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正行82


四、(抉择十二缘起为空性):

    (法成法师译):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玄奘大师译):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十二缘起,可以分成两部分来讲:一、顺十二缘起;二、逆十二缘起:

  • 顺十二缘起:

     这是在解释我们在轮回中受苦,生老病死的整个起因和结果的过程。

     在‘说一切有部’的戒律经典当中,记载了一段有关十二缘起和轮回的故事。故事中说,佛陀当时化现出一个画师,这位画师绘制了一张描述六道轮回的图,在图的中央,画有分别象征贪、嗔、痴三毒的鸡、蛇和猪,最外圈画上了象征善业和恶业的黑白两条道路,并且也画出了十二缘起运作的方式。至今藏传佛教的许多寺院在墙壁上,都会画有这幅,由鬼王咬著的一个大轮回的图片。

     图画当中,十二缘起有各自象征的图案:

     1.无明:被比喻为失明而且拄著柺杖的老妇人;

     2.行:被比喻为制作陶器的工人;

     3.识:被比喻为爬在树顶的猴子;

     4.名色:被比喻为一艘载有船夫的船、或是有人居住的帐篷;

     5.六入:被比喻为带有六个窗户的空屋子;

     6.触:被比喻为两个接吻的人;

     7.受:被比喻为被箭射入眼睛的人;

     8.爱:被比喻为手握酒瓶,狂饮不止的酒鬼;

     9.取:被比喻为树上摘取水果的猴子;

     10.有:被比喻为孕妇;

     11.生:被比喻为正在分娩的妇女;

     12.老死:被比喻为背负著死尸的老人。

     简单来说,十二缘起是在说明众生轮回的状况,我们基于无明,也就是错误的认知,而导致了许多行为,也就是十二缘起中的第二个‘行’。接著,因为这样的行为,让我们不由自主一再地在轮回中转世,并且让我们有了心理与身体,也就是‘识’和‘名色’。

     有了心理和身体之后,我们开始与物质世界接‘触’,在这样接触的过程当中,我们产生种种的感‘受’,进而生起种种的‘爱’执,使得我们有了‘生老病死’种种的痛苦。

  • 逆十二缘起:

     这是我们不希望再有生老病死的痛苦,所以依序逆向的往回去,一一推翻,一路推翻到最初的‘无明’,这样,就能彻底从轮回当中解脱出来。

     所谓的十二缘起,就是从无明1、行2、识3、名色4、六入5、触6、受7、爱8、取9、有10、生11到老死12之间的十二支。

     十二缘起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顺行的十二缘起,一种是逆行的十二缘起,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缘起流转或缘起还灭。修持的时候,从无无明一直到无老死,这是顺行的十二缘起,也就是无无明1、无行2、无识3、无名色4、无六入5、无触6、无受7、无爱8、无取9、无有10、无生11、无老死12,这是一个过程;然后反过来,无明没有的话,无明的灭尽存不存在呢?当然不存在。然后又开始从无无明尽1、无行尽2、无识尽、无名色尽4、无六入尽5、无触尽6、无受尽7、无爱尽8、无取尽9、无有尽10、无生尽11、无老死尽12,如此进行修持。

    《心经》中是从这两个方面来宣说十二缘起不存在的。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十二缘起支:

     龙猛菩萨、月称菩萨等很多圣地印度的诸大德们都说:所谓的无明1,指的就是萨迦耶见,也就是我和我所执;但还有一些大德说:不用分我和我所执,对事物的真相没有如实了知的迷惑心态,就称为无明。因为有了这样的迷惑心态,所谓的行2,也即业就开始存在。行为什么存在呢?因为有了迷惑,就不知道取舍,然后开始造各种业,或是恶业,或是善业,或是无记的业;造了业以后,以业力的牵引,识3就开始出现了。识如何产生呢?从胎生的角度来讲,因恶业感召而死后,漂泊在中阴界的中阴身就开始入胎,所谓的识,就在此时产生。详细而言,如果造了恶业,死后就会成为中阴身而漂泊在中阴界。在中阴期间,中阴身会看到很多不同的情境,比如很多的人群,看到一些美女,看到一些自己所贪爱的对境等等,世间有些能回忆前世的人也提到过,自己在中阴的时候,遇到了老虎、美女等等,但这个时候不能生贪心,如果贪念一起,就会堕入恶趣。密法的中阴窍诀认为,应该将所看见的对境观为自己的上师,或是上师佛父佛母。我曾听过一个禅师投生为小猪的公案:这个禅师到了中阴的时候,看见一个特别胖的白色美女,就跑过去拥抱,结果听到有人说:我们家母猪已经生了好多好多的小猪啊!禅师一看自己,发现竟然变成了一头小猪,就马上撞在墙壁上把自己撞死了,神识才脱离了猪身。所以,在中阴身的时候,会有各种各样迷乱颠倒的显现,如果原来是人,那个时候也会把来世投生处的母猪看成是美女。因此,识就是在中阴身入胎时产生的。

     从入胎的第二刹那开始,受精卵逐渐演变形成胎儿的初期,只有胎形,而未形成真正的身体,就称为“色”;住胎初期的受、想、行、识,就叫做“名”合名为名色4;之后,六根开始显现,这叫六入5;六根、六处、六境全部出现的阶段,就是十二缘起中的第六个触6。比如,婴儿刚刚出胎的时候,依靠自己的六根、六境,会有一种触感——刚接触外境时,会有很多不适应的现象——外面的阳光很强烈;或者是抱他到毛毯上时,他感觉自己就像掉在荆棘丛中一样等等,这就是一种触;然后,小孩产生一些苦和乐的感觉,以及不苦不乐的感觉,这叫受7;对苦的感觉,小孩不愿意接受,对乐的感觉又欣然接受,这就是爱8;有了这样的爱以后,就开始造业,这就是取9;由于造业,就会产生未来的轮回,这就是有10;因有轮回而出生,这就是生11;生之后,就是老和死12。

     十二缘起揭示了众生在六道轮回中生而死、死而生,无始无终地生灭流转、轮回不息的根本原因。以生命而言,包含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由过去的“无明1、行2”,产生现在的“识3、名色4、六入5、触6、受7”五果;由现在的“爱8、取9、有10”三因,产生未来的“生11、老死12”二果。由过去造作的因,形成现在所受的果;由现在造作的因,又形成未来的果。所有的果报,都是自作自受。

     十二缘起支又可归纳为惑、业、苦三道:无明1、爱8、取9为三惑道;行2、有10两支属于业道;识3、名色4、六入5、触6、受7、生11、老死12是七苦道(生道)。由惑而造业,有业则感果。于受苦期间又生惑,生惑而造业,造业又受苦,如此周而复始、永无穷尽。如果不修行,则永远在这错综复杂、无始无终的惑、业、苦三道的生命之流中轮转不息、不得解脱。十二缘起的道理告诉我们,生死轮转的最主要由来就是无明。顺观十二因缘,就能通达一切众生依此十二因缘而在六道中轮转不息的原因,但如果只知道流转的原因,而不通晓解脱的方法,还是没有用处,所以必须逆观十二缘起支,也即缘起还灭。缘觉阿罗汉就是通过逆观十二因缘,从而明白生死之根源,之后发心修道终证缘觉果位的。

     月称菩萨在《入中论——菩提心现前地品》中云:

慧见烦恼诸过患,皆从萨迦耶见生,

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师先破我。

     为了通达十二缘起支悉皆为空性,下面我们就根据龙猛菩萨的《中论——观十二因缘品》的理证来对十二缘起支做个抉择。

《中论——观十二因缘品》

     本品观察十二缘起。《阿毗达磨俱舍论》讲了小乘的十二缘起,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论》里广讲了大乘的十二缘起;宗喀巴大师的《现观庄严论释——金鬘论》也把十二缘起列为难题并作了解释;全知果仁巴尊者在《轮涅缘起明论》中将二十缘支从有部宗、经部宗、唯识宗及中观宗的不同宗义详细而透彻地做了抉择,是学佛者不可多得的不朽名著。

