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课 三(宣说安忍度)分三:一、谛察法忍;二、 耐怨害忍;三、安受苦忍。 一(谛察法忍)分二:一、真实宣说;二、彼之功德。 一、真实宣说:
假设听到别人出言不逊说诋毁我等的粗恶语时,心里想:如此得到了安忍的对境才能安忍,这是令我安乐之因,进而善巧方便的菩萨满怀欢喜。再者,胜义中,谁说、谁听此恶语,以嗔恨等什么因而说,依靠某某恶语刺伤别人心等为什么目的而说,如果对这些加以观察,那么通达了本体不成立如幻般的缘起显现,具足殊胜安忍波罗蜜多的人就是智者,因为领悟了对于依缘所生的法无所嗔恨的意义。而不知此理的愚者则以骂还骂、以嗔还嗔、以打还打、以寻过还报的方式失毁自他。 大阿阇黎寂天菩萨在《入行论·安忍品》中云: 宿业所引发,令他损恼我,因此若堕狱,岂非我害他? 依敌修忍辱,消我诸多罪,怨敌依我者,堕狱久受苦。 若我伤害彼,敌反饶益我,则汝粗暴心,何故反嗔彼? 若我有功德,必不堕地狱,若吾自守护,则彼何所得? 若以怨报怨,则更不护敌,吾行将退失,难行亦毁损。 心意无形体,谁亦不能毁。若心执此身,定遭诸苦损, 轻蔑语粗鄙,口出恶言辞,于身既无害,心汝何故嗔? 《发菩提心经论·羼提波罗蜜品》云: [云何菩萨修行忍辱?忍辱若为自利他利及二俱利,如是忍辱则能庄严菩提之道。菩萨为欲调伏众生,令离苦恼故修忍辱。修忍辱者,心常谦下一切众生,刚强憍慢舍而不行,见粗恶者起怜愍心,言常柔濡[1]劝化修善,能分别说瞋恚和忍果报差别,是名菩萨初忍辱心。修忍辱故,远离众恶身心安乐,是名自利。化导众生皆令和顺,是名利他。以己所修无上大忍[2]化诸众生令同己利,是名俱利。因修忍辱获得端政,人所宗敬[3],乃至得佛上妙相好,是名庄严菩提之道。忍辱有三,谓身、口、意。云何身忍?若他加恶侵毁挝打[4]乃至伤害,悉能忍受;见诸众生危[5]逼恐惧,以身代之而无疲怠,是名身忍。云何口忍?若见骂者默受不报;若见[6]非理来呵啧者,当濡[7]语附顺[8];若有加诬[9]横生诽谤皆当忍受,是名口忍。云何意忍?见有瞋者心不怀恨,若有触恼其心不乱,若有讥毁心亦无怨,是名意忍。世间打者有二种,一者、实,二者、横[10]。若有罪过[11],若人慊[12]疑为彼所打,自应忍受如服甘露,于彼人所应生恭敬。所以者何?善能教诫调伏于我,令我得离诸过罪故。若横加恶伤害于我,当自思惟:我今无罪,当是过去宿业所招,是亦应忍。复应思念:“四大假合、五众缘会,谁受打者?”又,观前人如痴如狂,我当愍之,云何不忍?又,骂者亦有二种,一、实,二、虚。若说实者,我应生惭。若说虚者,无豫我事,犹如响声亦如风过无损于我,是故应忍。又,瞋者亦尔,他来瞋我我当忍受;若瞋彼者,于未来世当堕恶道受大苦恼。以是因缘,我身若被斫截分离,不应生瞋,应当深观往业因缘,当修慈悲怜愍一切。如是小苦不能忍者,我即不能自调伏心,云何当能调伏众生,令得解脱一切恶法成无上果?若有智人乐修忍辱,是人常[13]得颜貌端正多饶财宝,人见欢喜敬仰伏从。复当观察,若人形残、颜色丑恶、诸根不具、乏于财物,当知皆是瞋因缘得。以是因缘,智者应当深修忍辱。生忍因缘有十事,一者、不观于我及我所相,二者、不念种姓,三者、破除憍慢,四者、恶来不报,五者、观无常想[14],六者、修于慈悲,七者、心不放逸,八者、舍于饥渴苦乐等事,九者、断除瞋恚,十者、修习智慧。若人能成如是十事,当知是人能修于忍。菩萨摩诃萨修于清净毕竟忍时,若入空、无相、无愿、无作,不与见、觉、愿、作和合,不猗[15]著空、无相、无愿、无作,是诸见、觉、愿、作皆空,如是忍者是无二相,是名清净毕竟忍也。若入尽结、若入寂灭,不与结[16]生死合[17],不猗[18]尽结寂灭诸结生死皆空,如是忍者是无二相,是名清净毕竟忍也。若性不自生、不从他生、不和合生,亦无有出不可破坏,不可坏者是不可尽,如是忍者是无二相,是名清净毕竟忍也。无作、非作、无所猗[19]著、无分别、无庄严、无修治、无发进,终不造生,如是忍者是无生忍。如是菩萨修行是忍[20],得受记忍。菩萨摩诃萨修行忍辱,性相尽空,无众生故,是则具足羼提波罗蜜。] 