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rssgs108

第一百零八课


二(对治)分二:一、从时间角度说明;二、从根基角度说明。

一、从时间角度说明: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初发殊胜菩提心,至获无上菩提间,
作意仅一昼夜时,当知明智行精进。
从初发心为菩提,乃至得获寂静证,
恒于昼夜行精进,大智菩萨应如是。

断除如是认为时间漫长、事情难行的想法而精进的方式:对于从最初发起殊胜菩提心时起直到最终获得无上菩提之间,心里要作意成好像仅仅是容易流逝的一昼夜时间,而满怀喜悦,那么应当了知拥有智慧光明的智者行持精进的方式就是如此。尽管我们往昔从无始劫来没完没了地在这个轮回中辗转感受难忍的痛苦,可是利益一无所成,尚且对此仍无厌烦。

那么我如今修行成就大义究竟果位的此道,理当修成,如果越来越好,对此生什么厌烦呢?而会欢喜行持,依此来压制漫长和困难的想法,从而对长久时间也作短暂想,对困难作无苦快乐想,以这种方式增上精进,就如同发现珍宝利润以后不会认为路途遥遥、难之又难,而会怀有快乐之想等。为此,我们要知道,不观待所行的事,只是在心态的驱使下使事情成为难与不难。如同诸位菩萨舍身利他,纵然步入无间地狱也作欢喜快乐想。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精进波罗蜜多分》云:

[“若菩萨摩诃萨作是思惟:‘假使殑伽沙数大劫为一昼夜,积此昼夜复成大劫,设经如是无量大劫修菩萨行,乃证无上正等菩提。我于此中心尚无退,况无是事而不勤求?’当知名为精进菩萨。]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初品》云:

[须菩提言:“我不欲使菩萨有难行。何以故?生难行想、苦行想,不能利益无量阿僧祇众生。于众生生易想、乐想、父母想、子想、我所想,则能利益无量阿僧祇众生。如我法一切处、一切时、一切种不可得,菩萨于内外法中,应生如是想。若菩萨以如是心行,亦名难行。如舍利弗所言,菩萨无生。如是,舍利弗!菩萨实无生。”]

《入行论·精进品》云:

如童逐戏乐,所为众善业,

心应极耽著,乐彼无餍足。

世人勤求乐,成否犹未定,

二利能得乐,不行乐何有?

《大宝积经·被甲庄严会》云:

如是诸菩萨,普为诸众生,

能于一切时,精进被甲胄。

其实人们处事时所谓的幸福快乐并非仅由物质来决定的,所以,表面看来拥有财富很幸福很快乐,实际也不一定;相反,如果什么都没有,就不会有那些痛苦。

有一则相传已久的公案说:三个和尚同时出门去化缘,一个和尚带了一把伞,以备下雨,一个和尚带了一根拐杖,以防路途不平,而另一个和尚,则什么都没带。他们出去后不久,就来了一场狂风暴雨。等晚上三个和尚返回寺庙时,带着伞的和尚衣衫全湿了,带着拐杖的和尚却摔得满身是泥,而什么都没带的那个和尚却完好无损,衣衫整洁。

带伞和拄拐杖的和尚问空手和尚:“你怎么没有被淋湿,也没有摔跤呢?!”

那个空手和尚反问道:“为何你带着伞没摔跤而被淋湿了呢?!而你拄着拐杖虽然没有被淋湿反而摔跤了呢?!”

打伞的和尚说:“因为有伞,所以不怕淋雨,没拐杖而怕摔跤,遇到泥泞处就绕着走了因此没有被摔,可是那雨飘来飘去,虽然打着伞,却依然被淋湿了。”

那位拄着拐杖的和尚说:“因为有拐杖,所以不怕摔跤,没伞而怕雨淋,所以有雨来了,就找个地方躲躲雨再走因此没有被淋,可是遇到泥泞处,因为有拐杖就有恃无恐了,所以反而摔跤了。”

空手的和尚说:“我没有雨伞也没有拐杖,所以遇雨则躲,遇泥泞处就绕行,所以我没有被淋湿,也没有摔跤!”

