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正行41


下面正式讲论义:

论义分二:一、以赞叹的方式安立论体;二、彼等别别广说。

一、以赞叹的方式安立论体

皈命礼法身,住于诸有情。

彼由不遍知,轮回于三有。

     本论的论体就是法身,或者是法界如来藏。所以首先龙树菩萨皈命而礼敬法身。这个法身在哪里呢?她就安住在每个有情的心相续当中,离开有情的心,没有一个单独法身的存在。在心外去寻找法身,不可能有任何收获。但是,众生因为不了知自己相续当中本来有法身存在,反而向外攀缘,依靠这样的无明积累有漏的福业、非福业和不动业,由此就不自在地轮回于三有生死相续当中。也就是以有漏的非福业流转于恶趣的欲有当中,以有漏的福业转生于人天的欲有当中,以有漏的不动业流转于色有和无色有当中,这个生死的流转唯一就是由于不了知本具法身如来藏。因为迷失了本性,所以才把外物认作自己,这样执著不舍,从而流转于三有当中。现在要让一切众生从轮回当中解脱,所以就要回过头来,皈命于法身的本源。

  • 下面解释皈命的含义。我们根据古德的注疏来作解释:

     在《海东疏》里面讲:“敬顺义是归义,趣向义是归义。”(恭敬随顺就是归的含义,一心趣向就是归的含义。)又说:“命谓命根,总御诸根,一身之要,唯命为主;万生所重,莫是为先。”(命就是指命根,在我们内的正报当中,命根是最重要的,所以身体最重要的,唯一就是命根;一切生灵所重视的,没有超过这个命根的法。)

     这样归命表示什么呢?在《海东疏》里面又讲:“举此无二之命,以奉无上之尊,表信心极,故言归命。”(拿这个最重要的命根,奉献给无上的法身,这就表示信心到了极点,所以为了表示“信心至极”,就说归命。)

     归命,还有“还源”的意思,“还源”就是还归本源。《海东疏》说:“众生六根,从一心起而背自源,驰散六尘,今举命总摄六情,还归其一心源,故曰归命。”(一切众生的六根都是从一心生起,但是背离一心本源,反而向外攀缘色声等六尘,这样就流浪在生死当中。现在举命,也就总摄了这些外散的六识,都还归到性海的本源当中,所以叫做归命。)

     为什么要以至极的信心归命法身呢?因为唯一是以信心而现前本来面目,唯一依靠信心才成就证悟的功德。这样的观点不但是金刚密宗当中宣说,包括显宗也是这样讲,比如弥勒菩萨在《宝性论》里面说:

自然之胜义,是以信所证,

日轮璀璨光,无目不得见。

     《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

     这样以至极的信心皈命于法身,就能内归于性海本源,外与诸佛感通。这样的皈依不是世俗一般的皈依,而是最了义的果皈依。

  • 皈命的对境是法身,也就是法界如来藏,这个如来藏周遍安住在轮回诸有情的心想当中。《不增不减经》里说:“舍利弗,甚深义者,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又说:“舍利弗,不离众生界有法身,不离法身有众生界。众生界即法身,法身即众生界。舍利弗,此二法者义一名异。”所以,有情的种性,就是如来藏,也就是法界、法身,并不是离开众生界之外有一个法身,法身就是众生界。虽然从不清净、不清净净、极清净三种不同的分位,可以安立凡夫、菩萨和佛陀的名称,但是法身如来藏的本体没有任何分类,在实际意义当中没有两种或三种的存在,这就是轮涅万法的本体,一切圣凡的本源。

     《宝性论》里面也说:

依于凡夫及圣人,佛陀真如分类行,

见真实者于众生,宣说如此如来藏。

     弥勒菩萨在《宝性论——如来藏品》中云:

不净不净净,极净依次第,

是名为众生,菩萨与如来。

     ③这里所赞叹的如虚空般周遍安住的如来藏,就是本论的论体。古德说:“诸大乘经皆以一实相为印。”(一切大乘经典都是以实相法界作为正体。)佛在经典上也说:“一切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无不还归此法界。”

     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面说:“实相无二,亦无不二,是故举体作依作正,作法作报,作自作他,乃至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因为一切基道果的诸法,一切轮涅器情的万法,都不离于大无为法的法身,都是从法界如来藏流现的,所以本论的全体都在法身之中,每一字每一句的意义都不离法界如来藏。所以安立本论的论体是法界或者法身。

     《如来藏经》云:“善男子,如来之眼乃如是隽妙无比,如来之眼能照见一切众生皆具如来藏。”