《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云: [“善男子!若菩萨成就四法,修行忍辱波罗蜜多犹若虚空。云何为四?所谓:(1)他骂不报,知语如虚空;(2)他打不报,知身如虚空;(3)他瞋不报,知心如虚空;(4)掉戏不报,知意如虚空。是为菩萨成就四法,修行忍辱波罗蜜多犹若虚空。 复次,若菩萨成就八法,能净修行忍辱波罗蜜多。云何为八?所谓:(1)于诸有情心无限碍犹若虚空,修行忍辱得清净故;(2)于诸利养不生贪著犹若虚空,修行忍辱得清净故;(3)于诸有情利益平等犹若虚空,修行忍辱得清净故;(4)身、心无坏犹若虚空,修行忍辱得清净故;(5)离诸惑结犹若虚空,修行忍辱得清净故;(6)离所观境犹若虚空,修行忍辱得清净故;(7)观诸法性不生、不灭犹若虚空,修行忍辱得清净故;(8)于色、无色以慈遍缘犹若虚空,修行忍辱得清净故。是为菩萨成就八法,能净修行忍辱波罗蜜多犹若虚空。 善男子!复有八法,能谛观察修行忍辱波罗蜜多。云何为八?(1)所谓性空忍辱,不坏诸见故;(2)无相忍辱,不遣于相故;(3)无愿忍辱,不舍菩提故;(4)无行忍辱,不尽有为故;(5)无生忍辱,不住无为故;(6)无起忍辱,不住生灭故;(7)无有情忍辱,不坏体性故;(8)如如忍辱,不坏三世故。如是,善男子!是为八种谛察法忍能修忍辱波罗蜜多。 又,善男子!行忍辱波罗蜜多时,若有毁骂于我,我当忍受,名我忍辱,非忍辱波罗蜜多。若见骂者及以骂法,我当忍受,名我忍辱,非忍辱波罗蜜多。住无诤行是音声忍辱,非忍辱波罗蜜多。作是加行彼我俱空,思惟忍受彼我无常,思惟忍受,此名施设忍辱,非忍辱波罗蜜多。善男子!都不见有能行、所行。譬如大娑罗林,若复有人手持利斧,入彼林中斫其枝叶,彼树终无一念之心,彼为能斫、此为所斫,不生憎爱。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行忍辱波罗蜜多时,亦复如是无有憎爱,无能分别、无所分别,是为菩萨修行忍辱波罗蜜多犹若虚空。” 尔时,世尊说伽他[21]曰: 尽智无生清净忍,于境不染意成就; 内外寂静无所依,心净忍辱虚空等。 是身如影如草木,心形如幻无真实; 是法性空无所见,身心变异等于彼。 设有毁誉无喜怒,无所分别无高下; 知忍如地如门阃[22],依教忍辱度有情。 虽知一切法性空,无人无我无寿命; 不违因缘及造作,此忍最为真实行。 闻彼恶言不瞋恚,知语言性如虚空; 修习身心空亦然,当净有情修此忍。] 《莫应对》的诗中说: 人来骂我逞无明,我若还他便斗争, 听似不闻休应对,一支莲在火中生。 明·憨山大师在《醒世咏》中唱言道: 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 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 谨慎应酬无懊恼,耐烦作事好商量。 从来硬弩弦先断,每见钢刀口易伤。 惹祸只因闲口舌,招愆多为狠心肠。 是非不必争人我,彼此何须论短长。 世事由来多缺陷,幻躯焉得免无常。 吃些亏处原无碍,退让三分也不妨。 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老病死生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当。 人从巧计夸伶俐,天自从容定主张。 谗曲贪嗔堕地狱,公平正直即天堂。 麝因香重身先死,蚕为丝多命早亡。 一剂养神平胃散,两种和气二陈汤[23]。 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留手一双。 悲欢离合朝朝闹,寿夭穷通日日忙。 休得争强来斗胜,百年浑是戏文场。 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 《大般涅槃经·憍陈如品》云: [尔时,复有一婆罗门作如是言:“诸仁者,瞿昙沙门成就具足无量功德,是故汝等不应与诤。” 大众答言:“痴人!云何说言沙门瞿昙具大功德?其生七日,母便命终,是可得名福德相耶?” 