从中不难看出:拥有物质财富也并非等于你就拥有了幸福与快乐,没有足够的物质财富,也并不一定等于你就失去了幸福与快乐。因为幸福与快乐大都是用知足与乐的慈心与拔苦济度的悲心来品味与感觉的。

《入行论·静虑品》云:

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

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

二、从根基角度说明: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若有说毁须弥山,随继将得大菩提,
生厌倦心思其量,尔时菩萨成懈怠。
仅此限度有何难?发刹那粉山王心,
智者菩萨行精进,不久获佛胜菩提。
有言能破于须弥,方证无上菩提果,
闻已懈怠而退心,是彼菩萨之过失。
大智菩萨闻是言,谓须弥卢甚微小,
于一念间可破坏,亦不住证佛菩提。

假设有人说:“摧毁这个须弥山王,毁了它之后你将获得大菩提。”

行者不禁会想:“这个须弥山如此巨大,这般坚固,难以摧毁。”从而生起厌倦之心,并且想到这要用多少年或多少劫才能摧毁,也思维它的限量,带着这样的怯懦之心,当尔之时菩萨就变得懈怠了,因为已经失去欢喜心。另有菩萨如此思量:“无上菩提如果仅仅以这么一点精进的限度就能获得,那么须弥山王是逐渐就能摧毁的,为此有何困难?并不困难。”想到这一点以后,不衡量时间而发起似乎一刹那间就能将须弥山王粉碎成灰迹的强烈欢喜心,当时,精通义非义之处的智者菩萨就是在行持精进波罗蜜。通过这种方式喜乐一切智智,具备不怯难行的精进波罗蜜,过不了多久,就将获证导师佛陀的殊胜菩提,因为具有能获得菩提之正因的精进波罗蜜。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精进波罗蜜多分》云:

[“又,满慈子!若菩萨摩诃萨有劝请言:‘汝当为我一日析破妙高山王。’若反问言:‘山王何量?汝遣我析为几分耶?’当知名为懈怠菩萨。若作是念:‘妙高山王随量大小,我能一日为汝析破,量同芥子或如极微。’虽经多时乃能析破,而彼意谓如弹指顷,当知名为精进菩萨。]

《大乘庄严经论·度摄品》云:

[菩萨他想断,爱他过自爱,

于他难行事,精进即无难。

释曰:此偈显示毘梨耶波罗蜜清净功德。菩萨为他难行精进而得不难。何以故?他想断故,及一切时生于他爱过自爱故。菩萨如是为他精进,岂复难行?是故精进清净。]

《大智度论》之赞精进偈云:

人有不惜身,智慧心决定,

如法行精进,所求事无难!

如农夫勤修,所收必丰实;

亦如涉远路,勤行必能达。

若得生天上,及得涅槃乐,

如是之因缘,皆由精进力。

非天非无因,自作故自得,

谁有智慧人,而不自勉励?

三界火炽然,譬如大火焰,

有智决断人,乃能得免离!

以是故佛告:阿难正精进,

如是不懈怠,直至于佛道。

勉强而勤修,穿地能通泉;

精进亦如是,无求而不得。

能如行道法,精进不懈者,

无量果必得,此报终不失!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七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力士聚落[1]人间游行,于拘夷那竭城[2]希连河[3]中间住,于聚落侧告尊者阿难:“令四重襞叠[4][5]世尊郁多罗僧[6],我今背疾,欲小卧息。”

尊者阿难即受教敕,四重襞叠敷郁多罗僧已,白佛言:“世尊!已四重襞叠敷郁多罗僧,唯世尊知时。”

尔时,世尊厚襞僧伽梨枕头,右胁而卧,足足相累,系念明相,正念正智,作起觉想,告尊者阿难:“汝说七觉分[7]。”

时,尊者阿难即白佛言:“世尊!所谓念觉分,世尊自觉成等正觉,说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择法、精进、喜、猗、定、舍觉分,世尊自觉成等正觉,说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

佛告阿难:“汝说精进耶?”

