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rssgs46

第四十六课


三(不具足讲闻因缘)分二:一、依于自己之因缘;二、依于他者之因缘。

一、依于自己之因缘: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贪求恭敬图利养,以有见心熟俗家,
舍法而行非法事,弃道入歧是魔业。
或为乐求于利养,心著族姓留种迹,
舍彼正法行非法,是魔引入于邪道。

贪求自己美名传扬,受到别人恭敬,再者力图品尝到财食等利养的味道,带着爱见外境的心态,交往熟识城区的在家人,以诸如此类的各种散乱琐事舍弃缮写、听闻、思维此深法,而行持任意一种投生恶趣之根源的非法事,抛弃正道误入歧途,这纯粹是魔业。

《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声闻地第二瑜伽处》云:

[云何魔事?谓诸所有能引出离善法欲,生耽着诸欲增上力故,寻还退舍,当知此即是为魔事;若正安住密护根门,于诸所有可爱色、声、香、味、触、法,由执取相,执取随好,心乐趣入,当知此即是为魔事;若正安住于食知量,于诸美味不平等食,由贪爱欲心乐趣入,当知此即是为魔事;若正安住精勤修习,初夜后夜觉寤瑜伽,于睡眠乐于偃卧,乐于胁卧乐,由懈怠力心乐趣入,当知此即是为魔事;若正安住正知而住,于往来等诸事业时,若见幼少盛年美色诸母邑[1]等,由不如理执取相好心乐趣入,或见世间诸妙好事心乐趣入,或于多事多所作中心乐趣入,或见在家及出家众欢娱杂处,或见恶友共相杂住,便生随喜心乐趣入,当知一切皆是魔事;于佛、法、僧,苦、集、灭、道,此世、他世若生疑惑,当知一切皆是魔事;住阿练若树下、冢间、空闲、静室,若见广大可怖畏事,惊恐毛竖,或见沙门、婆罗门像,人、非人像欻尔[2]而来,不如正理,劝舍白品、劝取黑品,当知一切皆是魔事;若于利养、恭敬、称誉心乐趣入,或于悭吝[3]广大,希欲不知喜足,忿恨覆恼及矫诈等,沙门庄严所对治法心乐趣入,当知一切皆是魔事。如是等类无量无边诸魔事业,一切皆是四魔所作,随其所应当正了知。]

《法句譬喻经·心意品》中就有一则公案,说明贪求六尘的过患。

《法句譬喻经·心意品》云:

[昔佛在世,时有一道人,在河边树下学道,十二年中贪想不除,走心散意但念六欲,目色、耳声、鼻香、口味、身更、心法,身静意游曾无宁息[4],十二年中不能得道。佛知可度,化作沙门往至其所,树下共宿。须臾月明,有龟从河中出来至树下,复有一水狗饥行求食,与龟相逢便欲噉[5]龟,龟缩其头尾及其四脚藏于甲中,不能得噉。水狗小远,复出头足行步如故,不能奈何遂便得脱。

于是道人问化沙门:“此龟有护命之铠,水狗不能得其便。”

化沙门答曰:“吾念世人不如此龟,不知无常放恣[6]六情,外魔得便[7]形坏神去,生死无端[8]轮转五道,苦恼百千皆意所造,宜自勉励求灭度安。”

于是化沙门即说偈言:

“有身不久,皆当归土,

形坏神去,寄住何贪?

心豫造处,往来无端,

念多邪僻[9],自为招患。

是意自造,非父母为,

可勉向正,为福勿回。

藏六如龟,防意如城,

慧与魔战,胜则无患。”

于是比丘闻说此偈,贪断望止,即得罗汉道。知化沙门是佛世尊,敬肃[10]整服稽首佛足,天龙鬼神莫不欢喜。]

作为胜乘行人,不得过度地放纵自己,去贪求名闻利养。否则,就成了菩萨魔事。

二、依于他者之因缘:

《圣般若摄颂》云:《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云:
尔时希求起信已,去听闻此微妙法,
知说法师依琐事,不喜不悦而离去。
若人闻此最上法,当于法师深信重,
法师知魔不应著,身适悦及不适悦。

任何闻法者,在讲法者散乱于利养恭敬的当时对般若有希求心并生起信心之后去往其前听闻了这一微妙法,当那些听法者知晓说法师喜爱利养恭敬,沉迷于此等恶劣琐事的情况以后,不再喜爱在这位法师前闻法,心里想现在不该求法了,心情不悦、扬长而去,这也是障碍听闻般若的魔业。

《佛说魔逆经》云:

[其尊弟子五百人等,各各自问己身所知。时魔波旬各各分别而发遣[11]之。于是诸天众中有一天子,名曰须深,问魔波旬:“文殊师利属者[12]讲说诸魔事业,仁岂堪任重复义理,何谓菩萨之魔事?”