婆罗门言:“骂时不瞋,打时不报,当知即是大福德相。其身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无量神通,是故当知是福德相。心无憍慢,先意问讯,言语柔软初无粗犷,年志俱盛,心不卒暴,王国多财无所爱恋,舍之出家如弃涕唾,是故我说沙门瞿昙成就具足无量功德。”] 《大乘庄严经论·度摄品》云: [损者得益想,苦事喜想生, 菩萨既如是,忍谁何所忍? 释曰:此偈显示羼提波罗蜜清净功德。损者得益想者,菩萨于彼不饶益者得饶益想,应须忍辱。何以故?为成忍辱因故。苦事喜想生者,菩萨于受苦事中更生喜想。何以故?成就利他因故。菩萨既无不饶益想起处及苦想起处,于谁边起忍?于何事起忍?] 在后弘期,阿底峡尊者来到藏地,所有信徒对他五体投地、无比恭敬,没有一个人说他的坏话。那个时候,他觉得修安忍的功德实在无法增上,就专门寻找一个性格特别粗糙、丑恶的人作为自己的侍者。这个人经常跟阿底峡尊者作对,还干一些坏事。有人对尊者说:你这位印度那么著名的大德,没有必要带着这样性格恶劣的人,应该换一位心地善良的弟子。但阿底峡尊者一直不愿意,因为有了他的侮辱和恶行,自己才有机会经常修持安忍。这在历史上有记载。 所以我们应该知道,别人对你的侮辱、伤害,其实是助你修成菩提的正因。帕单巴尊者这样说过:在别人伤害时,如果想他人在伤害我,这是一种错觉,因为若没有别人的伤害,怎么才能修成菩提呢?所以,在别人以恶语毁谤、诋毁我们时,心里一定要生起无比的欢喜心。作为真正发心的菩萨来讲,他心里会无比喜悦,因为依靠别人的损害,自己才有修行的机会;有些则当作耳边风,好像根本没有发生过这件事一样。 二、彼之功德:
任何菩萨如果具足安忍的善行之法,那么另有某人将这个三千大千世界遍满奇珍异宝,供养一切世间解佛陀、阿罗汉和缘觉,所作的布施福蕴比不上具足安忍的一分福德。 《正法念处经·观天品》云: 若人忍庄严,诸庄严中胜, 财物可劫盗,忍则不可失。 若人修行忍,一切众所爱, 后时得安隐,忍为第一戒。 若人修行忍,舍一切瞋恚, 现在及未来,常得安隐处。 忍辱戒智慧,如是三种财, 此财最第一,非珍宝能譬。 若人修行忍,一切应供养, 善人所赞叹,是故应行忍。 忍药为第一,能除于瞋毒, 忍能灭瞋恚,令其不复生。 闇覆愚痴人,忍为胜光明, 如灯能除闇,忍示于正道。 若离正法财,流转于五道, 若有忍财物,于世最豪富。 瞋恚大旷野,黑闇甚难度, 忍资粮具足,能过无留难。 若迷正法路,忍能为正导, 怖畏恶道者,忍力为救护。 常令众生乐,能灭于苦恼, 常得安隐乐,永离诸怖畏, 善人之所爱,能生信功德, 和集善吉祥,舍离不善法, 示人正解脱,能灭生死畏, 升天之阶陛,灭除地狱火, 饿鬼畜生界,忍为能救护。 忍能满功德,令众生寂灭, 欲得吉祥乐,当修行忍辱。
住于安忍的异熟果,身体变得如纯金般洁净,具足三十二妙相,威力无穷;谛察法忍的士用果,能对一切有情宣讲最极的空性法;增上果,在这个世间中,一切众生都喜欢具有安忍者并将其作为依处;离系果,成为不愚昧的智者。 《入中论·菩提心发光地品》云: 使色不美引非善,辨理非理慧被夺, 不忍令速堕恶趣,忍招违前诸功德。 忍感妙色善士喜,善巧是理非理事, 殁后转生人天中,所造众罪皆当尽。 了知异生与佛子,瞋恚过失忍功德, 永断不忍常修习,圣者所赞诸安忍。 《入行论·安忍品》云: 生生修忍得,貌美无病障, 誉雅命久长,乐等转轮王。 《生经·佛说水牛经》云: [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佛告诸比丘:“乃昔去世有异旷野闲居,彼时有水牛王顿止其中,游行食草而饮泉水。时水牛王与众眷属有所至凑,独在其前,颜貌姝好威神巍巍,名德超异忍辱和雅行止安详。有一猕猴,住在道边,彼见水牛之王与眷属俱,心生忿怒,兴于嫉妬[24],便即扬尘瓦石,以坌[25]掷之,轻慢毁辱。水牛默然,受之不报。过至[26]未久,更有一部水牛之王,寻从后而来。猕猴见之,亦复骂詈[27],扬尘瓦石打掷。后一部众,见前牛王默然不报,效之忍辱,其心和悦,安详雅步,受其毁辱,不以为恨。是等眷属过去未久,又[28]有一水牛犊[29],寻从后来,随逐群牛。