语,
赞毁世间此八法,非我意境当平息。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智慧品》中云:
故于诸空法,何有得与失?
谁人恭敬我?谁复轻蔑我?
苦乐由何生?何足忧与喜?
听法之人若有此三过,则如覆口之器、漏器、毒器,不堪盛陈胜妙正法甘露。
六垢者:听法者思忖自己比说法上师优胜而起骄慢;于说法上师及法不生正信;不励力求法;心识弛散外境;五根内收太过而于法义仅部分听取;法期太长为风日雨侵或饥渴所苦而生疲厌。
五不意持:需舍弃持文不持义,持义不持文,不会义而持,错乱次第而持,颠倒而持等五不持。
一)持文不持义:专持天花乱坠之悦耳词句而不谛思深义,此对自相续无益。
二)持义不持文:仅持义而轻蔑文词曰 :此有何意?仅攀抓深义而轻凌文词,但不依词句无从伸义。
三)不会义而持:将了义不了义、密义诸种相法因不会义而持令自背信法义。
四)错乱次第而持:若上下次第错乱而持,令己具有趋道甚远之错谬互悖。
五)颠倒而持:若邪持文义,令邪见相续蔓延,亏损自心,而堕入法油子之列,故须励力舍弃诸过,这五种当尽断除。此三过、六垢、五不意持若不断除,则绝入法之门而于正法根本不能成就。
所取之行为分三:依止四想,具足六度,依余威仪。依止四想:听法者于自己起病人想,法起药想,于传法上师起医王想,精进修持起疗病想。
具足六度:于讲法处供献鲜花、铺设法座等即为布施;善行洒扫、严制不敬而具威仪即为持戒;忍一切艰难寒热、不损恼众生即为安忍;于上师及法断邪倒见,以正信愉悦听受为精进;于上师之讲授专注谛听为静虑;咨问遣除一切疑惑、增益、损减等即为般若(智度)。如是可知,若如法听闻,则虽于一堂课中亦可圆满行持六波罗蜜。
依止其余威仪:在听法时应当调伏诸根生起恭敬心,不以袈裟等物盖头,不缠头,不持伞杖刀剑等,坐在低于法座之处,以喜悦之眼注视上师等等,这些在《毗奈耶》、《本生经》等经中有详细的解说。寂天菩萨在《入行论–正知正念品》中说:
无病而覆头,缠头或撑伞,手持刀兵杖,不敬勿说法。
莫示无伴女,慧浅莫言深,于诸浅深法,等敬渐修习。
于诸利根器,不应与浅法,不应舍律行,经咒诳惑人。
追随噶当先贤祖辈们的十至宝,或法主藏巴甲日之三猛咒法,而誓愿善加趋入并修行圣法。
十至宝为:
1 出离人类、2 趋随狗类、 3 证得圣类——此即为离、随、证三法;
4 心依法、 5 法依贫 、 6 、贫依死、7 死依壑——以上四法为四依;
8 不缓金刚为前行、 9 不耻金刚为后卫、 10 智慧金刚为伴侣——此即 三金刚法,共为十至宝法。
三猛咒法为: 1 悉来顺受、 2 何适何从、3 无欲无求。
弟子怎样闻法简单介绍到这里,若我们如是所说断除三过、六垢、五不意持,如法具足发心、四想、六度,十至宝、三猛咒法则于闻法圆具无量功德。
二、(如何讲闻法圆满)
上师讲法与弟子闻法方式已讲解毕,然而上师之讲解与弟子听闻思维之间如何沟通呢?如果上师讲法不得要领,太略或太冗杂,弟子不能恰当完整地掌握经论的字义、句义、总义,就得不到很大收获。在藏传佛教中,这个问题的解决方式是依印度世亲论师之五条窍诀——必要、略说、解义、连贯、辩论。
世亲论师云:
欲诠经义者,当赐五窍诀,
必要与略说、解义及连贯,
并以辩论说。
一、必要:即在讲法之前将所讲法之必要性作一番说明,比如我们现在讲《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什么必要呢?学习此经能使闻思者涉猎了解到文字般若的究竟了义与照见基、道、果等一切万法悉皆为空性离戏的般若空性智慧等,此即讲习这部经典的必要;
二、略说:在讲法开始时,对所讲法总义作约略归纳,使听法者对全经所述要义、层次等有一梗概印象。
三、解义:即将所讲经典逐字逐句解释,让弟子能确切地理解字句涵义,以免持文不持义。
四、连贯:经典中每一科目之间,每一句段之间,意义上如何前后呼应连贯,这个必须要讲明,听者也需了解清楚。
五、辩论:在遇到经中难题时,讲法上师需用辩论方式来抉择,从正面、反面、各个侧面,一问一答,使听法者的症结疑点能消尽无余。
除世亲论师的窍诀以外,藏传佛教大德还有一套讲解经论之秘诀——即三种纲要:科判摄义、细解颂义、归纳中心。
一、科判摄义比喻为猛虎跳涧,一跃而过,喻义为科判以最精捷之语句将所有内容摄集总括出来;二、细解颂义比喻为乌龟爬行,一丝不苟,意思是详尽地解释每字每句,不能约略跳过,而应穷尽字句间的微义、隐义;三、归纳中心喻为雪山狮子,威伏群兽,将每个段落的文句中心意义作归纳,抓住各品、各科判主题,以显出经义之威严,使其他相似的意义与理由无法破斥、替代。
无论讲解抑或听习经论,这三条纲要必须全面掌握。若有人在讲修或学习经论时,科目上一无所知,要说他懂得经义,值得怀疑!如只在科目上通达,但如乌龟爬行的细解颂义不能详尽理解,天天作老虎跳跃;或仅作乌龟爬,而无雪山雄狮之威伏群兽,此二皆非圆满讲习之道。我们如果能反复学习这五条窍诀与三种纲要,将之铭记在心、融化于心,于人于己当得大利!
这次讲解《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我尽力遵循这五诀三要,或是讲佛经时,所依止的五种圆满来讲,即本师圆满、处境圆满、时间圆满、眷属圆满、法圆满五种;
也希望各位道友无论是现在听习还是以后讲述经论,能依此诀要。现在的众生分别念繁杂,讲经的法师讲总义有人说太简,讲句义说太繁,不详加教证理证又起疑心等等。如果你能掌握上述诀要,讲经时把总义中心抓住,字句上也讲清楚,通过辩论、教证、理证,同时运用适合现代人心理的语言、方式,定会度化无量众生。
一代女皇唐——武则天云: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