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观察灭不灭而破)分二:一、灭不合理;二、不灭不合理。 一、(灭不合理): 云何因灭失,而能生于果? 新译: 云何灭失因,能生已生果? 因法都灭失了,怎么能产生果法呢? 有人认为:因还在果则不能生,因灭了以后果才能生起,比如青色的苗芽就是在灰色的种子灭尽时才生起的。 “云何因灭失,而能生于果?”因法已经灭失了,它怎么还能生果呢?从表面看,中观宗的回答只是一个简单的疑问句,但实际上已经遮破了对方的观点。为什么呢?因为,因灭了也就不存在了,它跟石女儿和兔角没有什么差别,不存在的法又如何能生果呢?《明句论》说:如果不存在的东西还可以作为因而产生果,那么石女的儿子也应该能生儿子了。 二、(不灭不合理): 若因果相关,因住果岂生? 若因果无关,更生何等果? 新译: 与果相系因,住因岂能生? 与果不系因,更生何等果? 如果因果相关联,那么因法就应住在果中,但这又岂能生果呢?如果因果之间无有关联,那又能产生怎样的果法呢? “相关”就是有关系,可分为柱子和柱子的无常、火和火的热性这样的同体关系;小鸟住在树上、水果放在桌子上这样的能依所依的关系;以及人和人的财物这样的我和我所的关系等。 有人提出:果法并非以因法灭失而生,而是由因法未灭而生。但这种说法也不合理,假如因法不灭可以产生果法,那么因果之间要么有关联要么无关联。 如果因果之间真正有关联,那么因法必须安住在果法上,但这样因又怎么能生果呢?既然果已存在,那果就不需要因来产生它了。并且,当果法生起的时候,因法仍然安住在果法中没有任何变化,这也不成立。 如圣天论师在《中观四百颂——破常品》中云: 诸法必变异,方作余生因, 如是变异因,岂得名常住。 如果因果之间无有关联,那更不合理。没有关联的两个法就像东山和西山一样,根本无法成立能生所生的因果关系。如果没有关系也成了能生所生,那按月称论师的说法就有一切生一切或者一切不生一切的过失。这样的话,柱子也能生瓶子、石头也能生牛粪……但根本不会有这样的事情。 既然因和果之间有无关联都不成立,那就应当了知,从本以来就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因生果,这就是真正的实相。而且,在圣者入根本慧定的智慧前不可能有生,没有生也就没有住,没有住也就没有灭。所以,从实相上讲,所谓的因果关系从来没有成立过,因为它们本来不生、不住、不灭。心也是如此,依靠这些方式去推理就会知道,痛苦、快乐等一切分别心也是远离生住灭的。而有些对中观不是很通达,对大圆满的窍诀也不懂的人却认为真的有痛苦,但真正去观察:痛苦的因和痛苦关联也不生、不关联也不生……方方面面观察后就会明白,所谓的痛苦根本得不到。 三、(观察见不见而破): 因见不见果,是二俱不生。 不论因见到还是未见到果都不能产生果。 一般来说,“见”是指眼见色,而这里的“见”是指缘或起作用的意思。那么,因是见到果而生果还是未见到果而生果?如果因见到了果法,即它能对果法起到作用,那么因在的时候果也就在了,所以果根本不需要因;如果因见不到果法,即它没有对果法起过作用,那因怎么能生果呢?就比如石女没有见过石女的儿子,那怎么生他呢?所以,不论见还是不见,因都不能生果。 在《般若灯论释》的颂词中并没有这两句,只是在长行文中以眼见不见境而破因果:“若此眼识以眼为因者,此眼为见已取境、为不见而取境?二俱不然。若眼见而取然后识起者,识则无用;若眼不见而取者,色之境界则为无用。”此处“因”就是眼根,“果”则是眼识,“见”是眼根见境。 四、(观察接触不接触而破)分二:一、观察三时接触不合理;二、观察有无接触不合理。 一、(观察三时接触不合理)分三:一、过去果与三时因接触不合理;二、现在果与三时因接触不合理;三、未来果与三时因接触不合理。 一、(过去果与三时因接触不合理): 若言过去果,而于过去因, 未来现在因,是则终不合。 如果说果是过去的法,那么它与过去因、未来因、现在因终究不能接触。 “合”就是接触。