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正行121


 现在,我们就宣讲陀罗尼心咒的部分。这是针对那些利根法器的听众所说的答案。

    (法成法师译):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秘密咒。即说般若波罗蜜多咒曰:峨帝峨帝,波罗峨帝,波罗僧峨帝,菩提萨诃:

     (玄奘大师译):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秘密咒:

     秘密不秘密,该怎么定义?

     这边会有一个问题,既然这个咒语是秘密咒,古时候的许多大师们都闭口不谈,那为什么观自在菩萨要宣说呢?咒语既然如此秘密,但是又被宣说,这样不会有些矛盾吗?

密咒的‘密’有很多种意义,此处‘秘密’的意思是说,诸佛菩萨们是不会有‘要保密’的这种想法的,也就是说,显教跟密教的差别,是在‘人’,而不是在教义上:同样的义理,有些人听得懂、有些人听不懂,而对这些听不懂的人来说,这句话的义理就变成了‘秘密’,而不是说佛菩萨想要保密,不想对其他人说,不是这样的,佛菩萨一直等待著,想要说法。有时我觉得佛菩萨也有点可怜,佛菩萨一直在那边等待众生,想要利益众生、想要说法,但我们却把自己的心扉紧紧闭上,佛菩萨就没有办法进来,可怜的等在外面。

    《大智度论》云:

     “佛为此重罪不种见佛善根人,说言:‘佛世难值,如优昙波罗树华,时时一有。’如是罪人轮转三恶道,或在人天中,佛出世时,其人不见。如说:舍卫城中九亿家,三亿家眼见佛,三亿家耳闻有佛而眼不见,三亿家不闻不见。佛在舍卫国二十五年,而此众生不闻不见,何况远者!

     复次,佛与阿难入舍卫城乞食,是时有一贫老母立在道头。

     阿难白佛:‘此人可愍,佛应当度。’

     佛语阿难:‘是人无因缘。’

      阿难言:‘佛往近之,此人见佛相好光明,发欢喜心,为作因缘。’佛往近之,回身背佛;佛从四边往,便四向背佛,仰面上向;佛从上来,低头下向;佛从地出,两手覆眼不肯视佛。

     佛语阿难:‘复欲作何因缘?’

     有如是人无度因缘,不得见佛。以是故佛言:‘佛难得值,如优昙波罗树华。’譬如水雨虽多,处处易得,饿鬼常渴,不能得饮。”

     信心的门扉一开,诸佛菩萨就会冲进来,因此,很多时候,很多人会问说,我的善知识、我的上师会在哪里?应该是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哪个地方,但很多人苦恼于找不到具德上师,或有缘善知识等,有点像是我要给他们诸佛菩萨的地址,姓名、电话号码为何等等?以便他们赶紧过去联系。如果这么容易的话,我就直接把阿弥陀佛的电话号码给他们。或许阿弥陀佛也没有电话号码,可能他的侍者大势至菩萨,或观音菩萨会有电话号码或是微信什么的,直接找他们!

     其实我觉得,问题在哪里?问题出在我们自己的身上,因为我们求法的心不正确、不纯粹,不够虔诚。因此,我们要不然就是找不到上师,或找到的是不行的、不具德的上师,找了一堆有问题的上师,他们也不能算是上师,是有问题的缘故。

     但我们要知道,佛菩萨一直关注众生,如同刚刚所说,他们就在我们心门之外静静地等待著,但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自己紧闭心扉,因此无法和他们接触,如果我们把‘信心’的大门一打开,我觉得佛菩萨就会马上冲进来。当然,佛菩萨们也不会争夺弟子,但我觉得他们任然会冲进来随缘度化那些具缘弟子。

     因此,求法的心要正确,不能太复杂,不能太奇怪。质直、具有智慧、希求实义,具此三相者可说为闻受正法之器,彼等不会变说者的德相为过失,具德相的说者亦不会视闻者的德相为过失。

     如《中观四百颂——破见品》云:

质直慧求义,说为闻法器,

不变说者德,亦非于闻者。

这个偈颂就完美地宣说了一个具相弟子的法相,大家得根据这个标准来衡量自己是否具相。

     这句咒语也是这样,光是听到这个咒语,就能了解佛陀密意的人,应该也是很少的吧!因为佛陀的义理很难理解,因此说这是秘密的。密教也是如此,不是佛菩萨要有意保密、也不是佛菩萨不愿意讲,而是我们听不懂,不能理解,没办法,或者我们不仅不能理解,还会误会,因此佛菩萨们就干脆不传、不宣说,但不是说佛菩萨要保密,会想把一个特法留给自己,不会有这样的情形。

