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课 三(以三轮清净方式精进)分二:一、应止; 二、应行。 一、应止:
即便是如此行持精进,但如果被有缘所牵,那就成了不清净的懈怠。这是指什么呢?假设有着“我成熟一切众生以后行持他利”的相执之想,身、语、意进行精进,存有“我想”等,观待无缘的精进就成了懈怠,其原因是,依靠有缘的见解不能成为真正清净的精进波罗蜜,由于堕落其违品中而远离一切智智佛果,如同天地之遥一般。 《大智度论·释初品》云: [复次,菩萨种种因缘,呵懈怠心,令乐著精进。懈怠黑云,覆诸明慧,吞灭功德,增长不善;懈怠之人,初虽小乐,后则大苦。譬如毒食,初虽香美,久则杀人。懈怠之心,烧诸功德,譬如大火烧诸林野。懈怠之人失诸功德,譬如被贼,无复遗余。 如偈说: “应得而不得,已得而复失, 既自轻其身,众人亦不敬。 常处大暗中,无有诸威德, 尊贵智慧法,此事永以失。 闻诸妙道法,不能以益身, 如是之过失,皆由懈怠心。 虽闻增益法,不能得上及, 如是之过罪,皆由懈怠心。 生业不修理,不入于道法, 如是之过罪,皆由懈怠心。 上智所弃远,中人时复近, 下愚为之没,如猪乐在溷[1]。 若为世中人,三事皆废失, 欲乐及财利,福德亦复没。 若为出家人,则不得二事, 生天及涅槃,名誉二俱失[2]。 如是诸废失,欲知其所由, 一切诸贼中,无过懈怠贼! 以是众罪故,懒心不应作, 马井二比丘[3],懈怠坠恶道; 虽见佛闻法,犹亦不自免!” 如是等种种观懈怠之罪,精进增长。] 《佛说菩萨本行经》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见诸沙门,身心懈怠不勤精进,告阿难言:“夫懈怠者众行之累[4],居家懈怠,则衣食不供、产业不举[5];出家懈怠,不能出离生死之苦。一切众事皆由精进而得兴起,在家精进,衣食丰饶、居业益广,远近称叹;出家精进,行道皆成。欲得具足三十七品,诸禅三昧道法之藏,截生死流至泥洹[6]岸无为安乐,当勤精进勤修为本。欲得六度无极[7],四等[8]四恩[9],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特异之法,六通、三达[10],成一切智;欲得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严净国土教化众生;皆由精进而得成办。” 佛告阿难:“乃往过去无央数劫时,有五百长者子,设施大坛[11],竖立大幡击鼓宣令:‘沙门、婆罗门、贫穷乞匃[12],悉当惠[13]与。’五百长者子,各出珍宝、象、马、车乘、衣被、饮食,各随所乏悉皆与之。时,有一贫人,周行诸国至此国中,见五百长者子施立大坛[14],赈穷济乏[15]周救一切,无所遗惜[16],而问之言:‘汝等布施所作功德,求何等愿?’即便答言:‘持此功德欲求佛道。’ 尔时,贫人重复问曰:‘何谓佛道,其法云何?’诸长者子而答之言:‘夫佛道者,过于罗汉、辟支佛上,三界特尊,天人之师,无量大慈无极大哀,普愍五道众生之类犹如赤子,教化一切悉令为善,断绝众生三涂[17]之苦,度生死海使至泥洹安乐之处。所谓佛者,诸恶永尽诸善普会,无复众垢诸欲都灭,六度无极皆悉满毕,以权方便随时教化而无有极,有十神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奇特之法,三十七品道法之藏而无有极。身紫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六通清彻无所罣碍。