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果无愿: (法成法师译):无减无增。 (玄奘大师译):不增不减。 不增不减:从果位的角度来说,是指圆成实不存在;从轮回的角度而言,是指烦恼增长与功德减少不存在;从涅槃的角度而言,是指功德增上与烦恼、障碍减少不存在。 一般来说,众生在凡夫位时,心相续中的贪嗔痴等烦恼和障碍会增上,而大悲心、无二空性慧、菩提心等功德会减少;随着成佛的逐步临近,相续中的烦恼障和所知障等等也会逐步减少直至息灭,而不共的佛之如海功德则会越来越增上。 但这只是从现相的角度来讲的,如果真正从万法的实相或是抉择般若波罗蜜多空性的角度而言,所谓的增和减,只不过是我们自己的分别念而已,实际上并没有任何的增加和减少。如同大海一天两次的潮起潮落,既不会使海水增加,也不会令海水减少一样,众生成佛之时,功德不会增加,未成佛时,功德也不会减少,所以不增不减。此不增、不减、光明、清净、自在、净、乐、我、常的大无为真如法性实相可以用龙树大士《法界赞》的教证理证来证实。为了更好的理解《心经》中的果无愿解脱门即法身、法界、佛性、觉性、实相的殊胜义理我们就引证圣龙猛菩萨的《法界赞》来解说: 佛身遍现故,真如无别故, 具种故众生,恒具如来藏。 佛智入众生,性无垢无二, 佛种择果故,众具如来藏。 等殊胜金刚妙语的胜深密意。 百千颂大集经地藏菩萨请问法身赞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这部《地藏菩萨请问法身赞》在藏传佛教里面,叫做《法界赞》,宋代施护三藏的译本也叫做《赞法界颂》。汉地有两个译本,相比而言,不空三藏这个译本和藏文译本,在意义和词句上,非常符合。 在作者方面,藏传佛教都公认这部《法界赞》是圣者龙树菩萨《赞聚论》当中的一部,施护三藏也说是圣者龙树菩萨所造,但是按照唐译本的名称看起来,又像是佛经。这个作者的问题我们就不去管他,暂时按照藏传佛教的说法来讲。 首先解释名义,再解释论义。 法身和法界是同体异名,就是对于同一个本体所安立的不同名称。 ①“法身”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解释:第一、是以法性成身,所以叫做法身;第二、是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所以叫做法身。 在《胜鬘经》里说:“世尊,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可思议佛法成就,说如来法身,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 在《胜鬘宝窟论》里说:“法身者,即是实相真如法也,此实相正法隐,名如来藏;此实相法显,故名身。唯是一实相法,约隐显不同,故有藏之与身。”所谓的法身,就是实相真如之法。这个实相正法隐藏而不显现的时候,就叫做如来藏;这个实相正法显现的时候,就叫做身。所以唯一是实相法,只是从隐藏和显现的不同。安立藏和身的不同名称。这是第一种解释。 这部论里面又说到:“法者,谓诸功德法,法之所依名身。故《摄论》云:与功德法相应,名法身。”这是第二种解释。以功德法所依,而叫做法身。 《大乘起信论》里说:“从本以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 因为我们的心的自性,从本以来就本自满足一切功德,具有大智慧光明之义,具有遍照法界之义,具有自性清净之义,具有常乐我净之义,具有清净不变之义,具有自在之义等等,因为这样具足超过恒河沙数的不可思议的诸佛功德法,没有丝毫缺少,是一切功德法的所依,所以叫做如来法身。 ②“法界”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第一、因为是一切圣者功德法的因,所以叫做法界,或者依靠他能够产生圣道的缘故,叫做法界。在这里“界”是因的意思。在《摄大乘论》里面说:“法界者,一切净法因故。” 弥勒菩萨在《辩中边论》里面说:“圣法因为义,是故说法界。”第二、“界”可以解释为“种性”或者“法性”,因为它是诸法所依的种性,所以叫做法界;或者,是诸法同一法性的缘故,叫做法界。 圣天论师在《中观四百颂——明破我执方便品》中说: 诸生活方便,世间说名种, 故一切有情,无种姓差别。 过去时久远,女性意动摇, 是故剎帝力,非由种姓生。 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遍智品》中说: 法界无差别,种姓不应异。 由能依法异,故说彼差别。 法可以理解为大涅槃,世亲菩萨讲过法有十种分类,其中一种就是大涅槃,这样自性清净的涅槃全体显露的境界,就是法,或者叫大涅槃。这个自性大涅槃真正的因,真正的种性,就叫做法界。 按照上面的解释,我们就知道:实际上法身、法界、真如、法性、实相、如来藏、自性住种性等等,都是对一个本体安立的不同名称而已。 ③所谓“赞”,就是对于法身或法界如是存在的功德,不加一丝一毫的增益与损减,如实地宣说,这就是“赞”的意思。 这样的《法身赞》也可以叫做《法界赞》、《法性赞》、《佛性赞》或者《实相赞》、《本觉赞》等等。 ④造论者龙树菩萨,是佛陀授记弘扬无上大乘的登地大菩萨,他是开创大乘甚深见派的大车轨师。对于佛陀的大乘深广法藏,他造了很多论典开显大乘经典的甚深密意,其中主要有《理聚论》、《教聚论》和《赞聚论》。《理聚论》就是指《中观根本慧论》1、《七十空性论》2、《六十正理论》3、《回诤论》4、《研磨细论》5、等中观(五论)六论,以此开显了佛陀第二转法轮般若经的究竟密意。本论《法界赞》1是六部(十八部)赞聚论当中的一部,其余的五部(十七部)赞聚论就是《无喻赞》2、《出世赞》3、《心之金刚赞》4、《胜义赞》5、《三身赞》6,《不可思议赞》7、《般若赞》8、《悦众赞》9、《出赞赞》10、《至尊文殊胜义赞》11、《圣文殊大悲赞》12、《八圣地塔赞》13、《复八圣地塔赞》14、《十二宏化赞》15、《归命赞》16、《出狱赞》17、《中观赞》18等以这六部或十八部《赞聚论》开显佛陀第三转法轮了义如来藏经的究竟密意。 ⑤译师是唐代的三藏法师不空。他是中国唐密的第二代祖师,出生在北印度,后来到了中国,依止唐密初祖金刚智三藏,领受五部灌顶。从“天宝”到“大历”六年期间,他译出密教的经和仪轨,总共有七十七部,一百二十多卷。唐朝的密宗,在这个时候,最为兴盛。不空三藏的详细传记,可以参阅《宋高僧传》这里不作繁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