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rssgs107

第一百零七课


二、恒常精进利他之理: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舍弃自乐无求心,昼夜精进众生利,
当如生母侍独子,诚心无厌而行持。
昼夜勤行利他行,利已内心无我相,
如母爱子常卫护,寒暑虽苦心无倦。

由于爱重自己而引生出轮回的一切痛苦,珍爱他众能获得佛陀的一切功德,认识到这一点以后,舍弃渴求自我安乐的心态,而怀着不求异熟回报的心,日日夜夜精进成办其他众生所需的利益,应当如同亲生母亲何时何地都不厌其烦地侍候独生子那样,诚心诚意无有厌倦地而行持众生之利。

《大宝积经·大乘十法会》云:

[佛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在于地狱、饿鬼、畜生诸恶道中,虽在彼处受极重苦不可具说,而心不求声闻、缘觉乘,亦无心求自得解脱,不念少欲,不念少作,不行少欲,不行少作事。善男子!菩萨于彼善业众生而与同事,然是菩萨于彼众生善劝化之,令其修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法故,不求声闻、缘觉菩提。”

常化诸众生,心不生疲惓,

于无上菩提,坚固不退转。

其心不可动,犹如妙山王,

修行慈悲心,不求二乘道。]

“如母爱子常卫护,寒暑虽苦心无倦。”即用一则公案来陈明此义。

《杂宝藏经·佛说往昔母迦旦遮罗缘》云:

[佛时游行,到居荷罗国,便于中路一树下坐。有一老母,名迦旦遮罗,系属于人,井上汲水[1]。佛语阿难:“往索[2]水来。”阿难承佛敕[3],即往索水。尔时老母,闻佛索水,自担盥[4]往,既到佛所,放盥[5]着地,直往抱佛。阿难欲遮,佛言:“莫遮!此老母者,五百生中,曾为我母,爱心未尽,是以抱我。若当遮者,沸血从面门出,而即命终。”既得抱佛,呜[6]其手足,在一面立。

佛语阿难:“往唤其主。”其主来至,头面礼佛,却住而立。佛语主言:“放此老母,使得出家。若出家者,当得罗汉。”主便即放。

佛告阿难:“付波阇波提[7]比丘尼,使度出家。”不久即得阿罗汉道,比丘尼中,善解契经,最为第一。

诸比丘疑怪,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系属于他,复以何缘,得阿罗汉?”

佛言:“迦叶佛时,出家学道,以是因故,得阿罗汉。当于尔时,为徒众主,骂诸贤圣胜尼为婢[8],以此因缘,今属于他。五百生中,恒为我母,悭贪嫉妒,遮我布施,以是因缘,常生贫贱。非但今日拔其贫贱。”

诸比丘言:“不审于过去世拔济贫贱,其事云何?”

佛言:“过去世时,波罗捺国有一贫家,母子共活。儿恒佣作[9],以供养母,得少钱财,且支旦夕。尔时其子,即白母言:‘我今欲与诸贾客等远行商估。’其母然可,于是发去。儿发去后,贼来破家,劫掠钱财,并驱老母,异处出卖。儿既来还,推觅[10]其母,即知处所,多赍[11]钱财,勉赎[12]其母,即于本国,而为生活,资财满足,倍胜于前。尔时母者,今迦旦遮罗是。尔时儿者,我身是也。我当尔时,已[13]拔母苦。”]

菩萨以种种善巧,种种方便来利益众生,在多罗那他撰著的《印度佛教史》中,有一段记录,月称菩萨与月官菩萨在那烂陀寺七年大辩论期间有一位贫女来祈求两位菩萨对她作布施,后来月官菩萨因自己无物可施,就祈请度母本尊慈济贫母的记录,由此可知,只要自己利益众生的心切,祈请自己的本尊来佐助自己利生也是可以的。

