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正行3


     《楞伽经》云:

若不立名称,世间皆迷蒙,

故佛巧方便,诸法立异名。

     《心经》的名称,中文是由九个字所组成的。分别在梵文、藏文、英文、汉文当中又是怎么称呼的呢?

     梵文:《བྷ་ག་ཝ་ཏི་པྲ་ཛྙ་པ་ར་མི་ཏཱ་ཧྲི་ད་ཡ། ། 》 

     藏文:《བཅོམ་ལྡན་འདས་མ་ཤེས་རབ་ཀྱི་ཕ་རོལ་ཏུ་ཕྱིན་པའི་སྙིང་པོ།》

     英文 :《HEART SUTRA》

     汉文:《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字意分别如下:

     བྷ་ག་ཝ་ཏི——བཅོམ་ལྡན་འདས་མ——圣(佛母);

     པྲ་ཛྙ་པ་ར་མི་ཏཱ——ཤེས་རབ་ཀྱི་ཕ་རོལ་ཏུ་ཕྱིན་པ——般若波罗蜜多(智度);

     ཧྲི་ད་ཡ——སྙིང་པོ——心髓。

     一,圣——出有坏母 (佛母)。

     二,般:意思是‘正确’。

     三,若:意思是‘了知’。

     四,波罗蜜多:意思是‘到彼岸’。

     五,心:意思是‘心要’、‘心髓’也就是‘精华’的意思。

     六,经:意思是 ‘妙法具有所诠甚深广大义,与能诠无垢词句法相关联,能断所断三界一切烦恼的佛语,令显示获得对治究竟寂灭涅槃功德,那是大仙人圆满佛陀的清净经典所抉择的,与以上四义相反,真实经典以外颠倒宣说,并不是所应趋入。’

     ‘  正确了知到彼岸的心要——能断所断三界一切烦恼的佛语。’

     将以上各部分结合起来,就是《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平常会说成是‘智慧’,但是‘智慧’这个词,现在太普遍被使用了,容易跟世间的‘聪明才智’搞混。因此,这里我们使用了唐朝的三藏法师义净的翻译,他将‘般若’两个字翻译成‘正了知’,这个翻译也跟藏文的‘ཤེས་རབ——些若’比较接近,解释起来也比较容易。

     首先,‘正了知’当中的‘了知’,也就是‘认知’的意思,包括了三种认知:

     一,世间错误的认知;

     二,出世间声闻与缘觉的认知;

     三,如来的无上认知。

     正了知:就是‘佛的认知’

     这里的‘般若’,是指当中的最后一种,前面两种并不算是究竟的般若。

     ‘波罗蜜多’的意思,这个意是‘到彼岸’。‘彼岸’指的是涅槃,而‘此岸’指的是轮回。

     其实,仅仅“智慧”二字,也有几种不同的意思:

  • 世间智慧、二)出世间智慧,三)无上的智慧。

     一)世间智慧:精通世间某个技术、工程、学科等等的能力,就是所谓的世间智慧。

     二)出世间智慧:指声缘阿罗汉的智慧,也即通达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轮回是苦、涅槃寂静四法印的功德。

      三)无上的智慧:也即佛陀的智慧。因为佛陀圆满证悟了人无我和法无我,圆满通达了一切万法的真相。《心经》中所说的般若,应该是指无上智慧。

     综上所述,“般若波罗蜜多”,可以理解为“智慧到彼岸”。我们在讲《现观庄严论》时,称其为“智度”,这是比较圆满的解释。有些讲义将“般若波罗蜜多”缩写为“般若”,但般若只是“智慧”的意思,还没有“度”的意思。只有“智度”,才是对“般若波罗蜜多”比较准确完整的解释。

     《心经》的“心”字,是心要、核心的意思,因为《心经》中浓缩了整个佛法的精华。据众多历史记载,在释迦牟尼佛转法轮的四十多年中,有二十二年都在宣说般若空性,这二十二年所宣说的所有法之精粹,全部都包含在《心经》当中,因而称之为“核心”,这是一种解释;汉地有些高僧大德对“心”字还有另一种解释,即是“本心”的意思。还有人说,《金刚经》中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中的“心”,与《心经》的“心”是完全相同的意思,但这种解释是否合理不是特别清楚。一般而言,《心经》中的“心”,应该是指核心、要诀、精髓的意思。

     实际上这里所讲述的‘般若’,是指‘证悟空性的智慧’。但是,还有几种事物也可以被称为般若,例如:‘基般若(自性般若)’、‘道般若’、‘果般若’和‘文字般若’。

     《心经》的全称,为《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波罗蜜多”,为梵文音译,翻译成中文,就是“智慧到达彼岸”的意思。其中的“般若(Prajna)”,勉强可以翻译为“智慧”。之所以没有在经文中直译为智慧,而仍保留梵音“般若”,是因为“智慧”二字只能诠释出般若的一部分意义,却不能代表“般若”的全部深远妙义。