     即说般若波罗蜜多咒曰:峨帝峨帝,波罗峨帝,波罗僧峨帝,菩提萨诃:

     这个咒语,如果依照梵文来念,就是ག་ཏེ།ག་ཏེ།པ་ར་ག་ཏེ།པ་ར་སཾ་ག་ཏེ།བྷོདྷི།སྭ་ཧཱ། (Gate Gate Paragate Parasamgate Bodhi Svaha)是由六个词构成的咒语。

     古代的译师们,在翻译经论的时候,有一些文词是不会作义译的,会保留他的原音,比如像我们在前面所提到的‘薄伽梵’、‘菩提’等是因为多义故不译,现在这里的这个咒语也是一样。

     从字面上来看,是这样的:

     一,ག་ཏེ།(Gate)揭谛:是前往的意思,

     二,པ་ར།(Para)波罗:是彼岸,也就是波罗蜜多里面的‘波罗’两个字,

     三,སཾ(Sam)僧:是已经的意思,

     四,བྷོ་དྷི།(Bodi) 菩提:也就是正觉,

     五,སྭ་ཧཱ།(Svaha)萨婆诃:这个词有很几种说法,有的说是快速,有的说是圆满。

     所以整句咒语的意思,就是:‘前往!前往!前往彼岸!到达彼岸,快速觉悟吧!’

     另有注释说:揭谛——有“去”的意思,还有“证悟”的意思;揭谛揭谛——就是“去吧!去吧!”,让你去往的意思;波罗揭谛——“波罗”是彼岸的意思,即请你到彼岸去;波罗僧揭谛——到真实的彼岸去;菩提萨婆诃——“菩提”是正等觉的意思,“萨婆诃”就是我们平时咒语中经常念的“梭哈”,是一种祝愿词,意即“请你去”,“祝愿你去,祝愿你证悟”。“梭哈”也有“到那里去安住”的意思。在安住的后面,有一个愿词,意即“但愿你安住”。

     整段咒语的意思是说:

     去吧,去吧,请你到彼岸去,到真实的彼岸去,到菩提的境界中去安住!

     也可以说:

     去吧,去吧,但愿你到彼岸去,但愿你到真实的彼岸去,但愿你安住于正等觉的境界!

     众生住在轮回的此岸,佛陀住在涅槃的彼岸,但愿所有众生都能精勤迈步,最终到达彼岸——证得菩提之胜妙果位。

     我觉得此处有个重点,有人觉得会念咒就了不起,这咒代表般若智慧,你若还不具般若智慧,光是念咒,仅有一些少许的加持而已,当心中有一些启发感触的时候,持咒才会有所帮助,但光是口头上喃喃的念诵,是没有什么大的帮助与利益的。

     噶当派祖师仲敦巴大师是一位居士,头发很长,有一个大寺院中有他的塑像,有一天,旅游朝圣的人去参拜时,管理佛像者、香灯师就介绍说,这尊是仲敦巴大师,旅游者问说:“他是男的还是女的?香灯师介绍说:“她是女的!”因为大师头发很长,因此被香灯师误认为女性。就连自己的祖师大德是男是女都难辨是非,像这样徒具形象的闻思修及持咒等是没有多大利益的。

     对于这个咒语的含义有很多种不同的解释和说法,正是因为它的内涵太丰富,是整部经典的精华,所以里面的义理也非常的‘广大’,而且他是在解释甚深般若的道理,所以很‘深奥’,我们只能够简略地做几个解说。

     过去有些藏地的大论师们,是这样注释的:

     一,ག་ཏེ་ག་ཏེ། (Gate Gate )揭谛揭谛:是指‘前往声闻的觉悟’;

     二,པ་ར་ག་ཏེ།(Paragate)波罗揭谛:是指‘前往缘觉的觉悟’;

     三,པ་ར་སཾ་ག་ཏེ།(Parasamgate)波罗僧揭谛:是指‘前往菩萨的觉悟’。

     另外有些藏地的论师们则认为:

     一,ག་ཏེ་ག་ཏེ།(Gate Gate)揭谛揭谛:是在解释‘本体空性解脱门’;

     二,པ་ར་ག་ཏེ།(Paragate))波罗揭谛:是在解释‘因无相解脱门’;

     三,པ་ར་སཾ་ག་ཏེ།(Parasamgate)波罗僧揭谛:则是在解释‘果无愿解脱门’。

     阿地峡尊者的心子仲敦巴大师与萨迦派的大徳全知荣顿大师等都认为:

     一,ག་ཏེ་ག་ཏེ།(Gate Gate)揭谛揭谛:是在解释资粮道和加行道;

     二,པ་ར་ག་ཏེ།(Paragate)波罗揭谛:是在解释见道;

     三,པ་ར་སཾ་ག་ཏེ།(Parasamgate)波罗僧揭谛:是在解释修道;

     四,བྷོ་དྷི་སྭ་ཧཱ།(Bodhi Svaha)菩提萨婆诃:是在解释无学道,也就是佛果。

     华严宗的圆测大师跟法藏大师认为:

     一,ག་ཏེ་ག་ཏེ།(Gate Gate)揭谛揭谛:代表著一种大乘精神,因为不只自己前往,而且带领他人一起前往,所以说两次ག་ཏེ།(Gate)‘揭谛’第一个‘揭谛’是表示自己前往,第二个‘揭谛’表示带领他人前往。

     二,པ་ར་ག་ཏེ།(Paragate)波罗揭谛:是解释我们所要前往的是彼岸,就如同艄翁不会一个人渡来渡去,这样没有办法赚钱,还是要带一些人过去,这样会利益更多人。

     三,པ་ར་སཾ་ག་ཏེ།(Parasamgate)波罗僧揭谛:是指到达彼岸。

     四,བྷོ་དྷི།(Bodhi)菩提:这样的彼岸是什么呢?就是菩提,也就是觉悟。

     五,སྭ་ཧཱ།(Svaha)萨婆诃:透过般若的修行,我们就可以快速的到达觉悟,所以说:萨婆诃。

     日本密教的始祖弘法大师则认为:

     一,第一个ག་ཏེ།(Gate)揭谛:是指声闻乘的修行;

     二,第二个ག་ཏེ།(Gate)揭谛:是指缘觉乘的修行;

     三,པ་ར་ག་ཏེ།(Paragate)波罗揭谛:是指大乘的修行;

     四,པ་ར་སཾ་ག་ཏེ།(Parasamgate)波罗僧揭谛:是指密乘的修行:

     五,བྷོ་དྷི་སྭ་ཧཱ།(Bodhi Svaha)菩提萨婆诃:是指这些修行能够圆满开悟。

     按照藏文的读音这里的咒文是:(ཏདྱ་ཐཱ། ཨོཾ་ག་ཏེ་ག་ཏེ་པཱ་ར་ག་ཏེ། པཱ་ར་སཾ་ག་ཏེ། བོ་དྷི་སྭཱ་ཧཱ།)也即比较接近梵文的读音来念,这段咒语的读音为:ཏདྱ་ཐཱ། (Tad-yatha)“达雅塔”(即真如、善逝如来正等觉中的善逝的意思),ཨོཾ (om)“嗡”(表示吉祥或祝愿的开端词)ག་ཏེ།ག་ཏེ།(Gate Gate)嘎得嘎得(揭谛揭谛),པ་ར་ག་ཏེ།(Paragate)巴绕嘎得(波罗揭谛),པ་ར་སཾ་ག་ཏེ།(Parasamgate)巴绕僧嘎得(波罗僧揭谛),བྷོ་དྷི་སྭ་ཧཱ།(Bodhi Svaha)菩提所哈(菩提娑婆诃)。

     我们在前面的课程里,说明了观自在菩萨对于舍利子尊者所提出的问题,分别根据五道的修行给予了答覆,可以说,是针对钝根众生、也就是智慧没有那么高的众生的答覆。而现在的这个咒语,则是将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三乘中,五道的修行方式,整体性地做一个归摄性的回答,而这就是属于对利根众生的答覆。

     菩萨以五道即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的次第修习菩提大道。所以下面我们就以大乘的五道次第去深入修学菩提妙道。

     第一.资粮道:菩萨在资粮道上时修习(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

     一)四念处:

     1.身念住:(身念处)四念住之一。以智慧抉择分析身外,身内,其他有情身一切自相皆由微尘所聚、可破、可灭,一切共相皆是无常、苦、空、无我。一心安住。 

     2.受念住:(受念处)四念住之一。由缘内身外身和内外身生起苦乐舍受,苦受唯是苦苦所遍,乐受唯是坏苦所遍,舍受唯是行苦所遍,一心安住。

     3.心念住:(心念处)四念住之一。由缘内身生起二十心所,如是缘于外身及内外身三种心相皆是无常、苦、空、无我。一心安住。

     4.法念住:(法念处)四念住之一。通达一切染净诸法为空,为无我,一心安住,长时修习。

     二)四正断:(四正勤)