过去的果与三时的因都不能接触。 首先,过去的果与过去的因不可能接触。因为过去的法已不存在,所以过去的因果不可能接触。其次,过去的果与未来的因也不可能接触,果已经过去,而因还没有产生,这也不可能接触。最后,过去的果和现在的因也不可能接触。果在过去,而因在现在,两个法一有一无,怎么接触呢?也不能接触。 二、(现在果与三时因接触不合理): 若言现在果,而于现在因, 未来过去因,是则终不合。 如果说果是现在的法,那么它与现在因、未来因以及过去因终究无法接触。 现在的果与三时的因接触也不合理。 首先,现在的果与现在的因接触不合理。比如鲜花现在已经存在,如果花的因同时存在,那二者就不成因果关系了,又如何谈得上因与果接触呢?其次,现在的果和未来的因接触不合理。现在的鲜花只能从过去的因中产生,不可能从未来的因产生,否则就有果前因后的过失,就好像儿子已经降生而父亲还不存在一样。并且,现在是有、未来是无,有和无根本无法接触。最后,现在的果与过去的因也不能接触。比如,去年的种子已经灭完了,而现在的鲜花还在,二者显然不能接触;或者,现在的活人和过去已死的人也不能接触。 三、(未来果与三时因接触不合理): 若言未来果,而于未来因, 现在过去因,是则终不合。 如果说果是未来的法,那么它与未来因、现在因以及过去因终究无法接触。 未来的果与三时的因也无法接触。 首先,未来的果与未来的因无法接触。未来的因与果都不存在,跟石女的儿子没有差别,所以不能接触。否则,虚空中的鲜花与兔角也可以接触了。其次,未来的果与现在的因不能接触。未来的果在未来,现在的因在现在,时间不同的法不可能接触。并且,未来的果还没有产生,现在的法却已形成,如果这两者可以接触,那么兔角跟柱子就可以接触了。最后,未来的果与过去的因不能接触。在未来和过去之间隔着现在,二者怎么接触?并且,未来的果还没有产生,过去的因已经灭尽,这两者都是无实法,是无实法则根本不可能接触。 有人认为龙猛菩萨是佛教逻辑的创始者,而西方逻辑学由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300年开创,到了大约19世纪的时候,德国的哲学家黑格尔开创了唯心主义辩证逻辑学,后来有人又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逻辑学。西方逻辑与佛教逻辑有天壤之别,为什么呢?因为西方的哲学家们仅仅依靠五根识以及分别念,这样最多能认识到事物发展的表面规律,对于甚深的缘起空性则根本无法触及,而龙猛菩萨依凭出世间的智慧和胜义理证抉择的是万法实相,所以这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龙猛菩萨观察胜义谛的佛教逻辑主要收集在《中观六论》中。 但享有雪域智者王冠的全知果仁巴尊者只承许《中观五论》即:1《中观根本慧论》、2《六十正理论》、3《七十空性颂》、4《回诤论》、5《研磨细论》,但雪域西藏的有些论师会谈说《中观六论》就在以上的五论上再加上《成立名言论》或是《教王宝鬘论》而拼凑出六部龙树大士的中观理聚论典。 在抉择世俗名言方面,佛教也有非常多的论典,比如法称论师的《因明七论》及各大论师的注释。 古印度因明学家法称论师为了阐扬陈那论师所著的《集量论》而造的七部释论即:1《释量论》、2《定量论》、3《理滴论》、4《因滴论》、5《关系论》、6《悟他论》、7《诤理论》。前三者释因明之本体,后四者释因明的组成部分,故有三本四支之称。 虽然佛教抉择世间名言的推理与西方逻辑有相似之处,但实际上远远超胜西方逻辑,这并不是站在佛教的立场上的偏袒之词。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我始终觉得运用世间逻辑有很多问题无法解决,在遇到了佛教逻辑后才觉得找到了真理。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要看看世间逻辑和佛教逻辑的相同点在哪里?不同点在哪里?