     在翻译佛经的时候通常有五种不译:

     第一种是密咒不译,如大悲咒、楞严咒、金刚萨垛百字明咒、观音心咒,以及《心经》中的咒语等等,因这些咒语牵涉的意义广大且密意深奥,因此不译。

     第二种是多义不译,如佛陀的名字称为薄伽梵,而薄伽梵中有很多含义,因此不译。

     第三种是此方所无不译,即某些印度的方言或专有名词等在中国没有可以直接代替的词句,所以不译,如梵文的阎浮提,就原原本本地按印度音翻译过来;又比如藏地的糌粑,在汉地没有,如果一定要翻译,译成面粉、白面、青稞粉等都不大恰当,因此就直接按藏地的发音译为糌粑。

     第四种是随顺习惯不译,也有人说是特定的人名、地名不译,比如舍利子,又比如释迦牟尼佛当年宣说《楞伽经》的地方叫楞伽,故而称为《楞伽经》等(有些人名代表一定意义,比如藏文中的“扎西”表示吉祥,如果直接译成吉祥是可以的,但有些人名什么意义也没有,就没办法意译,只能直接用音译)。

     第五种是因尊重不译,也即为表示对所译对象特别尊敬而不译,比如佛教中的“阿罗汉”、“菩萨”、“菩提”等。

     以上的五种不译中,有些词是因其中一种原因而不译,还有些词是因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原因而不译。比如“般若”一词,其一是因多义而不译,因为般若的意义很多,所以无法用一个诠表意义范围相对狭窄的“智慧”来完全表达其内含;另一个原因,则是因尊重而不译,因此,在讲到《大般若经》、《中般若经》、《小般若经》等时,就直接沿用“般若”这个词。

     很多人都知道,般若波罗蜜多可分为四种:第一种,是经典般若,也称文字般若,包括大、中、小三种般若经;第二种,是基般若,也称自性般若,即一切万法的基础——空性;第三种,是道般若,也即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四道;第四种,为果般若,也即现证体悟空性的智慧。

     陈那论师在《般若八千颂摄义》中讲说这四种般若:

     (一)基般若(自性般若):指的就是空性。

     (二)道般若:是指圣菩萨众的智慧。

     (三)果般若:是指佛陀遍知的智慧。

     (四)文字般若:指的是阐述空性的大乘经论。

     这四种般若也可以分为能诠般若和所诠般若。所诠般若包括三种,即自性般若、道般若和果般若。万法离一切戏论的本体,就是自性般若;佛陀以其智慧而圆满通达的万法离一切戏论的真相,就叫果般若;依靠什么途径而通达的呢?是依靠诸佛菩萨的智慧,诸佛菩萨的智慧就是道般若。这是所诠的三个般若,也可以说是所诠三种智度。(就像我们学《中观》时,也分义中观和文字中观一样。)

     那么,能诠般若是什么呢?是圆满宣说般若之义的文字般若。文字般若又可分经典文字般若和论典文字般若。经典文字般若就是一系列的《般若经》;论典文字般若则是《中观根本慧论》、《中观四百论》、《入中论》等论著。从显现而言,《心经》属于经典文字般若的范畴。

     但是以主要的般若来说,一般是指‘果般若’,因为,这才是究竟圆满的彼岸。而前三个般若呢,也可以被称为是般若,但并不是最究竟的般若,因为还没有到达彼岸。以上这样的说法,是出于陈那论师的《般若八千颂摄义》。

     陈那论师在《般若八千颂摄义》中说:

般若无二相,本智为如来,

因具所成义,经道立其名。

     四、文字般若分两种:一、经典文字般若;二、论典文字般若。

     一、经典文字般若:

     我等本师、如来、出有坏、正等觉、释迦牟尼佛依次的三转法轮中,二转法轮的内容——般若波罗蜜多,被藏地前译派的先德们分为六部“母般若”与十一部“子般若”,总共为十七部《般若经》。

     ‘母般若’与‘子般若’怎么区分呢?