时魔答曰:“天子当知,菩萨魔事则有二十。何谓二十?(1)恐畏生死,欲得解脱,遵修玩习于佛正法,稽首归命而有望想则为魔事业。(2)观于空无而察众生则为魔业。(3)观于无为而厌有为善德之本则为魔业。(4)禅定正受不求一心,而已退转则为魔业。(5)若颁宣法,不为听者兴发大哀则为魔业。(6)求诸禁戒有德众祐,瞋恨毁戒则为魔业。(7)畅演声闻、缘一觉事,咨问大乘不别巨细则为魔业。(8)启受深说,憎道杂言则为魔业。(9)求度无极,自号菩萨则为魔业。(10)咨嗟[13]寂灭澹怕[14]之事,所化众生无权方便则为魔业。(11)积众德本,不亲道心则为魔业。(12)殷勤遵修寂观之事,所观察者见有众生则为魔业。(13)求尽尘欲使无有余,度生死岸恶畏爱欲则为魔业。(14)修行智慧常乐猗[15]求,依于大哀则为魔业。(15)无权方便而已皆见一切德本则为魔业。(16)不进志求菩萨箧藏,慕于世俗方类之言,以此为务则为魔业。(17)各各分部博闻师教,而有去就[16]则为魔业。(18)设使得为富乐饶财、豪贵大威而贪著之,不奉博闻则为魔业。(19)设为尊豪、君子、长者、释、梵之位,不习大法则为魔业。(20)不与菩萨、法师相从,藉受所闻,反与声闻、缘觉相习,乐共谈言;不欲闻法、自恣放逸、所游搪揬[17],则为魔业。是为二十菩萨魔事。”

于时世尊赞魔波旬:“善哉,善哉!快说于斯菩萨魔事!假使有人论此法事,听省奉行不从魔教,其人则逮佛大道法,讲说经典,获致二十事。何谓二十?(1)大慈,(2)大哀,(3)不厌生死,(4)常见善友,(5)所生之处辄[18][19]佛世,(6)得有启受诸度无极,(7)以诸菩萨用为眷属,(8)逮得总持,(9)具足辩才,(10)五通[20]之慧,(11)所未遇法而得闻之,(12)世世所生常怀道心,(13)当得出家而为沙门,(14)致闲不懅[21],(15)究竟博闻,(16)善权智慧,(17)开化众生导以四恩[22],(18)将护正法,(19)常行质直而无谀谄[23],(20)一切所珍而不爱悋、不怀害心向于众生。是为二十,逮得经典,至佛大道。”]

《长阿含经·大本缘经》云:

佛出于世间,转无上法轮,

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伦。

升仙名普闻,善智离世边,

于诸法自在,智慧转法轮。

观察平等法,息心无垢秽,

已离生死厄,智慧转法轮。

灭苦离诸恶,出欲得自在,

离于恩爱狱,智慧转法轮。

正觉人中尊,二足尊调御,

一切缚得解,智慧转法轮。

教化善导师,能降伏魔怨,

彼离于诸恶,智慧转法轮。

无漏力降魔,诸根定不懈,

尽漏离魔缚,智慧转法轮。

若学决定法,知诸法无我,

此为法中上,智慧转法轮。

不以利养故,亦不求名誉,

愍彼众生故,智慧转法轮。

见众生苦厄,老病死逼迫,

为此三恶趣,智慧转法轮。

断贪瞋恚痴,拔爱之根原,

不动而解脱,智慧转法轮。

难胜我已胜,胜已自降伏,

已胜难胜魔,智慧转法轮。

此无上法轮,唯佛乃能转,

诸天魔释梵,无有能转者。

亲近转法轮,饶益天人众,

此等天人师,得度于彼岸。


[1] 母邑:拼音mǔ yì,母亲。

[2] 欻尔:拼音xūěr,‘忽也。’与忽然同。

[3] 悭吝:拼音qiān lìn,吝啬。

[4] 宁息:拼音níng xī,安定平息。

[5] 噉:拼音dàn,同“啖” 吃或给人吃:啖饭。啖以肉食。

[6] 放恣:拼音fàng zī,放纵任性。

[7] 得便:拼音dé biàn,指遇到适合、方便的机会。

[8] 无端:拼音wú duān,没有尽头。

[9] 邪僻:拼音xié pì,乖谬不正;不合正道。

[10] 敬肃:拼音jìng sù,表示恭敬的意思。

[11] 发遣:拼音fā qiǎn,研讨。

[12] 属者:拼音shǔ zhě,近时、近日。

[13] 咨嗟:拼音zī jiē,赞叹、叹赏。

[14] 澹怕:拼音dàn bó,澹泊,恬静。

[15] 猗:拼音yī,美好盛大的样子。指轻安自在的样子。

[16] 去就:拼音qù jiù,取舍。

[17] 搪揬:拼音táng tú,失礼,冒昧的举动。

[18] 辄:拼音zhé,总是,就:动~得咎。浅尝~止。

[19] 遭:拼音zāo,遇见,碰到(多指不幸或不利的事)。~遇。

[20] 五通:拼音wǔ tōng,即五通神。天眼、天耳、如意、他心智、自识宿命。

[21] 懅:拼音jù,惶恐,恐慌。

[22] 四恩:拼音sìēn,佛教语。《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云:“世出世恩有其四种: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平等荷负。”

[23] 谀谄:拼音yú chǎn,奉承谄媚。

Copyright © 2022-2024 龙慈国际佛学院 Nmibafrance