前知无穷却覩无极,现在之事靡所不知,三达遐[18]鉴显于[19]十句。有如此德,故号为佛也。’诸长者子等,各各叹佛无量德行,悉皆如是。 于时,贫人闻佛功德,心自念言:‘我今亦欲学习此愿广度[20]一切;加复贫穷无有财宝,当用何等而行布施?’意自念言:‘当持己身而用惠施。’作是念已便行索蜜,而用涂身卧于冢[21]间。便作愿言:‘今我以身施与一切,若有须肉、头、目、髓、脑,我悉与之。持是功德用求佛道广度一切。’ 作是愿已,应时[22]三千大千世界为大震动,诸天宫殿𡶅峨[23]踊没。时,诸天人驰[24]动惶懅[25]。释提桓因即以天眼观阎浮提,见于菩萨在于冢间以身布施,即便来下而欲试之,化作众狗飞鸟走兽,欲来食之。于是菩萨而见众狗诸飞鸟辈来噉[26]其身,心便欢喜无有退转倾动之意。于时,天帝还复释身而赞叹言:‘善哉!善哉!甚奇难及!所作功德欲求何愿?天帝、梵王、转轮王乎?’于是菩萨便起答言:‘不求天帝、转轮圣[27]王、魔王、梵王,亦不愿求三界之乐,今我至意欲求佛道。我既贫穷无有财宝可用布施,以身惠施用求佛道,广度一切无量众生。’ 尔时,天帝释、无数诸天,异口同音赞言:‘善哉!善哉!奇特难及!’时,天帝释便说偈言: ‘欲求最胜道,不惜其躯命, 弃身如粪土,解了无吾我。 虽用财宝施,此事不为难, 勇猛如是者,精进得佛疾。’ 时,天帝释语菩萨言:‘汝大勇猛精进难及,过踰于此五百菩萨所施者,上百千亿倍不可计倍,当先在前而得作佛。’帝释诸天以天香花,而散其上欢喜而去。” 佛告阿难:“尔时,贫人者,今我身是。五百长者子,今此弥勒五百菩萨是。我以精进勇猛之故,超诸菩萨所作功德而先成佛,精进勤修不可不逮也。菩萨布施如是。” 于是,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莫不欢喜,为佛作礼,各各精进修建道行。] 二、应行:
在行持精进波罗蜜的某时,行持者无有自己的身体、内心和其余众生之想,灭除精勤的三轮之想而行持无有二边或自他二者的法理,利他者一切智智的佛陀说:这就是希求消除垢染、永不退失大菩提果位的诸位菩萨的精进波罗蜜多。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精进波罗蜜多分》云: [世尊告言:“汝谓菩萨摩诃萨众如是精进非为难耶?” 满慈子言:“诸菩萨摩诃萨如是精进我谓非难。所以者何?佛说诸法皆如幻事,乐受、苦受及助受法既如幻事,菩萨已能通达如是诸法实性,精进何难?” 尔时,世尊告满慈子:“当知菩萨摩诃萨众虽知诸法皆如幻事,而能发起身心精进,安住精进波罗蜜多,求大菩提常无萎歇,由此菩萨摩诃萨众如是精进最极为难。” 时,满慈子便白佛言:“甚奇,世尊!希有,善逝!善说菩萨摩诃萨众精进甚难。当知菩萨摩诃萨众能为难事,虽知诸法都无所有,而求无上正等菩提,欲为无边诸有情类说能永断无智正法。然诸无智实无所有,亦无实法能令无智取之为我及为我所,亦无有情能作是念:‘此是真实我及我所。’如是无智缘合故生而实无生,缘离故灭而实无灭。 若菩萨摩诃萨虽如是知而心无退,是菩萨摩诃萨安住精进波罗蜜多,当知名为精进菩萨。若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念:‘诸法皆空,我今何为发起精进波罗蜜多?’当知名为懈怠菩萨。若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念:‘以一切法毕竟空故,我求无上正等菩提,觉诸法空为有情说,令脱五趣生死众苦。’