     母般若:能统摄‘遍智’、‘道智’、‘基智’、‘正等加行’、‘顶加行’、‘渐次加行’、‘刹那加行’、‘法身’八种现观实义的经典叫母般若。

     子般若:不能统摄‘遍智’、‘道智’、‘基智’、‘正等加行’、‘顶加行’、‘渐次加行’、‘刹那加行’、‘法身’八种现观实义而只能统摄某些现观实义的经典称呼为子般若。

     一、遍智:相无愿的智慧、具有殊胜方便智慧的一切现观是遍智;

     二、道智:道无相的智慧、具有殊胜方便智慧的一切现观是道智。

     三、基智:基无我的智慧、具有殊胜方便智慧的现观是基智。相似基智只具足其中的“基无我”这一法相,以此为例,其余的内容也要这样分析类别。

     四、正等加行:圆满修行三智的一切现观叫正等加行。

     五、顶加行:各个修位当中达到极点的现观叫顶加行。

     六、渐次加行:循序渐进修行暂时道相的现观叫渐次加行。

     七、刹那加行:顿时修行究竟道相的现观叫刹那加行。

     八:法身:所得果的功德究竟的现观就是法身。

     其中的“母般若”,也即:一、《般若十万颂》;二、《般若二万五千颂》;三、《般若一万八千颂》;四、《般若一万颂》;五、《般若八千颂》;六、《般若摄颂》。

     其中的“子般若”,也即:一、《般若七百颂》;二、《般若五百颂》;三、《般若三百颂》;四、《理趣分一百五十颂般若》;五、《般若五十颂》;六、《二十五门般若》;七、《帝释请问经》;八、《妙力伏请问经》【《善勇猛般若》】;九、《小字般若》;十、《一字般若》;十一、《般若心经》。

     但惹波哲【智慧宝剑】的观点却认为:“(这种数量的确定方式是不正确的,因为)一、《一百零八名般若经》;二、《日藏般若经》;三、《月藏般若经》;四、《普贤般若经》;五、《金刚手般若经》;六、《金刚胜幢般若经》这六部经典应当也属于《般若经》,却并没有为母子十七部般若所摄,(所以有不全面的过失;)而《般若摄颂》又是从《般若八千颂》当中摘录出来的,所以又有重复之嫌。”

     而阿尔•香秋益西又划分出广、中共计九种般若。

     按照一般的说法,广般若包括存放于寻香境的《般若十亿颂》;存放于天界的《般若八十万颂》;以及存放于龙宫的《般若十万颂》三部。

     (由此可见,“母子十七部般若”并不能含摄所有的《般若经》。)“母子十七部般若”的称呼,肯定是以藏地首次翻译佛经之际所翻译出的《般若经》数量而命名的,并不是确定的(《般若经》)数量,因为在《莲师遗教》当中也曾说过:“主宣般若空性众经典,母子十七般若已译出。”

     二、论典文字般若分二:一)论述般若直接之义——空性次第的论典、二)阐扬般若隐晦之义——现观次第的论典。

     一)论述般若直接之义——空性次第的论典:

     大乘派与大乘中观派的车轨师龙猛菩萨的《中观根本慧论》、《六十正理论》、《七十空性颂》、《回诤论》及《研磨细论》。

     龙猛菩萨的心传弟子圣天论师的《中观四百颂》、《中观学中论》、《断诤论》、《成就破妄如理因论》、《智慧心要集论》、《摄行明灯论》和《理智成就净治心障论》等。

     中观应承派的祖师:

     佛护论师的《中观根本慧论释——佛护论》;

     月称菩萨的《中观根本慧论疏——明句论》、《入中论》、《七十空性论释》等;

     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智慧品》;

     阿底峡尊者的《入二谛论》、《一念优波提舍》、《中观优波提舍》等;

     中观自续派的祖师:

     清辨论师的《宝灯论》与《般若灯论》;

     智藏论师的《中观二谛论》;

     静命论师的《中观庄严论》;

     莲花戒大师的《中观光明》、《中观庄严论精释》等。

     二)阐扬般若隐晦之义——现观次第的论典:

     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

     在古印度,解释(《般若经》与《现观庄严论》)的论著有二十一种:一、圣解脱军论师所著的《般若二万颂光明疏》;二、阿阇黎解脱军论师所著的《般若二万颂注释》;三、尊者弥底论师所著的《十万颂、二万五千颂、八千颂般若母三义顺同八现观论》;四、狮子贤论师所著的《般若二万颂八品释》;五、狮子贤论师所著的《八千颂释现观庄严光明疏》;六、狮子贤论师所著的《般若摄颂释难》;七、狮子贤论师在获得慈氏菩萨授记之后,所撰著的《现观庄严论明义释》;八、金洲法称论师所著的,解释《现观庄严论明义释》的《光明释难疏》;九、法友论师所著的,阐释《现观庄严论明义释》的《释明句论》;十、结合《般若摄颂》,由佛智论师所著的《摄要释难》;十一、惹那格底论师所著的《现观庄严论广释共称分论》;十二、克什米尔的佛德论师【迦湿弥罗布达室利论师】所著的《般若灯鬘释》;十三、宝生寂论师【先德瓦论师或静命论师】所著的《般若二万颂具清净论》;十四、结合《般若十万颂》与《现观庄严论》,由克什米尔的达摩室利论师所著的《般若波罗密多十万颂广释》;十五、宝生寂论师【先德瓦论师或静命论师】所著的《八千颂释殊胜心要疏》;十六、阿底峡尊者所著的《般若摄义——明灯论》;十七、结合《般若八千颂》与《现观庄严论》,由无畏源论师所著的《八千颂释精要月光疏》;十八、结合《般若摄颂》与《现观庄严论》,由克什米尔达摩室利论师所著的《般若波罗密多藏匙论》;十九、慧源论师归摄狮子贤论师的论释而撰著的《般若略义》;二十、鸠摩罗什巴扎论师【童寿或童吉祥论师】所著的《般若略义》;二十一、尊者弥底论师所著的《般若摄颂教言》。

