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正行9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智慧品》中云:

见谛则解脱,何需见空性?

     声闻有部等宗派论师说:修习现量见到四谛无常等行相,就能解脱业与烦恼,见到一切不成立的空性又有何用呢?实在无有必要。

     布顿大师在《入行论注疏——普明觉心月华论》中云:“声闻有部等作辩论是因为不忍前述,“若久修空性,必断实有习,由修无所有,后亦断空执。观法无谛实,不得谛实法。无实离所依,彼岂依心前?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这三个颂词之义,而诤辩说:“见谛则解脱,何需见空性?”(参禅则解脱,何需见空性?念佛则解脱,何需见空性?灌顶则解脱,何需见空性?……。)

     四谛十六相:

     苦谛——1)无常相、2)苦相、3)空相、4)无我相。

     1)无常:待众缘故(观因缘成,故生灭无常。)

     2)苦:逼迫性故(观此身是苦)

     3)空:违我所见故(观因缘所生故空。)

     4)无我:违我见故(观因缘假成,故无我体。)

     集谛——5)因相、6)集相、7)生相、8)缘相。

     5)因:如种理故(观苦果之因。)

     6)集:等观理故(观招集苦果。)

     7)生:相续理故(观苦果生,相继存在。)

     8)缘:成办理故(观诸缘成就苦果。)

     灭谛——9)灭相、10)静相、11)妙相、12)离相。

     9)灭:诸蕴尽故(观诸漏已尽,生死断灭。)

     10)静:三毒息故(观三毒皆无,此心不乱,有明照作用,故静。)

     11)妙:无众患故(观出离三界,无诸忧患,故妙。)

     12)离:脱众灾故(观一切灾害,皆已远离。)

     道谛——13)道相、14)如相、15)行相、16)出相。

     13)道:通行义故(观八正道,可至涅槃。)

     14)如:契正理故(道契正理,故如。)

     15)行:正趣向涅槃故(由此万行,以趣涅槃。)

     16)出:能永出生死故(由此圣道,以出生死。)

般若经中说:无慧无菩提。

     需要见到空性的原因,正如《般若经》中所说:“若无证悟空性之此慧,则无菩提果,具实法之相者无修智慧波罗蜜多……未断以习气结生之烦恼。”又云:“欲成善逝声闻者,独觉以及正等觉,不依此忍(空性)不可得。”

     本师释迦牟尼佛在《般若经》中说过:

     “凡执实有相者,皆无三菩提之解脱。”;

     “声闻、缘觉、佛果,若不依此般若空性,皆不能获得,故此为能生四圣者之佛母。”

     《般若摄颂》中说:

谁求声闻独觉果,乃至法王如来果,

必依般若法忍得,离此恒时不可得。

     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礼赞文》中说:

求寂声闻由遍智,引导令趣最寂灭,

诸乐饶益众生者,道智令成世间利。

诸佛由具种相智,宣此种种众相法,

具为声闻菩萨佛,四圣众母我敬礼。

     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说:

譬如见珍宝,不别则不爱,

如是闻妙法,不觉亦不喜。

     萨迦班智达在《格言宝藏论——观察事业品》中云:

若经智者善培育,愚者亦会变高尚,

犹如有师教言辞,鹦鹉亦会诵论典。

     圣天论师在《中观四百颂——破见品》中说:

诸有悟正法,定不乐邪宗,

故我见此法,如同能灭门。

     根索曲扎仁波切在注疏中说:在此,有一个疑点——即小乘行人不承认大乘经典为佛语,那此处为何要引用大乘经典的教证呢?其实这是为引出下一步论证大乘为正法的缘起。因小乘否认空性,而自宗引大乘经典云空性是佛金口所宣,所以应予以承认;接着小乘行人又说,所谓大乘法门,是在佛陀涅槃后出现,而且是由他人所说,非佛语也。这样下一步辩论的话题自然就引出来了。

     弥勒菩萨在《大乘经庄严论——证成大乘品》中说:

未授记俱出,非行境成立,

有无同有无,对治别文故。

     声闻有幻化、成就大菩提、一边寂灭与增上慢四种,其中最后者增上慢声闻没有现见真谛而过于耽著自己的宗派,他们说:大乘不是佛说,因此不成立是可信的圣教。

大乘若不成,汝教云何成?

     反问:大乘如果不成立佛说,你们的四部阿含等这些怎么能成立是佛说呢?

