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正行64


《观佛三昧经》中说:

过去久远有一尊佛出世,名号也是“释迦牟尼”佛。古释迦佛灭度之后,有一位王子名叫金幢,骄慢邪见,不信佛法。当时有一位比丘,叫做“定自在”,他去对王子说:“世上有佛像,众宝严饰,极为可爱,你可以随我暂时进入佛塔,去看看佛的形像。”

王子就跟随比丘进入塔中,见到佛像的相好,王子内心震动很大,他说:“连佛像都这样端严,何况真正的佛身。”

比丘告诉他:“你今天见到佛像不能礼拜,应当合掌念南无佛。”这时王子就合掌念南无佛。他回到王宫之后,还一直忆念塔中的佛像,以这个原因,在当天的后半夜,他梦见了佛像。醒来之后非常欢喜,当下就舍弃邪见,皈依了三宝。而且以他入塔念佛的善根,在他命终之后,值遇了九百万亿那由他佛,在诸佛前得到甚深的念佛三昧,而且以得三昧的缘故,诸佛现前,为他授记。从此之后,在百万阿僧祇劫的时间当中,不堕恶道,一直到今天,获得甚深首楞严定。他就是今天的财首菩萨。

所以,如来是不可思议的所缘境,三世平等的智慧究竟圆满。只要在佛前种过一点善根,以佛的愿力,决定会不自在地随转,决定是“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在《观佛三昧经》当中又讲到:

以前佛陀住世时,对父亲净饭王以及大众,演说《观佛三昧经》。佛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体是真金色,光明无量。当时,佛的座下有五百个释子,以罪障的缘故,他们见佛的色身,就像很瘦弱的灰色婆罗门一样。这五百个释子恨自己的业障重,都难过 得痛哭,一个个拔自己的头发,全身投地,鼻孔当中流出鲜血。

这时佛安慰他们说:“你们不要哭,听我给你们讲。过去有一尊毗婆尸佛,在佛涅槃后的像法时期,有一位长者,名叫日月德,他有五百个孩子,都很聪明很有智慧。长者本人信仰恭敬三宝,常常要对这些孩子们讲佛法,可是孩子们都有邪见,没有一点信心。后来他们同时得了重病,父亲就到他们身边,两手合掌,流着眼泪劝他们:‘你们怀有邪见、不信佛法,现在无常的快刀终于割到身上,这种时候你们还能依靠谁呢?有佛世尊,名为毗婆尸,你们要赶快念佛啊!’这些孩子这时都尊重父亲的话,念南无佛,父亲又叫他们念法和僧的名称。他们就这样念佛而命终。

 以念佛的缘故,生在四天王天,天上寿终,以原来的邪见又堕在地狱里。地狱中的罗刹以烧热的铁叉,刺坏他们的眼睛,受苦时,他们想起父亲从前教过他们念佛,以这个因缘从地狱中出来,生在人世间,又穷又下贱。

以后有一尊佛出世,他们也遇上了,但只是听到佛的名字,不能见到佛身。后来又有随叶佛、拘留孙佛、拘那含佛和迦叶佛出世,也都是闻名而不见形。因为听到这六佛名号,今天能够和我同生在释迦族当中。我的色身端严,像阎浮檀金一样,你们却见为灰色瘦弱的婆罗门,这是前世邪见障碍的缘故。 你们现在可以念过去佛的名号,念你父亲的名号,也念我和弥勒佛的名号。”

 按佛的教言,这五百释子念了名号之后,投身礼拜,又向大众、大德众生五体投地,发露忏悔邪见的罪过。忏悔结束,就见到佛身金色像须弥山那样灿烂,他们告诉佛:“我们已经见到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无量光明。”说完证得初果。求佛出家,又得到阿罗汉的果位。

佛对比丘们说:“我灭度以后,如果有谁念我的名号,南无诸佛,所获的福德无量无边。”所以,毁谤佛,对佛起邪见,就会不见佛,就会沉沦。信佛,对佛恭敬,自然就会超升,得大福报,自然就会清净业障而见到佛。这是因果无欺的自性。

佛世时,有一位老人请求出家,五百位圣众都说他没有善根,出不了家。佛说:“你们不知道,这个人在无量劫前,是一个打柴的樵夫。有一次他在山上砍柴时,被老虎所逼,惊慌当中失声念了一声‘南无佛’。今天他的善根已经成熟,遇到我而得道,这不 是你们二乘道眼所能知道的。”所以,惊慌之中念一声“南无佛”,都成为成佛种子,像金刚一样终究不会毁坏,八万劫之后以这个善根得到度脱,所以是“必无欺诳,必无错过”。

下面看祈祷佛的作用:

在《大悲经》上佛告诉阿难:“南无佛者,此是决定诸佛世尊名号音声,故称言南无诸佛故。”(“南无佛”是决定诸佛世尊名号的音声的缘故,称作“南无佛”。)

佛又说:“过去有一位大商主,带领一个商队渡海。在海中遇到危难,有一只摩竭大鱼快要吞没大船时,商人念了三声‘南无佛’,就平安脱离危险。更为希奇的是,摩竭大鱼听了佛名,以善心的缘故,舍鱼身之后,出家得道。何况有人听了佛名,闻了正法,自己亲自在佛前种善根,怎么会不毕竟决定获得利益呢?”所以,以如来三世智慧究竟的缘故,我们 祈祷佛,决定是“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

 《法华经》中说:

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花,

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

(如果有人以散乱心,下至以一朵花供养佛的画像,渐次能见到无数诸佛。)

