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正行120


五、(宣说具有功德之密咒):

(法成法师译):舍利子,是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大密咒者,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诸苦之咒,真实无倒,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秘密咒。即说般若波罗蜜多咒曰:峨帝峨帝,波罗峨帝,波罗僧峨帝,菩提萨诃。

(玄奘大师译):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法成法师译):舍利子,是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大密咒者,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诸苦之咒,真实无倒:

(玄奘大师译):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舍利子:

     问曰:

     般若波罗蜜是菩萨摩诃萨法,佛何以故告舍利弗而不告菩萨?

     答曰:舍利弗于一切弟子中,智慧最第一。

     如佛偈说:

一切众生智,唯除佛世尊;

欲比舍利弗,智慧及多闻,

于十六分中,犹尚不及一。

     复次,舍利弗智慧多闻,有大功德。年始八岁,诵十八部经,通解一切经书义理。是时,摩伽陀国有龙王兄弟:一名姞利,二名阿伽罗。降雨以时,国无荒年,人民感之,常以仲春之月,一切大集至龙住处,为设大会,作乐谈义,终此一日。自古及今,斯集未替,遂以龙名以名此会。此日常法,敷四高座:一为国王,二为太子,三为大臣,四为论士。

     尔时,舍利弗以八岁之身,问众人言:“此四高座,为谁敷之?”

     众人答言:“为国王、太子、大臣、论士。”

     是时,舍利弗观察时人婆罗门等,神情瞻向,无胜己者,便升论床,结跏趺坐。众人疑怪,或谓愚小无知,或谓智量过人。虽复嘉其神异,而犹各怀自矜,耻其年小,不自与语,皆遣年少弟子传言问之。其答酬旨趣,辞理超绝!时诸论师叹未曾有,愚智大小一切皆伏。王大欢喜,即命有司封一聚落,常以给之。王乘象舆,振铃告言,宣示一切,十六大国,六大城中无不庆悦。

     是时,告占师子,名拘律陀,姓大目揵连,舍利弗友而亲之。舍利弗才明见重,目揵连豪爽最贵。此二人者,才智相比,德行互同;行则俱游,住则同止;少长缱绻,结要终始。后俱厌世,出家学道,作梵志弟子。精求道门,久而无征,以问于师。

     师名删闍耶(Sañjaya Belaṭṭhiputta),而答之言:“自我求道,弥历年岁,不知为有道果无耶?我非其人耶?而亦不得!”

     他日其师寝疾,舍利弗在头边立,大目连在足边立,喘喘然其命将终,乃愍尔而笑。二人同心,俱问笑意。

     师答之言:“世俗无眼,为恩爱所侵。我见金地国王死,其大夫人自投火,求同一处,而此二人行报各异,生处殊绝。”

     是时二人笔受师语,欲以验其虚实。后有金地商人,远来摩伽陀国,二人以疏验之,果如师语,乃怃然叹曰:“我等非其人耶?为是师隐我耶?”

     二人相与誓曰:“若先得甘露,要毕同味。”

     是时,佛度迦叶兄弟千人,次游诸国,到王舍城,顿止竹园。二梵志师闻佛出世,俱入王舍城,欲知消息。尔时,有一比丘,名阿说示(马胜比丘,五人之一),著衣持钵,入城乞食。

     舍利弗见其仪服异容,诸根静默,就而问言:“汝谁弟子?师是何人?”

     答言:“释种太子厌老、病、死苦,出家学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我师也。”

     舍利弗言:“汝师教授为我说之!”

     即答偈曰:

我年既幼稚,学日又初浅,

岂能宣至真,广说如来义!

     舍利弗言:“略说其要!”

     尔时,阿说示比丘说此偈言:

诸法因缘生,是法说因缘,

是法因缘尽,大师如是说。

     舍利弗闻此偈已,即得初道,还报目连。目连见其颜色和悦,迎谓之言:“汝得甘露味耶?为我说之!”

     舍利弗即为其说向所闻偈。目连言:“更为重说!”即复为说,亦得初道。

     二师与二百五十弟子,俱到佛所。佛遥见二人与弟子俱来,告诸比丘:“汝等见此二人,在诸梵志前者不?”

     诸比丘言:“已见!”

     佛言:“是二人者,是我弟子中,智慧第一、神足第一弟子。”

     大众俱来,以渐近佛,既到稽首,在一面立,俱白佛言: “世尊!我等于佛法中欲出家受戒!”