当知名为精进菩萨。] 《大方等大集经·无言菩萨品》云: 若有众生勤精进,上中下等及粗细, 于无量劫修集之,无所获得无毕竟。 若不获得精进者,是故菩提名无得; 若能不得一切法,即是无上勤精进; 若有如是精进者,不增不减如虚空; 如是即是大菩萨,勤行精进无所畏。 《大智度论·释初品》云: [“菩萨精进,不见身,不见心;身无所作,心无所念,身心一等而无分别。所求佛道以度众生,不见众生为此岸,佛道为彼岸,一切身心所作放舍;如梦所为,觉无所作。”是名寂灭诸精进故,名为波罗蜜。所以者何?知一切精进,皆是邪伪故。以一切作法,皆是虚妄不实,如梦如幻;诸法平等,是为真实。平等法中,不应有所求索,是故知一切精进皆是虚妄。虽知精进虚妄,而常成就不退,是名菩萨真实精进。] 《法句经》云: 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 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虚。 当菩萨通达法性实相所谓: “无身心相无众生,离诸相住不二法, 为求无上佛菩提,是行精进波罗蜜。” 通达实相般若波罗蜜时,则无身相、无心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等,离诸相执而安住于能所不二的法性般若波罗蜜中,于名言世俗谛的角度而言却从不舍弃精进,为能疾速求得无上佛菩提化度众生故,便能舍命济度一切唯母众生于生死大海之中。这种精进可以通过一则公案来说明。 《六度集经·杀身济贾人经》云: [“昔者菩萨,与五百商人,俱入巨海欲采众宝。入海数月,其所获[28]宝,重载盈舟。将旋[29]本土,道逢飘风,雷电震地,水神云集,四周若城,眼中出火,波涌灌山,众人嚾[30]啼曰:‘吾等死矣!’恐怖易色,仰天求哀。菩萨怆然[31],心生计曰:‘吾之求佛,但为众生耳。海神所恶,死尸为甚[32]。危命济众,斯乃开士[33]之尚[34]业矣。吾不以身血注海,海神恶之,意者[35]船人终不[36]渡[37]岸。’谓众人曰:‘尔等属手相持并援吾身。’众人承命,菩萨即引刀自𠛑[38]。海神恶焉,漂舟上岸,众人普济。 “船人抱尸号天[39]而哭曰:‘斯必菩萨非凡庸之徒[40]。’躃踊[41]呼天:‘宁令吾等命殒于兹,无丧上德之士矣。’其言真诚,上感诸天,天帝释覩菩萨之弘慈覩世希有,帝释身下,曰:‘斯至德菩萨将为圣雄,今自活之。’以天神药灌其口中,并通涂尸,菩萨即苏[42],忽然起坐与众相劳。帝释以名宝满其舟中,千倍于前,即还本土,九亲[43]相见靡不欢悦,赒[44]穷济乏,惠逮[45]众生,敷宣佛经,开化愚冥。其国王服菩萨德,诣禀清化,君仁臣忠,率土持戒,家有孝子,国丰毒歇,黎庶欣欣,寿终生天,长离众苦。菩萨累劫精进不休,遂至得佛。” 佛告诸比丘:“杀身济众者,吾身是也。天帝释者,弥勒是。五百商人者,今坐中五百应真[46]是也。菩萨锐志度无极精进如是。”] [1] 溷:拼音hùn,猪圈:“后产子,捐于猪溷中”。 [2] 二俱失:有人说:“此即是指在家、出家二众。” [3] 马井二比丘:马宿(Aśvaka,阿说迦)比丘及井宿(或称满宿)比丘,为六群比丘中之二人。 《萨婆多毘尼毘婆沙》卷四云:“六群比丘者:一、难途,二、跋难陀,三、迦留陀夷,四、阐那,五、马宿,六、满宿。云二人得漏尽入无余涅槃:一、迦留陀夷,二、阐那。二人生天上,又云二人犯重戒,又云不犯,若犯重者不得生天也:一、难途,二、跋难陀。二人堕恶道生龙中:一、马宿,二、满宿。” [4] 累:拼音lèi,疲乏,过劳:劳累。