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正行10


若语入经藏,即许为佛语,

三藏大乘教,云何汝不许?

     所谓“若语入经藏”等三颂,慧源论师说这些是他人加入的,而并不是(寂天)阿阇黎的原论。有些论师认为是原论,有些论中写在此处,多数都是在下文讲解的。应当提到此处讲述。

     布顿大师在《入行论疏——普明觉心月华论》中说:“慧源论师,布布达论师都说这三偈颂词是他人所加,而并不是寂天大阿阇黎的原论,西藏的鄂大译师(罗丹西绕——具智胜慧)也不承许:

若语入经藏,即许为佛语,三藏大乘教,云何汝不许?

若因一不摄,一切皆有过,则当以一同,一切成佛语。

诸圣大迦叶,佛语未尽测,谁因汝不解,废持大乘教?

     这三偈颂词为原论。但印度的三大《入行论疏》中是把这三偈颂词放在

心识有所缘,彼仍住其中。

若无空性心,灭已复当生,

犹如无想定,故当修空性。

的颂文后作疏的,可西藏的论师们喜欢把这三个颂词提到这里来注释。”格鲁派宗喀巴上师的高足贾操杰论师在《入行论疏——佛子妙道》与宁玛派大德根索曲扎仁波切在《入行论疏——妙瓶》中也说这三偈颂词不是原论中的颂文。因为这一段与前后意义不连贯,如果是原来的颂文,应接在

小诤大乘故。外道于阿含,

自他于他教,有诤悉应舍。

那一偈颂文后面才比较合适(如石法师的中文译本中就作了如是调整)。

     有部宗论师说:宣说定学的佛语放入经藏中,宣说戒学的佛语出现在律藏中,宣说慧学的佛语不违对法论,并承认这些是佛所说,大乘无有这些,因而不是佛语。

     小乘三藏:

     1)宣说小乘戒学的律藏——《铜鍱律》、《十诵律》、《四分律》、《五分律》、《摩诃僧只律》、《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等。

     2)宣说小乘定学的经藏——《增一阿含》、《中阿含》、《长阿含》、《杂阿含》等。

     3)宣说小乘慧学——六足:小乘有部宗之六部根本论藏,即1《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2《阿毗达磨法蕴足论》、3《阿毗达磨施设足论》、4《阿毗达磨识身足论》、5《阿毗达磨品类足论》、6《阿毗达磨界身足论》;《大毗婆沙论》、《俱舍论》等。

     大乘三藏:

     1)宣说大乘戒学律藏的——《梵网经》等。

     2)宣说大乘定学经藏的——《妙法莲华经》、《华严经》等。

     3)宣说大乘慧学论藏的——五大般若经:

     一、《大般若经》二、《华严经》三、《宝积经》四、《入楞伽经》五、《大涅槃经》等。

     那么《解深密经》等大乘的多数经中也宣说了三学,这些与你们的经一致,为何不承认是佛语呢?理当承认。

     《正念经》云:

尽知过与功,乃为智者相,

功过全不晓,既是愚者行。

     世亲论师云:

兄长如龙王,我似求雨雀,

龙王虽降雨,无法入雀喉。

     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法身品》中说:

如天虽降雨,种坏不发芽,

诸佛虽出世,无缘不获善。

     龙树大士在《教王宝鬘论——国王行为品》中说:

犹如声明师,令先读字母,佛陀为所化,宣说堪忍法。

有前为遮止,罪业而说法,有前为造福,有前说依二,

有前俱不依,深法疑者畏,空悲藏授予,有修菩提者。

如是诸智者,切莫嗔大乘,能成圆菩提,故当尤诚信。

     弥勒菩萨在《大乘经庄严论——证成大乘品》中云:

以自不了知,谓佛非知深,甚深何以故,非是寻思境?

何故觉深义,是即成解脱?彼为畏惧处,此者不应理。

信劣界极劣,劣伴普围绕,正说深广法,无信成立此。

若因一不摄,一切皆有过,

则当以一同,一切成佛语。

     如果对方说:虽然有些大乘是佛语,但《般若经》等宣说诸法无自性这一切不具有佛语的三种法相,因此不是佛语。

     像《经庄严论——证成大乘品》中所说的“契入自之经,现调自烦恼,甚深广大故,不违于法性。”这一切也具有三法相,只是你们自己没有了悟此理而已,假设你们完全了悟了佛语的三法相,而仅以诸如《般若经》一者就认为所有的大乘经典具有不是佛语的过失,那么怎么不以与你们的经同样具足佛语法相的《解深密经》等一部经来承认所有的大乘经均是佛说,理由相同之故。

     《阿含经》即《声闻经》云:

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如幻法。

     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证成大乘品》中云:

广大甚深故,成熟无分别,

故此所说二,乃无上方便。

诸圣大迦叶,佛语未尽测,

谁因汝不解,废持大乘教?

     如果对方说:大乘教与《般若经》等这些如果是佛语,那么大迦叶尊者等理当了悟,而他们也没有了悟,由此可知大乘不是佛语。

     对于大迦叶尊者等也并没有透彻了达极其深奥的大乘经所说的内容,怎么能因为你们自己没有了达而断言大乘不是佛语呢?如《经庄严论——证成大乘品》中云:“随闻得具慧,于闻作轻毁,余种种无量,愚昧何能定?”或者如此解释:你们自己根本不知道迦叶尊者等是否通达了大乘经义,怎么能以此原因而说大乘不是佛语呢?由于理由不成立,因此理由所表达的意义也就无法立足。

     龙树大士在《教王宝鬘论——国王行为品》中说:

圣者舍利弗,亦不知戒蕴,故佛优胜性,无量何不忍?

大乘说无生,余说尽空性,尽智无生智,实同故当受。

     龙树大士在《教王宝鬘论——别说因果》中云:

世间有边耶?问时佛默然,

如是诸深法,非器前不说,

故诸智者晓,佛陀为遍知。

     圣天论师在《中观四百颂——明菩萨行品》中云:

如是甚深法,愚夫生恐惧,如是劣根者,怖最稀有法。

比丘为教本,彼亦难安立,

心有所缘者,亦难住涅槃。

     佛教住世的根本即是比丘阿罗汉,(这一点也难以安立,)如果心有所缘没有证悟空性,那么即便是比丘罗汉也难得安住涅槃,因为他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断除烦恼,由于他没有遣除痛苦而难以安住、获得涅槃。

     比丘分五种:

1)乞食比丘、2)名相比丘、3)自称比丘、4)近圆比丘、5)破惑比丘,

   前三种仅仅是一种名称而已,而后二者是圣教的根本,尤其胜义比丘只有破惑比丘才是。

     法称论师在《释量论》中说:

贪嗔随德患,要断彼等者,

须见无彼境,无有其余法。

     法称论师在《释量论》中又说:

吾彼亦缘生,依彼无我见,

见空则解脱,余修为其义。

     圣天论师在《中观四百颂——破边执品》中说:

识为诸有种,境是识所行,

见境无我时,诸有种皆灭。

  • 上一部: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正行9
  • 下一部: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正行11
  •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