阿难白佛:“我说精进,世尊!我说精进,善逝。”

佛告阿难:“唯精进,修习多修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说是语已,正坐端身系念。

时,有异比丘即说偈言:

“乐闻美妙法,忍疾告人说,

比丘即说法,转于七觉分。

善哉尊阿难,明解巧便说,

有胜白净法,离垢微妙说。

念择法精进,喜猗定舍觉,

此则七觉分,微妙之善说。

闻说七觉分,深达正觉味,

身婴大苦患,忍疾端坐听。

观为正法王,常为人演说,

犹乐闻所说,况余未闻者!

第一大智慧,十力所礼者,

彼亦应疾疾,来听说正法。

诸多闻通达,契经阿毗昙,

善通法律者,应听况余者!

闻说如实法,专心黠慧听,

于佛所说法,得离欲欢喜。

欢喜身猗息,心自乐亦然,

心乐得正受,正观有事行。

厌恶三趣者,离欲心解脱,

厌恶诸有趣,不集于人天,

无余犹灯灭,究竟般涅槃。

闻法多福利,最胜之所说,

  是故当专思,听大师所说。”

  异比丘说此偈已,从座起而去。]

    《撰集百缘经·佛垂般涅槃度五百力士缘》中记载说,世尊佛陀在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将欲入大涅槃时,都曾不妨废行持精进波罗蜜,而示现说法来化度须拔陀等与佛有缘的关门弟子。

    《撰集百缘经·佛垂般涅槃度五百力士缘》云:

[佛[8]在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9],将欲涅槃。时须拔陀[10],闻佛世尊欲入涅槃,将五百力士来诣佛所,前礼佛足,却住一面[11],求索入道。佛即[12]告言:“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服著身,便成沙门。佛[13]即为其种种[14]说法,心开意解,各获道迹。时诸比丘,见是事已,白佛言:“世尊[15]!今此须拔陀五百人等,宿殖[16]何福?佛垂涅[17]槃急厄之中,得蒙济度[18]。”佛告诸比丘:“非但今者,厄难之中得蒙济度,过去世时,我亦济彼脱诸厄难。”

时诸比丘,复白佛言:“不审[19]世尊[20]!过去世时,济度彼等,其事云何?愿为解说[21]。”尔[22]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谛听!吾当为汝分别解说[23]。乃往过去无量世中,波罗㮈[24]国有王,名曰梵摩达多,将诸民众,出城游猎。到一山间,有大河水,值五百群鹿,便欲猎射。我于彼时,为诸鹿王。张围来近,时诸鹿等在河岸间,周[25]慞惶怖,驰走从河。时彼河水,深而无底,越不可渡,张围转近,命在旦夕。时彼鹿王语诸鹿言:‘为汝等故申其四足,置河两岸,汝等诸鹿蹑[26]我脊过,可达彼岸。’尔[27]时诸鹿,闻是语已,驰奔共渡,蹑鹿王[28]脊,遂至破尽,痛不可言。是时诸鹿,尽皆渡竟,唯一鹿母将一鹿麋[29],周[30]慞惶怖,最在其后。时彼鹿王,见其在后,忍于疲苦,待令度过,即便命终,生忉利天。”

佛告诸比丘:“我于[31]尔时,在畜生中,犹生慈悲,不惮[32]疲苦,度脱众生;况我今者,超越三界,自在无碍,而有劳耶?”

佛告诸比丘:“欲知尔[33]时鹿王者则我身是,彼时群鹿者今须拔陀等五百比丘是。”

时诸比丘,复白佛言:“须拔陀等[34]五百比丘,宿殖[35]何福?遭值世尊,各获道果。”

佛告诸比丘:“汝等谛听!吾当为汝分别解说[36]。此贤劫中,波罗㮈[37]国,有佛出世,号曰迦叶[38]。时有五百比丘,在山林中,坐禅行道,未获道果。时迦叶佛,化缘周讫,迁神[39]涅槃。时彼比丘,都不觉知。诸树神等,知佛今日将欲涅槃,心怀[40]懊恼,涕哭流泪,堕于[41]树下比丘顶上。时诸比丘,各问树神:‘汝今何故,涕泣如是?’树神答曰:‘迦叶世尊[42]!今欲涅槃。是故我今心怀懊恼,涕泣如是。’时诸比丘,闻树神语,心惊毛竖,方怀忧惧,白树神言:‘我等今者,何由得及见佛世尊?先自[43]过度,不忍见于佛先灭度[44]。’树神答曰:‘汝等今者,若欲去者,各自闭眼,我等树神,能令汝等到世尊所。’时诸比丘,闻是语已,寻各闭目[45],不觉忽然至世尊所,忏悔罪咎,各取涅槃。皆由彼时出家持戒,今得值我,获道果证。”

