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正行108


(法成法师译):超过颠倒:

    (玄奘大师译):远离颠倒梦想:

     超过或是远离,即永远离开、彻底离弃之义。颠倒,即违背实相、本末混淆、倒置是非之义。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以无我为我,以不净为净。此等颠倒,都是无明烦恼所引发的。众生各有其颠倒梦想:天人做的是安逸闲散梦,阿修罗做的是争强好斗梦,人类做的是富贵名利梦,旁生做的是吃苦受役梦,饿鬼做的是忍饥挨渴梦,地狱众生做的是受苦受刑梦……唯有佛陀,方能远离颠倒梦想而成就大觉。

     人世如幻、浮生若梦,如果不能认知实相,就会在黑白颠倒、不明真假的轮回困境中不得自拔。作为修行人,就必须依靠般若空性,看破世间的一切,了知万法皆如梦幻泡影,绝不去贪爱执取,当心完全解脱妄念纠缠之后,一切才会显现其本来面目,我们自相续中的障碍和执著才会得以遣除。

     按照密宗的解释方法是说:心的本性(如来藏光明)本来就是存在的,烦恼障和所知障本来就是没有的,三界轮回梦想般的颠倒执著也是没有、是清净的,所以众生本来就是获得涅槃的。但明白这种解释的前提条件,就是要精通佛陀第一转四谛法轮、第二转无相法轮、第三转善辨法轮的道理,不是什么人都能轻轻松松地理解。

     为了认清并远离颠倒的梦想幻影,以下我们就依靠龙猛菩萨的《中论——观颠倒品》及《中论——观邪见品》中所宣说的理智去探索颠倒的梦想及其自相续中蔓延纠错的种种邪见分别。

《中论——观颠倒品》

     烦恼是轮回之因,众生相续中存在着贪嗔痴三毒烦恼,有了烦恼就会造业,有了业就会引发生死流转。无始以来,烦恼给我们带来了无量痛苦,如果现在还没有认识它的本体,那么在更为漫长的轮回中它仍将给我们带来无边痛苦。若能了知烦恼为空,则知业力空;若知业力空,则知轮回亦空。有了空性的见解,再依此修行即可超越轮回的束缚,获得解脱。因此,对任何一个修行人来讲,认识烦恼的本体是空性至关重要。

     按《阿毗达磨俱舍论》的观点,根本烦恼有六种:贪、嗔、痴、慢、疑、见,其中见又分为五种:萨迦耶见、邪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样根本烦恼就有十种(即五见与五非见)。佛教内部各个宗派对于烦恼的本体有不同的认识,其见解也存在着高低的差别:小乘宗认为烦恼实有存在,大乘唯识宗认为烦恼为依他起识的幻化,中观宗则认为烦恼的本体为空性,密宗则认为烦恼的本体即是佛的五种智慧。

     本品龙猛菩萨以中观理证抉择了烦恼的本体不成立。显宗一般通过中观推理来抉择烦恼的本体空性;密宗则依靠续部和上师的教言认识烦恼的本性,将烦恼的本性抉择为五佛或五智。

     五佛:五方佛,又稱五方如來、五智如來,源自密宗金刚界思想,东南西北中五方,各有一佛主持。分別是中央的大日如來、东方的不动佛、西方的无量寿佛、南方的宝生佛、北方的不空成就佛。

     五智:法界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从空性而言,中观宗的见解已达究竟,无出其右者。虽然佛陀在般若经中宣说了此正见,但由于众生的实执非常深厚,故除非上根利智,普通根基者仅凭教证难以真实通达。为了打破众生深重的实执,令他们对诸法实相生起真实的定解,龙猛菩萨造了《中论》等殊胜论典开显佛陀的密意,通过胜义理论抉择了诸法实相。可见,中观宗的特点即是通过殊胜的理证抉择出一切万法为无生的大空性从而打破众生的实执。

     如果在此基础上修持密宗的殊胜窍诀,修行人即可迅速认识烦恼的本来面目从而获得殊胜成就。中观宗的见解是密宗修法的基石,极为重要,若无空性见作为前提,密宗的修法极易落入外道的修行中。外道的修行人也想获得解脱,但因不了知空性,所以他们就像盲人走夜路一般误入歧途。所以,真正想依靠密法获得解脱的修行人,首先应该认认真真地通达中观的空性正见。

(破轮回相续之因——观颠倒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一、(以理证广说)分二:一、破烦恼自性;二、破烦恼之能立。