      弥勒菩萨在《宝性论——如来藏品》中云:

许此二种姓,获得佛三身,

第一得初身,第二得后二。

二、彼等别别广说(就是宣说法界如来藏在三种分位安住的相)分三:一、所净凡夫位;二、能净道位;三、清净果之法身位。

一、所净凡夫位分二:一、本体略说;二、以比喻广说。

一、本体略说:

其性即生死,净时亦复然,

清净是涅槃,亦即是法身。

     这一颂当中其中前两句讲到佛性是生死和涅槃的根源和所依。

     “其性”就是自性住种性如来藏,或者讲佛性。这个佛性就是生死的所依,也是清净时涅槃的所依。

     圣天论师在《中观四百颂——明断烦恼方便品》中说:

如身中身根,痴遍一切住,

故一切烦恼,由痴断随断。

     《胜鬘经》里讲:“世尊,有如来藏,故得有生死,是名善说。世尊,生死二法是如来藏,于世俗法名为生死。……世尊,如来藏者,与不离解脱智藏,是依是持,是为建立。亦与外离不解脱智诸有为法,依持建立。”所以,相合无分无离的解脱智慧大无为法,是以如来藏作为所依、作为根本,没有相合、能分能离的诸有为法,也是以如来藏作为所依、作为根本。

     弥勒菩萨在《宝性论》里面也说:

犹如器界一切法,依于虚空而生灭;

如是有情之诸根,依无为界而生灭。

     又说:

光明非是所作性,无别超过恒河沙,

是故本来即具足,佛陀功德之诸法。

     按照《胜鬘经》和《宝性论》所说的那样,如来藏就是轮涅万法的所依,所以叫做因或者本源。

     下面再讲后两句:

     颂词中“清净”是净治的意思。这样的法界如来藏由于修道净治而远离障垢,这就是无住涅槃,也就是果的法身。

     对于以上略说的内容,下面再通过六个比喻加以广说。所谓广说,是把略说的内容以不同的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广大地解释出来,并没有脱离略说的内容,而是把略说的内容展开来描述。

二、以比喻广说(分六):一、乳酥的比喻;二、瓶灯的比喻;三、吠琉璃的比喻;四、黄金的比喻;五、米糠的比喻;六、芭蕉的比喻。

一、乳酥的喻义:

譬如乳相杂,醍醐不可得,

如烦恼相杂,法界不可见。

譬如净乳已,酥精妙无垢,

如净其烦恼,法界极清净。

     第一颂是以比喻表示法界不现之相;第二颂是以比喻表示法界现前之相。

     第一颂当中的“醍醐”是牛奶当中的精华。譬如在乳位的时候,虽然有醍醐,但是它和乳混合在一起,所以醍醐没有直接现出来。同样的道理,在轮回位,虽然有法界如来藏,但是没有以对治力净除烦恼,在这个时候,法界和烦恼没有别别分离,所以不见法界如来藏。但是不见不等于根本没有,就像乳位时不见醍醐,但醍醐不是没有一样。

     佛在《华严经》上说:“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佛又在《大涅槃经》里面说:“善男子,譬如新月,虽不现见,而不可说。佛性亦尔,一切凡夫虽不现见,而不可说凡夫无有佛性。善男子,如来自性如是,所谓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处,于诸众生无不具足。但灭烦恼,即当现见。邪定聚者,灭邪执时,亦当获得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处。是故如来常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月称菩萨在《入中论——礼赞文》中云:

声闻中佛能王生,诸佛复从菩萨生,

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

悲性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

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

最初说我而执我,次言我所则着法,

如水车转无自在,缘生兴悲我敬礼,

众生犹如动水月,见其摇动与性空。

     《指鬘经》里又说:“一切诸佛纵然以大精勤寻求,亦不得一新生之如来藏。于诸众生,如是不生之如来界,具有无量微妙相好庄严之界。”这里说的“相好”,不是指色身有为法的异熟果,而是指法身的殊胜相好。所以,大无为法的十力、四无畏等无量恒河沙功德,从本以来就在如来藏上面任运具足。

     第二颂以比喻表示法界现前之相。譬如,搅拌牛奶而提炼之后,就会出现无垢的酥油精华,非常微妙。同样,烦恼通过对治智慧清净而成为无垢的时候,就会现前极为清净的法界如来藏。

二、瓶灯的喻义:(一共有四颂,首先讲第一颂,再讲后两颂,再讲最后一颂。)