     总的来讲,没有学过宗派的人对缘起一无所知,而学过宗派的内道有实宗又往往认为十二缘起实有存在,龙猛菩萨为了打破这些执著而宣说了本品。

(宣说缘起空性——观十二因缘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一、(以理证广说)分三:一、广说顺行缘起;二、对此取舍之理;三、略说逆行缘起。

一、(广说顺行缘起)分二:一、能引因果;二、能成因果。

一、(能引因果)分二:一、能引之因;二、所引之果。

一、(能引之因):

众生痴所覆,为后起三行,

以起是行故,随行入六趣。

     众生因无明愚痴覆盖,为后世造作了三种行业,以起了这三种行业的缘故,就随业入于六趣。

     在十二缘起中,以无明的因缘产生行、以行的因缘产生识、以识的因缘产生名色、以名色的因缘产生六入、以六入的因缘产生触、以触的因缘产生受、以受的因缘产生爱、以爱的因缘产生取、以取的因缘产生有、以有的因缘产生生、以生的因缘产生老死。这样前前产生后后,后后以前前为因,就构成顺行的十二缘起。《阿毗达磨俱舍论》宣说了十二缘起以三世圆满,并分出了两重因果。首先讲第一重因果——能引所引因果,本颂讲能引之因——无明1和行2,下四颂讲所引之果——识3、名色4、六入5、触6、受7。

     一切众生在未获得解脱之前一直都以十二缘起在轮回中流转,就像《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所讲的瓶子里的蜜蜂、井中的水车一样难以寻觅其开端。也就是说十二缘起是无始无终的,它并不像绳子一样有头有尾,虽然十二缘起的最初支是无明,但它又连接着老死。

     龙树大士在《教王宝鬘论——别说因果品》中云:

三道之轮回,无初中末转,

犹如旋火轮,彼此互为因。

     一切众生有无明愚痴,众生本来的心性被无明愚痴遮覆,为了后世而生起三行。“三行”指的是善、不善、不动三种业(月称论师说可以解释为身口意三业)。善业就是十种善业,不善业就是十种不善业,不动业就是指四禅八定,这种业不像欲界的业遇缘就会转到其他趣成熟果报,它的异熟果报的界、地都是决定的,而且此种业为禅定所摄,故名“不动”。众生随着这三种业就会投生六道:以十善业可以投生到欲界人天等善趣;以十不善业则要转生三恶趣;以不动业将会转生到色界与无色界。

     有情受生有四种情况,《解深密经》云:“于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堕彼彼有情众中,或在卵生,或在胎生,或在湿生,或在化生身分生起。”此处主要是从胎生的角度来讲的。

二、(所引之果):

随诸行因缘,识受六道身;

依靠诸识故,而成于名色。

     随着诸行业的因缘,识将受身六道;依靠诸识的缘故先形成了名色。

     这一颂讲十二缘起的识3和名色4。在流转轮回的过程中,众生造了种种的业,随着这些业,识就要取受六道的身体。比如我造了转生人道的业,转生为人时,首先经过中阴身,之后入胎形成名色。《阿毗达磨俱舍论》讲,名色指从结生刹那起到显露出六入之前的五蕴,其中‘名’是指只有名称无有阻碍的受、想、行、识,‘色’则指凝酪1、膜疱2、血肉3、坚肉4、支节5等五位。

