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rssgs114

第一百一十四课


二(以发心而分)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一、略说: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必证菩提功德法,具德菩萨戒律义,
失证利者菩提法,导师说言毁尸罗[1]
欲证菩提功德法,持戒具足行利乐,
若行毁破于尸罗,是则灭坏于菩提。

通过发心而对学处的法生起定解,能产生菩萨们所得的殊胜菩提功德,这就是具功德法菩萨们戒律的意义所在。以下劣等起(即发心或动机)摄持的法,能退失能利益者——菩萨们的所得大菩提果,这就称谓破大乘戒,此为导师佛所宣说。

玄奘大师翻译的《说无垢称经·声闻品》云:

[尔时,世尊告优波离:“汝应往诣无垢称所问安其疾。”

时优波离白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一时间,有二苾刍[2]犯所受戒,深怀媿[3]耻不敢诣佛,来至我所稽首[4]我足而谓我言:‘唯,优波离!今我二人违越律行诚以为耻,不敢诣佛,愿解忧悔得免斯咎。’我即为其如法解说,令除忧悔、得清所犯,示现劝导、赞励[5]庆慰[6]。时无垢称来到彼所,稽首我足而作是言:‘唯,优波离!无重增此二苾刍罪,当直除灭忧悔所犯,勿扰其心。所以者何?彼罪性不住内、不出外、不在两间。如佛所说:“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如是,心者亦不住内,亦不出外,不在两间。如其心然,罪垢亦然;如罪垢然,诸法亦然,不出于如。唯,优波离!汝心本净,得解脱时此本净心曾有染不?’我言:‘不也。’无垢称言:‘一切有情心性本净曾无有染,亦复如是。唯,优波离!若有分别、有异分别即有烦恼,若无分别、无异分别即性清净;若有颠倒即有烦恼、若无颠倒即性清净;若有取我即成杂染、若不取我即性清净。唯,优波离!一切法性生灭不住,如幻、如化、如电、如云;一切法性不相顾待,乃至一念亦不暂住;一切法性皆虚妄见,如梦、如焰、如健达婆城;一切法性皆分别心所起影像,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是知者名善持律、如是知者名善调伏。’

时二苾刍闻说是已得未曾有,咸作是言:‘奇哉,居士!乃有如是殊胜慧辩,是优波离所不能及,佛说持律最为其上而不能说。’我即告言:‘汝勿于彼起居士想。所以者何?唯除如来,未有声闻及余菩萨而能制此大士慧辩,其慧辩明殊胜如是。’时二苾刍忧悔即除,皆发无上正等觉心,便为作礼而发愿言:‘当令有情皆得如是殊胜慧辩。’

时我默然不能加对,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大智度论·释六度相摄品》云:

[复次,戒、持戒、破戒者,三事不可得,是名智慧。人有三种:下人破戒,中人著戒,上人不著戒。是菩萨思惟:“若我憎破戒及破戒者,爱戒及持戒者,而生爱恚,则还受罪业因缘。譬如象浴洗已,还以土坌,是故不应生憎爱。复次,一切法皆属因缘,无自在者。诸善法皆因恶生,若因恶生,云何可著?恶是善因,云何可憎?”如是思惟,直入诸法实相:观持戒、破戒皆从因缘生,从因缘生故无自性,无自性故毕竟空,毕竟空故不著,是名般若波罗蜜。]

《旧杂譬喻经》云:

[昔无数世有一商人,号曰萨薄[7],时适他国卖赍货,所止近住佛弟子家。佛弟子家时作大福,安施高座众僧说法讲论罪福,善恶由心、身、口所行,及四谛非常、苦、空之法。远道贾人时来寄听,心解信乐便受五戒,白优婆塞,上座以法劝乐之,言:“善男子!护身、口、心十善具者,戒有五神,五戒有二十五神,现世卫护令无枉横[8],后世自致无为大道。”贾人闻法重喜无量,后还本国,国中都无佛法,便欲宣化恐无受者,以所受法教化父母、兄弟、妻子及诸中外,皆便奉法。去贾人土千里有国,民多丰乐宝物饶好,二国否塞[9]绝不复通百余年中,所以故有阅叉[10]居其道中,得人便啖前后无数,是故断绝无往来者。贾人自念:“吾奉佛戒,如经所道,及有二十五神见助不疑,听彼鬼唯一人耳,吾往伏之必获也。”时有同贾五百余人,便语众人:“吾有异力能降伏鬼,汝等能行诣彼者,不及有大利。”众人自共议:“二国不通从来大久,若得达者所得不訾[11]。”便相可适进道而去。来至中路见鬼食处,人骸骨发狼籍满地,萨薄自念:“鬼神前后所可食人今证验现,我死职当[12],恐此众人。”便语众辈:“汝等住此吾欲独进,得胜鬼者当还相迎,不得来者知为遇害,便各还退勿复进也。”于是独前,方行数里,逢见鬼来,正心念佛志定不惧。鬼到问曰:“卿是何人?”答曰:“吾是通道导师也。”鬼大笑曰:“汝闻我名不?而欲通道。”萨薄曰:“知汝在此故来相求,当与卿斗,若卿胜者便可食我,若我得胜,通万姓道,益天下利矣。”鬼言:“谁应先下手乎?”贾人言:“吾来相求,故应先下。”鬼听可之。以右手扠之,手入鬼腹坚不可出,左手复打亦入,如是两脚及头都入鬼中不能复动。于是阅叉即以颂而问曰:

“手足及与头,五事虽绊覊[13]

但当前就死,跳踉[14]复何为?

手足及与头,五事虽被系,

执心如金刚,终不为汝擘[15]

吾为神中王,作鬼多力旅,

前后噉汝辈,不可复称数。

今汝死在近,何为复谄语?

是身为无常,吾早欲弃离,

魔今适我愿,便持相布施。

缘是得正觉,当成无上智,

志妙摩诃萨,三界中希有。

毕为度人师,得备将不久,

愿以身自归,头面礼稽首。”

于是阅叉前受五戒慈心众生,即为作礼退入深山。萨薄还呼众人,前进彼土,于是二国并知,五戒十善降鬼通道,乃识佛法至真无量,皆共奉戒延敬三尊国致太平。后升天得道,乃五戒贤者直信之恩力也。佛告诸比丘:“时萨薄者我身是。菩萨行尸波罗蜜,所度如是。”]

二(广说)分二:一、所行殊胜;二、所止下劣。

一、所行殊胜: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菩萨纵享五欲妙,然皈依佛法圣僧,
思维成佛念遍知,当知智者住戒度。
菩萨虽乐受五欲,归命佛法及圣众,
念我当证一切智,是住尸罗波罗蜜。

某某初学菩萨纵然以沉迷的方式享受色、声、香、味、触五种欲妙,但如果诚心皈依佛、法、圣僧,心想我要成就佛果而不离开作意遍知——一切智智,那么应当知道:通达意义的智者他就安住于戒律波罗蜜多中。

《菩萨善戒经·菩萨地序品》云:

[“佛言:“善哉!善哉!优波离!至心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优波离!声闻戒因缘异,菩萨戒因缘异。声闻戒心异,菩萨戒心异。声闻戒庄严异,菩萨戒庄严异。声闻戒方便异,菩萨戒方便异。优波离!声闻戒净非菩萨戒净,菩萨戒净非声闻戒净。声闻之人乃至一念不求于有,名声闻戒净;菩萨若不求于有者,名大破戒,名不净戒。声闻求有,是名破戒,名不净戒。优波离!菩萨摩诃萨于无量劫常处有中,心不生悔,名菩萨戒净,非声闻戒净。以是义故,优波离!汝应宣说,声闻戒急、菩萨戒缓;声闻戒塞、菩萨戒开;声闻戒中应说因缘,菩萨戒中则不应说。优波离!菩萨之人随众生心,非声闻也, 是故[16]菩萨于戒小缓,声闻护急。优波离!菩萨若于晨朝犯戒,犹故应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17],自知罪过,昼夜三时皆应如是,是名菩萨戒。优波离!菩萨若时时犯,不名破戒;声闻若时时犯,是名破戒、是名失戒、是名不得沙门道果。何以故?声闻之人为坏烦恼勤行精进,不应毁犯。优波离!菩萨若于恒河沙等劫受五欲乐,亦不失于菩萨禁戒,不名破戒、不名失戒、不名不得菩提之果。优波离!菩萨不能于一世中尽诸烦恼,当以方便渐渐令尽。优波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须无上大庄严力然后乃得,非一世得。是故如来不说菩萨于生死中而生悔心,亦不宣说永断贪爱;为说喜法、甚深法、无疑法、空法,闻是法已乐于生死。”

优波离言:“世尊!犯有三种:一者、贪;二者、瞋;三者、痴。菩萨所犯,何者为重?何者为轻?”