于是猕猴,逐之骂詈,毁辱轻易。是[30]水牛犊,怀恨不喜,见前等类忍辱不恨,亦复学效,忍辱和柔。去道不远,大丛树间,时有树神,游居其中,见诸水牛,虽被毁辱,忍而不瞋,问水牛王:‘卿等何故?覩此猕猴,猥见骂詈,扬尘瓦石,而反忍辱,默声不应。此义何趣?有何等意?’ 又复以偈,而问之曰: ‘卿等何以故,忍放逸猕猴, 过度于凶恶,等观诸苦乐? 后来亦仁和,坐起而安详, 皆能受忍辱,彼等寻过去。 诸角默挝[31]杖,建立众堕落, 又示恐惧义,默无加报者。’ 水牛报曰,以说偈言: ‘以轻毁辱我,必当加他[32]人, 彼当加报之,尔乃得抵[33]患。’ 诸水牛过去未久,有诸梵志大众群辈仙人之[34]等,顺道而来。时彼猕猴,亦复骂詈,毁辱轻易,扬尘瓦石,以坌掷之。诸梵志等,即时捕捉,以脚蹋杀之[35],则便命过。 于是树神即复颂曰: ‘罪恶不腐朽,殃熟乃遭患, 罪恶已满足,诸殃不烂坏。’ 佛告诸比丘:“欲知尔时水牛王者,即我身是。为菩萨时堕罪为水牛,为牛中王,常行忍辱,修四等心——慈、悲、喜、护,自致得佛。其余水牛诸眷属者,诸比丘是也。水牛之犊,及诸梵志仙人者,则清信士居家学者[36]。其猕猴众[37],则得害尼犍[38]师。本末如是,具足究竟,各获所行。善恶不朽,如影随形、响之应声。”] 何需要更多繁多冗长的理由来讲述此忍与不忍之功过呢?只要看一看凡夫愚者易瞋不忍,世世处生死,能仁佛陀唯修安忍已成正觉,这二者的差别难道不是一目了然了吗? [1] 濡【大】,软【宋】【元】【明】【宫】柔濡:拼音róu rú,柔顺,含忍。 [2] 大忍【大】,忍辱【宋】【元】【明】【宮】 [3] 宗敬:拼音zōng jìng,是指尊敬。 [4] 挝打:拼音zhuā dǎ,释义是殴打。 [5] 危【大】,威【宋】【元】【明】【宫】 [6] 见【大】,有【宋】【元】【明】【宫】 [7] 濡【大】,软【宫】 [8] 附顺:拼音fù shùn,依附顺从。 [9] 加诬:拼音jiā wū,虚构诬陷。 [10] 横:拼音hèng,凶暴,不讲理;蛮横。强横。横暴。横蛮。 [11] 罪过【大】,过恶【宋】【元】【明】【宫】 [12] 慊【大】,嫌【宋】【元】【明】【宮】 [13] 常【大】,当【宋】【元】【明】【宫】 [14] 想【大】*,相【宋】【元】【明】【宮】* [15] 猗【大】*,倚【宋】【元】【明】【宮】* [16] 结【大】,尽结【宋】【元】【明】【宫】 [17] 合【大】,和合【宋】【元】【明】【宮】 [18] 猗【大】*,倚【宋】【元】【明】【宮】* [19] 猗【大】*,倚【宋】【元】【明】【宮】* [20] 忍【大】,忍时【宋】【元】【明】【宫】 [21] 伽他:拼音jiā tā,偈。佛经中的赞颂之词。伽陀为十二部经之一,亦译句颂、孤起颂、不重颂。 [22] 门阃:拼音mén kǔn,1.亦作”门捆”。 2.门槛。 [23] 二陈汤:中医方剂名。为祛痰剂,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效。主治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梅尼埃病、神经性呕吐等属湿痰者。 [24] 嫉妬:拼音jí dù,因他人胜过自己而心生妒恨的心理状态。 [25] 坌:拼音bèn,<名>尘埃。 [26] 至【大】,去【宋】【元】【明】 [27] 骂詈:拼音mà lì,辱骂诅咒。 [28] 又【大】,〔-〕【宋】【元】【明】 [29] 牛犊:拼音niú dú,小牛,乳牛。 [30] 是【大】,见【宋】【元】【明】 [31] 挝:拼音zhuā,〈动〉敲打,击。 [32] 他【大】,施【宋】【元】【明】 [33] 抵【大】,疾【宋】【元】【明】 [34] 之【大】*,〔-〕【宋】*【元】*【明】* [35] 之【大】*,〔-〕【宋】*【元】*【明】* [36] 者【大】,者是【宋】【元】【明】 [37] 众【大】,众则外异道骂詈猕猴猕猴【宋】【元】【明】 [38] 犍【大】,揵【宋】【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