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正行81


     悲天愍世的寂天大阿阇黎在《入行论–智慧品》中云:

意不住诸根,不住色与中,

不住内或外,余处亦不得。

     心意不住在眼等六根中,不住在色等六境上,也不住在内根与外境之间,心意不在身内,也不在身外,而其他处也找不到。

     没有观察时,我们每一个凡夫都会觉得自己有心识,而且它明明清清,实有不虚,由于有它的作用,自己才会有种种见闻分别,才会有种种身、语活动等等,这一点大多数人都如是认为。但是我们现在要突破平时的习惯思维方式,透过这些现象去观察心识:它到底住在哪儿,从哪里来,是什么形状……通常人们会认为心识分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种,这些心识如果实有自相存在,必定会有其存在之处,因此先从心识的住处观察。首先从人们执著最为普遍的眼等六根上分析,心识是否会住在六根之中呢?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如果其中有心识存在,一定可以现见。而事实上六根是由色尘组成,将构成内根的微尘一一分析,除了各微尘分外,绝不可能找出有自相的心识存在。

     同样在色、声、香、味、触等外境上,也不可能存在心识,因为心识若存在外境上,就应成与身根等无关之法,身心无关,心也就无法了知眼等诸根的觉受。如果说心识在根境中间,而所谓的根境中间要么与二者无关,要么兼在二者之上。与二者无关则不能知身受,也不能知色法,兼在二者之上也不能成立,如上已破;如心在身内,则不能知外;心在身外,则不能知内……观察心识的方法,在经论中有多种,在《楞严经》中有七处征心的方法:心在身内1、心在身外2、心潜在根里3、心在内外明暗之间4、心在随所合处5、心在根尘之中6、心在无所著处7。在《迦叶请问经》、《宝积经》中,也有内外各处观察理论。而在座诸位闻思过多年中观,掌握了不少观察诸法空性的理论,在分析心识时,也可以用上,从内到外,从诸内根到六尘等等,一一作详细分析,看看平时自己所执著的心识,它到底住在哪儿?若遍寻而不可得,了知心识任何处也不存在,那么对这种何处也无有的法,又怎能顽固地执著不舍呢?

非身非异身,非合亦非离,

无少实性故,有情性涅槃。

     心既不是身体,也不是异身之外法,非与身相混合,也非离身而存在。因此心识无有丝毫真实自性,诸有情的自性本来即是涅槃。

     再从心识自体上观察,心识并不是身体,因身体是色法,其法相与心识不同,而且死人身体尚存,若身心为一,那是不是死尸也有心识呢?那心识是不是异于身体,是与身体毫不相干的外法呢?这也不可能成立,现实中稍有心智者都会知道,身心相知相连,除身体诸根外,若心识另外存有别体,则应成与身体诸根无关之法,那么一切有情之身应成无知,如同死尸一样,这种观点谁也不敢承认。心非身非异身,那是不是与身混合一体, 像盐与水一样呢?这也不成立。若心遍于身支各分,那可以用前面修身念处的方法,逐个身支观察,不可能找出心的存在。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智慧品》讲身念处时云:

无身因愚迷,于手生身觉,

如因石状殊,误彼为真人,

众缘聚合时,见石状似人,

如是于手等,亦见实有身。

手复指聚故,理当成何物?

指亦指节聚,指节犹可分。

分复析为尘,尘析为方分,

方分离部分,如空无微尘。

是故聪智者,谁贪如梦身?

如是身若无,岂有男女相?

     而离身之外,如前面所分析的一样,也不可能独立存在实有之心。如是一一分析观察,心识不存在任何自相,没有丝毫真实性可得。

《不退转轮经》云:

“无明如虚空,诸法无性相。”

《般若八千颂》云:

“心无有心,心之自性为光明也。”

《坚慧请问经》云:

“心之性相亦同幻境,应住无性相与离性相,此乃心念处也。”

一切有情的身、受、心念皆无真实自相可得,本性无有任何戏论分别,所以观察至此,完全可以得出结论: 一切有情其本性即涅槃,无有任何实执戏论。

《圣宝炬经》云:

“一切诸法如善逝。”

弥勒菩萨云:

“三有寂灭平等性。”

萨哈祖师也说过:

“轮回如何即涅槃。”

     龙树菩萨在《中论——观涅槃品》里也说过:

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

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

涅槃之实际, 即为世间际。

如是二际者, 无毫厘差别。

     这类教证于经论中,大家都见过不少,而有情自性如何即涅槃,这个问题要清楚地了知,对我们中下根凡夫来说,必须深入本论中的种种观察辩论,了知有情的身、受、心等皆无自性,当这些法义融入自心时,对“有情性涅槃”,一定能生起坚定信解。

离境先有识,缘何而生识?

识境若同时,已生何待缘?

识若后境起,缘何而得生?