佛言:“优波离!若诸菩萨犯如恒河沙等贪,如是菩萨不名毁戒。若犯一瞋因缘毁戒,是名破戒。何以故?优波离!瞋恚之心能舍众生,贪爱之心能护众生。若爱众生,不名烦恼;瞋舍众生,名重烦恼。优波离!是故如来于经中说:‘贪结难断不名为重,瞋恚易断名之为重。’优波离!难断非重,菩萨常有;易断重者,乃至梦中尚不为之。优波离!愚痴菩萨无有方便怖畏犯爱;菩萨有智善知方便,怖畏犯瞋不畏犯爱。”

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毘尼[18]者名为调伏,一切法性毕竟是调。如来何故宣说毘尼?”

“文殊师利!若凡夫人能知诸法毕竟调者,如来终不宣说毘尼;以凡夫人不知不解,是故如来为说毘尼。文殊师利!汝今何故不说毘尼?优波离欲得闻之。”

时文殊师利语优波离:“优波离!一切诸法毕竟调伏,一切诸法性不可污,一切诸法性无颠倒,一切诸法其性清净,一切诸法不可宣说,一切诸法无有取著,一切诸法不去不来,一切诸法不可思议,一切诸法无有障碍,一切诸法本无有性,一切诸法无行,一切诸法不出不灭,一切诸法无有三世,一切诸法无有疑网。如是等法,佛悉[19]觉知。”

优波离言:“世尊!如文殊师利所说,非了了说。”

佛言:“优波离!文殊师利常乐宣说如是解脱。”

优波离言:“世尊!云何名憍慢?”

“若菩萨言:‘我有菩提心。我为菩提行六波罗蜜。我为般若修造诸行。菩提行深、声闻行浅。菩提行净、声闻行不净。菩提行毕竟、声闻行不毕竟。’若复分别是声闻法、是缘觉法、是菩萨法、是诸佛法,此名为净、此名不净,是名为道、是名非道,是名菩萨憍慢。”]

二、所止下劣: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俱胝劫行十善业,然求独觉罗汉果,
时戒有过是失戒,彼发心罪重他胜。
菩萨经历俱胝劫,奉行十善无间断,
心乐缘觉及罗汉,是犯波罗夷重罪。

假设有人在俱胝劫中行持十善业道,然而如果对声闻阿罗汉及独觉地生起希求之心,当时,大乘戒就出现了过患,实是失毁了真正的戒律。大乘行者为声闻、缘觉果位发心,作为菩萨,罪业比比丘犯四他胜罪[20]更为严重,因为即便是犯他胜罪,但如果没有舍弃发殊胜菩提心,仅以此就不会断绝大菩提道的缘分,而发小乘心者在没有放弃小乘心之间,没有缘分趋入大乘的任何道果。

为了让大家不退失菩提心,下面我们来引用《大般涅槃经》的教证,从正反两方面来讲述退不退失菩提心的众多因缘。以便让大家引起注意。

《大般涅槃经·狮子吼菩萨品》云:

[“善男子!汝言众生若有佛性,云何有退、有不退者?谛听,谛听!我当为汝分别解说。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十三法,则便退转。何等十三?一者、心不信;二者、不作心;三者、疑心;四者、悋惜身财;五者、于涅槃中生大怖畏,云何乃令众生永灭;六者、心不堪忍;七者、心不调柔;八者、愁恼;九者、不乐;十者、放逸;十一者、自轻己身;十二者、自见烦恼无能坏者;十三者、不乐进趣菩提之法。善男子!是名十三法,令诸菩萨退转菩提。

