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课 三(以有无慢心而分)分二:一、应取;二、应舍。 一、应取:
如果守护戒律并将此回向无上大菩提,而对戒律无有相执的骄慢心,不以戒律等赞叹自己,全然断除我想、众生想,那么这样的菩萨,就称为安住于戒律波罗蜜多者。 《十住毗婆沙论·护戒品》云: [问曰:若以修习、亲近、乐行名为尸罗者,一切法皆应名尸罗。何以故?常修习、亲近、乐行故。汝今应说最胜修习尸罗。 答曰: 若无我我所,远离诸戏论; 一切无所得,是名上尸罗。 若不知内、外法实相,即因尸罗生憍慢、贪着故,开诸罪门。是故,若于内法不见有我,于外法中不得我所,知内外法毕竟空无所得,亦于毕竟空不取相戏论,是名最胜尸罗。何以故?如是尸罗中,尚无心错,何况身、口!是故,诸佛菩萨第一能行尸罗者,于一切法无所得,名为上尸罗。 如《迦葉经》中说:“佛告迦葉:‘尸罗名无我、无非我,无作、无所作,无作者,无行、无不行,无名、无色,无相、无无相,非善、非非善,非寂灭、非非寂灭,非取、非舍。无众生、无众生因缘,无身、无口、无心。无世间、无世间法,不依世间。不以尸罗自高、不以尸罗下人,不以尸罗起增上慢,不以尸罗分别此彼。迦葉!是名诸贤圣尸罗,离于三界,无漏、无系。’” 如《无尽意菩萨·尸罗品》中,语舍利弗:“尸罗名不分别是众生,不说是我,不说是寿者、命者,不说是人,不说是养育者;不说是色阴,受、想、行、识阴;不说是地种,水、火、风种。 尸罗名不分别是眼相、不分别是色相,不分别是耳相、声相,鼻相、香相,舌相、味相,身相、触相、意相、法相。 尸罗名不分别是身、是口、是心。 尸罗名摄心故,是一心相。选择诸法故,是慧相。 尸罗名到空、至无相际,不杂三界;无作、无起、无生忍。 尸罗名不从先际来,不至后际,亦不住中际。 尸罗名不住心、意、识,不与念和合。 尸罗名不依欲界、不依色界、不依无色界。 尸罗名离贪尘、除嗔垢、灭无明闇;非常、非断,不违众缘生相。 尸罗名离我心、舍我所心,不住身见。 尸罗名不贪著名相,不与名色和合。 尸罗名不为结使所使,不为诸缠所覆,不住障碍疑悔中。 尸罗名贪不善根所不住、过嗔不善根、断痴不善根。 尸罗名无急、无热、猗、心快乐。 尸罗名不断诸佛种故不破法身,不分别法性故不断法种,无为相故不断僧种。 舍利弗!是名诸菩萨最胜无上尸罗。”] 当然在世俗中,从小乘别解脱戒的层面来讲,作为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条要守持,在家人也要守持在家居士戒;更深一步,在大乘中,无论按照龙猛菩萨的传承还是无著菩萨的传承,都有不同戒律要守。但最无上的戒,就刚才这里所讲的一样,一定要通达无我。 在佛教中,无论学中观、禅宗、密宗等,到了最究竟的时候都要通达无我。如果没有通达无我,暂时世俗的善根也不可能成为断掉一切戏论的智慧,因为唯依无我智慧的空性见解方可断除这一切迷乱的假象世界。 在此世间,按照佛教别解脱戒的角度来讲,持戒第一者当算是优波离尊者。他未出家前是一位理发师,后来在世尊教法中出家,所有戒律一尘不染,不管到哪里去,都弘扬戒律等佛法。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有一些持傲慢相者或戒律不清净的人,经常看不惯乃至不满,但佛陀在不同场合中,却经常赞叹他的无垢行为,所以在历史上他被称为“持戒第一者”。 