     如果离开所缘境就先有根识,那么根识是缘什么境而生起的呢?如果境识同时存在,那么根识已经生起,又何必要观待所缘境呢?如果根识是在所缘境生起后才有,那么根识能缘什么境生起呢?众生心识依所取境而起,如果没有色等所取境,也就不可能产生眼等诸识。因此如果有心识存在,那它必定有所缘境。如果心识有自性成就之产生,那么境与心识之间,究竟是同时生起,还是不同时生起呢?首先观察,如果根识在前,而所缘境在后,那么在所缘境未生之时,根识又能缘什么境相而生起呢?识与境是能所关系,二者必须相依存在,若外境不具,那么内识无从生起。比如说当面前的花瓶不存在时,见花瓶的眼识也就不可能生起,这一点大家都应知道,所以识前境后是不成立的。识前境后不成立,那是否识境可以同时生起呢?如果识境同时生,二者也就不存在因果关系,因为 根识已经生起了,那也就无需任何所缘境相。根识必须依缘一个境相的因,才可生起一个根识果,心境既为因果,须先存在因,而后果才可产生,这是世俗现象中的无欺规律。如是观察后,也就破除了识境同时生起的可能性。识境同时也不成立,那是否可成立境前识后,先有所缘境而后刹那才生起根识呢?如果境相在前,而后刹那才生起心识,那么在生起心识之时,前刹那的境相已灭,既无有境相,根识又缘何而生起呢?前刹那的境相已灭,如果还认为它可以作现在的所缘境生起心识,这无疑有兔角也能引生眼识之类的大过失。

     龙树菩萨在《中论——观因果品》里说:

“云何因灭失,而能生于果?”

     若因前果后,则果生之时,因已灭失,既已灭失,又如何生果呢?凡夫认为真实有心识生起,而以正理观察时,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真实存在着心识的生起。当我们真正了 达心识与外境的无实本性后,实执习气一定可以调伏,乃至息灭。

故应不能知,诸法实有生。

     因此不可能以正理推知,诸法实有自性产生。

     如前而作身、受、心三个念处观察,以此我们应该了知:要得到诸法实有自性产生,是不可能的。诸法若实有自性,那么它必有其产生方式,这些方式可以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四种方式包罗。

     月称菩萨在《入中论——菩提心现前地品》里说:

“彼非彼生岂从他,亦非共生宁无因。”

     如果诸法由自体产生,那就有无意义、不必要、无穷生的过失;由他法产生,则有火焰生黑暗之过失;若自生、他生皆不存在,也就不可能存在自他共生,如同聚合众多砂石,也不可能生出芝麻油;若诸法无因生,则有虚空能生稻种等种种大过失,这些观察方式在《入中论》、《中论》、《中观四百颂》等论典中有详细而系统的论述。

     通过这些观察,我们可以了知,即使在世俗中,也不可能成立任何一种自性产生的法。在《般若二万颂》中,佛陀将一切法抉择为无生无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以离八边的方式作了论述。

     龙树菩萨在《中论——礼赞文》里也说:

不灭亦不生,不断亦不常,

不去亦不来,不异亦不一。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龙树菩萨在《中论——观因缘品》里云: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龙树菩萨在《中论——观四谛品》里云:

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

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一切有为无为法,本来就没有自性成立之生,因此不论诸法如何显现,它们都不会有丝毫实有自性可得,能了达此,即是究竟的法念处。

     永嘉大师曾说:

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无罪福。无损益。寂灭性中莫问觅。

     此处我们将从眼界乃至意识界的十八界都抉择为空性,但这只是一种单空的境界,从究竟而言也是不合理的。要了知,没有眼界,没有意识界,所有十八界不存在的空性就是显现,但这种显现并不是我们凡夫所认为的显现。凡夫人以分别念而得出结论,是显现就没有办法空,既是显现又是空性,是非常矛盾的。针对这种根器的众生,暂时只能用表示的方式,或是其他的方式遮止这种妄念,除此之外没办法让他们了知空性,因为那是圣者超离言思的境界。空中有显现,显中有空性,这才是《心经》所抉择的境界。

     月称菩萨在《入中论——菩提心现前地品》中云:

如影像等法本空,观待缘合非不有,

于彼本空影像等,亦起见彼行相识。

如是一切法虽空,从空性中亦得生,

二谛俱无自性故,彼等非断亦非常。

     凡夫无论如何也不承认、不接受这一点。因凡夫皆执色身为我,所以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之见闻觉知,有相应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根尘相对,即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于是,迷真执妄,被十八界缠缚困惑。

眼见明暗美丑,耳闻动静高低,

鼻嗅香臭通塞,舌尝酸甜苦辣,

身触冷暖滑涩,意分爱憎取舍。

     为十八界日以继夜、费尽心机,一生都在为空花水月般的外境操持,至死无有停息。不但白天不得安宁自在,哪怕在睡梦中,也常为虚名幻利而惊心动魄、烦恼不休。

     在博取这些财、色、名、食、睡的过程中要不造业,是绝对不可能的。爱财好色的人,为了抢夺财色,往往不择手段,任何伤天害理的事情都做得出来。然而,一旦呼吸停止,平日念念不忘、恋恋不舍的任何事物,一样也带不走。到头来,只落得两手空空、孑然而归,但有一样却是甩不掉的,就是平时所造的善业或恶业,业与我们形影不离,想丢也丢不掉,这岂不是劳碌一生而空得一场噩梦吗?

     悲天愍世间的寂天菩萨在《入行论——智慧品》中云:

众生如梦幻,究时同芭蕉,涅槃不涅槃,其性悉无别。

故于诸空法,何有得与失?谁人恭敬我?谁复轻蔑我?

苦乐由何生?何足忧与喜?若于性中觅,孰为爱所爱?

细究此世人,谁将辞此世?孰生孰当生?谁为亲与友?

如我当受持,一切如虚空?

  • 上一部: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正行80
  • 下一部: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正行82
  •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