     佛言:“善来比丘!”即时须发自落,法服著身,衣钵具足,受成就戒。过半月后,佛为长爪梵志说法时,舍利弗得阿罗汉道。所以半月后得道者,是人当作逐佛转法轮师,应在学地,现前自入诸法,种种具知,是故半月后得阿罗汉道。如是等种种功德甚多,是故舍利弗虽是阿罗汉,佛以是般若波罗蜜甚深法,为舍利弗说。

     问曰:

     若尔者,何以初少为舍利弗说,后多为须菩提说?若以智慧第一故应为多说,复何以为须菩提说?

     答曰:

     舍利弗佛弟子中智慧第一;须菩提于弟子中,得无诤三昧最第一。无诤三昧相,常观众生不令心恼,多行怜愍。诸菩萨者,弘大誓愿以度众生,怜愍相同,是故命说。复次,是须菩提好行空三昧,如佛在忉利天,夏安居受岁已,还下阎浮提。

     尔时,须菩提于石窟中住,自思惟:“佛从忉利天来下,我当至佛所耶?不至佛所耶?”

     又念言:“佛常说:若人以智慧眼观佛法身,则为见佛中最。”

     是时,以佛从忉利天下故,阎浮提中四部众集,诸天见人,人亦见天。座中有佛,及转轮圣王、诸天大众,众会庄严,先未曾有!

     须菩提心念:“今此大众,虽复殊特,势不久停,磨灭之法,皆归无常。”

     因此无常观之初门,悉知诸法空无有实;作是观时,即得道证。尔时,一切众人皆欲求先见佛,礼敬供养。有华色比丘尼,欲除女名之恶,便化为转轮圣王及七宝千子,众人见之,皆避坐起去。化王到佛所已,还复本身,为比丘尼最初礼佛。

     是时,佛告比丘尼:“非汝初礼,须菩提最初礼我。所以者何?须菩提观诸法空,是为见佛法身,得真供养,供养中最,非以致敬生身为供养也。”

     以是故言须菩提常行空三昧,与般若波罗蜜空相相应。 以是故佛命令说般若波罗蜜。复次,佛以众生信敬阿罗汉诸漏已尽,命之为说,众得净信故。诸菩萨漏未尽,若以为证,诸人不信。以是故,与舍利弗、须菩提,共说般若波罗蜜。

     问曰:

     何以名舍利弗?为是父母所作字?为是依行功德立名?

     答曰:

     是父母所作名字。

     于阎浮提中第一安乐,有摩伽陀国,是中有大城名王舍,王名频婆娑罗,有婆罗门论议师,名摩陀罗,王以其人善能论故,赐封一邑,去城不远。是摩陀罗遂有居家,妇生一女,眼似舍利鸟眼,即名此女为舍利(鹙鹭)。次生一男,膝骨粗大,名拘郗罗。拘郗罗(秦言:大膝也)是婆罗门,既有居家,畜养男女,所学经书,皆已废忘,又不业新。

     是时,南天竺有一婆罗门大论议师,字提舍(意指:“圆满”、“明星”),于十八种大经,皆悉通利。是人入王舍城,头上戴火,以铜鍱腹。

     人问其故,便言:“我所学经书甚多,恐腹破裂,是故鍱之。”

     又问:“头上何以戴火?”

     答言:“以大暗故。”

     众人言:“日出照明,何以言暗?”

     答言:“暗有二种:一者、日光不照,二者、愚痴暗蔽。今虽有日明,而愚痴犹黑。”

     众人言:“汝但未见婆罗门摩陀罗,汝若见者,腹当缩,明当暗。”

     是婆罗门径至鼓边,打论议鼓。国王闻之,问是何人?众臣答言:“南天竺有一婆罗门,名提舍,大论议师,欲求论处,故打论鼓。”

     王大欢喜,即集众人而告之曰:“有能难者,与之论议!”

     摩陀罗闻之自疑,“我以废忘,又不业新,不知我今能与论不?”

     僶俛而来。于道中见二特牛,方相觝触,心中作想:“此牛是我,彼牛是彼,以此为占,知谁得胜?”

     此牛不如,便大愁忧而自念言:“如此相者,我将不如。”

     欲入众时,见有母人,挟一瓶水,正在其前,躄地破瓶。复作是念:“是亦不吉。”甚大不乐。既入众中,见彼论师,颜貌意色,胜相具足,自知不如。事不获已,与共论议。论议既交,便堕负处。

     王大欢喜:“大智明人,远入我国!”复欲为之封一聚落。诸臣议言:“一聪明人来,便封一邑,功臣不赏,但宠语论,恐非安国全家之道!今摩陀罗论议不如,应夺其封以与胜者;若更有胜人,复以与之。”王用其言,即夺与后人。

     是时摩陀罗语提舍言:“汝是聪明人,我以女妻汝,男儿相累;今欲远出他国,以求本志。”提舍纳其女为妇。

     其妇怀妊,梦见一人,身被甲冑,手执金刚,摧破诸山,而在大山边立。觉已白其夫言,我梦如是。

     提舍言:“汝当生男,摧伏一切诸论议师,唯不胜一人,当与作弟子。”