一、(破烦恼自性)分二:一、总破三毒;二、别破三毒。

一、(总破三毒)分四:一、以缘起因而破;二、以无所依因而破;三、以无因之因而破;四、以无所缘因而破。

一、(以缘起因而破)分二:一、三毒由分别念而起;二、烦恼无有自性。

一、(三毒由分别念而起):

从忆想分别,生于贪恚痴,

净不净颠倒,皆从众缘生。

     从忆想分别生起了贪、嗔、痴,而贪、嗔、痴这些烦恼都是从净、不净、颠倒等因缘而生起。

     贪、嗔、痴既是恶业也是一切恶业之因,《教王宝鬘论——别说因果品》云:

贪嗔痴及彼,所生业不善,

无有贪嗔痴,及彼生业善。

不善生诸苦,投转诸恶趣,

善业生善趣,世世享安乐。

     那么贪、嗔、痴的来源是什么呢?就是忆想分别——分别妄念、非理作意,即以种种分别妄念生起贪、嗔、痴等烦恼。本来外境上并没有净、不净的分别,但分别妄念赋予了对境清净、不清净或颠倒的相,当对境呈现清净、不清净或颠倒的相时,贪、嗔、痴就生起来了。比如身体本来是由三十二或三十六种不净物组成,但分别念执著它是清净、可爱的,此时便生起贪心。再比如当看见怨敌时,分别念觉得他特别坏,这时嗔恨心也就生起来了。又比如,瓶子本来是刹那生灭的无常性,但分别念执著它是常有的东西,此时便生起痴心。

     其实净、不净、颠倒的对境也都可以说是颠倒,这样一来,依靠这些外境所生起的贪、嗔、痴等烦恼也都具有了无明颠倒的成分。因此,当非理作意生起的时候外境就变成了颠倒的相,由这种颠倒相便生起了无明,而无明是一种共相烦恼,它周遍于所有烦恼,所以在生起无明的同时便生起贪、嗔、痴等的烦恼。反过来讲,之所以生起无明就是没有真正认识到外境的本来面目,而是耽著了它的颠倒相,而这种颠倒又完全来自于非理作意。所以说“从忆想分别,生于贪嗔痴”。

     既然贪、嗔、痴等烦恼依靠非理作意以及净、不净、颠倒的对境而起,那它就是从因缘而生了。有实宗认为,正是因为从因缘而生,所以烦恼的本体才实有。但这不合理。前面也讲了,实有的法就不需要依他缘而生,依因缘和合而生则本体就不可能实有。

《中论——观有无品》云:

性若是作者,云何有此义?

性名为无作,不待异法成。

《中论——观四谛品》云:

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

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二、(烦恼无有自性):

若因净不净,颠倒生三毒。

三毒即无性,故烦恼无实。

     如果说依靠净、不净、颠倒的三种外境产生了三毒,那么三毒即无有自性,故一切烦恼无实。

     既然依靠非理作意与净、不净、颠倒等对境而产生了贪、嗔、痴三毒,那么三毒就不应该有自性。

《七十空性颂》云:

爱非爱颠倒,缘生贪嗔痴,

是故贪嗔痴,非由自性有。

     既然贪、嗔、痴和石女黄门之子一样没有自性,那我们何必执著它呢?我们总觉得相续中的贪、嗔、痴非常可怕,但它之所以可怕只是因为我们没有观察,如果观察则会了知因缘生的贪、嗔、痴没有本体,同样一切烦恼无实有。这样自然会息灭对烦恼的实执与恐惧。烦恼没有本体,那是不是就不需要断除呢?不是。断还是要断,只不过不是以修持违品的方式来断,而是以遣除非理作意的方式来断。也就是说,只要了知三毒是缘起性空的法,遮遣一切恶见之网,进而以修习空性的方式来断除贪、嗔、痴,最后就能直趋无染离垢的涅槃。

    《七十空性颂》云:

了知此缘起,遮遣恶见网,

断除贪嗔痴,趋无染涅槃。

     把这两个颂词结合起来对认识烦恼的产生和烦恼的本性有很大利益:依于非理作意所起的颠倒,贪、嗔、痴得以生起,由于是因缘所生,所以贪、嗔、痴没有本体、唯是空性。

《教王宝鬘论——别说因果品》云:

我执生诸蕴,我执实虚妄,

虚妄之种子,所生岂能真?