严守声闻别解脱戒,能做到像马鸣菩萨在《大庄严论经》里的公案当中所讲述的那些比丘那样,纵遇命难也不舍严守戒律的话,应当可以说是已经达到了护持声闻别解脱戒尽善尽美的地步了。 诚如《大庄严论经》所云: [复次,若有弟子能坚持戒为人宗仰[1],一切世人并敬其师。 我昔曾闻,有诸比丘旷野中行,为贼剽掠[2]剥脱[3]衣裳。时此群贼惧诸比丘往告聚落,尽欲杀害。贼中一人先曾出家,语同伴言:“今者何为尽欲杀害?比丘之法不得伤草,今若以草系诸比丘,彼畏伤故终不能得四向驰告。”贼即以草而系缚之,舍之而去。诸比丘等既被草缚,恐犯禁戒不得挽[4]绝,身无衣服为日所炙,蚊虻[5]蝇蚤[6]之所唼[7]娆[8],从旦被缚至于日中[9],转到日没晦冥[10]大闇,夜行禽狩[11]交横[12]驰走,野狐群鸣鵄枭[13]雊呼[14],恶声啼叫甚可怖畏。有老比丘语诸年少:“汝[15]等善听!人命促短如河驶流[16],设处天堂不久磨灭,况人间命而可保乎?命既不久,云何为命而毁禁戒?诸人当知!人身难得,佛法难值,诸根难具,信心难生,此一一事皆难值遇,譬如盲龟值浮木孔。佛之正道不同于彼九十五种邪见倒惑无有果报,修行佛道必获正果,云何悋惜如此危脆不定之命毁佛圣教?若护佛语,现世名闻具足功德,后受快乐。 如佛说偈: ‘若有智慧者,能坚持禁戒, 求人天涅槃,称意而获得。 名称普闻知,一切咸供养, 必得人天乐,亦获解脱果。 伊罗钵龙王,以其毁禁戒, 掐[17]伤树叶故,命终堕龙中, 诸佛悉不记,彼得出龙时[18]。 能坚持禁戒,斯事为甚难, 戒相极众多,分别晓了难。 如剑林棘聚,处中多伤毁, 愚劣不堪任[19],护持如是戒。’ 是诸比丘为苦所逼,不得屈申及以动转,恐绝于草伤犯禁戒,自相谓言:“我等修行亦如彼称[20],均平处所不令增减,今在怖难恐惧之处,执志不亏始别儜[21]健,以斯贱命当贸贵法、人天之乐及涅槃乐,我等今者更无所趣,唯当护戒至死不犯。” 即说偈言: “我等往昔来,造作众恶业, 或得生人道,窃盗婬他妻, 王法受刑戮,计算不能数; 复受地狱苦,如是亦难计; 或受畜生身,牛羊及鸡犬, 丧身无涯[24]限,未曾有少利。 我等于今者,为护圣戒故, 分舍是微命,必获大利益。 我等今危厄,必定舍躯命, 若当命终后,生天受快乐。 若毁犯禁戒,现在恶名闻, 为人所轻贱,命终堕恶道。 今当共立要,于此至没命, 假使此日光,曝我身命干, 我要持佛戒,终不中毁犯[25]。 终不敢毁犯,释师子禁戒。 我宁持戒死,不愿犯禁生。” 诸比丘等闻老比丘说是偈已,各正其身不动不摇,譬如大树无风之时枝叶不动。时彼国王遇出田[28]猎,渐渐游行至诸比丘所系之处。王遥见之,心生疑惑作是思惟:“彼裸形者为是尼揵[29]?为是沙门?”作是念已遣人往看,诸比丘等深生惭愧障蔽其身,使人审知释子沙门。何故知[30]之?右肩黑故。使即还返白言:“大王!彼是沙门非为尼揵。” 即说偈言: “王今应当知,彼为贼所劫, 惭愧为草系,如钩制大象。” 于时大王闻是事已,深生疑怪默作是念:“我今宜往彼比丘所。” 作是念已,即说偈言: “青草所系手,犹如鹦鹉翅, 又如祠天羊,不动亦不摇。 虽知处危难,默住不伤草, 如林为火焚,𤛆[31]牛为尾死。” 