     四部阿含经:世尊初转法轮所说的经典,分增一阿含、中阿含、长阿含、杂阿含四部。

二皆许此故。汝初亦不许。

何缘信彼典,大乘亦复然,

二许若成真,吠陀亦成真。

     若对方辩驳说:四部阿含等可以相信是佛说,为什么呢?因为辩论双方均承认它是佛说。双方的意义是指你们中的二者还是任何两者?如果是你们中的二者,那么最初你们在没有入宗派时也不承认阿含四部等是佛说,因为当时对你们来说这并不成立为佛说。

     对方又辩驳说:由于从传承没有间断的大德那里听闻到的,因此可以确认是佛说。

     相信你们的教是佛说的这一理由也同样适用于大乘,因为大乘具有未曾间断的传承大德。如果只是因为任何其他二者共许就成了真实的话,那么吠陀等外道的所有论典也应成了真实可信的圣教。

     小乘的七代付法藏师:

     传承释迦牟尼教法的最初七代祖师:

     1)饮光(迦叶),2)庆喜,3)麻衣,

     4)小护,5)有愧,6)黑色,7)大善见。

     大乘的八大近子(八大菩萨):

     1)文殊菩萨、2)金刚手菩萨、3)观世音菩萨、4)地藏王菩萨、

     5)虚空藏菩萨、6)普贤菩萨、7)弥勒菩萨、8)除盖障菩萨。

   外道的《奥义书》中宣说了四吠陀:

1)梨俱吠陀——赞颂明论,

2)娑摩吠陀——歌咏明论,

                       3)耶柔吠陀——祭祀明论,

                       4)阿闼婆吠陀——禳灭明论。

     圣天论师在《中观四百颂——破见品》中云:

婆罗门离系,如来三所宗,

耳眼意能知,故佛法深细。

     文殊发愿文云:

“若有众生,毁谤于我,瞋恚于我,刑害杀我,愿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

小诤大乘故。外道于阿含,

自他于他教,有诤悉应舍。

     如果说由于(小乘)对大乘有争论的缘故可以推知(大乘)不是可信的教法,那么对于你们的共同教法,由于所有外道与其他有部宗等自他有争论的缘故也该舍弃。

     圣天论师在《中观四百颂——破见品》中说:

空无我妙理,诸佛真境界,

能坏众恶见,涅槃不二门。

     马克思说:“辩证法在佛教中已达到很精细的程度。”

     恩格斯说:“佛教徒处在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人类到释迦牟尼佛时代,辩证思维才成熟。辩证法最初来源于佛教。”

     尼采说:“佛教是历史上唯一真正注重和依据实证的宗教。”

     享有近代科学之父的爱因斯坦说:“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爱因斯坦还说:“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瘸子,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瞎子。”;“空间、时间和物质,是人类认识的错觉。”爱因斯坦的这句话与佛陀在《三昧王经》中所说的:“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诸根为量,圣道复益谁?” 的密意有异曲同工之妙。

     国父孙中山说:“佛学乃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

     康有为说:“佛学之博大精深,虽有圣哲无所措手。”

     章太炎云:“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

     鲁迅在读完《贤愚经》与《瑜伽师地论》时说:“释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答的问题,他居然早已明白的启示了。”

     谭嗣同云:“佛教大矣,孔次大,耶为小。”

     著名物理学家威斯柯夫认为:“在科学上,几乎每件事都是超过你直接经验的。世间人往往仅以自已的见闻和经验来评判事物,但他不知道,我们的感觉和经验经常在欺骗自已。”(此与佛教雷同)

     这种说辞和月称论师在《入中论——菩提心现前地品》中所说的:

若许世间是正量,世见真实圣何为?

所修圣道复何用?愚人为量亦非理。

的密意也是异曲同工之妙也。

     早期马克思哲学宣传者李石岑说:“我认为佛学的提倡,不特于对科学毫无抵触,而且能使科学的方法上加一层深密,科学的分类上加一层正确,科学的效果上加一层保证。” 

     梁启超云:“佛学广矣,大矣,深矣,微矣,切于人事,证于实用,实天地间最高尚圆满,深地著名之学说也。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和逻辑学家伯特兰·罗素云:“我觉得不论智慧或人格,佛陀都远远超过其他宗教创始人。”

     陈独秀云:“佛法之广大精深,余所素信不疑者也。”

     沈家祯博士说:“我本人是科学家,但对佛法同样感兴趣。我认为佛法与科学是一而二而一的。”

     中国自然科学家尤智表先生云:“佛教是非常殊胜的一个科学。”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和逻辑学家伯特兰·罗素名言:

     1、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

     2、这个世界最大的问题就是蠢人和狂徒自命不凡,而智者却满腹疑虑。

     3、世界上的宗教当中我最赞叹的就是佛教。

     4、 传统的人看到背离传统的行为就大发雷霆,主要是因为他们把这种背离当作对他们的批评。

     5、你能在浪费时间中获得乐趣,就不是浪费时间。

     6、过分的自信很容易使人产生毁灭性的傲慢。

  • 上一部: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正行8
  • 下一部: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正行10

  •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