中观的特色又在何处?这样分析后就能增上对佛法的信心。 二、(观察有无接触不合理): 若不和合者,因何能生果? 若有和合者,因何能生果? 若因果不接触,因怎么能产生果法?若因果接触,因怎么能产生果法? 若因果没有接触,因怎么生果呢?不可能生果。如果从未接触过的法之间也有生的关系,那么石女的儿子也可以生果。 若因和果互相接触,因也不能生果。因为互相接触的法只能共同存在,既然果法已经存在,那就不必依靠因产生了;并且,共同存在的因果互不相干,这样也就失去了观待的关系。 接触不接触的理论并不是抉择名言的理论,而是抉择甚深空性的胜义理论。不仅是世间人,即使是佛教的有实宗,也无法对接触不接触的问难给出正确的答案。所以,观察名言因果的时候不能用“接触还是不接触”,只能说“因缘聚合时可以生”。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饶益众生就会感受安乐,伤害众生就会感受痛苦,这是名言的无欺缘起。这与化学实验其实没有什么差别,在化学实验中,因缘一旦具足,反应物就会产生,这就是无欺的规律;同样,善业成熟就会获得安乐,恶业成熟就会感受痛苦,这是必然的规律。可惜的是,为什么世人只承认化学反应,而不承认善恶因果呢? 龙树大士在《教王宝鬘论——别说因果品》中云: 贪嗔痴及彼,所生业不善,无有贪嗔痴,及彼生业善。 不善生诸苦,投转诸恶趣,善业生善趣,世世享安乐。 当以身语意,断诸不善业,恒常奉行善,此说三种法。 新译: 说此二种法。 在学习中观的过程中一定要通达这些问题,否则就容易误入歧途,有些人喜欢说大话:“《中论》说因果不存在,三宝也不存在,一切是空性的……”于是,在行为上不取舍因果。前不久,有一个人给我打电话说:“我现在住于明空无二的境界当中,不需要因果了。”我在法王面前待了这么多年,从来没听法王说过“因果不重要”,这根本不是法王如意宝的传统。上师如意宝说过:作为修行人,既要重视世俗的善根,又要重视胜义的善根。胜义的善根就是安住于大中观、大圆满的境界,观修心的本性;世俗的善根就是念咒语、磕头、修加行以及听闻佛法等。上师如意宝还以比喻说明:骑马的时候,如果两只脚都蹬在脚蹬里,这样就最稳当;退一步来说,即使一个脚踏空,另一个脚还可以稳住。所以,大家应该同时修习世俗和胜义的善根,这样即使胜义的善法没有修成,也还有世俗的善法可以依靠。所以,希望大家重视因果法,千万不要误入歧途。 修行人是应该有一些修行的境界,但有些人整天讲“境界”,而闻思的智慧一点也没有,这样的愚笨者非常可怜。没有境界的人最爱炫耀自己的“境界”,真有境界的人却根本不会说自己的境界。所以,大家不要讲很多“境界”,应该好好取舍因果。大家一定要重视世俗的功德,还处在世俗中时就应该修一些世俗的善法。如果放弃世俗善法,只是从《般若经》、《大圆满》中拿一两句“没有因果”的句子来安慰自己,这只是自欺欺人而已,并没有多大意义。有些人就是这样,明明是自己懒惰,取舍能力差,反而以这种方式安慰自己。不过佛学院里这种人不多,社会上比较多。希望大家不要学这些,应该随学上师如意宝的优良传统。 五、(观察空不空而破)分二:一、离果不离果之因不能生果;二、因不能生空不空之果。 一、(离果不离果之因不能生果): 若因空无果,因何能生果? 若因不空果,因何能生果? 若因中没有果,因怎么能产生果法?若因中存在果,因怎么能产生果法? “若因空无果,因何能生果?”若因上根本不存在果,那这种以果法空的因能不能生果呢?根本不可能。《明句论》说:因上空无果,则与非因相同,非因岂能生果?《青目释》云:“以无果故因空,云何因生果?如人不怀妊,云何能生子?”如果因上不存在果也可以生果,那么石头也可以生黄金,柱子也可以生孩子,摄像机也可以生牦牛……。 “若因不空果,因何能生果?”如果果在因上不空,也就是因上存在果,那怎么还要因来生呢?已经存在的果不必生。就像母亲已经生了儿子,那这个儿子就不必重新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