     舍利怀妊,以其子故,母亦聪明,大能论议。其弟拘郗罗,与姊谈论,每屈不如;知所怀子,必大智慧,未生如是,何况出生!即舍家学问,至南天竺,不暇剪爪,读十八种经书,皆令通利,是故时人号为长爪梵志。

     姊子既生,七日之后,裹以白氍,以示其父。其父思惟:“我名提舍,逐我名字,字为忧波提舍。”(忧波,秦言逐;提舍,星名)是为父母作字。

     众人以其舍利所生,皆共名之为舍利弗(弗,秦言:子)。

     复次,舍利弗世世本愿,于释迦文尼佛所作智慧第一弟子,字舍利弗。是为本愿因缘名字,以是故名舍利弗。

     问曰:

     若尔者,何以不言“忧波提舍”,而但言“舍利弗”?

     答曰:

     时人贵重其母,于众女人中聪明第一,以是因缘故称舍利弗。

     是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大密咒者:

     心咒,就是对利根器弟子所宣说的答案。这些利根众生们,光是听到这短短的咒语,就能理解整个般若智慧的基、道、果。

     接下来的这段经文,是一段咒语。一般来说,很多人都会把咒语归类为密教,把经文归类为显教,但其实,所谓的‘秘密’,是指它的意涵过于深妙,一般人无法理解,因此才变成‘秘密’。

     咒语的梵文,称为‘མན་ཏྲ། ’(mandra),‘མན(man)是意识的意思,而‘ཏྲ’(dra)是‘救护’的意思:由于一切诸佛都是经由般若波罗蜜多而成佛的,所以般若波罗蜜多咒,就是‘救护自心’的意思。

     通常我们所谓的咒语,有几种不同的类别,有一种是世间的咒语,是用来完成一些短暂的目标,满足一些特定的需求,就像是许多不同的原始信仰或宗教,都有念诵咒语的传统,他们用咒语来除病、消灾,或是祈请降雨等等。

     另外一种咒语,是所谓的‘陀罗尼’,也就是‘心要’、‘总持’的意思。这种咒语,也就是‘陀罗尼’,一般都会放在整部经典的最后,当中凝聚了这部经典的精髓、精华,所以称为‘心要’或是‘总持’。

     特定的佛菩萨们也会有他们特定不共的‘陀罗尼’,那样的咒语则是掌握、凝聚了这位佛菩萨的所有愿力、智慧和慈悲等等各种功德,所以也是‘总持’。

    《心经》的这个咒语,是属于第二种咒语,是陀罗尼,当中凝聚了整部《心经》的思想精髓,这就是为什么说,对于禅定力与智慧力强大的利根众生,仅仅只是宣说这个咒语陀罗尼,就能让他们体会到整个般若修行的关键。

     这边的经文说到,这个咒语是‘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诸苦之咒’,意义如下:

     是大明咒:

    ‘明’就是般若智慧,这个智慧的对境,也就是空性,是广大遍布于一切诸法,所以这个智慧也是广大的,因此称为‘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没有任何智慧,是超越证悟真理的般若智慧的,所以称之为‘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无比、无等的法,就是空性,而与它相等的,唯有佛果,所以称之为‘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诸苦之咒:

     以上是这个咒语的特色、功德,那它的作用是什么呢?这边谈到‘能除一切诸苦’,就是说,般若智慧能够消除我们暂时和究竟的一切苦惑,并且是从根本上斩断这一切苦惑。

真实无倒: 

这样的一个咒语所代表的空性智慧和真理,是丝毫没有欺诳的,所以是‘真实无倒’。

     对于这一段,萨迦派的全知荣顿大师在他造的《心经释——般若明义论》中解释道:以上已经宣讲了基般若、道般若、果般若,同时也宣说了般若空性的究竟功德,及所证般若空性之果。虽然本经中曾说:“三世一切诸佛,亦皆依般若波罗蜜多故,证得无上正等菩提。”若有异言:“要想获得佛果更有殊特之密法可修,成就佛果也并非仅此一道,因此这也并非是三世一切诸佛所逝之唯一的菩提大道吧?”下面就将此般若心法以无上密法结合宣说以遣疑虑。

     但觉囊派的达热那他大师认为,将这一部分解释为无上密法的说法是不合理的,但他并没有讲不合理的原因,只是不承认这种说法。

     玄奘大师翻译的《心经》版本里面这里的内容为: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

     按照显宗的观点来解释,这一部分实际上宣说的是具有功德的咒语。这段经文的意思是说:我们应该知道,上面我们讲的《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实际上是一个大神咒。