说是偈已往至其所,以偈问曰: “身体极丁壮[32],无病似有力, 以何因缘故,草系不动转? 汝等岂不知,身自有力耶? 为咒所迷惑,为是苦行耶? 为自厌患身?愿速说其意。” 于是比丘以偈答曰: “此草甚脆弱,顿绝亦不难, 但为佛世尊,金刚戒所缚, 守诸法禁故[33],不敢挽顿绝。 佛说诸草木,悉是鬼神村[34], 我等不敢违,是以不能绝。 如似咒场中,为蛇画境界, 以神咒力故,毒蛇不能度, 牟尼尊画界,我等不敢越。 我等虽护命,会归于磨灭, 愿以持戒死,终不犯戒生。 有德及无德,俱共舍寿命, 有德慧命存,并复有名称; 无德丧慧命,亦复失名誉。 我等诸沙门,以持戒为力, 持戒为良田,能生诸功德, 生天之梯隥[35],名称之种子, 得圣之桥津[36],诸利之首目。 谁有智慧者,欲坏戒德缾[37]?” 尔时国王心甚欢喜,即为比丘解草系缚,而说偈言: “善哉能坚持,释师子所说, 宁舍己身命,护法不毁犯[38]。 我今亦归命,如是显大法, 归依离热恼,牟尼解脱尊, 坚持禁戒者,我今亦归命。”] 公案中所述的那些个比丘,将声闻别解脱戒护持的很好,声闻别解脱戒受持得好,就等于大乘菩萨戒受持得好吗?这可不一定。阿底峡尊者也说,他在入别解脱戒时一尘不染,一点违犯都未曾有过;到了菩萨戒时,少许有一些违犯戒律的现象;到了密乘戒时,却有许许多多犯戒之处。但他从来没让破戒的相续过夜,都是马上忏悔。从这种情况可以看出,小乘的戒律虽然很清净,但按大乘菩萨学处的角度来讲,就并不一定了。因为大乘的菩萨戒,尤其是《圣般若摄颂》所讲的戒波罗蜜多,就是不要有执著,也就是说要通达空性。所以,若谁通达空性的境界,他就是真正的持戒圆满者。 二(应舍)分二:一、真实应舍;二、宣说彼之对治。 一、真实应舍:
假设行持大乘佛道的某某菩萨思维:这些众生是具戒者,这些是破戒者,起种种想而耽著,唯有这种想法就称为破戒,因为依靠具有耽著而轻蔑别人等的垢染已经失坏了大乘菩萨戒,那位行者就已经不具备清净的戒律了,因为他的戒律以有缘之想已经失毁了。 《诸法无行经》下卷云: 若有人分别,是持戒毁戒, 以持戒狂故,轻蔑于他人; 是人无菩提,亦无有佛法, 但自安住立,有所得见中。 若住空闲处,自贵而贱人, 尚不得生天,何况于菩提? 《佛说华手经·序品》云: 若人住我相,及住众生相, 是人于佛法,我说为外道。 若人依法相,依我我所相, 是人于佛法,我说为外道。 若人贪著戒,及余诸功德, 著多闻自高,我说为外道。 若人著小欲,知足远离行, 及粗弊纳衣,我说为外道。 《大宝积经·普明菩萨会》云: [“又大迦葉!四种破戒比丘似善持戒。何谓为四?有一比丘具足持戒,大小罪中心常怖畏,所闻戒法皆能履行,身业清净、口业清净、意业清净、正命清净,而是比丘说有我论,是初破戒似善持戒。复次,迦葉!有一比丘诵持戒律,随所说行,身见不灭,是名第二破戒比丘似善持戒。复次,迦葉!有一比丘具足持戒,取众生相而行慈心,闻一切法本来无生心大惊怖,是名第三破戒比丘似善持戒。复次,迦葉!有一比丘具足修行,十二头陀见有所得,是名第四破戒比丘似善持戒。] 二、宣说彼之对治:
任何行者,具备无有我想、众生想——并具有人无我的证悟,如此远离了耽著我之想和由它所生的贪执,那怎么会有恶戒——破戒的现象呢?因为所有不善业就是由贪执我之想的根本所致,如果没有了我执,自然就不会有罪业产生,因为因不存在的缘故。任何行者,通过了知诸法无自性而无有执著戒、非戒,具戒、破戒二法的心,导师佛说这就是菩萨的戒律。如果具足这种戒规,则远离所有恶行,具足圣者欢喜的戒律,也是无有缘执,因此完全清净。 《大宝积经·普明菩萨会》云: [复次,迦葉!善持戒者,无我无我所,无作无非作,无有所作亦无作者,无行无非行,无色无名,无相无非相,无灭无非灭,无取无舍,无可取无可弃,无众生无众生名,无心无心名,无世间无非世间,无依止无非依止,不以戒自高不下他戒,亦不忆想分别此戒,是名诸圣所持戒行,无漏不系不受三界,远离一切诸依止法。” 尔时,世尊欲明了此义,而说偈言: “清净持戒者,无垢无所有, 持戒无憍慢,亦无所依止, 持戒无愚痴,亦无有诸缚, 持戒无尘污,亦无有违失, 持戒心善软,毕竟常寂灭。 远离于一切,忆想之分别, 解脱诸动念,是净持佛戒。 不贪惜身命,不用诸有生, 修习于正行,安住正道中, 是名为佛法,真实净持戒。 持戒不染世,亦不依世法, 逮得智慧明,无闇无所有, 无我无彼想,已知见诸相, 是名为佛法,真实净持戒。 无此无彼岸,亦无有中间, 于无此彼中,亦无有所著, 无缚无诸漏,亦无有欺诳, 是名为佛法,真实净持戒。 心不著名色,不生我我所, 是名为安住,真实净持戒。 虽行持诸戒,其心不自高, 亦不以为上,遇戒求圣道, 是名为真实,清净持戒相。 不以戒为最,亦不贵三昧, 过此二事已,修习于智慧。 空寂无所有,诸圣贤之性, 是清净持戒,诸佛所称赞。 心解脱身见,除灭我我所, 信解于诸佛,所行空寂法。 如是持圣戒,则为无有比, 依戒得三昧,三昧能修慧。 依因所修慧,逮得于净智, 已得净智者,具足清净戒。”]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云: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因此,我们对般若空性一定要有欢喜心,因为这就是圣者最欢喜的戒律。当然,不管你好好守持在戒坛里受的戒,还是在其他场合中受的戒,都非常好。但圣者最欢喜的戒律,就是要通达万法无有实性这种境界。若通达,诸佛菩萨都会很欢喜,你也获得了最清净的戒律,因为在所证悟的空性境界中,戒和非戒等一切染污都没有。 当然,《圣般若摄颂》讲的戒律的程度比较高,并非小乘里面讲戒一样,或者说跟小乘戒律的讲法有所不同,但这就是该经的本意。因此,我们在解释任何一部经典或论典时,它的本意千万不能失坏。如果为了让众生容易接受,完全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解释,把众生全部引入分别念的境界,反而有过失,因为将智慧引入分别了。所以,我们在这里讲大乘戒波罗蜜多时,也应讲出它的不共特法。 [1] 仰【大】,仰者【宋】【元】【明】宗仰:拼音zōng yǎng,敬仰、归向。 [2] 剽掠:拼音piāo lüè,抄袭窃取。 [3] 剥脱:拼音bāo tuō,1.刮削。 2.脱去。 [4] 挽:拼音wǎn,〈动〉本义:牵引;拉。 [5] 蚊虻:拼音wén méng,指蚊子, [6] 蚤:拼音zǎo,昆虫,赤褐色,善跳跃,寄生在人和畜的身体上,吸血液,能传染鼠疫等疾病。通称“跳蚤”、“虼蚤”。 [7] 唼:拼音shà,〈动〉1.