复有六法坏菩提心。何等为六?一者、悋法,二者、于诸众生起不善心,三者、亲近恶友,四者、不勤精进,五者、自大憍慢,六者、营务世业。如是六法则能破坏菩提之心。善男子!有人得闻诸佛世尊是人天师,于众生中最上无比,胜于声闻、辟支佛等。法眼明了,见法无碍,能度众生于大苦海,闻已即复发大誓愿。如其世间有如是人,我亦当得。以是因缘,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或复为他之所教诲发菩提心。或闻菩萨阿僧祇劫修行苦行,然后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闻已思惟:‘我今不堪如是苦行,云何能得?’是故有退。

善男子!复有五法退菩提心。何等为五?一者、乐在外道出家,二者、不修大慈之心,三者、好求法师过恶,四者、常乐处在生死,五者、不憙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十二部经,是名五法退菩提心。

复有二法退菩提心。何等为二?一者、贪乐五欲,二者、不能恭敬尊重三宝。以如是等众因缘故,退菩提心。

云何复名不退之心?有人闻佛能度众生生、老、病、死,不从师咨,自然修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菩提道是可得者,我当修习必令得之。以是因缘发菩提心,所作功德若多若少,悉以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作是誓愿:‘愿我常得亲近诸佛及佛弟子,常闻深法五情完具,若遇苦难不失是心。复愿诸佛及诸弟子,常于我所生欢喜心,具五善根。若诸众生斫伐我身、斩截手足、头目支节,当于是人生大慈心,深自喜庆,如是诸人为我增长菩提因缘,若无是者,我当何缘而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发是愿:‘莫令我得无根、二根、女人之身,不系属人、不遭恶主、不属恶王、不生恶国,若得好身种姓真正,多饶财宝不生憍慢,令我常闻十二部经,受持、读诵、书写、解说。若为众生有所演说,愿令受者敬信无疑,常于我所不生恶心。宁当少闻,多解义味,不愿多闻,于义不了。愿作心师,不师于心,身、口、意业不与恶交,能施一切众生安乐,身戒心慧不动如山,欲为受持无上正法,于身命财不生悭悋。不净之物不为福业,正命自活心无邪谄,受恩常念,小恩大报。善知世中所有事艺,善解众生方俗之言,读诵书写十二部经,不生懈怠懒堕之心。若诸众生不乐听闻,方便引接,令彼乐闻。言常柔软,口不宣恶,不和合众能令和合,有忧怖者令离忧怖,饥馑之世令得丰足,疾病之世作大医王,病药所须财宝自在,令疾病者悉得除愈。刀兵之劫,有大力势断其残害,令无遗余。能断众生种种怖畏,所谓若死、闭系、打掷、水、火、王、贼、贫穷、破戒、恶名、恶道,如是等畏,悉当断之。父母师长深生恭敬,怨憎之中生大慈心,常修六念[21]、空三昧门、十二因缘、生灭等观,出息入息、天行梵行及以圣行,金刚三昧、首楞严定,无三宝处令我自得寂静之心。若其身心受大苦时,莫失无上菩提之心,莫以声闻、辟支佛心而生知足。无三宝处常在外道法中出家,为破邪见不习其道,得法自在,得心自在。于有为法,了了见过,令我怖畏二乘道果,如惜命者怖畏舍身,为众生故乐处三恶。如诸众生乐忉利天,为一一人于无量劫受地狱苦,心不生悔。见他得利,不生妬[22]心,常生欢喜,如自得乐。若值三宝,当以衣服、饮食、卧具、房舍、医药、灯明、花香、伎乐、幡盖、七宝供养。若受佛戒,坚固护持,终不生于毁犯之想。若闻菩萨难行苦行,其心欢喜不生悔恨,自识往世宿命之事,终不造作贪、瞋、痴业。不为果报而集因缘,于现在乐不生贪著。’善男子!若有能发如是愿者,是名菩萨终不退失菩提之心。亦名施主,能见如来,明了佛性,能调众生度脱生死,善能护持无上正法,能得具足六波罗蜜。善男子!以是义故,不退之心不名佛性。]

圣龙猛菩萨在《菩提资粮论》中亦云:

[问:菩萨复有何死?

