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正行66


二、随念法宝功德分二:一、略说 二、广说

一、略说

     【正法者,谓:善说梵行;初善、中善、后善;义妙、文巧;纯一、圆满,清净、鲜白。】

     正法者:一般法,梵语为“达摩”,有所知、道等十义,譬如所知之法能持各自体相,十善法等能持不堕恶趣,正道能持远离二边等,需要领取当时别别之义。而此处所谓“圣法”,即是一切所知法中圣、第一、极其稀有者,包括因之道、果之寂灭涅槃二者,及其等流教法,总之教、证称为圣法。

     世亲论师在《论义正理释》中云:

法即所知1道2,涅槃3意缘境4,

    福德5寿6经教7,未来8定9宗派10。

     世亲论师在《俱舍论》中说:

佛之妙法有二种,教法证法之体性,

持教法者唯讲经,持证法者唯修行。

     初善、中善、后善:如是圣法,最初听闻产生信解,故为初善;中间以思慧印持法义,决定究竟安乐之道,由此产生殊胜欢喜,故为中善;最后修行时将产生真正智慧,由此彻底远离三有,故为后善。或有依次解释为所诠义三学,即显示戒定慧三学,故相应道次第,说为初中后三善,以是彼彼时主要实修之次第故。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云:

“初善者增上戒学,中善者增上心学,后善者增上慧学。”

    《大方广宝箧经》中说:“彼瞿昙舍转轮王位,出家修道,于道场上降伏百亿魔,成菩提道,转妙法轮,沙门、婆罗门、魔梵,及世若天若人,一切世间无能转者。(瞿昙沙门舍弃转轮王位,出家修道,在菩提道场降伏百亿魔众,成就菩提,此后对众生转妙法轮,其他沙门、婆罗门、魔王、梵天、天和人等,一切世间都不能转这样的法轮。)所说真正初中后善。云何初善?谓身善行口意善行。云何中善?学行胜戒学胜定胜慧。云何后善?谓空三昧解脱法门,无相三昧解脱法门,无愿三昧解脱法门。(佛所说的法真正是初善中善后善。云何初善呢?就是身口意的善行。云何中善呢?就是学行殊胜的戒学、定学和慧学。云何后善呢?就是空、无相、无愿三摩地的解脱法门。)复次,初善者信欲不放逸,中善者定念一处,后善者善妙智慧。(初善是有信心和志欲,能不放逸,中善是能够心定在一处,后善是发起善妙智慧。)……复次,初善者从他闻法,中善者正念修行,后善者得圣正见。(初善就是从他人处听法,中善就是自己安住正念修行,后善就是获得正见。)复次,初善者知苦断集,中善者修行正道,后善者证于尽灭,是名声闻初中后善。(以声闻人来说,初善是了知苦,了知断集,中善就是正式修行正道,后善就是证得涅槃。) 云何菩萨初中后善?若不舍于菩提之心,是名初善,不念下乘,是名中善,回向一切智,是名后善。(以菩萨来说,最初不舍弃菩提心,是初善;中间没有小乘作意是中善;最后回向一切智,是后善。)”

     义妙:“义妙”者,即无倒宣说世俗胜义二谛的体相,因此,并非如外道毫无意义的《观鸦嘴论》,以及如论述树叶、腹虫有多少的无甚意义之论,而是抉择于一切所知法之境能断无明之义,故称义妙。

    《瑜伽师地论》当中这样解释义妙:“义妙者,谓能引发利益安乐故。”

     文巧:“文巧”者,即无当地不说的名字动词积聚,及缀词文法错乱、语不通顺等过失,亦即非如有些外典故弄玄虚、晦涩难懂,乃以如来大悲相应所化意乐,易解易持,文义明显,并且动听。

    《瑜伽师地论》中说:“文巧者,谓善缉缀名身等故,语具圆满等。”

     从体性的角度,具足梵行四德:

     纯一:初“纯一”者,即是宣说不共外道等的细无常、行苦、无我等故,与余者不杂不共之功德。

     如云:

对治一切烦恼敌,救护众生离恶趣,

具救治德故为论,他教无有此二者。

     圆满:“圆满”者,即并非仅仅对治如欲界少分烦恼,以及如治病之药般寂灭少分痛苦的方便,而是断尽所有三界烦恼的对治法圆满。如补处弥勒云:

具义与法系,断三界惑语,

令显寂功德,佛语余反之。

     清净:“清净”者,即是宣说所知法界体性清净的自性中本来障垢清净的所诠义,而且是显示,缘彼的能境智慧也相应法界的缘故,寂灭颠倒戏论。

     鲜白:“鲜白”者,即于法界自性清净未如是证悟的诸客尘障垢及习气,以无误衡量实相之道净除之后,实相全体显露的离垢清净,就此而说“鲜白”。

     如是“梵”者,即是涅槃,属于其道或行之法,称为具有梵行四德。

     如是三善、二妙、梵行四德,如怙主弥勒菩萨在《大乘经庄严经论——说法品》中云:

诚信喜慧因,故此法为善,具二义易受,示四德梵行。

与他不共同,圆断三界惑,体性净垢白,具四梵行德。

二、广说分二:一、所取殊胜 二、真实依处

一、所取殊胜分二:一、略说 二、广说

一、略说

     【佛、薄伽梵,善说法律。】

     佛、薄伽梵,善说法律:于一切所知慧观无碍转入的量士夫佛薄伽梵,所说法律,唯一是远离一切过失、圆满一切功德自性的善说,其余以痴心染污的外道宗具有众多相违等过失,故非善说。

二、广说分二:一、从离过而宣说 二、从具德而宣说

一、从离过而宣说

     【正得,无病,时无间断。】

     正得:如何为善说?即真正见,有些版本为真正说,即是对诸法实相如明眼者见色法般无误现见之后,如实宣说此义,由此诸所化亦依此法能无误见实相,故称真见,即对此无有迷乱。

     《大难释》中解释,不但词句,对意义也要由观察获得定解,但这不是忆念法宝功德的角度,而中间宣说一句补特伽罗修行的内容也显得不连贯。

     无病:“无病”者,病为烦恼异名,能断尽此烦恼及习气的无漏法自性,犹如日轮前无机会获得黑暗,无有有漏法或烦恼病。因此,世间技能等论典,所有学术都与有漏烦恼不相违而可以相应,圣法则超胜彼等。

     时无间断:所谓“时无间断”,或疑:虽然圣法是离过具德,但对其依止,某时会有以其功德不救护的机会呢?并非如此!虽然如意宝、妙瓶等能作利益的妙物亦非时无间断的饶益,但以圣法,所断断尽不恢复,亦无从圣道所得证德中退失,故称“时无间断”。

     彼等应当以事势理成立而信解,此处恐繁不述。

二、从具德而宣说

     【极善安立,见者不空,智者各别内证。】 

     极善安立:“极善安立”者,即由此圣法,在相续中安立苦集所摄一切所断断尽的究竟无漏安乐,即除此因外,在所知法范围内,再无余法能极善安立解脱安乐。如何安立?对此以闻思修趣入者,能渐次从三有之处引入于无漏法界。

     见者不空:“见者不空”者,即无始以来在轮回苦海中漂泊的诸有情,若仍未值遇圣法而不修行,必将无自在沉溺于无边无际的难忍痛苦之中,而得遇此者,则如大海中央遭遇航船一般,智者们即依此而趣向于大苦海的彼岸,不再退还而行,因此,所知法的范围中,见或了知此者之外,再无更大之义,即此者具有殊胜究竟之义,故称“见者不空”。

     对此应知,轮回本为痛苦之自性,其对治唯有圣法,依彼之后即能减弱轮回之苦,因此,生起信解的诸明眼者将会如是发起“希有!此语极为真实”的殊胜定解,其余诸愚者值遇圣法,则仅显现文句、未领受意义而舍弃。

     智者各别内证:所谓“智者各别内证”,是说极为甚深,并非寻思、世间平凡识之行境,即彼现于照见实相的圣地智者各别自证智境前,此为现量,而能圆满作为所境者,唯是究竟智者——佛陀,以总相方式衡量,亦属具有极细智慧的智者之行境。所谓“各别自证”,其中“各别”是与余法不杂之义,“自”是彼等境的体性无误,“证”是见,合即:此法并非以其余了别宝瓶等的眼识等观现世量所能了知,而唯一是自知之心——不共识之境。故其义为:是具有各别自证智智者行境之故,诸出世间不共功德以修慧觉受而触,则成为不变信解之处。

     四明知礼大师在《金光明经文句记》当中说:“真信解发,入欢喜位。”

《永嘉大师证道歌》说:“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

灵云禅师在沩山禅师处,因见桃花而悟道,他说偈: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如是已说,一切所知法范围内,所取或所判定的殊胜者,即是圣法。

     六祖大师在《坛经》的开头就说:“善知识,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又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

二、真实依处分二:一、略说 二、广说

一、略说

     【法律善显。】

     法律善显:“法律善显”者,或疑:佛陀圣法有说蕴等有,有说蕴等无,有说亦有亦无,有说非有非无,说法无量,故难依托。并非如此!以量士夫佛薄伽梵极善了知所化界、根、意乐后,如擦拭如意宝一般,从二谛展开之法粗、细、极细、究竟诸义,随其堪受而宣说的此等一切,唯一成为所化相续烦恼的调伏,并是趣向究竟菩提,无一句别义,无一句违逆,无一句不说真实义,一切皆不相违而同归究竟菩提,故称法律善显。

     龙猛菩萨在《中论——观我法品》中说:

一切实非实, 亦实亦非实,

非实非非实, 是名诸佛法。

    《法华经》当中,佛开权显实说“我说一乘法,无二亦无三”,

     有些版本翻译此句为“法律善说”,意义相同。有些注释解释此句为为了爱惜佛制戒律学处,其实若从对字与意义两方面观察,便可了知是否为经典之密意。

  • 上一部: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正行65
  • 下一部: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正行67
  •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