二、(以无所依因而破)分二:一、以无所依之我而破;二、以无所依之心而破。

一、(以无所依之我而破):

我法有与无,是事终不成。

无我诸烦恼,有无亦不成。

     人我的有与无都不成立,既然没有人我,诸烦恼的有与无也不成立。

     人们总是说“我的贪、嗔、痴,我的烦恼……”可见我是烦恼存在的基础;没有我,烦恼也不可能存在。

     我们在《观我法品》中已经观察过,不管以一体、异体还是以五相来推求,“我”都无法成立。既然没有“我”,那依靠“我”的烦恼又怎么会存在呢?

《中论——观我法品》云:

若我是五阴,我即为生灭;

若我异五阴,则非五阴相。

若无有我者,何得有我所?

灭我我所故,无我我所执。

     比如,瓶子的本体不存在,那瓶子里的水也就不可能存在;山的本体没有,山上的狮子也不会有;马不存在,骑马者也不可能成立。

     所以,所谓的“我起了烦恼”只是不经观察的说法而已,真正去观察时,“我”并不存在,没有我又哪里会有烦恼呢?当然,把这一点融入修行、融入日常生活并不像口头上说说那样容易,根登群佩大师说过:以理观察的时候,我确实是不存在的;但当自己的手接触小小针尖的时候,我又似乎真实存在了。因此,作为凡夫人,没有修到一定程度之前,执著仍然会有,但执著的存在并不妨碍我们从道理上知道这种执著是错的。只要从道理上知道了实际上我并不存在,我的感觉是错的,执著与痛苦也一定会有所减少。

     这里通过遮破所依的我抉择了烦恼不成立,在《观染染者品》中则通过观察抉择烦恼与染者的关系遮破了烦恼。

    《中论——染染者品》云:

如是染染者,非合不合成,

诸法亦如是,非合不合成。

     不管以何种方式,只要知道了烦恼的空性本质,尽管暂时修行还没有跟上,烦恼生起时还不能当下对治,但长期坚持下去烦恼一定会渐渐消失。

谁有此烦恼,是即为不成。

若无有所依,烦恼亦不成。

     具有烦恼的众生是不成立的,如果没有所依的人我,能依的烦恼也不成立。

     说谁可以具足烦恼是不合理的,因为具足者——人我不成立。烦恼既然以人我作为依靠处,那人我不成立它也就不可能成立。

    《中论释·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和《明句论》中说:烦恼如同墙上的花纹一样,是依靠所依才能成立的。所以,当我们知道“我”的本体跟石女黄门儿无别以后,也就会知道烦恼是空性的。

    《中观四百颂——破见品》云:

若知佛所说,真空无我理,

有亦无所欣,无亦无所怖。

如果知道了佛所说的真空无我的道理,就会对任何世俗显现失去欣乐之心,因为它们本来就没有什么可执著的;对无我空性也不会产生怖畏,因为诸法的本性本来如此。所以我想,只要大家对究竟的无我道理生起定解,也自然会摧毁对烦恼的执著。

二、(以无所依之心而破):

如身见五种,求之不可得。

烦恼于垢心,五求亦不得。

     就如同以五相推理在五蕴中推求身见而不可得一样,以五相推理在垢心中推求烦恼也不可得。

     这里的“身见”指坏聚见(萨迦耶见),就是依靠五蕴假立之我而生起的我见。这里的“烦恼”和“垢心”,按《阿毗达磨俱舍论》的观点,六识为心王,烦恼属于心所,烦恼产生时心王会被染污从而成为垢心;而《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等大乘论典以八识作为心王,以烦恼等作为心所。

     在《观燃可燃品》、《观如来品》中都以五相推理抉择了我不存在,不管是如来的“我”还是凡夫的“我”都不可得。

《中论——观燃可燃品》云:

可燃即非燃,离可燃无燃,

燃无有可燃,燃中无可燃。

《中论——观如来品》云:

非阴非离阴,此彼不相在,

如来不有阴,何处有如来?