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

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

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

自成无上道,广度无数众,

入无余涅槃,如薪尽火灭。

(如果有人礼拜一次,或者只是两手合掌,乃至只是单举一手,或者只是稍微低头。以此供养佛像,渐次能见到无量诸佛,成就无上佛道,广度无量众生,像薪尽火灭一样入于无余涅槃。)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

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如果有人以散乱心,进入佛的塔庙当中,念一声‘南无佛’,都已经成就佛道。)

为什么会“皆已成佛道”呢?憨山大师在《法华通议》当中这样解释:“如是种种众行,微因小善,盖皆从佛发心也。(经中这种种的众行,以散乱心礼佛、供佛、念佛等等,这些小的善因,不是以其他而发心,都是以佛作为所缘境而发心。)所以一一皆已成佛者,以众生乃诸佛心内之众生,但日用而不知有,今从佛发心,则知有佛。(之所以一一皆已成佛,是因为众生本来是诸佛心内的众生,只是日用而不知道‘有’,欠一个自 觉,现在从佛而发心就知道有佛,这个地方是最关键的因缘。)知有,则自心全体是佛,是以凡作一行,皆是佛行。所谓一念信心,即得菩提,故一一言‘皆已成佛道’,非虚语也。(因为知道‘有’,那自心本来全体就是佛,所以作任何一个行为,都是佛行,所谓是‘一念信心,即得菩提’,所以经中每个地方,都是说‘皆已成佛道’,这并不是虚语。)”

     此非黄叶止啼之方便权说,于无欺因果之自性以理引生定解之人,将会产生远离疑暗的定解。于如是利益无量之如来,应当时时忆念。

     弥勒菩萨在《大乘经庄严论》中云:

尽于未来际,普及一切生,

恒时利益彼,是说皈依大。

3、如来名号的功德

     耳闻如来名号,以及于彼生信,极为难得。如来名号,乃是无量福德无尽之源泉,以法性、缘起、大愿、三摩地、善根不可思议之力,成就诸佛名号,在世间显然是利乐根本,即能赐予今生所欲的如意宝、如意树、妙宝、甘露等,眼前亦难获得,何况如来名号,更极难得,以如意宝等不能开示解脱道,而以如来名号必于某时引入菩提之故。

     《华严经》云:

无量亿千劫,佛名难可闻。

     (在无量亿千劫当中,也难以听到佛的名号。)

     《涅槃经》云:

百千万劫,佛名难闻。

     听到佛号,能对佛号功德生起信心,那就更极难得。

    《佛说称扬诸佛功德经》中说:“当知迦叶,若有比丘具四事法,乃能信此诸佛尊号。(迦叶,你要知道,如果有比丘具足这样四法,他才能够相信佛的名号。) 何等为四?过去世时,于诸佛所得闻深法,喜乐静寞清净之处,世世值遇诸善知识,不于法中作危难行。当知迦叶,是为四事。(是哪四种事呢?第一,在过去世当中,在诸佛那里听到过甚深的法。为什么要听过甚深法呢?因为名号是佛智慧所化现的,是不可思议佛果所显现的名号,没有听过甚深法的人,很难相信名号不可思议。能深信诸佛愿力不可思议,才能深信持名功德不可思议。第二,在过去世当中,喜爱安静、清净之处。也就是只有以清净的相续才能和如来的万德洪名相应,如果相续染污得很重,就不会听到像如意宝王一样的佛号,或者听到了也不生起信心。第三,生生世世值遇诸善知识。在善知识的教导之下,种过信佛的殊胜善根。第四,没有在圣法当中作危难行,没有造破坏法的严重的罪障。)若有比丘,以能具此,于诸如来正觉法中而无疑难,其人得闻如来功德,尔乃一心能信乐之。(假如有比丘,能具有上面的善根福德因缘,那他在如来的正觉法中就不会有怀疑的障难,他听到如来的功德,就能一心地欢喜信受,相信佛的功德不可思议,佛的名号不可思议。所以,大善根的人才能相信不可思议的佛果境界,因为这种不可思议的如 来正觉之法,除了佛以外,以其余九界众生的自力难以了知。假如不是多生累劫当中,在佛前种过善根,得过善知识的教导,又怎能听到如来的名号并且生起虔诚的信心呢?所以是极为难得。)”

     以从如来秘密不可思议加持显现之圣号,赐予圆满安乐,也是万法法性缘起之力不可思议,何时亦不虚妄,若善观察,如意宝等唯微尘聚合,成就之咒唯音声众多刹那之相续,此外并无丝毫谛实,然而不可否认,彼等将对依止者赐予圆满所求,如是若以自性空而对“诸法之力缘起无欺”生起信解,则一切修行都将具有意义。

     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当中这样说:“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予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一声阿弥陀佛,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五浊恶世所证得的无上正等正觉之法,在说《阿弥陀经》时,佛以这个果觉全体授予浊恶的众生,这是诸佛如来所行的境界,唯有佛和佛才能究竟了达,不是九界圣凡以自力所能信解的地方。)

     经云:

日日若于有情众,施予恒沙天衣食,一饭供养一居士,较彼出生无量福。

如是依次而类推,供养随信之比丘,预流一来及不来,罗汉缘觉福转增。

十方尘数缘觉前,常供恒沙天衣食,闻佛见佛画塑像,其人得福尚为胜,

况睹金颜而合掌,赞颂一句或供养。若人执持佛名号,心中具信不弃舍,

善胜日日供诸佛,满十方刹恒沙宝。

《大悲经》 云:

一称佛名,以是善根,

入涅槃界,不可穷尽。

  • 上一部: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正行63
  • 下一部: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正行65
  •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