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课 二、由对般若生疑而退失:
在宣讲此法之际,有些人对此生起怀疑,心想:导师佛陀于此既没有提及我的名字,对于种族、所住地方、姓氏也全然未说,因为没有对我作明确授记,所以并未发现依此我必定成就菩提的因缘。将诸如此类的问题当作是背离般若的理由,于是依靠这种怀疑,不再听闻而断然舍弃此深法,这实是魔业。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魔事品》云: [“复次,善现!若善男子、善女人等,闻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便作是念:‘我等于此不得受记,何用听为?’心不清净,便从座起弃舍而去,当知是为菩萨魔事。” 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于此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经中,不授彼记而令舍去?” 佛言:“善现!菩萨未入正性离生,不应授彼大菩提记。 复次,善现!若善男子、善女人等,闻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便作是念:‘此中不说我等名字,何用听为?’心不清净,便从座起弃舍而去,当知是为菩萨魔事。” 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于此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经中,不记说彼菩萨名字?” 佛言:“善现!菩萨未受大菩提记,法尔不应记说名字。 复次,善现!若善男子、善女人等,闻说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经时,生如是念:‘此中不说我等生处、城邑、聚落,何用听为?’心不清净,便从座起弃舍而去,当知是为菩萨魔事。” 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于此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经中,不记说彼菩萨生处、城邑、聚落?” 佛言:“善现!若未记彼菩萨名字,不应说其生处差别。 复次,善现!若菩萨摩诃萨,闻说般若波罗蜜多,心不清净而舍去者,随彼所起不清净心,厌舍此经举步多少,便减尔所劫数功德,获尔所劫障菩提罪;受彼罪已,更尔所时发勤精进,求趣无上正等菩提,方可复本。是故菩萨若欲速证无上菩提,不应厌舍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中,则讲述了四十种魔事,及四种能断法。 《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云: [“善男子!云何菩萨摧伏怨敌超越四魔?善男子!若菩萨以如幻智,通达一切五蕴诸法皆如幻化,超越蕴魔;通达诸法本性清净,超烦恼魔;通达缘起,超越死魔;不退菩提心故,超越天魔。 复次,菩萨如是观故,能害所有障,于菩提一切魔业,魔不得便。何谓魔业?谓:(1)爱乐小乘,是为魔业;(2)不护菩提心,是为魔业;(3)于诸有情简别行施,是为魔业;(4)乐求生处而持禁戒,是为魔业;(5)为求色相而修忍辱,是为魔业;(6)作世间事相应精进,是为魔业;(7)于禅味着,是为魔业;(8)以慧厌离于下劣法,是为魔业;(9)在于生死而有疲倦,是为魔业;(10)作诸善根而不回向,是为魔业;(11)厌离烦恼,是为魔业;(12)覆藏已过,是为魔业;(13)憎嫉菩萨,是为魔业;(14)诽谤正法,是为魔业;(15)背恩不报,是为魔业;(16)不求诸度,是为魔业;(17)不敬正法,是为魔业;(18)悭惜于法,是为魔业;(19)希利说法,是为魔业;(20)离于方便成就有情,是为魔业;(21)舍四摄法,是为魔业;(22)毁破禁戒,是为魔业;(23)轻持戒者,是为魔业;(24)顺声闻行,是为魔业;(25)顺缘觉乘,是为魔业;(26)要求无为,是为魔业;(27)厌离有为,是为魔业;(28)心怀疑惑不利有情,是为魔业;(29)所闻好疑,不善通达如理作意,是为魔业;(30)好怀谄诳假示哀愍,是为魔业;(31)粗犷恶骂,是为魔业;(32)于罪不厌,是为魔业;(33)染著自法,是为魔业;(34)少闻便足,是为魔业;(35)不求正法,是为魔业;(36)乐求非法,是为魔业;(37)于障盖缠不乐对治,是为魔业;(38)不净心、口,是为魔业;(39)忍沙门垢,是为魔业。善男子!(40)如是乃至好行十不善业,舍于善法,如是一切悉为魔业。 若菩萨成就四法,而能超越。云何为四?所谓:(1)不忘菩提心故;(2)勤修六度,不放逸故;(3)住于善巧智,成就有情故;(4)住甚深理,护持正法故。善男子!菩萨若与此法相应,决定能摧诸魔怨敌,是为菩萨超出四魔。”] 二(退失大乘道)分三:一、以比喻说明舍弃遍智之因大乘;二、以比喻说明寻求劣道;三、以比喻说明从下乘中寻觅大菩提。 一、以比喻说明舍弃遍智之因大乘:
由于不明白般若波罗蜜多是一切善法之唯一基础的道理,由这些愚痴导致,舍弃了真实佛陀诸法根本般的这一般若波罗蜜,因愚昧不解而去寻求枝叶般的其余诸法,这也纯属于魔业。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魔事品》云: [“复次,善现!住菩萨乘善男子等,弃舍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经典,求学余经,当知是为菩萨魔事。何以故?是菩萨乘善男子等,弃舍一切智智根本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而攀枝叶诸余经典,终不能得佛菩提故。” 具寿善现即白佛言:“何等余经犹如枝叶,不能引发一切智智?” 佛告善现:“若说二乘相应之法,谓四念住,广说乃至八圣道支、三解脱门、四谛智等。善男子等于中修学,但得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独觉菩提,不得无上正等菩提。是名余经犹如枝叶,不能引发一切智智。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定能引发一切智智,有大势用犹如树根。是菩萨乘善男子等,弃舍般若波罗蜜多求学余经,定不能得一切智智。何以故?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能生菩萨摩诃萨众世、出世间一切功德,诸余经典无斯用故。若菩萨摩诃萨修学般若波罗蜜多,即为修学一切菩萨摩诃萨众世、出世间功德珍宝。] 汉语当中有一个成语想必大家都知道,那就是所谓的<舍本逐末>,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而只抓细微末节。抛弃事物根本、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枝节、次要的部分。比喻做事不抓住主要的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多用于指轻重主次颠倒,不会明辨轻重缓急。 <舍本逐末> 一天,齐王派出了一个使者,要他到赵国去问候赵威后[1]。 齐王的这位使者,没到过赵国,更没见过赵威后。但他早已听说,赵威后是一位很贤德的王后,所以,他十分高兴地接受了这一差事。他想去向赵威后问安,赵威后一定会很欢喜。她一欢喜,说不定会回赐一件什么贵重的小礼品。因此,他觉得此次出使赵国,还是一件十分难得的美差事呢。 披星戴月,马不停蹄,终于到了赵国京都邯郸[2]。 邯郸,在齐王使者的想像中十分美丽。是啊,那雕梁画柱的梳妆楼[3];那清水碧透的照眉池[4];那热闹非凡的市桥;那巍峨秀丽的丛台……他听人说过了很多很多回,可就是没有见过。因此,一路上盘算著,待办完了公事,一定要好好地看看邯郸,饱饱眼福。 他直奔赵王城,去问候赵威后。 果然,赵威后不负贤名。当齐王的使者被一位艳丽的宫娥引进后宫时,那赵威后早已端坐在一个绣墩[5]之上,在等候了。她一身的正气,满脸的慈祥。 礼仪过后,齐王使者把随身带来的齐王问候赵威后的亲笔信,递给了赵威后。但不知怎的,那赵威后竟然没有先去拆阅齐王的信,却躬身问齐王使者道:“你们齐国今年的收成好吗?” “好。”齐王使者答。 赵威后又问:“黎民百姓好吗?” “好。”齐王使者答。 赵威后再问:“齐王也很好吗?” “也很好。”齐王使者答。 随着赵威后的问候,该如何回答,齐王使者都回答过了。可齐王使者心里却很不是滋味。他是直率的人,心中有啥,便会说啥。再说,见赵威后是那样的慈祥与宽厚,于是,他问道: “尊贵的威后,吾奉吾王旨意,专程向您来问安。照说,您若回问的话,也该先问候我们的大王。可您先问的,却是年景和百姓。您怎么把低贱的摆在了前头,而把尊贵的摆在了后头呢?” 赵威后便微笑的回答说:“话可不能这么说。我所以先问年景和百姓,后问候你的大王,自有我的道理。” 齐王使者问:“什么道理?” 赵威后说:“你想想看!假如没有好年景,那黎民百姓靠什么活下去呢?同样,假如没有黎民百姓,又哪里有大王呢?所以说,我这样问才合乎情理;不这样问,便是<舍本逐末>。你说是不是这样呢?” “这……” 齐王的使者,张口结舌了。 召见一结束,齐王的使者,一、没有去观光那雕梁画柱的梳妆楼,二、没有去踏看那清水碧透的照眉池,也没有去游览那巍峨的丛台和热闹的市桥,便直接回齐国去了。 在归国的路上,齐王的使者一直觉得肩上沉甸甸的。虽说那赵威后什么礼品也没有赐给他,可他并不认为是空手而归。他觉得,赵威后的那不是<舍本逐末>的几句问候,比什么礼品都贵重,都沉重……] 就像是这则成语故事中,所谈说的那样,作为一个修行人,也是不能<舍本逐末>盲修瞎炼,否则也只是徒劳无益。 二、以比喻说明寻求劣道:
就如同寻求大香象者已经得到了真正的大香象而把它放置一旁,又再度寻觅大香象的足迹一样,明明听闻了直接宣说最殊胜深法的般若波罗蜜多,而不踏踏实实策励追求,反而去寻觅除此之外间接趋入般若的其余经义,要知道这与比喻所说的一样,也纯属于菩萨魔业。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魔事品》云: [“复次,善现!譬如有人欲求香象,得此象已,舍而求迹。于汝意云何?是人有智不?” 善现答言:“是人无智。” 佛言:“善现!于当来世有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弃舍一切佛法根本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求学二乘相应经典亦复如是,当知是为菩萨魔事。] 三、以比喻说明从下乘中寻觅大菩提:
例如,有人获得了具有百味的食品,不品尝它的味道,反而在得到最上等的食品以后又再度寻找菲薄之食。同样,某位初学菩萨明明获得了这一最殊胜的波罗蜜多法门,而不如理行持它的意义,反而依靠指示阿罗汉果之道的经论去寻觅究竟菩提,与上述的比喻一样,这也纯属于菩萨魔业。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魔事品》云: [“复次,善现!如有饥人得百味食,弃而求啖两月谷饭。于汝意云何?是人有智不?” 善现答言:“是人无智。” 佛言:“善现!于当来世有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弃大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经典,求学二乘相应经典,于中欲求一切智智亦复如是。于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等是黠慧不?” 善现答言:“是愚痴类。” 佛言:“善现!如是,如是,当知是为菩萨魔事。] 《大方广佛八十华严·离世间品》亦云:[“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魔所摄持。何等为十?所谓:(1)懈怠心,魔所摄持;(2)志乐狭劣,魔所摄持;(3)于少行生足,魔所摄持;(4)受一非余,魔所摄持;(5)不发大愿,魔所摄持;(6)乐处寂灭,断除烦恼,魔所摄持;(7)永断生死,魔所摄持;(8)舍菩萨行,魔所摄持;(9)不化众生,魔所摄持;(10)疑谤正法,魔所摄持。是为十。] [1] 赵威后:拼音zhào wēi hòu,是战国时期赵国,赵·惠文王的王后,也是赵国国君赵·孝成王的亲生母亲,被人们尊称为“孝威太后”。关于赵威后的出身和姓名,历史上并未做过多的记载,只知道在明代冯梦龙《东周列国志》中,赵·惠文王在位的第十年迎娶了齐湣王田地的女儿,是为赵威后。也就是说赵威后是齐国的公主,后来嫁入了赵国,成为了赵国的王后,但是具体姓名已经不可考证。 [2] 邯郸:拼音hán dān,古地名。今河北省邯郸市。春秋时,卫地,后属晋。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自晋阳徙都邯郸。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置邯郸郡。三国、魏、晋为广平郡,隋开皇中改置县,唐、宋、金、元因之。战国赵都邯郸,因以为赵的代称。 [3] 梳妆楼:拼音shū zhuāng lóu,梳妆楼位于河北省沽源县,该楼通高15米,基平面为正方形,边长9.3米,顶部为圆拱形,四面砖砌墙体,表卧砌白灰砖,未灌灰浆,墙厚70厘米。四面均辟门。全楼建筑全部用砖,未用一点木料。早先内有壁画。顶上原有琉璃瓦镶嵌,金碧辉煌,十分壮观。1982年修整时,在楼基附近地下掘出黄绿琉璃瓦,应是顶部饰物。河北沽源境内的元代墓葬建筑“梳妆楼”经考古勘察,已经确定其墓主身份为元代蒙古贵族元世祖忽必烈的外甥阔里吉思。 [4] 照眉池:拼音zhào méi chí,位于河北省邯郸市赵苑公园内,坐落于梳妆楼遗址东侧。相传它是赵·武灵王在骑射之余的休息歌舞之地。宫女们在献歌起舞的前后,常在水边楼台梳妆照眉,故有梳妆楼照眉池之称。 [5] 绣墩:拼音xiù dūn,又称坐墩,是中国传统家具凳具家族中最富有个性的坐具,圆形,腹部大,上下小,其造型尤似古代的鼓,故又叫鼓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