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正行119


 

     

缘起咒

     梵文:

     梵音:

     Om ye dharma hetu prabhawa hetun teshan tathagato hyavadat teshan tsayo nirodha evam vade mahashramanah soha  

     藏文:

               ཆོས་རྣམས་ཐམས་ཅད་རྒྱུ་ལས་བྱུང་། །

             དེ་རྒྱུ་དེ་བཞིན་གཤེགས་པས་གསུངས། །

རྒྱུ་ལ་འགོག་པ་གང་ཡིན་པ། །

            དགེ་སྦྱོང་ཆེན་པོས་འདི་སྐད་གསུངས། །

     汉文:

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

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亦有译作:

诸法从因起,如来说其因,

大沙门如实,亦说彼还灭。

    亦有译作:

若法因缘生,法亦因缘灭,

是生灭因缘,佛大沙门说。

    亦有译作:

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

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英文:

                                   All dharmas originate from causes and conditions,

                                           These phonemon disintegrate by causes and conditions,

                      Thus constantly said by my sovereign lord,

                        One thus gone, the sublime trainer in virtue.

     全知麦彭仁波切撰著的《净除业障百咒》中宣说缘起咒的功德:“缘起咒是一切善逝的法身,谁见缘起即见善逝。哪怕是将缘起咒放在油柑子大的小佛塔当中,今生也能种下梵天福德。持诵一遍此咒能清净一切罪业,平息,遣除一切违缘,如果观想任何事物而持诵此咒,相当于造佛像或佛塔。若观想任何供品而诵持此咒,则等于供养遍满世间界的供品。如果恒时念诵,则能圆满一切心愿,任何损害也不能侵害,完整受持一切正法。如果持诵十万遍,那么将如愿实现一切索求。缘起咒的诸多功德在其它的各种事续仪轨中也有宣说。《大圆满》系列解脱咒中说:这也是能获得化生安住相续解脱的心咒。

     总之,一切如来的大印,犹如诸法的生命一般,功德不可思量。

二、(成立无记见不合理)分二:一、宣说无记见;二、破斥无记见。

一、(宣说无记见):

灭后有无等,有边等常等,

诸见依涅槃,未来过去世。

     如来灭度后有无等四边,世间是有无等四边,世间是常无常等四边,以及身体与寿命是一体还是异体,这些见分别依涅槃、未来世和过去世而安立。

     颂词中讲到的十四种无记法,前文已多次提及过。在释迦牟尼佛尚未出世的时候,印度等地有许多外道,这些外道所持的见解不离常断二见,广分则有六十二种或三百六十种之多。外道论师始终耽著器情世间是有边、无边、二俱、二非等见……如来出世以后,外道即以十四种法问于佛陀。佛陀彻底了达一切众生的根基,知道不论作何种回答外道都会堕入戏论,所以默而不答,以佛陀未作回答故称为十四种无记法。

     十四种无记见是:如来灭度以后是有、无、有无二俱还是二者皆非;世间是有边、无边、有无二俱还是二者皆非;世间是常、无常、常无常二俱还是二者皆非;身体和生命是一体还是异体。

     如来灭后有、无、二俱、二非四种见是依涅槃生起的;世间是有边、无边、二俱、二非四种见是依于未来世生起的;器情世间是常、无常、二俱、二非四种见是依于过去世而提出的。

     其实,从诸法的本体而言,十四种见都不成立,因为一切万法是空性的,如果在空性中可以成立这些边戏,那么石女黄门的儿子也可以说是有边、是无边、二俱、二非等,但这根本不可能成立。所以下面龙猛菩萨站在空性的角度对这些边执见一一予以遮破。

二、(破斥无记见)分二:一、破前八无记见;二、破后六无记见。

一、(破前八无记见):

一切法空故,何有边无边,

亦边亦无边,非有非无边?

     一切法是空性的缘故,哪里存在有边、无边、亦有亦无边、非有非无边呢?