《印度佛教史》中记载说:以前,印度有一位老母亲,她有一位特别漂亮、贤惠的女儿。按照印度的传统,到女儿长大嫁人时,一定要有特别好的嫁衣,否则人们对她家人就没有好的看法。但因她们家特别贫穷,实在没办法。后来她听说月称菩萨大有积蓄,就到那烂陀寺去乞讨。月称菩萨指示说:“我是比丘,因而不取多物,有一点也需要用于寺院与僧伽。那边房里有月官菩萨,可到那里去乞求。”老妇人来到月官菩萨住处乞讨,月官菩萨当时除了身上穿着的一套衣服和一部《般若八千颂》外一无所有。壁画中有度母画像,月官菩萨就以极度慈悯贫苦人的心向度母像祈祷,并流出眼泪。像就变为真度母,于是从身上除下众宝所成的严饰,上面有无价的珍宝。给予月官阿阇梨。他就给予老妇人,使老妇人异常满意。画像的妆饰没有了,因此人们称其为“无饰度母”或“裸体度母”。除去妆饰的痕迹赫然存在,这在印度很出名。

二(不怯懦而精进)分二:一、略说;二、广 解。

一、略说: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菩萨欲长住轮回,勤利众生修刹土,
纤尘不生厌倦心,彼具精进无懈怠。
菩萨爱乐为众生,修治佛刹清净行,
恒行精进波罗蜜,无如微尘心退倦。

某某菩萨以大悲心驱使,想要在漫漫长期里不舍住于这个轮回。住在轮回精勤利益众生、修行刹土的瑜伽者,对于这种行持纤尘不生厌倦之心,那么他具备精进波罗蜜多,对于成办众生之事,无有懈怠。

寂天菩萨在《大乘集菩萨学论·集布施学品》中引《无尽意经》曰:

[“菩萨当观自身于诸众生应何所作。谓四大种:地、水、火、风,有种种门、种种所作、种种系属、种种器具、种种受用,随众生行或全或分。然我此身四大所集亦复如是,有种种门、种种所作、种种系属、种种器具、种种受用,于诸众生作大依住。如其观察,为利众生,设身有苦不生疲厌。”]

《大方广佛四十华严·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云:

普能严净诸刹海,解脱一切众生海,

善能分别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

亲近供养诸佛海,修行无倦经劫海。

二(广解)分二:一、所断;二、对治。

一、所断: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不巧菩萨俱胝劫,久想苦想修菩提,
修行正法成长苦,失精进度懒惰者。
大智菩萨俱胝劫,久修苦行为菩提,
不离精进波罗蜜,无懈怠心终得证。

不善巧方便的菩萨思维:如果在俱胝等数劫这么长的时间里精进,才能获得无上菩提。假设他对这样的时间作长久想,对于施舍头颅肢体等难行怀着痛苦想,来修行菩提,那么在修行无上菩提正法的当时,以这种想所牵,就变成了长久和痛苦,由此会退失精进波罗蜜多而成为懒惰者,因为:精进的本体是喜乐善法,如果具备这种喜乐,那就能够无有怯懦地行事,相反依靠久长想等退失了这种喜乐就会变得懈怠。

《大智度论·释初品》云:

[如佛说净饭王强令出家作佛弟子者,佛选择五百人堪任得道者,将至舍婆提[14]。所以者何?以其未离欲,若近亲里,恐其破戒故,将至舍婆提。令舍利弗、目连等教化之,初夜、后夜,专精不睡,勤修精进,故得道;得道已,佛还将至本生国。一切诸佛法,还本国时,与大会诸天众俱住迦毗罗婆[15]仙人林中。此林去迦毗罗婆城五十里,是诸释游戏园。此诸释子比丘,处舍婆提时,初夜、后夜,专精不睡,故以夜为长;从林中来,入城乞食,觉道里长远。尔时,佛知其心,有一师子来礼佛足,在一面住,佛以是三因缘,故说偈:

“不寐夜长,疲倦道长,

愚生死长,莫知正法!”