     关于这胎藏五位世尊在《药叉王请问经》及《阿难入胎经》中作了明确的讲述。

     按照月称菩萨《明句论》的观点,前世的有情一死,后世的诸蕴就形成,且随业力趋往之方向而受生,当意识刚刚进入母胎的时候就昏厥了,此时识蕴之果法——名色亦由此而生。

     在六道中轮回时,是“识”受六道身,这一点很重要。《阿难入胎经》说,如果识未入胎,那么凝酪、膜疱、血肉、坚肉、支节等后面诸支就不会形成,只有心识入胎,凝酪、膜疱、血肉、坚肉、支节等才能形成。关于最初的心从哪里产生,世间的学者有很多说法,但从佛教的观点来看,心和身体完全不同,它不是从身体中产生,而是由前心产生后心。按照因明的观点,任何法都依靠它的直接因——同类因产生;同样,心的本性是明清的,它的来源只能是同类明清的法,也就是说后面的心依靠前面的心而生起,所以心是无始无终的。而无情法是非明清的本性,非明清的法不可能产生明清的心。

     名言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心并不像唯物论者所说的那样,是从暂时的四大聚合中产生的,而只能是依靠它同类的因——前一刹那的心而产生。没有智慧的人可能觉得这个问题无所谓,而有智慧的人一定会重视这个问题,但这个问题只依世间的理论是无法解决的,只有依靠佛教《因明学》正确的逻辑推理才能解决。

     有一本叫《佛教与科学》的书,它是法国的马修·李卡德(Matthieu Ricard)与一位著名的美国天体物理学家探讨宇宙及人生奥秘的对话,这本书以佛教的观点把心识的问题讲得非常清楚。这位马修·李卡德先生是分子生物学博士,后来在顶果钦哲仁波切面前出家,出家后一直在尼泊尔、印度、不丹、锡金等地求学。他的父亲是一位哲学家,父子俩合著有《僧侣与哲学家——父子对谈生命意义》一书,书中他以出家人的身份和哲学家的父亲展开了对话。这本书也很有影响,距今已经译成了二十一种语言。

     在《佛教与科学》中,马修·李卡德引用了有位大德的一段话来证明前世后世存在。这位大德对因明、物理学、生命学非常精通,他在说明这个问题时引用了佛教中最有说服力的推理:事物的因有两种,一个是直接因(近取因),一个是间接因(俱有缘)。直接因对事物本体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而间接因对事物的差别有影响,心的直接因就是前刹那的心,前刹那心的因又是再前刹那的心,这样一直不断地往前、往后推,就能得出心无始无终的结论,这样就可成立前后世。

     心是从心产生的,并且无始以来一直存在,这可以比喻来说明。比如,青稞的种子才有直接产生青稞的能力,所以它是青稞的直接因(近取因),而地水火风空虽能影响青稞的生长,但只能是间接因(俱有缘)。既然青稞的根本因是种子,而种子的根本因又是前面的种子,所以可以无穷无尽地追溯下去。

     按照密宗的观点,心就是指本具的光明本性,而无明是忽然产生的。明朗大师在他的《大幻化网注疏》中说:“心相当于铁,无明则相当于铁上的锈。铁的本体不是锈,心的本体也不是无明,与因缘具足的时候铁会生锈一样,因缘具足时无明就会忽然产生。”

     佛教的观点非常有说服力,否则这些分别念很重的世间学者怎么会皈依佛教呢?他们在没有真正了解佛教的教义时,也许会排斥佛教的观点,但遇到善知识后,对佛教的理论闻思之后就心服口服了。大家要知道,佛教的理论的确很殊胜,这没有任何值得怀疑的,只是因为有些佛教徒自己的智慧不够,所以始终无法从疑网中摆脱出来。

     作为佛教徒,学习十二缘起非常有必要,否则,有些分别念比较重的人,看到佛陀因地成为种种不同身份的众生也许会产生疑惑。但这只是不了知佛法的道理而已,其实众生宿世所造的业比大海还要多,在轮回中所经历的生生世世也不可计数。所以,研究这些深奥的佛教问题非常有必要。

  • 上一部: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正行81
  • 下一部: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正行83
  •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