     同样,对烦恼和垢心以五相推理观察时,烦恼也不可得。根据月称论师的《明句论》,这种推理有两种方式。

     第一,垢心作为能生,烦恼作为所生。(一)烦恼与垢心不是一体。如果是一体,那么能生所生便成了一体,这样就有柴薪和火成为一体的过失;而且还有烦恼心与非烦恼心成为一体的过失。(二)烦恼和垢心也不是他体。如果是他体,那么二者就不需要观待,这就有在心王之外有烦恼的过失。按因明的观点,心是一种明清的识,烦恼等心所只是心的作用,在心之外并没有一个单独的烦恼。因此,所谓烦恼就是我们的心变成染污的阶段。比如嗔恨心就是心王面对嗔境的状态。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说:心王和心所就如太阳和阳光一样,离开了太阳的阳光和离开了阳光的太阳都不存在。

《宝性论——如来藏品》云:

故未成佛前,不能得涅槃,

如离光光线,不能见日轮。

     所以,心王以外的心所以及心所以外的心王都不合理。(三)、(四)垢心作为所依、心所作为能依以及心所作为所依、垢心作为能依都不合理。能依所依要在他体的基础上才能建立,就像盘里的枣核、山上的牦牛那样,但烦恼和垢心不成立他体,所以也就不会有能依所依的关系。(五)烦恼具有垢心不合理。由于烦恼和垢心不是一体也不是异体,所以烦恼无法一体甚或异体性地具有垢心。这样观察后可以知道,烦恼无法成立。

     第二,烦恼作为能生,垢心作为所生。有了贪等烦恼,心王才被染污而成为垢心,所以烦恼也可以作为能生,垢心也可以作为所生。这和前面的五种推理方式基本相同,观察之后同样得不到烦恼的本体。

     总之,烦恼要存在就要有一个依靠处,要么依靠‘人我’要么依靠‘心’。但我与心都不可得,所以烦恼与虚空中的鲜花并没有什么差别,根本不存在。

三、(以无因之因而破):

净不净颠倒,是则无自性。

云何因此三,而生诸烦恼?

     净、不净、颠倒的三种外境并无自性,又怎么能依靠这三种境而产生诸烦恼呢?

     对方认为烦恼应该存在,因为净、不净、颠倒这三种令烦恼生起的外境存在,即因存在果必定存在。

     未经详细观察的时候烦恼与外境都有:依靠清净、可爱的外境产生贪心;依靠不清净、可恶的外境产生嗔心;依靠常有的柱子以及常有的大自在天等颠倒外境产生痴心。在分别念中净、不净、颠倒三种外境确实是产生贪、嗔、痴的三种因,但真正观察时它们并不成立。如果成立,当然可以说它们产生了贪、嗔、痴,但龙猛菩萨说它们“无自性”,那又怎么会产生烦恼呢?

     为什么净、不净、颠倒这三种外境没有自性呢?因为这全是颠倒分别念假立的。比如喜欢吃油腻的人就觉得麻花很可爱,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贪心就是因为虚妄分别心认为麻花是可爱的;而那些有胆病的人看到麻花就觉得不清净,从而生起厌恶之心;还有的人既不喜欢也不讨厌,处于等舍状态。缘同一个麻花,三种人生起了贪、嗔、痴三种不同的烦恼,如果麻花真实是清净的外境,那么谁看了都应该生起贪心,但不同的人对它生起的心并不相同,这就说明麻花并非真实的清净外境。所以净、不净、颠倒之境都是无自性的。

    《中观四百颂——净治弟子品》云:

有者于彼贪,有者于彼嗔,

有者于彼愚,故无可贪义。

     以上是从一个外境会引发三种不同心的角度,说明外境上不可能存在实有的净、不净、颠倒。

    《理证海》和《明句论》中说:贪、嗔、痴之因——净、不净、颠倒皆无自性,缘起性故,毁灭性故。意思是说,基于两个原因,所以净、不净、颠倒没有自性:一个是缘起性,即净、不净、颠倒境依靠虚妄分别才有;另一个是毁灭性,即刹那无常。果仁巴大师也说:净、不净、颠倒的境都是颠倒的,除了颠倒性,全无实有自性。既然境无自性,就不可能依靠它们而生起烦恼。

     在胜义中,境无自性、烦恼也不生,这一点从理论上很容易认识,但在实际修持的时候很难不生贪、嗔、痴,因为仅仅闻思中观并不代表已清净了烦恼。有些人很苦恼:“我在理论上已经懂得了空性,为什么还生贪心啊!”这种心态是智慧不够的体现。就像有眼病的人知道自己有眼病,也知道海螺本来是白色,但光是知道并不能马上见到海螺的白色,因为他的病还没有消除。同样,在自相续的障碍还没有消除之前不生烦恼是不可能的。贪、嗔、痴是修道所断,如果连资粮道都没有开始,怎么可能不生烦恼呢?这一点,只要精通了道次第以后就会非常清楚。

  • 上一部: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正行107
  • 下一部: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正行109
  •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