答:

声闻独觉地,若入便为死,

以断于菩萨,诸所解知根。

如前所说四种因缘,随何因缘得不退转。此菩萨未有大悲、未得忍,未过声闻、独觉地,或以恶友力怖生死苦故、或受生中间故、或劫坏时间瞋嫌菩萨,毁谤正法故,失菩提心,起声闻、独觉地心已,或于声闻解脱若独觉解脱作证,彼断菩萨根——所谓大悲。是以诸菩萨及佛世尊,名为说[23]解知死。

问:此应思量,菩萨为畏住泥犁[24]、为畏堕声闻、独觉地?

答:

假使堕泥犁,菩萨不生怖;

声闻独觉地,便为大恐怖。

菩萨设住泥犁,与无数百千苦俱,不比堕声闻、独觉地怖畏。

问:何故如此?

答:

非堕泥犁中,毕竟障菩提;

声闻独觉地,则为毕竟障。

设入泥犁,于正觉道,不能作毕竟障碍。住泥犁时,乃至恶业尽边,于菩提道暂为障碍。菩萨若堕声闻、独觉地,则毕竟不生故,声闻、独觉地于正觉道乃为障碍。由是义故,菩萨入于泥犁,不比堕声闻、独觉地怖畏。

问:其怖如何?

答:

如说爱寿人,怖畏于斩首,

声闻独觉地,应作如是怖。

经中佛世尊作如是说:“如爱寿人,怖畏斩首。”菩萨欲求无上菩提,怖畏声闻、独觉地亦应如此。是故菩萨虽入泥犁,不比堕声闻、独觉地怖畏。]


[1] 原译《圣般若摄颂》云:

法解菩提功德生,具功德法戒律义,

法失利者之菩提,此谓破戒导师语。

[2] 苾刍:拼音bì chú,佛教用语。男子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称,女性出家受具足戒者称“苾刍尼”。

[3] 媿:拼音kuì,古同“愧”。羞惭:羞愧。惭愧。愧色。愧怍(惭愧)。愧疚。愧赧(因羞愧而脸红)。愧悔。问心无愧。

[4] 稽首:拼音qǐ shǒu,一种俯首至地的最敬礼。

[5] 赞励:拼音zàn lì,《瑜伽师地论·摄释分》云:“赞励者,谓彼有情、若于所知所行所得中、心生退屈;尔时称赞、策励其心;令于彼事、堪有势力。”

[6] 庆慰:拼音qìng wèi,指庆贺慰问。

[7] 萨薄:拼音sà báo,意为商主。晋·法显《佛国记》云:“入其城中,多居士、长者、萨薄商人。”

[8] 枉横:拼音wǎng héng,无罪而遭受横祸。

[9] 否塞:拼音pǐ sāi,闭塞不通。

[10] 阅叉:(异类)即夜叉也。佛教用语。梵语yakṣa的音译。佛教谓一种捷疾勇健会伤害人的鬼。为八部众之一。《杂宝藏经》云:“龙王夫妇及诸眷属生敬信心,尽受五戒,并夜叉众亦受五戒。”也作“药叉”。

[11] 不訾:拼音bù zī,数量很大,无法估计。

[12] 职当:拼音zhí dāng,犹正当,正处于。

[13] 绊鞿:拼音bàn jī,受牵制而不能脱身。

[14] 跳踉:拼音tiào liáng,跳动、跳起。

[15] 擘:拼音bò,〈动〉分开;剖裂。

[16] 是故【大】,若取【宋】【元】【明】

[17]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拼音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ǎo sān pú tí,意译为”无上正等正觉”。一译为”无上正遍知”。是佛无上觉智。佛教认为得到这种无上的、正确的、普遍的觉智,即名为”佛”。

[18] 毘尼:拼音pí ní,意思是佛教语。梵语vinaya的译音。又译作“毗奈耶”。意为律。

[19] 悉【大】,法【宋】【元】【明】

[20] 四他胜罪:比丘四条根本罪:一、不净行,二、不与取,三、杀生,四、说上人法妄语。

[21] 六念:《龙树菩萨劝诫王颂》云:

佛法并僧众,施戒及与天,

一一功德聚,佛说应常念。

[22] 妬:拼音dù,同“妒”。因为别人好而忌恨:嫉妒。妒恨。妒羡。嫉贤妒能。

[23] 说【大】,诸【宋】【元】【明】【宫】

[24] 泥犁:拼音ní lí,亦作 “泥黎”梵语。意译为地狱,其中一切皆无,没有喜乐。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