佛告诸比丘:“欲知彼时五百比丘者,今此须拔陀等五百力士比丘是。”

[46]时诸比丘,闻佛所说[47],欢喜奉行。]


[1] 力士聚落:地名。古代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中印度恒河北部,首都为拘夷那竭。音译为“末罗”。

[2] 拘夷那竭城:即拘尸那城,梵Malla,译曰“上茅城”或“香茅城”古印度十六大国之一的摩罗国之国都城,乃佛陀入灭之地。是末罗(Malla,义云“力士”)人的住地之一。在佛陀时代为共和政体。佛陀自吠舍离赴王舍城时,途中得病,于此城娑罗双树下入湼槃。因此被佛徒视为圣地。

[3] 希连河:即尼连禅河,意译作不乐著河。发源于孟加拉州,注入于恒河。

[4] 四重襞叠:拼音sìchóng bìdié,将衣服对折后,再对折一次。

[5] 敷:拼音fū,〈动〉铺展;铺开。

[6] 郁多罗僧:拼音yù duō luó sēng,僧侣法衣中的上衣。礼诵、听讲、说戒时穿。

[7] 七觉分:即七觉支。《龙树菩萨劝诫王颂》云:

念择法勇进,定舍喜轻安,

此七菩提分,能招妙涅盘。

[8] 佛【大】*,尔时佛【圣】*

[9] Kuśinagaryāṃ mallanām upavar tane yamakaśālavāne.

[10] Subhadra.

[11] 却住一面【大】,〔-〕【圣】

[12] 即【大】,〔-〕【圣】

[13] 佛【大】,〔-〕【圣】

[14] 种种【大】,〔-〕【圣】

[15] 世尊【大】,〔-〕【圣】

[16] 殖【大】*,植【明】*

[17] 涅【大】,般涅【圣】

[18] 济度:拼音jìdù,以佛法救济众生脱离苦海。

[19] 不审:拼音bù shěn,不明白、不知道。

[20] 不审世尊【大】*,〔-〕【圣】*

[21] 愿为…说【大】,〔-〕【圣】

[22] 尔【大】*,〔-〕【圣】*

[23] (汝等…说)十二字【大】*,〔-〕【圣】*

[24] Vārāṇasī.

[25] 周【大】*,惆【圣】*

[26] 蹑:拼音niè,踩,踏:“张良、陈平蹑汉王足”。蹑足。

[27] 尔【大】*,〔-〕【圣】*

[28] 王【大】,〔-〕【圣】

[29] 麋【CB】【丽-CB】,糜【大】,麛【元】【明】麋:拼音mí,〈名〉小兽的通称 [young beast]。如:麋夭(泛指幼兽);麋卵(指未成长的鸟兽)

[30] 周【大】*,惆【圣】*

[31] 我于【大】,〔-〕【圣】

[32] 不惮:拼音bù dàn,不怕、不畏惧。

[33] 尔【大】,彼【圣】

[34] 等【大】,〔-〕【元】【明】

[35] 殖【大】*,植【明】*

[36] (汝等…说)十二字【大】*,〔-〕【圣】*

[37] Vārāṇasī.

[38] Kāśyapa.

[39] 迁神:拼音qiān shén,指僧人逝世。

[40] 怀【大】,〔-〕【圣】

[41] 于【大】,地【宋】【元】【明】

[42] 世尊【大】,如来【圣】

[43] 自【大】,日【圣】

[44] (不忍…度)八字【大】,〔-〕【圣】

[45] 目【大】,眼【圣】

[46] 尔【大】*,〔-〕【圣】*

[47] 闻佛所说【大】*,〔-〕【圣】*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