     什么叫大神咒呢?大家也知道,世间有很多所谓的神通、神变——自己想获得什么样的东西,可以通过一些方便方法轻而易举地获得。作为修行人,依靠《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可以像显现神变那样不费勤勇地获得解脱、远离诸痛苦、满一切愿;又因为其无所不含,故称为“大”,所以称它是大神咒。

     咒语的意思,并不是非要指 “嗡嘛呢呗美吽”或“嗡班匝儿萨埵吽”等等,而其他的任何语言都不叫咒语,不能这样以一概全的方式去行事。有些以窍诀方式而具有殊胜能力、威力的语言,也可以称作咒语。

     《般若经》中也经常讲,如果想获得声闻缘觉的果位,就需要学习般若波罗蜜多;要想真正获得解脱,也必须要学习般若,所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

     经文说到的‘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诸苦之咒’,亦有不同的注释其义如下:

     是大明咒:

    “大明咒”指“智慧的本性”。般若空性是智慧的本性,《心经》是赐予光明的咒语,犹如智慧的太阳,在它面前,所有以贪、嗔、痴为主的,具有黑暗、愚痴性的八万四千烦恼当下就会被摧毁无余;它能让沉睡了无量劫的,昏沉愚痴的众生从虚妄不实的黑暗睡梦中清醒过来,所以叫大明咒。

     是无上咒:

     世间的任何咒语、学问,无论哲学、科学、儒学、道教,还是婆罗门的咒语、伊斯兰的咒语,都比不上《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个咒语。甚至出世间的声闻缘觉法门,也不能与之比肩,所以,《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的般若咒是超越一切、胜过一切、无与伦比的无上咒语。

     是无等等咒:

     般若是佛母,能够让众生脱离三界火宅,永别生死苦海,成就无上佛果,无一法能与她相等,故称其为至高无上的咒语。不管是从文字上、加持上,或者从中所得到的利益和功德上来讲,任何一个咒语、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比得上般若空性法门。

     还有一些上师在解释时说,“无等”,是指世间没有一个人能等同佛陀;后面的“等咒”,是指等同于佛陀的咒语,《心经》实际上与真正的佛陀与佛陀的咒语没有什么差别。末法时代的众生虽然没有缘分见到佛陀的面容,然而,当我们见到般若法门时,实际上与见到佛陀是没有什么差别的。

     凡庶众生一般认为:念观音心咒,是自己的分别念,或只是自己的声音在念,外面肯定有一个实质性的观世音菩萨,我念咒祈祷他以后,他就显现神变过来了。我们的分别念是这样想的,这是没有通达密咒和本尊一味一体的误解,是有过失的、不究竟的见解。

     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说过:咒语就是本尊。比如我们念观音心咒“嗡嘛呢呗美吽”,实际上这个咒语就是显现为文字形象来度化众生的观世音菩萨。真正通达密咒和本尊无二无别的时候,密咒就是本尊,本尊就是密咒;般若空性就是佛,佛就是般若空性,除此以外,没有别的佛陀。般若空性和佛没有什么差别,与佛是同体的。有些论师认为,“无等等咒”是从自利的角度而言的——为了自利,而使自相续获得佛陀的果位。

     能除一切苦:

     是从利他的角度而言的——依靠《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所诠释的般若智慧及其心咒的加持力,可以遣除所有众生相续中的障碍、痛苦等等。

     真实不虚:

《心经》所讲的内容,是真实不虚的,因为这是佛的金刚语、谛实语,其威力、功德和加持力一定能实现。依靠般若之航船,即能抵达真实究竟之法界彼岸。念诵《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对即生证悟空性会有相当大的意义。念诵者即便今生不能证悟,在不久的来世,其相续中的般若空性种子也必将成熟,届时此人必定会遇到般若空性法门,并能依此断除轮回的根本。

就像《中观四百颂——净治弟子品》中所讲的:

今生知真性,设未得涅槃,

后生无功用,定得如是业。

     不要说真正通达般若空性的意义,哪怕对空性生起一种合理的疑惑,也能断除三有的根本。

     如《中观四百颂——净治弟子品》云:

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

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

     不言而喻,诠释般若空性的《心经》,其功德是相当大的,故说此咒真实不虚。

     有些讲义中又以法性力来解释这段话:三界一切皆如梦幻泡影,唯有《心经》所诠之般若空性,才是真实不虚,与法身空性无二无别的,故具有如是之加持。

《随念三宝经》云:

佛德离思意,法德离思意,

僧德离思意,信敬离思处,

异熟亦离思,愿生清净刹。

  • 上一部: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正行119
  • 下一部: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正行121
  •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