     1.律仪断:四正断之一。已生恶不善法令断。

     2.断断:四正断之一。未生恶不善法令不生。

     3.修断:四正断之一。未生善法令出生。

     4.防护断:四正断之一。已生善法令增长。

     三)四神足:(四如意足)

     1.欲定断行具神足:(欲三摩地断行成就)了达欲定断行具神足的行相。

     2.心定断行具神足:(心三摩地断行成就)了达心定断行具神足的行相。

     3.勤定断行具神足:(勤三摩地断行成就)了达勤定断行具神足的行相。

     4.观定断行具神足:(观三摩地断行成就)了达观定断行具神足的行相。

     第二.加行道:菩萨在加行道上时修习(五根、五力)

     四)五根:

     1.信根:五根之一。对四圣谛兴起净妙信解之心。

     2.勤根:五根之一。勇猛从事闻、思、修学等诸善行,持续不断的功能。

     3.念根:五根之一。不忘失四圣谛所缘及行相之念。

     4.定根:五根之一。心于色,声等境不散不乱。

     5.慧根:五根之一。明了无误,抉择诸法自相共相之慧。

     五)五力:

     1.信力:五力之一。不受不信三宝功德等反面损害之净信力。

     2.勤力:五力之一。不受懈怠等侵害之勤勉力。

     3.念力:五力之一。不致遗忘失误的记忆力。

     4.定力:五力之一。永不散乱的心所之力。

     5.慧力:五力之一。不受错乱邪慧等损害之慧力。

     第三.见道:菩萨在见道上时修习(七觉支)

     六)七觉支:

     1.念法觉支:七觉支之一。以正念力使余觉支所缘行相不散乱故,念为住分。

     2.择法觉支:七觉支之一。拣择通达诸法行相之觉支。以见谛之智慧为其自性。

     3.精进觉支:七觉支之一。远从凡夫位中出离超越发勤精进。

     4.喜觉支:七觉支之一。菩萨证见初地,心生欢喜能令身心受益悦适。

     5.安觉支:七觉支之一。无烦恼心转依为缘,身心轻安堪能为性,名除觉分。

     6.舍觉支:七觉支之一。能对治心顺从烦恼,不平等住,不正直住,警觉不宁等诸过患。

     7.定觉支:七觉支之一。依等住力引生正慧永断烦恼。

     第四.修道:菩萨在修道上时修习(八正道)

     七)八正道:

     1.正见:二地以上后得位中世间清净无分别慧,能信此即依于无分别智之现见法界的肯定支。八圣道之一。

     2.正思维:深入思维契经、应颂、记别、讽颂、自说、因缘、本事、本生、方广、希有、譬喻、论议十二分经所说谛理。八圣道之一。

     3.正语:正确解答辨难质疑无有谬误,能信此是清净智慧。八圣道之一。

     4.正业:能断除杀生等诸不善业,完全不犯,能信此即戒律清净。八圣道之一。

     5.正命:能令诈现威仪、谄媚奉承、旁敲侧击、巧取讹索、赠微博厚等身语业邪命之行转清净道。八圣道之一。

     6.正精进:为求除治所知障或修所断烦恼,长期不厌努力修习。八圣道之一。

     7.正念:不忘止,念及平等舍一切道理,故能除治修止修观一切障蔽。八圣道之一。

     8.正定:为求引发神通等殊胜功德,排除障碍而修习的禅定。八圣道之一。

     第五.无学道:菩萨在无学道上时修习(佛陀的三身、四无所畏、五智、十力、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等诸佛果的不共特法。)

    《心经》是佛陀与观世音菩萨所宣说的具有加持的金刚咒语,其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平时在遇到一些违缘与不如意的事情时,如果没有时间念诵整部《心经》,可以只念诵这个短短的咒语,这样也有相当大的功德。

     诸佛菩萨以大慈大悲力宣说此咒语,也是为了告诉我们:住于三界轮回此岸,挣扎于汹涌翻滚之生死苦海中的可怜众生们,不要再这样浑浑噩噩地迷惑下去,获得人身是非常不容易的,现在应该好好修行,争取早日离开这个恐怖的轮回。去吧,去吧,赶快到彼岸去吧!一定要到菩提佛果之涅槃彼岸去!

《入行论——菩提心利益品》云:

暇满人生极难得,既得能办人生利,

倘若今生利未办,后世怎得此圆满?

     以上,玄奘译本的《心经》内容就已经讲完了。

  • 上一部: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正行120
  • 下一部: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正行122
  •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