如灯在其瓶,光耀无所有,

如在烦恼瓶,法界不照耀。

     颂词当中,“灯”比喻自性光明,“瓶”比喻客尘障碍,“灯在瓶中不能照明”比喻法界被无明覆盖而不照耀。

     颂词上讲到:譬如明灯在瓶子当中,但是以瓶障碍的缘故,外面见不到明灯的光耀。同样在烦恼瓶当中安住的法界如来藏本体,虽然是以自性光明,但是以凡夫分别心客尘障垢障碍的缘故,所以,法界的自性光明虽然有,但是不能显现。

     佛在《华严经·十地品》里面说:“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黑云之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照辉。”

     下面两颂是通过比喻表示圣者有学道和无学道光明显露的境界。

彼彼令一边,其瓶若得穴,

由彼彼一边,光明而外出。

以三摩地杵,破坏烦恼瓶,

遍满于虚空,普遍光照耀。

     就像在瓶的一边,如果破开一个个洞口,就会由彼彼的洞口,向外发出光明。如果是小的洞口,就会发出少分的光明;如果是中等的洞口,就会发出中等的光明;如果是大的洞口,就会发出多分的光明。这是比喻圣者有学道显现光明的情况:在见道位,破除二障的遍计种子,法界的光明就显露一分;在修道二至七地的不清净地,遣除部分二障的俱生种子,法界的光明就显露多分;在修道八地至十地的三清净地,遣除更微细的所知障种子,光明大放,现前无量的功德。

     最后一颂是描述佛地光明全分显露的情况。“三摩地杵”就像金刚杵一样能极摧毁微细习气的金刚喻定。

     在十地最后,以金刚喻定无余破坏烦恼瓶,也就是摧毁最后一分最微细的习气,最微细的无明习气地,这样就现前遍满于虚空的法界,自性光明普遍照耀,全体就是大光明的境界。

     《无量寿经》里说:“是故无量寿佛,亦号无量光佛、亦号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等光佛、亦号智慧光、常照光、清净光、欢喜光、解脱光、安隐光、超日月光、不思议光。”实际大光明就是大智慧,除了自然大智慧以外没有一个单独光明的存在。所以,所谓的佛唯一就是大智慧的自性。我们就明白,真正究竟的如来不是有形相的法,决定就是自然智慧全体显露的境界,叫做佛,唯一是究竟智慧的自性。

     圣天菩萨在《摄行明灯论》这部密续的注释当中讲到:“胜义谛者,无色身,无比喻,远离一切勤作,以各别自证而明了,故无传承上师之言教不能了知。”他又说到:“譬如灯在瓶中,外面不显现,破开瓶障,就会显现灯的光明。”

     所以,就像瓶一样的自身,依靠上师的言教而摧坏的时候,就会显现就像明灯一样的如来殊胜智慧。

     最后一颂讲法界的本体不生不灭。

法界亦不生,亦不曾坏灭,

一切时不染,初中常无垢。

     在上面的比喻当中讲到,法界有不显现、显现一分、显现多分、显现全分的差别。看起来好像法界有变易,但是实际上,这仅仅是见法界智慧的层次不同,并不是法界的自体有变易。因为法界的自体本来无生,何时也没有坏灭。所谓寂灭,并不是通过对治力而变成寂灭,而是法界从本以来自性寂灭,所以叫做自性解脱。在一切时当中,法界的自性都没有烦恼杂染,无论是最初的基位,还是中间的道位以及最后的果位,一切时当中自性都远离一切垢染。

     弥勒菩萨在《宝性论——如来藏品》中云:

心性如虚空,无因亦无缘,

无聚无有生,无灭亦无住。

     打个比方,比如太阳从云层里面出来,从开始不现到后来一分分显露,最后全体显现出来,我们看起来太阳在不断变化,但实际上太阳在云里面也没有减少一分,太阳全体显露也没有增加一分。在一切时当中,太阳既没有新生,也没有坏灭;既没有染污,也没有从自体上离开染污中。所以本体是无增无减的。这里所讲的法界也是这样的,法界就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

     弥勒菩萨在《宝性论——如来藏品》里面也说:

过失客尘性,功德性具故,如前后亦然,无变之法性。

如虚空普行,细微故无染,如是于众生,安住此无染。

          又说:

心之自性为光明,犹如虚空无转变,

妄念所生诸贪等,客尘诸垢不能染。

     就像虚空不可能被云雾等所转变一样,自己心的自性光明也不可能被非理作意所生的贪嗔等客尘障垢所染污。为什么呢?因为法性本来清净的缘故。

  • 上一部: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正行40
  • 下一部: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正行42
  •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