     在阐释《般若经》密意方面,(古印度)共同承许的有四种宗派,包括:慈氏菩萨以所著的《现观庄严论》,来论述般若隐晦之义——现观次第为主的内容;圣者龙树菩萨以所著的《中观理聚论》,来论述般若直接之义——空性次第为主的内容;陈那论师则以《般若八千颂摄义》,通过三十二种要义的方式来阐述般若之义;马鸣菩萨则是以所著的《般若十万颂注疏——摧伏损害》,通过三门十一种方式来阐述般若之义的。

     如果将后两种进行归纳则可以发现,其宗派并没有超出前两种,正因为《般若经》之所诠,乃甚深精华之义与广大之现观次第二者,所以,(开演这两种观点的论师,)就称为两大开派祖师。

     “经”也有很多不同的类别,比如,一种是佛开许的经典,一种是佛加持的经典,一种是佛亲口宣说的经典等等。《心经》的主要内容,属于佛陀加持的经典,因为是佛入于甚深光明定中,加持观世音菩萨而宣说了此经。

     佛经有三种:第一种,是佛陀亲口说的佛经,《般若摄颂》等等就属于此列;第二种,是佛陀加持以后所产生的佛经。《心经》的主要内容,就属于加持佛经的范畴;第三种,是佛陀开许的佛经。所谓开许的佛经,即是指在有些佛经的前面,会出现缘起的内容,中间会出现一些像“佛说(世尊告言)”、“阿难说(阿难启白)”等等之类的连接文,最后还有听众随喜赞叹的文句。这些词句不是佛说的,而是在佛陀允许的情况下,由后人加上去的。佛陀曾告诉弟子们,以后你们结集佛法的时候,前面要加上缘起,中间要加连接文,最后要有交代,这样世人才能看得明白。换言之,穿插于前、中、后的这些部分,被称为“开许教”,它既不是佛陀亲口所说的,也不是因佛陀加被的力量而说出的,而是佛陀开许的内容,所以被称为“开许教”。

     无论加被的也好,开许的也好,所有的佛经,都是依靠佛陀的力量才产生的,如果没有佛的加被,谁也不能自己说出这些深广妙法。由此可知,所有的佛法都具有同等的加持,都属于佛法。在《心经》当中,就包含了三种教的内容,但其中的主要内容,则是加被经。

          经与论的法相弥勒菩萨在《大乘宝性论——利益品》中定义为:

          经典的法相:

具义与法系,断三界惑语,

令显寂功德,佛语余反之。

          论典的法相:

唯一依佛说,无乱心诠释,

随得解脱道,顶戴如佛经。

     虽然除了佛陀亲自所讲的教言以外,某些特殊人物所讲的教言也称为“经”。比如禅宗最为推崇的《六祖坛经》,虽然不是佛陀所讲的经典,但其中的内容却与真正的经文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后人也将其称为“经”。不过,按照藏传佛教及弥勒菩萨的《大乘宝性论》的规定,只有佛陀亲自宣说、加持或开许的内容,才能称为“经”。

     综上所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也即“智度心经”——以智慧到达彼岸的心经。

     以上内容,宣讲了《心经》的题目。作为修行人,应该深入学习,并随时随地念诵、背诵这部经典。这样一方面可以遣除即生修行中出现的违缘障碍;从出世间的功德来讲,念诵集空性精华于一体的《心经》的意义和功德也是相当大的。

     当然,我们不能妄想通过一、两天的闻思,就一下子突然开悟,什么都懂了,但随着持续的闻思修,自己心相续中的无明烦恼就会逐渐减弱,智慧也会逐渐增长。虽然暂时还不能在法界的虚空中自由翱翔,但从知见上已消除了各种怀疑和邪见,树立起新的正知正见。由此可见,佛教的教育完全是一种智慧的教育,而不是一种教条,有些道理可能刚开始不一定能接受,只有通过系统的闻思,面对面的辩论,才能彻底断除疑惑,并最终圆满智慧。

  • 上一部: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正行2
  • 下一部: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正行4
  •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