佛告比丘:“汝未出家时,其心放逸多睡眠故,不觉夜长;今初夜、后夜,专精求道,减省睡眠故,觉夜为长。此迦毗罗婆林,汝本驾乘游戏,不觉为远;今著衣持钵,步行疲极,故觉道长。” 是师子鞞婆尸佛时作婆罗门师,见佛说法,来至佛所。尔时,大众以听法故,无共语者,即生恶念,发恶骂言:“此诸秃辈,与畜生何异!”不别好人,不知言语,以是恶口业故,从鞞婆尸佛乃至今日,九十一劫,常堕畜生中;此人尔时,即应得道,以愚痴故,自作生死长久;今于佛所心清净故,当得解脱。如是等经,名为出因缘。]

比如,世间中,对某件事有着强烈兴趣的时候,纵然是百由旬的路途,也欣然前往;当兴趣索然的时候,就算是走一闻距[16]也觉得厌倦、苦恼。所以,通过证悟无自性的智慧和大悲圆满双运的善巧方便而想在等同无量有情界究竟际中,圆满二资、成熟众生、修净佛土达到无量无边。发起这种无边无际的心,就是菩萨的披甲精进,凭借这样的披甲,越修道精进越增上,最终达到不可限量的程度,就像文殊菩萨等的传记那样。我们理解以后就要这般实行。

菩萨要了知精进波罗蜜的所断违品而强令断除。所断违品在《大宝积经·不退品》列举出了四种,诚如《大宝积经·不退品》所云:

[佛告富楼那:“我念过去世,汝曾一劫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杂余心而还退失。以是福德因缘,我今说汝于诸法师为最第一。”

富楼那白佛言:“世尊!我本作何罪障,于一劫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还退失?”

佛言:“富楼那!随逐依止恶知识故,又不能广流布法故,汝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还退失。富楼那!有四法,退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声闻乘。何等四?菩萨亲近恶知识故,能于善根增恶远离,作是言:‘何用如是发菩提心?生死长远,苦恼无量往来五道,值无难难,值诸佛难,净信复难,虽得值佛出家复难。汝今得值无难,勿复还失。汝于诸佛,未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善根未定,不得涅槃,轮转五道。’是人闻说是已,心则退没,于菩提道懈怠不乐。富楼那!菩萨有是初法,退失菩提成声闻乘。

复次,富楼那!菩萨不闻应菩萨经,谓菩萨藏经、发菩萨心经、摄菩萨事经、应六波罗蜜经;以不闻故,不如说行,不如说学。是人不知菩萨何法应亲近,何法应远离,何法应受,何法不应受,何法是菩萨法,何法是声闻法。如是不知不分别故,应亲近法而不亲近,不应亲近法而反亲近。是人应亲近法而不亲近,不应亲近法而亲近故,则便退失诸佛菩提,心弱懈厌,废舍本愿。富楼那!菩萨有此二法,退失菩提成声闻乘。

复次,富楼那!菩萨计得诸法,贪著吾我,行于邪见,堕在边见,没在恶邪,难可拔出;得闻深经,应第一义,无有微相,违逆不信,不能通达,起破法罪。以是因缘,生在难处不得值佛,不得闻法,不值诸佛所教化法,不得善知识。是人不见佛故不闻法,不闻法故,不值诸佛所教导法;不值诸佛所教导法故,不得善知识;不得善知识故,失无难处,生在难处;在难处故,离善知识,遇恶知识;与恶知识共从事故,忘失本念。是人失本念故舍菩萨心,舍菩萨乘而便退转,永失菩提念,但行生死法,不能修习大乘行法。富楼那!菩萨有此第三法,退失菩提成声闻乘。

复次,富楼那!菩萨得闻如是等经,不能深心教化他人,其心退没,但乐独行,悭吝惜法,心不欲说,不能以法广摄人众。以是不善根因缘故失智慧念,失智慧念已,不共他人读诵经法,不能以法与他共同。是人转身,失菩萨心,忘菩萨念。富楼那!菩萨有此第四法,退失菩提成声闻乘。”

尔时,世尊欲明了此事,而说偈言:

“亲近恶知识,懈怠于菩提,以是因缘故,失上菩提心。

深生恶我见,堕在边邪见,而起破法罪,生在于难处。

生于难处已,则断菩提心,忘失本忆念,是故失菩提。

是人不得闻,生菩提心法,是心若增长,能成于菩提。

得广大妙法,悭吝不欲说,以是因缘故,退失于菩提。

求大乘菩萨,应知是四法,若知此四法,菩提得以生。

是故应远离,如此四恶法,勤修行空法,得近善知识。

得如是经已,不应悭吝惜,勤心为人说,从是生菩提。”]


[1] 汲水:拼音jí shuǐ,从井里取水。亦泛指打水。

[2] 索:拼音suǒ,〈动〉求取,讨取。

[3] 敕【大】,敕已【宋】【元】【明】

[4] 盥【大】*,罐【宋】,鑵【元】【明】*盥:拼音guàn,盥盆(盥洗之盆)

[5] 盥【大】*,罐【宋】,鑵【元】【明】*

[6] 呜:拼音wū,〈动〉亲吻 [kiss]。如:呜咂(亲吻)

[7] 波阇波提:摩诃波阇波提,梵名Mahaprajapati,又译作摩诃钵剌阇钵底、摩诃卑耶和题。或略称波阇波提。意译作大爱道、大胜生主、大生主、大世主。故又称之为大爱道夫人,波提夫人。佛之姨母,抚养佛者或称摩诃簸逻阇钵提瞿昙弥,译作大爱道瞿昙弥、瞿昙弥大爱,或略称瞿昙弥。梵语gautami,意为释迦族瞿昙姓之女。摩诃波阇波提为古印度天臂城善觉王之女。即佛母摩诃摩耶之妹,释迦牟尼佛之姨母。由阿难之请佛允许。佛答应后才开始有女性出家,是比丘尼之初也。释尊出生七日,母摩耶夫人即谢世,由姨母代为养育。释尊成道后第五年,净饭王命终,大爱道率耶输陀罗及五百释迦族女,请求随释尊出家,为佛门有比丘尼之始。彼出家后亲自统理比丘尼,住于精舍附近之尼院,为请求出家之女众授具足戒,助佛陀化导甚多。后于佛陀入灭之前三月,由于不忍见佛陀灭度,乃于毗舍离城结跏趺坐,由初禅天渐次入于四禅天而舍命,其时欲界之诸天皆悲泣涕零。《增一阿含经》卷九、《中本起经》卷下、《贤愚经》卷三、卷十二、《四分律》卷十二、《五分律》卷二十九、《俱舍论光记》卷十四等经论中都有相关记载。

[8] 婢:拼音bì,被役使的女子:奴婢。婢女。奴颜婢膝。

[9] 佣作:拼音yōng zuō,受雇为人工作。

[10] 推觅:拼音tuī mì,寻找;寻求。

[11] 赍:拼音jī,〈动〉携带;持。

[12] 勉赎:拼音miǎn shú,以钱财赎回人身自由、权利等,或求得免罪。

[13] 已【大】,以【宋】【元】【明】

[14] 舍婆提:(地名)Śrāvastī,本城名,后以为国号。其国本名为憍萨罗国,为别于南方之憍萨罗国,故以城名为国号。新作室罗伐,室罗伐悉底。译曰闻者,闻物,丰德,好道等。以此城多出名声之人,多生胜物故也。又有别名曰舍婆提城,尸罗跋提,舍罗婆悉帝夜城。佛在世时。波斯匿王居于此。城内有祇园精舍。其地即今印度西北部拉普的Rahti,河南岸之Rapetmapet,在乌德之东,尼泊尔之南。天台《金刚般若疏》曰:“舍卫,名闻物国,胜物多出此境。嘉名远振诸国,故名闻物。又舍婆提者,昔有二仙。弟名舍婆,此云幼小。兄名阿跋提,此云不可害。合此二人以名城也。”

[15] 迦毗罗婆:城名。悉达多太子之出生处。

[16] 闻距:即俱卢舍,五尺为弓,五百弓为一俱卢舍。时轮派以二十四指节为一肘,四肘为一弓两千弓为一俱卢舍。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