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正行30


二、(因不能生空不空之果)分二:一、不空之果不能生灭;二、空果不能生灭。

一、(不空之果不能生灭):

果不空不生,果不空不灭。

以果不空故,不生亦不灭。

     果法不空则不生,果法不空则不灭。果法不空的缘故,不生也不灭。

若认为:果法应该存在,因为果法有生有灭。破曰:不空的果和空的果都不能生灭。

     首先,不空的果不能生灭。如果果法的本体不空,那它就不需要产生;如果果法的本体不空,那它也不会灭尽。其实这种不空的果法在世间是根本不存在的。万法的生灭以现量可见、比量可知,如果认为存在实有不空的果,那就等于否认了万法的生灭。

     龙树大士在《中论——观四谛品》中云:

未曾有一法, 不从因缘生。

是故一切法, 无不是空者。

若一切不空, 则无有生灭。

如是则无有, 四圣谛之法。

二、(空果不能生灭):

果空故不生,果空故不灭。

以果是空故,不生亦不灭。

     果法空的缘故不生,果法空的缘故不灭。因为果法不存在,所以不生亦不灭。

     其次,空的果也不能生灭。空的果也就是不存在的果,这样的果不管聚集多少因缘也不可能产生;没有产生也就不会有灭尽。《明句论》云:“如同虚空一般。”虚空没有本体,自然不会有最初之生;没有生,也就不会有中间的衰老和最终的灭亡。所以,如同虚空一般的果法无有生灭。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智慧品》中云:

纵以亿万因,无不变成有。

无时怎成有?成有者为何?

     但龙树大士在《回诤论》后魏三藏毘目智仙与瞿昙流支译文中不是说:

若人信于空,彼人信一切,

若人不信空,彼不信一切。

空自体因缘,三一中道说,

我归命礼彼,无上大智慧。

新译:

若人容有空,一切皆容有,

若人不容空,一切皆不容。

说空性缘起,中道一法义,

我归命礼彼,无上大智慧。

     《回诤论》中是说诸法之性本空,可是在世俗名言中有生灭相,故无有任何相违之处。

六、(观察一体他体而破)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一、(略说):

因果是一者,是事终不然;

因果是异者,是事亦不然。

     因果是一体,这种事终究不合理;因果是异体,这种事也不合理。

     如果因和果就像火和火的热性一样是无二无别的一体,这不合理。谁会承认种子和芽是一体呢?

     如果因果像东方的瓶子和西方的柱子一样是别别分开的他体,这也不合理。他体之法没有任何关系,这样的法又怎么能成为因果呢?

     龙树大士在《中论——观有无品》中说:

若人见有无, 见自性他性,

如是则不见, 佛法真实义。

二、(广说):

若因果是一,生及所生一;

若因果是异,因则同非因。

     如果因和果是一体,那么能生和所生就成为一体;如果因和果是他体,那么因则与非因相同。

     这一颂具体解释因果一体或他体的过失。

     如果因果是一体,那么能生和所生就变成一体了。大家都知道,依靠眼根产生眼识,如果因果是一体,那么眼根和眼识就成了一体;依靠父亲才有儿子,如果因果是一体,那么父亲和儿子就成了一体,但谁会这样认为呢?在月称论师的《明句论》、宗喀巴大师的《理证海》以及全知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都使用了这两个比喻,清辩论师使用的则是父子和火薪的比喻。

     另外,如果因和果是一体,那么农民为了收获庄稼而辛勤耕耘就没有用了,修行人为了获得佛果而精进修持就失去意义了……如是有无穷的过失。

     因和果是他体也不合理。如果因和果是他体,那么因就等同非因,如是则种子不能生苗芽,母亲不能生儿子;或者非因就等同因,如是则火焰能生黑暗。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谓“他体”并不是像前天的种子和今天的苗芽这样非同时的两个法,学过《入中论》的人都知道:一者存在另一者不存在不能叫他体,两个事物的自相都存在才能成为真正的他体。

     既然因果一体他体都不成立,而一体他体之外又没有其他安立因果的方式,这就说明胜义中根本不存在因果。

     龙树大士在《中论——观燃可燃品》中云:

若燃是可燃, 作作者则一。

若燃异可燃, 离可燃有燃。

     作为修行人,闻思修行应当齐头并进,一方面要通达理论,一方面也要实修。希望大家都不要落入一边。如果只是盲修,从来也不听课,这不是真正的修行人;如果只是闻思,从不修行,这也不是真正的修行人,大家也不能像学术界的人士那样,眼光总是向外观察,从来不内观自相续的烦恼,应该在谨慎取舍因果的基础上修习空性。

     最近很多道友都喜欢背诵了,这是个好现象,因为有无背诵对自己的影响完全不同。十年前我背了《量理宝藏论》,现在翻译的时候还是觉得特别熟悉。看着汉文的颂词,藏文就能直接浮现在脑海中。通过背诵论典还能在阿赖耶上熏习深厚的习气,这对生生世世都有非常大的利益。

  • 上一部: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正行29
  • 下一部: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正行31
  •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