     表面上看这一颂只遮破了四边,但实际上已遮破了十四无记中的八种见,一是依靠涅槃而提出的四种见,即如来涅槃以后是有边、无边、亦有亦无边、非有非无边;一是依靠未来而提出的四种见,即世间是有边、无边、亦有亦无边、非有非无边。

     一切法是空性的缘故,有边、无边、亦有亦无边、非有非无边都无法成立。既然释迦牟尼佛的本体不成立,那么佛灭度以后是有边、无边、亦有亦无边、非有非无边怎么会成立呢?既然世间的本体不成立,那么世间是有边、无边、亦有亦无边、非有非无边怎么会成立呢?这八种边都不成立。

二、(破后六无记见):

何者为一异,何有常无常,

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

     一切法是空性的缘故,哪里有一体异体?哪里有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

     这里破十四种无记中的后六种见。和前面的推理方式一样,一切法空性的缘故,怎么会有身体和生命的一体或异体呢?又怎么会有器情世界的常、无常、二者兼具、二者皆非呢?这六种见根本不可能成立,就像石女的儿子不存在,则不会有他的相貌端严、身材魁梧一样,因为差别事不成立,差别法也根本不可能成立。

三、(遣除他宗所说之过):

诸法不可得,灭一切戏论,

无人亦无处,佛亦无所说。

     在真实的胜义中,一切万法了不可得,寂灭一切戏论,没有人,也没有处所,佛陀也从未宣说一句法。

     对方提出,既然涅槃等法都是空性,那么佛陀为众生获得涅槃而宣说这么多法门难道都成了毫无意义?

     对此破曰:在名言中,我们也承认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在印度各大圣地转了三大法轮,宣说了无量法门,摄受度化了无量众生。这是事实,在佛教历史上也有记载。但这只是众生面前的显现而已,既然胜义中一切万法丝毫不可得、完全寂灭了有无是非等一切戏论,所以也就没有人,没有处所,也没有佛陀所说的法。

     就像梦中,首先遇到危险,之后有人来帮助你,最后自己从恐怖中获得解脱,这些在梦中都存在。但醒后会知道,梦里的危险与解脱都不存在。同样,众生首先在轮回中感受怖畏,后来依靠佛陀的教言获得了解脱,这一切也是幻象,实际并不存在。所以,在胜义中没有人,没有法,释迦牟尼佛也没说过法。

《中论——观业品》云:

如世尊神通,所作变化人,

如是变化人,复变作化人。

如初变化人,是名为作者;

变化人所作,是则名为业。

诸烦恼及业,作者及果报,

皆如幻如梦,如焰亦如响。

《般若灯论》也云:

犹如幻化师,以精湛幻技,

幻化复幻他,彼幻复他幻。

作者作作业,亦同于幻术。

    《圣者如来秘密经》云:“寂慧,自如来成道现前无上圆满正等觉之夜,及至无诸取受而获得涅槃之夜,如来未曾说一句法,未来亦不说。”这个教证在《明句论》、《中论释·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中都引用过。

     虽然名言中有佛陀的教言、说法的善知识以及听法者,如《中观四百颂——明人远离贪著欲财方便品》云:

闻者所闻教,说者皆难得,

以是说生死,非有边无边。

     但从胜义的角度而言,一切万法了不可得。

《入行论——智慧品》云:

自性不成灭,有法性亦无,

是故诸众生,毕竟不生灭。

众生如梦幻,究时同芭蕉,

涅槃不涅槃,其性悉无别。

二、(以教证总结):

    《金刚经》云:“‘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经云:

本无涅槃法,佛说诸涅槃,

如虚空作结,虚空自解开。

    《梵天王所问经》云:“实无有涅槃,如来说涅槃,如虚空自结,如虚空自解。”“梵王白佛言:‘若有分别众生欲得一切法有起有灭者,佛于其人亦不出世。若于涅槃起分别相言是有体者,然彼众生决定不能出于生死。世尊,涅槃者,其义云何?一切相皆寂灭,是为涅槃。一切所作皆已谢,是为涅槃。世尊,愚痴众生于佛法中虽得出家,而堕外道见中求涅槃体,如于麻中求油,指手言得,何异乳中求觅生酥?若于一切法毕竟寂灭中求涅槃者,乃至是邪慢外道中声闻,非佛法中声闻。若是正见成就行者,不作一法有起有灭,亦不欲得证获一法,亦不见圣谛理。’”

《摩诃般若经》云:“佛告须菩提:‘涅槃者,如幻如梦,如影如焰,如镜中像,如水中月,如乾闼婆城。’”

《中观根本慧论·观涅槃品》传讲圆满

    【究竟涅槃】的实相就是超离一切诸相,寂灭有相、无相、二俱、二非等相的法性真如。以上我们就已经圆满诠释了证悟般若空性的妙相功德。

四、(证悟般若空性之果):