累乏。 [5] 不举:拼音bù jǔ,指不举办、不兴办,不升起。 [6] 泥洹:拼音ní huán,即涅槃。译为灭,灭度,寂灭,不生,无为,安乐,解脱等。 [7] 度无极:拼音dù wú jí,佛教语。犹言到彼岸。 [8] 四等: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9] 四恩:拼音sìēn,佛教语。《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云:“世出世恩有其四种: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平等荷负。” [10] 三达:拼音sān dá,是佛教谓能知宿世为宿命明,知未来为天眼明,断尽烦恼为漏尽明。彻底通达三明谓之三达,用以指佛。 [11] 坛【大】*,檀【宋】*【元】*【明】* [12] 匃:拼音gài,同“丐”。 [13] 惠【大】,慧【宋】【元】【明】 [14] 坛【大】*,檀【宋】*【元】*【明】* [15] 赈穷济乏:拼音zhèn qióng jì fá,救助接济贫困的人。 [16] 遗惜:拼音yí xī,谓因吝惜而遗漏未遍及。 [17] 三涂:拼音sān tú,又作三途。即火涂、刀涂、血涂,义同三恶道之地狱、饿鬼、畜生,乃因身、口、意诸恶业所引生之处。 [18] 遐:拼音xiá,远:遐方。遐心。遐观。遐迩(远近)。遐举(进行;远扬)。遐想。 [19] 于【大】*,於【明】* [20] 广度【大】,度脱【宋】【元】【明】 [21] 冢:拼音zhǒng,坟墓:古冢。荒冢。衣冠冢。青冢。丛冢。 [22] 应时:拼音yìng shí,即时、立刻。 [23] 𡶅峨:拼音pō é,谓摇动不安也。跛𨁟【大】,𡽠峨【元】,岠峨【明】,𡶅峨【北藏-CB】 [24] 驰【大】,骚【宋】【元】【明】 [25] 惶懅:拼音huáng jù,惊惶急遽。 [26] 噉:拼音dàn,〈动〉本义:吃,咬着吃硬的或囫囵吞整的食物。 [27] 圣【大】,〔-〕【宋】【元】【明】 [28] 所获【大】,获珍【宋】【元】【明】 [29] 旋:拼音xuán ,〈动〉返回或归来。 [30] 嚾【大】,㘁【宋】【元】【明】嚾:拼音huàn,古同“唤”,呼唤。 [31] 怆然:拼音chuàng rán,悲伤哀痛的样子。 [32] 甚【大】,其【宋】【元】【明】 [33] 开士:拼音kāi shì,佛教用语。指菩萨。因其能开悟众生,使生信心。 [34] 尚【大】,上【明】 [35] 意者:拼音yì zhě,表示测度。大概,或许,恐怕。 [36] 不【大】,不之干【宋】【元】【明】 [37] 渡【大】,彼【宋】【元】【明】 [38] 𠛑【大】,弦【宋】𠛑:拼音xián,自刎颈。 [39] 号天【大】,呼哭【宋】【元】【明】 [40] 徒【大】,徒也【宋】【元】【明】 [41] 躃踊:拼音bì yǒng,解释为捶胸顿足。哀痛貌。 [42] 苏【大】,稣【宋】【元】【明】 [43] 九亲:拼音jiǔ qīn,由本身上推至父母、袓父母、曾袓父母、高袓父母四辈,下推至子、孙、曾孙、玄孙四辈,称为“九亲”。 [44] 赒【大】,周【宋】【元】【明】 [45] 逮【大】,及【宋】【元】【明】 [46] 应真:拼音yìng zhēn,罗汉的意译。意谓得真道的人。佛教罗汉之别名。意为上应乎真道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