泛指吃,咬。2.同“歃”。饮牲血。 [8] 娆:拼音rǎo,烦忧,扰乱:娆恼。 [9] 中【大】,夕【宋】【元】【明】 [10] 晦冥:拼音huì míng,光线昏暗。 [11] 狩【大】*,兽【宋】*【元】*【明】* [12] 交横:拼音jiāo héng,纵横错杂。 [13] 鵄枭:拼音chī xiāo,动物名。类包括猫头鹰在内的益鸟,以有害昆虫、老鼠等为食。 [14] 雊呼:拼音gòu hū,〈动〉雉鸡叫:“雉之朝雊,尚求其雌”。 [15] 汝【大】,〔-〕【宋】【元】【明】 [16] 驶流:拼音shǐ liú,1.急流,湍急的水流。 2.疾速漂流。 [17] 掐【CB】,搯【大】掐:拼音qiā,用指甲按或截断:掐算。掐花。掐尖儿。 [18] 伊罗钵龙王,以其毁禁戒,掐伤树叶故,命终堕龙中,诸佛悉不记,彼得出龙时:《佛本行集经》曰:“伊罗钵龙王,即白佛言:“世尊我念往昔,有佛出世,名曰迦叶如来。我于彼中,出家修行。我时见一草,名曰伊罗。我时以手,斫取彼草,执捉将诣佛所,白彼佛言:‘若有比丘,斫于此草,得何果报?’时彼世尊,即报我言:‘汝知若人故心斫断此草,当堕牢固地狱。’我于尔时闻此佛语,心中不信。以不取彼佛语故,不受其教诲。又自思惟:‘但斫此草,有何果报?’以既不信故,造波夜提罪(墮罪),不舍此邪见,命终已后,遂即生长寿龙中。是故彼时,为我立名,名伊罗钵也。” [19] 任【大】,住【明】 [20] 称【大】,秤【宋】【元】【明】 [21] 儜:拼音níng,怯懦;软弱的人。 [22] 麞:拼音zhāng,同“獐”。野兽名。像鹿,比鹿小,头上无角,有长牙露出嘴外。皮可以做衣服。也叫“牙獐”吾今日围猎,欲射“马”,误中一“獐”。——《全图绣像三国演义》 [23] 狩【大】*,兽【宋】*【元】*【明】* [24] 涯【大】,崖【宋】【元】【明】 [25] (假使…毁犯)四句【大】,〔-〕【宋】【元】【明】 [26] 使【大】,复【宋】【元】【明】 [27] 掴裂:拼音guāi liè,打破。 [28] 田【大】,畋【明】 [29] 尼犍:即尼犍子,为苦行外道之通名,译曰离系,裸体外道,六大外道之一。 [30] 知【大】,如【宋】【元】【明】 [31] 犛:拼音máo,古同“牦”,牦牛。 [32] 丁壮:拼音dīng zhuàng,健壮的人,指青壮年。 [33] 故【大】,戒【宋】【元】【明】 [34] 佛说诸草木,悉是鬼神村:《四分律·九十单提法分》云: [尔时佛在旷野城,世尊以此因缘集诸比丘僧告言:“有一旷野比丘修治屋舍故自斫树耶?” 答曰:“实斫。”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修治屋舍故自斫树耶?”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坏鬼神村,波逸提。’”] [35] 隥【大】*,橙【宋】*【元】*【明】* [36] 津:拼音jīn,渡水的地方:津渡。关津。津要。问津。 [37] 缾:拼音píng,同“瓶”。口小腹大的器皿,多为瓷或玻璃做成,通常用来盛液体:酒瓶。花瓶。 [38] 毀犯【大】,犯毀【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