    (法成法师译):三世一切诸佛,亦皆依般若波罗蜜多故,证得无上正等菩提。

(玄奘大师译):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法成法师译):三世一切诸佛,亦皆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玄奘大师译):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三世是指过去世、现在世以及未来世。拘留孙佛等等是过去的佛;现在正在弘扬其教法的,以释迦牟尼佛为主的很多佛是现在的佛;弥勒佛以及三界众生是未来的佛。不管是已成佛,还是未成佛,都必须以般若为独一无二的修行法门,不仅众生与菩萨要依靠般若波罗蜜多而证得涅槃,即使十方三世诸佛,均不能离开般若而成就无上智德。十方诸佛从最初发菩提心,中间行菩萨道,直到最后成佛,无一不是以般若为先导,所以称般若为诸佛之母,除此之外,别无成佛之道。般若波罗蜜多是成佛的必备条件,只有依靠般若之大智慧,三界众生才能真正出离轮回。我们可以想像,既然连三世诸佛都不能离开般若法门而成道,凡夫众生又岂能令觅蹊径呢?

     这句话是在解释无学道,也就是佛果的境界。

     这边的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智慧,波罗—彼岸,密多—到达。‘即智慧到达彼岸’。就是我们一再提到的‘证悟空性的智慧’,一切诸佛,都是透过这样的智慧,来证悟无上正等正觉的究竟菩提果位,没有一尊佛例外,没有一尊佛是不修此智慧而成佛的,因此这边说‘三世’意思是说,无论任何人、在什么时间、在何处成佛,都必须要依靠这种出世离俗的无上妙慧。

    (法成法师译):证得无上正等菩提:

    (玄奘大师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上正等菩提’,也有翻译为‘无上正等正觉’。‘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

‘觉悟’这个词的翻译非常贴切,因为它带有‘醒来’的意思,我们现在就像在一场梦中,一场因为误解而产生种种形像、影像的梦境,而当我们成佛的时候,就是彻底的从这场梦中清醒过来,这是圆测大师的注释。

《皈依七十颂》云:

无明眠中觉,于所知慧增,

正觉如莲启,是故名正觉。

     这边说的‘正觉’,是指‘佛的觉悟’,为什么要特别强调‘正觉’呢?因为声闻、缘觉他们都能觉悟,但仅有佛陀具备‘正觉’,这里的‘正’是智慧圆满,通达空性的意思。

     由于这种‘觉悟’是佛的觉悟,自然再无其他觉悟能够胜过他,因此称之为‘无上’。意思是说,没有任何其他结果、目标,会比佛果更加殊胜的了。而‘正’是指毫无颠倒,是指他不但知道事物的深妙真理,而且是广大、遍布、通澈地知道所有事物的真理,这样的觉悟,是只有佛陀才具备的。因此,在成就圆满菩提,也就是圆满觉悟之后,修行者也就证悟了法身真如的本质,通澈一切诸法的真理,所以称之为‘正等正觉’。

     总之,佛的圆满觉悟,这种最究竟、透彻一切事物真理的觉悟,都是依靠般若波罗蜜多才能得到的。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的音译,

    “阿”指“无”,“耨多罗”是“上”的意思,“三藐”指“正等”,“三菩提”指“正觉”,合起来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这实际上是佛的异名。因为佛有很多功德,为了显示佛的不同功德,所以会用很多不同的名号,如“圆满如来”、“正等正觉”、“善逝”、“出有坏”、“调御丈夫”、“天人师”等来称呼佛陀。

     但是,由于法界是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概念的,诸佛的存在既没有所谓的过去,也没有现在或者未来,是超越三世束缚的永恒之法,所以,“三世诸佛”的说法,也是针对有时空妄念之三界众生而言的。

     我们应该了知,只有依靠般若空性,才能通达万法真相,这样的空性法门,是真正的见即解脱、闻即解脱、触即解脱,作为修行人能遇到这样的法门,是非常荣幸,也非常有缘的,所以,我们对《心经》应该有恭敬心,随时携带、时常念诵这个法本,是非常有必要的。

     作为修行人,如果能对上师和佛法有一种不共的尊重恭敬心,依靠这种尊重心,在自相续中也能获得不共的加持和利益。

     生起菩提心,才算进入大乘资粮道:

     这里我们谈到了五道,很多人会觉得自己修行已经到达某种程度,是不是已经在资粮道、加行道、见道或修道上呢?我觉得没有这么容易,我们也不能想得太美,因为我们说入道初学者,初学者一开始,要如理如法地闻思修学,并修持皈依、出离心、慈悲心、菩提心和证悟空性的智慧,当我们内心生起了菩提心的时候,就开始步入大乘资粮道。按照大乘之道而言,在此阶段,修行者秉持菩提心来吸收并思择空性,这就是资粮道。

     此处说的菩提心生起的意思是‘修心’,这‘心’指的是菩提心,先锻炼,才能生起菩提心,刚开始要万般努力地生起菩提心,最后达到一种程度之后,菩提心就会很自然而然地在我们的相续中悠然流露,那时才是入了资粮道。还未产生这种自然而然的觉受及生起无造作的菩提心之前,不能称称之为入大乘道。

     前面也提到,修菩提心并非易事,如果很简单,菩萨就不会被称为勇识,菩萨就是所谓佛教中的英雄,为什么其他像声闻众及缘觉众不是英雄呢?因为他们不具备这样巨大的勇气。菩萨很勇敢,他们可以牺牲自己而毫无所求地利益众生,因此,为了要生起菩提心,大家必须勤加练习,去磨练自己、锻炼自己的心,才能生起如是无畏的勇气。

     世尊曾在因地时,历经三大阿僧祇劫的勇行六度万行,而获得的究竟无上菩提果位及智慧较诸声闻罗汉与辟支佛的智慧相比,则有天壤之别的差距,声闻罗汉及辟支佛的智慧就如同小儿之智。

     正如《阿婆檀那经》中说:

     佛在祇洹住,晡时经行,舍利弗从佛经行。是时有鹰逐鸽,鸽飞来佛边住,佛经行过之,影覆鸽上,鸽身安隐,怖畏即除,不复作声。后舍利弗影到,鸽便作声,战怖如初。

     舍利弗白佛言:“佛及我身,俱无三毒,以何因缘佛影覆鸽,鸽便无声,不复恐怖?我影覆上,鸽便作声,战栗如故?”

     佛言:“汝三毒习气未尽,以是故,汝影覆时恐怖不除。汝观此鸽宿世因缘,几世作鸽?”

     舍利弗即时入宿命智三昧,观见此鸽从鸽中来,如是一、二、三世,乃至八万大劫,常作鸽身;过是已往,不能复见。

     舍利弗从三昧起,白佛言:“是鸽八万大劫中,常作鸽身;过是已前,不能复知。”

     佛言:“汝若不能尽知过去世,试观未来世,此鸽何时当脱?”

     舍利弗即入愿智三昧,观见此鸽,一、二、三世,乃至八万大劫,未脱鸽身;过是已往,亦不能知。从三昧起,白佛言:“我见此鸽从一世、二世、乃至八万大劫,未免鸽身;过此已往,不复能知!我不知过去、未来齐限,不审此鸽何时当脱?”

     佛告舍利弗:“此鸽除诸声闻、辟支佛所知齐限,复于恒河沙等大劫中常作鸽身,罪讫得出。轮转五道中,后得为人,经五百世中,乃得利根。是时有佛,度无量阿僧祇众生,然后入无余涅槃。遗法在世,是人作五戒优婆塞,从比丘闻赞佛功德,于是初发心,愿欲作佛。然后于三阿僧祇劫,行六波罗蜜,十地具足,得作佛,度无量众生已而入无余涅槃。”

     是时,舍利弗向佛忏悔,白佛言:“我于一鸟尚不能知其本末,何况诸法!我若知佛智慧如是者,为佛智慧故,宁入阿鼻地狱受无量劫苦,不以为难。”

     公案里说:舍利弗为得佛智而宁愿入无间地狱历经阿僧祇劫之苦。我等已经发了弥足珍贵的菩提心,誓言普渡众生,反观自心,看看自己是否具有这种鸿鹄之志?还是一只目光短浅,竭悲乏慧的燕雀?

     以上,是观自在菩萨回答舍利子尊者的第一个部分,也就是针对钝根器的听众们,所宣说的答案。

     

     

  • 上一部: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正行118
  • 下一部: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正行120
  •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